邹冬萍的诗

来源 :创作评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yjiedab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锦 瑟
  1
  我从暮色里起身
  将河流与风揣进口袋
  牛唇穿过了蒲公英的叶子
  生活卷起粗糙的舌头,将柔软的心事
  反刍
  飒飒作响的,不仅仅是岸边的芦苇
  也不仅仅是停在苇叶上拍打翅膀的蜂鸟与蜻蜓
  还有暮色下赶路的灵魂
  2
  突然想起,这些年来
  有几个词反复出现在我的诗歌里
  譬如暮色。譬如露水。譬如月亮与落花……
  想起凡·高与莫奈的画。想起《月亮与六便士》。想起《远大前程》
  想起许多风马牛不相及的意象
  却在风声与河流合奏出的飒飒声里
  遗忘了自己的姓氏
  3
  无所谓悲伤。亦无所谓欢欣
  我从暮色里起身。群山回唱
  我将暮晚的夕光扛在了肩头
  百鸟就被夜晚的鼻息招安
  拢不住的花香,从我双袖间滑出
  锦瑟就铺陈在李商隐的词里
  一弦一柱,无端拨响了岁月的弦
  一月,无雪
  一月。我从羊城飞到了北京
  高压槽与低气流相遇的开场白
  挤压之后,变成一朵忧郁的蓝
  我掏空了所有的想象,找不到一个
  对接的词语
  一月的都城,无雪
  只有铅色的风,在我耳畔低语
  接我的人戴上了渔夫帽
  却无摆渡理想的船
  一月的阳光,有些苍白
  遥远的蓝,低垂下迟暮的眼睑
  一月的都城无雪
  我只看见望京的搜狐大厦
  像一对连翼的青山
  在汽车汹涌的河流中
  屹立
  我走进了央视直播现场的门
  老板站在正方的位置,用他的三寸不烂之舌
  为一个《田埂上的芭蕾》这个伪命题
  与扮演反方的朋友展开了唇枪舌剑
  空中亮起的剑,在剧烈的言辞中
  撞击若雪。摄影机照不到的角落
  他们称兄道弟,握手言欢
  室内的暖气,弹跳成弓
  射落一顶顶帽子,一件件大衣
  这是一个无雪的冬天
  米开朗琪罗去了远方
  我从都城再次启程,转往牡丹江
  在漫天的雪地里,再次遇见
  一朵蓝的忧伤
  可是,这零下33度的酷冷里
  我依然没有邂逅一场雪
  纸  月
  月亮夭折了
  在纸上在水里也在心上
  奔走的风,突然有说不出的心酸
  停留在一片黛蓝色的屋瓦上
  眺望尘世的烟火
  我在路上。穿着停不下来的小红鞋
  跳舞
  故乡就在纸上  泛滥的乡愁
  早已力透纸背
  爱过的人在天涯  无用的相思
  在汉字里彷徨
  鸟鸣撕开曙色的轻奢外衣
  贴上云淡风轻的伪标签
  我如草木,在岁月的分行字体里
  渐失草木应有的清香
  一朵云,就能轻而易举地让我
  迷失方向
  一阵雨,即可卸下我全身的铠甲
  而昨夜,在我窗外吟咏过十四行诗的风
  完成最后的掳掠之后,去了远方
  命中注定的琴音,在跌宕的剧情中
  适时地响起
  那是画外音无法表述的完美
  月亮归隐故乡,我的乡愁写在纸上
  内心曾经奔走过的兽,站在了屋瓦上
  而我将复归一颗草木之心
  在葱茏中期待看不见的未来
  番禺,番禺
  1
  大雁开始北归的时候
  我走进响彻粤语的异乡
  黄槐决明的春天,不是我的春天
  木棉花开的春天,也不是我的春天
  这些美好的意向,只是我借来写诗的附庸
  属于我的春天,是家乡的水芹菜
  是家乡的油菜花,是家乡田埂上萌动的四脚蛇
  2
  一栋烙有“夜宴”风尘声的楼房
  以摇滚的方式对我下了决绝的通缉令
  我从都市的喧嚣里落荒而逃
  寻找一个安放肉身的蜗居
  3
  灵魂总是慢了半拍
  深思熟虑的蜂巢,不是我的故乡
  我是一个站在黎明与黑暗处高歌的女子
  手起手落,写下的不是伤悲
  4
  从一首诗里出发
  乘上地铁。将自己的乡音隐藏
  高跟鞋击打出城市的乐章
  我却发现自己只是都市里昼伏夜出的一只蟑螂
  偷食文字的禁果
  我记得自己是来自伊甸园的夏娃
  却忘了谁是抽出肋骨成全我生命的亚当
  5
  珠江。有船划过茫茫的水域
  载不動我被八月晴阳淋湿了的乡愁
  我在凤凰木对生羽状的花蕊间
  找到一句烂熟于心的句子
  用煽情的温暖,颠覆异乡的天空
  6
  番禺,番禺
  天上有巨鸟飞过的痕迹
  其实,也是我用鸟翅擦拭天空时
  铭刻在白云上的豪言壮语
  羊城的风不解风情
  将老榕树的心抽丝剥茧
  我看见的是城市的坚硬里
  剪不断理还乱的孤独
  7
  番禺,番禺
  我将文字的坐标系上你的翅膀
  钟声和灯塔
  悬空着二十一根弦
  将等待了一生的箜篌
  轻轻拨响
  番禺,这个名词
  渐渐长成一瓣玫瑰花的唇语
  向着来来往往的尘世
  道晚安
   (作者现为自由职业者)
其他文献
“90后”作家正在成为文坛中一股不可小觑的新锐力量。他们携带着个体经验的天真,在大时代中成长起来,并且把这种经验转化为文学作品。这股悄然生长的新生力量,一方面继承和回溯着正统文学的现实性与历史感,另一方面也以个性化和资本化的方式横空出世,反叛着纯文学观念的绝对真理。对于“90后”而言,正统和反叛也许是从日常生活中生发出来的无意识书写,但都为文坛注入了新鲜的活力。  一、“创意写作”:从学院派谈起 
期刊
谙源的蝴蝶  雨从天井里落下,  急促的声音唤醒了她苍老的双眼,  疼痛的腿脚也加快了步伐,  院场上晒的豆子在催她!  雨从凤凰山上来,望碑先看见了,  村口千年的樟树银杏看见了,  紧接着古戏台里的戏神也看见了,  庙里的李氏公李氏婆似乎不再正襟危坐,  一缕风拂过了尘埃在他俩肩头堆砌的高墙。  一只冬天的蝴蝶,在雨中来回盘旋,  她从前所有的日子都变成了模糊的光点,  她终于飞进了屋内,  
期刊
一、“丧”情绪与词语污染  每个时代有其标志性的生活方式,青年群体是时代文化的经历者,也是时代精神的演绎者,在变迁的时代里寻找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20世纪八九十年代,摇滚、诗歌、迪厅、看电影是青年群体的主要娱乐消遣,青年群体歌颂理想、赞美爱情,有无畏的勇气和无尽的热情。21世纪世纪之初,青年群体以上网、玩手机、打电玩、发呆等为日常消遣。他们沉浸在看似热闹的网络世界进行虚拟社交,实际上却被囚禁在以I
期刊
对于许多中国观众而言,捷克电影是个陌生的名词,印象中的捷克电影,似乎只有《好兵帅克》和动画片《鼹鼠的故事》。有人或许会把《布拉格之恋》当成捷克电影,而那其实是美国人拍摄的,尽管电影的内容源自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的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高晓松写过一首歌,叫作《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其中有这样两句歌词:“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在我看来,捷克电影的永恒主题正是—生活不是眼前
期刊
江西自古便是“江南昌盛之地”“文章节义之邦”,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和秀美的田园山川,近现代以来更是演绎了无数革命英雄传奇,丰饶深厚的赣鄱大地为江西文学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创作资源。  长期以来,江西作家以强烈的时代使命感和鲜明的人道主义情怀立足历史,扎根大地,从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和鲜活的社会现实生活中发掘题材源泉,汲取创作灵感,塑造艺术个性,为繁荣发展的中国当代文学奉献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江西风景”。回望
期刊
文学叙事规律是年长且阅历丰富者优先,一般遵循自上而下、由长及幼的讲述次序。以外国作家群体为样本的调研结果显示,作家创作最佳年龄在31—40岁之间,为了迎来创作黄金时代一般需要十年左右的准备期[1],即一般要经过十年左右的积累,在40岁左右才会长成一个成熟而令人信服的叙述者。中国作家的成长状态也大抵如此,不到一定的成熟年龄且没有丰富成长经历的作家很难立足文坛。“90后”文学显然不符合以往文学史经验,
期刊
为历史人物写传记小说,在艺术真实和历史真实的尺度把握上,往往会构成一个令人挠头纠结的问题。如果过于向壁虚构,人物则可能凌空蹈虚;太拘泥于“实”,人物可能因为没有什么戏份而失去足够的生动性,尤其是当所書写的历史人物不是那种有着文治武功或风流韵事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时,就很可能会因为乏“善”可陈而遭遇无趣之讥。拿北宋一代名僧佛印禅师来说,其为常人所熟知的大抵就局限于是苏轼、黄庭坚的好友等一类身份信息和
期刊
在一个后工业时代钢筋水泥和机器动力所建构的物质世界上,人类生活日趋同质化:在相似的都市背景下过着貌似殊途而实则同归的生活,表面的多元掩盖着本质上的单调……看上去是人建造了钢筋水泥的城市,实际上这样的城市包括新农村建设后的城镇化乡村,都已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场域和社会伦理。  作为拥有全世界历史最悠久、覆盖面积最大的农耕文明的中国,仅仅三四十年的时间,经济的快速发展已带领大部分人脱离了跟泥土相依
期刊
每个人的诗写,都是一面多棱镜,折射着作者自己的生活经验、生命体验。一面面多棱镜由自己的纹理、光泽、色彩,构成属于自己的谱系,构成诗人抒写的生态系统。  读诗歌文本,仿佛就是读一个人的成长史、心灵史。阿多尼斯在《夏之书》里说:“门豁然洞开,我要把门后呈现的奇迹,讲述给尚未来临的童年。”诗歌是区别于其他体裁的文字,更强调自我、自由的性灵抒发。它用隐秘的符号,记录俗世生活里诗人的另一个自我,用一种近乎谜
期刊
长期在基层从事行政工作的黄志清先生,以炽热的文学热情在业余时间从事小说创作,曾创作出版了系列长篇小说《痕迹》三部曲[1],描写了主人公从校门走向社会的成长与奋斗,再现了社会改革发展后的历史变迁。2020年1月,黄志清40万字的长篇新作《凤凰洲》由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小说以凤凰洲严、范两大家族之间的恩怨情仇,呈现出百年社会嬗变中的人生悲喜剧,推崇明礼知耻、崇德向善的传统美德,赞美了艰苦创业、建设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