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总书记报告:2018,凉山19.9万贫困老乡摘下“穷帽”

来源 :老区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boh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8年,一个不同寻常的年份。这一年的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了我们凉山,看望慰问贫困群众,对我州的脱贫攻坚作出了重要指示。2019开年,习近平总书记新年贺词中,再次深情地说:“我始终惦记着困难群众。在四川凉山三河村,我看望了彝族村民吉好也求、节列俄阿木两家人。”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和亲切关怀,给激战正酣的凉山脱贫攻坚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全州各级干部群众,以更加拼搏的精神,投入到了脱贫攻坚这一关系到自治州全面小康,民族发展进步的伟大历史工程中。
  2018年过去,凉山交出了这一年脱贫攻坚的成绩单——全州减贫19.9万人、退出贫困村500个,贫困发生率从2017年底的11%降至2018年底的7.1%。习近平总书记看望过的三河村村民吉好也求,2018年全家总收入达6万多元;节列俄阿木全家总收入达4万多元。
  这是一份凝聚着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关怀的成绩单,这是一份凉山各族人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战天斗地,奋力拼搏的成绩单。
  三岔河乡三河村报告:特色种养业发展起来了,易地搬迁住房即将完工,预计2019年春节前可搬迁入住。
  火普村2018年实现了全村脱贫,全村人均纯收入从年初的4000多元,上升到现在的9800多元,村集体带头搞起羊肚菌产业。
  “悬崖村”阿土勒尔村报告:这两年,村里修建起了钢梯,通了网络信号,有了幼教点。2018年初,以悬崖村为核心、涵盖周边11个乡镇丰富自然景观的“悬崖村古里大峡谷旅游区”启动。
  凉山三河村村民吉好也求报告:2018年全家总收入达64280元,人均纯收入8754元;全家即将易地扶贫搬迁,住上宽敞明亮的彝式新居。
  同村的村民节列俄阿木报告:2018年总收入达4万多元,女儿在幼教点任辅导员。
  凉山州脱贫攻坚指挥部报告:19.9万贫困老乡摘下“穷帽”,500个贫困村退出。
  这两家人报喜的激动来源于,习近平总书记关心他们,来过他们家看望过大家,并对他们及老乡们脱贫致富寄予厚望。
  自治州报告的缘由来自对贫困地区和群众的庄严承诺和对习近平总书记关心的答卷。
  2018年2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昭觉县三岔河乡三河村和解放乡火普村看望贫困群众,对凉山的脱贫攻坚任务带来巨大鼓励和支持。
  一年来,凉山人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重托,尽锐出战,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贫困群体合力攻坚,着力抓好彝区脱贫攻坚综合帮扶,高质量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以更加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投入这场必将载入彝区藏区发展史册的伟大斗争,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
  1、党和政府始终惦记着这个地方 高度重视民族地区发展,特别关心彝族人民群众
  上世纪50年代,凉山州实行民主改革,世居在这里的彝族群众,从奴隶社会一步跨入社会主义社会,成为“直过民族”。
  住房、道路、产业等看得见的贫困,与思想观念、内生动力等看不见的贫困,交织叠加,相互影响。
  “我一直牵挂着彝族,大小凉山嘛,我一直想来这个地方。”2018年2月11日,山高路远,千里迢迢。习近平总书记特意把凉山之行安排在党的十九大之后、春节前夕,既作为考察脱贫攻坚的第一站,又作为春节慰问的重要活动。从西昌出发前往大凉山腹地,乘车往返4个多小时,走到最贫困的地方,走进了凉山三河村村民吉好也求、节列俄阿木等彝族贫困群众家中,问冷暖、听心声。
  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曾因昭觉县支尔莫乡的“悬崖村”受到外界关注。“悬崖村”坐落在海拔626米至1600米山坳中。以前,村民出村進村,需要攀爬落差800米的悬崖、走过12级218步藤梯。而藤梯是居住在此的彝族同胞与外界保持联系的唯一通道。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2017年全国两会四川代表团审议时,提到自己曾在电视上看到有关凉山州“悬崖村”的报道,他说:“特别是看着村民们的出行状态,感到很揪心。”
  “揪心”一词道出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凉山贫困状况的惦念。到那里“看一看”的愿望一直记挂在心。
  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在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中,经过近70年的建设,凉山地区生产总值由1952年的0.44亿元(原老九县、不含西昌专区),到2017年底的1480.91亿元,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与此同时,由于历史、自然的原因,凉山仍然是全国最大贫困连片区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一直牵挂着凉山老百姓的冷暖安危,特别是至今还未脱贫的困难群众。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族地区发展,特别关心彝族人民群众。
  1985—1992年,凉山州在昭觉、布拖、美姑、金阳率先开展牧区扶贫,以解决温饱为中心任务,达到“二·六”指标(农民人均纯收入200元、粮食600斤),260万绝对贫困人口初步解决温饱。
  从1987—2000年,凉山州采取“种、养、加、采”扶贫开发方式,达到“八·七”指标,稳定解决了21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2001—2010年的10年新阶段扶贫开发,全州累计投入各级扶贫资金40.9亿元,其中中央和省投入财政扶贫资金6.8亿元,完成14.1万户贫困农牧民“三房”改造任务,受益群众63.63万人;完成新村扶贫建设1188个、移民扶贫1.3万户5.85万人、271所乡镇中心校和161所乡镇卫生院改扩建任务。全州贫困人口从2000年底的169.28万降至2010年的54.21万,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0年的1361元增加至2011年的5538元。   2011—2020年,进入新一轮扶贫开发,实施精准脱贫,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全州深度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从凉山33年四个阶段扶贫史清晰地反映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一直是各级党委、政府不懈追求的目标。
  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族地区发展,特别关心彝族人民群众。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讲到凉山深度贫困问题,特别指出:“彝族兄弟对中国革命是有重要贡献的,要继续加强政策支持,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彝区与全国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小康。”
  省委、省政府特别关心彝区脱贫攻坚,给予了最大支持。州委州政府下了最大决心,坚持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绝不拖全省全国后腿,确保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无论这块硬骨头有多硬都必须啃下 无论这场攻坚战有多难打都必须打赢
  从大凉山到小凉山,从千里彝区到木里藏区,海拔从金沙江边305米到木里县的恰朗多吉峰5958米,大小凉山横亘于大西南大地上。6.04万平方公里,彝、汉、藏、回等14个世居民族在这里生生不息。
  在大自然赋予凉山富集资源的同时,也埋下了社会历史特殊、瓶颈制约突出,原生贫困沉重、次生贫困多发的贫困根源。贫困的历史难题,压在肩头,沉重在心里。
  凉山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典型的深度贫困地区、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至今尚有深度贫困县11个、贫困村1618个、贫困人口49.1万,区域性、整体性贫困问题特别突出,属于“贫中之贫、困中之困”。能否啃下深度贫困群众脱贫这块硬骨头,直接关系决胜全面小康大局。
  正是在大凉山腹地,这个习近平总书记深情牵挂的地方,各族干部群众发出铮铮誓言:全面小康路上不能忘记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家庭,无论这块硬骨头有多硬都必须啃下,无论这场攻坚战有多难打都必须打赢。
  习近平总书记的亲临指导、深情嘱托,成为当地的行动指南和精神高地。如今,一张硕大的摆脱贫困的蓝图,正绘就在大凉山上。
  长期以来,凉山对贫困进行艰苦卓绝的绝地反击,决不让贫困代代相传。扶贫是全州头号民生工程。近年来,扶贫开发是凉山第一民生工程,贫困人口逐渐减少,贫困面貌整体有所改善,扶贫开发成效明显。
  在新一轮扶贫攻坚主战场,凉山开始重新掂量扶贫。今天,扶贫之于凉山,不是一项工作,而是全局和战略;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民生之首、发展之要、赶超之策。
  全国“三区三州”脱贫攻坚、国务院《乌蒙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省委省政府“四大片区扶贫攻坚行动”和《大小凉山彝区“十项扶贫工程”》、州委、州政府“彝区十项扶贫工程”与“藏区六大民生工程”,坚持扶贫、教育、禁毒、防艾、倡导现代文明生活方式“五管齐下”,“输血”、“造血”并重,集中力量推进扶贫开发。
  一场场攻坚战,在大凉山的崇山峻岭间铺开。
  综合扶贫深入,是扶贫攻坚凉山实践的成功经验。许多的典型,让人一路行走一路信心。

  彝家新寨巨变,是扶贫攻坚凉山实践的生动样本。更多的变化,让人一路行走一路震撼。
  移风易俗深化,是巩固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成果。生活方式变革,让人倒逼生产方式变革。
  这是凉山根据州情,精准扶贫,瞄准特困村特困户,从生产方式到生活方式进行统筹谋划,激活贫困群众自力更生脱贫解困的内生动力。
  大格局,破困局。新村、新居、新产业、新农民、新生活“五新一体”,产业拉动,产村相融,龙头带动。
  近年来,凉山州将每年新增财力的80%,新增一般转移支付及民族地区转移支付、资源有偿出让收益的50%用于扶贫开发。
  傾力帮扶、产业扶持、教育培训、农村危房改造、扶贫生态移民、基础设施、“两不愁三保障”、饮水安全、控辍保学、健康扶贫、住房安全、易地扶贫搬迁、补齐教育医疗短板、禁毒防艾、移风易俗、“学前学会普通话”等重点工作的推进,核心四个字:精准扶贫。为深度贫困地区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注入强大动力。
  3、集中所有力量 穷尽一切办法坚决啃下深度贫困脱贫攻坚这块“最硬的骨头”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繁重的任务在贫困地区,特别是在深度贫困地区,凉山脱贫攻坚已进入冲刺决胜的最紧要关头。
  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对凉山脱贫攻坚特别关心、特别支持。攻克凉山深度贫困已经进入冲刺决胜的最紧要关头,是一项必须完成的首要政治任务,是一场必须打赢打好的攻坚战。
  这一年,全州上下把各级关心支持与自身艰苦努力紧密结合起来,集中所有力量,穷尽一切办法,感恩奋进、埋头苦干,坚决啃下深度贫困脱贫攻坚这块“最硬的骨头”。
  打赢凉山脱贫攻坚战没有任何余地可留,必须在政治站位上再提高、在行动自觉上再增强。
  这一年,各级各部门特别是领导干部提高政治站位,增强政治自觉,坚定不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集中全部力量,穷尽一切办法,咬定目标使劲干、拼命干,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做好脱贫攻坚战工作。

  这一年,打赢凉山脱贫攻坚战没有任何退路可走,在目标任务上再聚焦、在攻坚突破上再聚力。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更加积极有效地对接落实好国家和省系列特殊支持政策,按照脱贫退出标准的计划精准谋划和推进工作,确保高质量完成省下达的年度任务。   这一年,狠抓项目建设,借助各方面帮扶力量,统筹各部门专业力量,以县为单位对脱贫攻坚各类项目前期工作进行认真梳理,扎实做好项目布局、资金安排、质量监管、进度跟进等工作。
  这一年,狠抓产业就业,加快各类农特产品加工贸易园区等园区建设,因地制宜发展“1+X”生态林业产业、“果薯蔬草药”特色优质农牧产业,推进“一村一品”、以购代捐,实现村村有专合组织、有集体经济,户户有增收产业、有致富门路。
  这一年,大力实施劳动力转移就业“春风行动”,推动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全覆盖。狠抓控辍保学,严格落实“一方案三办法十制度”,确保“一个不少”返校接受义务教育或学业补偿;“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已覆盖87.5%,决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
  这一年,狠抓禁毒防艾,加快推进“1+15+N”绿色家园、“1+8”重大疾病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建设。着力帮扶特殊群体,专班推进自发搬迁群众规范管理工作,统筹抓好孤老残弱群体精准脱贫兜底保障,确保不落下一户一人。
  这一年,充分激发内生动力,深入开展感恩教育,办好“农民夜校”,推进新型农民素质提升工程,深化“四好”创建,引导群众勤劳致富奔小康。
  四川举全省之力攻克凉山深贫堡垒,出台《关于精准施策综合帮扶凉山州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意见》,从产业就业、医疗卫生等12个方面提出34条特殊支持政策。
  2018年7月,全省抽调5700多名干部组成的凉山州脱贫攻坚综合帮扶工作队人员全部到岗。他们覆盖11个深度贫困县,开展为期3年的脱贫攻坚和综合帮扶工作。凉山州脱贫攻坚综合帮扶队燃起燎原之势。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脱贫攻坚是干出来的,滴水能够穿石,努力才能过上好日子!”全州全部进入“战斗状态”,全面领取“战斗任务”,进一步明确“战斗岗位”。
  这一年,州委、州政府主要领导既挂帅又出征,尽锐出战、全员上阵,全体州级领导分片包村联系督导,100多个州级单位结对帮扶所有贫困村,全州2072支驻村工作队、2497名第一书记、280名禁毒防艾和计生专职副书记、1万多名帮扶干部扎根一线、超常付出,推动脱贫攻坚工作。
  这一年,全年投入社会扶贫帮扶资金(物资)207614.56万元,帮助引进资金7999.47万元,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劳务培训等帮扶项目1116个,彝家新寨建设方面,在彝区10县302个村实施彝家新寨住房建设17046户。
  这一年,中央纪委、国家档案局等9个国家机关、广东佛山、浙江湖州与凉山的东西扶贫协作增资拓面,108个省级单位在凉山的定点扶贫、省内绵竹、江油等11个市区对口帮扶凉山11个深度贫困县工作等一大批社会扶贫工作有声有色开展,扶贫力度空前。
  这一年,三峡集团帮扶工作平稳推进,2018年度捐赠资金35000万元全部到账,建成三峡新村20个、安全住房1309户,住房功能改造182户、危房改造214户,建设道路358公里,完成基础设施项目52个、公共服务设施项目26个。

  州內“6+9”对口帮扶工作成效明显,安宁河流域6县(市)向11个深度贫困县派出第一书记、驻村帮扶队长等313名,投入帮扶资金2111万元;146个州级单位投入帮扶资金(含以物折资)4344万元,1468个县级单位和社会团体投入资金(含以物折资)7286万元;凉山烟草筹集扶贫资金11561万元,帮扶工作逐步形成长效机制。
  4、撸起袖子加油干 聚焦聚力抓好脱贫攻坚“头等大事”、转型发展的“第一要务”
  坚决啃下深度贫困脱贫攻坚这块“最硬的骨头”,是一项必须完成的首要政治任务,是一场坚决打赢打好的攻坚战。
  一年来,凉山人牢记总书记重托,尽锐出战,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一个堡垒一个堡垒攻克,一个硬骨头一个硬骨头啃下,一个阵地一个阵地攻陷。
  攻克凉山深度贫困已经进入冲刺决胜的最紧要关头,全州上下把各级关心支持与自身艰苦努力紧密结合起来,集中所有力量,穷尽一切办法,感恩奋进、埋头苦干。
  这一年,在彝区10县302个村实施彝家新寨住房建设17046户,同步配套村内基础设施、环境建设和社会事业建设,共投入财政资金164122.48万元。二是世行六期项目方面,美姑、昭觉、金阳、布拖四个项目县组建合作社64个,聘请辅导员53名,累计到位国内配套资金12173.72万元
  这一年,全州1869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领到职业教育扶贫资金140.175万元。对3442名申请人的秋季学期补助申请审核工作正有序进行;在2072个贫困村选定致富带头人6339人,完成信息录入工作,预计带动1.9万户贫困户稳定增收脱贫。
  这一年,围绕研究大凉山11.04万名学龄前儿童学会普通话,重点研究针对民族地区学前儿童因不懂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进入义务教育后上课听不懂、学习跟不上等突出问题,在11个深度贫困县以及安宁河谷县(市)的民族乡(镇)“一村一幼”幼教点进行实施。目前,已经纳入第一阶段“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重点实施范围的“一村一幼”幼教点共2724个,覆盖幼儿11.04万人,涉及辅导员6854人。
  这一年,全州完成营造林205万亩、义务植树造林1000万株,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16.47万亩;大力发展以核桃等为主,其它特色经济林为补充的“1+X”林业生态产业;新建核桃标准化示范基地8.08万亩、青花椒基地24.67万亩、红花椒基地32.69万亩、华山松基地27.20万亩、油橄榄基地3.92万亩。截至目前,全州“1+X”自林业生态产业基地面积累计2267.68万,覆盖贫困村1033个,涉及贫困户57239户,涉及贫困人口261405人。积极支持发展林下养殖、林药、林菌等林下经济模式,着力打造现代林业产业示范基地和园区,带动脱贫致富奔康;在建档立卡贫困户中将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选聘为护林员,在贫困户中聘请生态护林员12013人,并支付管护员工资8122万元,实现了生态保护与助推脱贫攻坚相结合。   这一年,农村能源专项扶贫投资3226.7万元,完成了农村户用沼气5220口,新村集中供气11处,并大力发展“猪-沼-果(菜、茶)”的庭院经济模式,走出了一条农村沼气服务精准扶贫,服务绿色发展,服务生态环境的循环发展之路,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每年可产沼气达243万立方米,所开发和节约的能源折算标煤1.89万吨,为农户减少燃料支出249万元,减少农药和化肥支出65.98万元。沼气综合利用每年可为农户增收节支486.09万元;每年可使1.89万亩林地林木免受樵采、得到保护,每年可减少水土流失1.08万吨,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十分显著。贫困村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贫困农户增收能力进一步增强,贫困地区环境保护进一步提高。
  这一年,全州已实现607个乡镇通油路、3690个建制村通硬化路,剩余5个通乡油路、57个通村硬化路正有序推进。
  这一年,多向发力延伸农业价值链,提升加工率。重点培育引进核桃、马铃薯、茧丝、中药材等精深加工企业落户,新建84座农产品初加工设施,启动成都·大凉山农产品加工贸易园区、昭觉农特产品加工园区等一批园区建设,加快构建茧丝、果蔬、畜禽等10大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全州农产品加工产值达360亿元;新建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区12个、农村创业园2个,培育壮大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康养等新产业新业态;全州各类乡村旅游节庆活动达80余个、游客突破1200余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100亿元;积极参与“万企出国门”、“千企行丝路”、“川货全国行”等活动,拓展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等经济区市场,组织200余家农业龙头企业、600余种特色农产品参加各类展示展销推介活动20余次,签订意向性协议近百亿元,到位资金19.68亿元。
  这一年,纵深推进劳务扶贫协作,强化培训,依托新型农民素质提升工程,结合开展语言培训、适应性培训、“送培训下乡”和舉办跨市(州)“扶贫专班”等多种培训方式,重点培训汽车维修、挖掘机、家政等就业前景好、收入高的工种,累计培训贫困劳动力7.78万名。
  这一年,凉山州民营经济累计入库税收95.46亿元,占税收收入总量的59.3%,民营经济税收已成为全州税收收入的重要支柱。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2.65万户,截至12月20日,全州市场主体总量达21.44万户,其中民营市场主体达20.98万户,突破20万户。
  这一年,树牢“输出一人、脱贫一户”工作思路,目前,全州转移输出农村剩余劳动力120.15万人,实现劳务总收入176.05亿元;其中11个深度贫困县共输出贫困劳动力16.5万人,收入19.39亿元;转移输出建档立卡贫困户5.43万人、实现劳务总收入5.82亿元。
  这一年,持续推动全州“以购代捐”扩面增量,精心组织凉山州“以购代捐”精准扶贫2018―2020年集中认购活动,达成“以购代捐”农产品购销协议564个、协议金额27.3亿元,切实帮助贫困群众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题、激发脱贫致富内生动力,实现“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的转变。
  凉山彝区脱贫攻坚是一场关系全局的攻坚战,是一场任务艰巨的攻坚战,是一场创造历史的攻坚战。
  为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兑现党和政府的庄严承诺,凉山人蹄稳步急,一战接着一战打,向着深贫发起总攻。
  续写脱贫攻坚的新篇章,一鼓作气、百倍用心、千倍用力,凉山真刀真枪去做、一件一件去抓,精准施策、推陈出新,把“绣花”功夫用好用足,蹚出一条独具特色的脱贫攻坚之路,确保高质量脱贫、可持续脱贫,向连战连胜决战决胜的目标挺进。
  “曾经一步跨千年,而今跑步奔小康”。彝区群众不落一人进入全面小康,创造的将是媲美当年从农奴社会跨入人民当家作主新社会的历史性新成就。
其他文献
近年来,“小产权房”及相关法律问题在社会上引起了激烈而广泛的讨论。“小产权房”问题不但涉及国家的土地与住房政策,更关乎国家 In recent years, “small property roo
国际油价自2014年中期从超过100美元/桶大幅降至2016年最低26.21美元/桶,降幅超过70%;美国活跃石油钻机数量也从2014年最高时的1601台降至2016年4月1日的362台,下降77%。业内
期刊
Abstract:language can be quite different (here referring to the meaning) in different contexts. And there are 3 categories of context: the culture, the situation and the co-text. In this article, we w
摘 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电大的网络教学模式越来越显现出它的优越性。在不脱离学校模式、班级模式的课堂形势下,教学组织者需要跨学科的知识结构,“双师型”教师这一概念凸显其重要性。教学组织是单个教室不能完成的,需要群体的协作。  关键词:商务英语;市场需求;实用;对策研究  2012年6月21日国家开放大学正式组建成立,它是教育部直属的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实施远
一口油井一个月烧断3根皮带!胜利油田东辛厂营二管理区采油2站亏大了。“按常理,一条抽油机皮带怎么也得用上一年半载,可营1斜39井我们又是调松紧又是测平衡,也没找到原因。
教育态度:  “我对儿子实施的是美式的‘信心”教育’,从小他做什么事情我都会去鼓励他,表扬他,这样孩子长期处于高处,他就会有危机感,怕一不小心会从高处摔下来,因此他就会从小时候骄傲的心态转向自信、成熟的状态。”  严介和有一对儿女,在平日的教育中,他非常注重让孩子们把有形的书本融合到无形的知识中,从有围墙的教育走向没有围墙的教育。严介和跟孩子们说:“我自己不懂建筑,所以我做建筑公司能够做得这么成功
摘 要:目前职业中专学校英语教学存在着很大问题,要摆脱职业中专学校英语教学的困境,迫切需要学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英语教师教学水平;教师要对学生倾注一片爱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广大教师要努力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手段。  关键词:职业中专学校;英语教学;困境;对策  一、职业中专学校英语教学的困境  1、学生思想文化素质较差,英语学习兴趣不浓  职业中专学校的学生大多是初中毕业生中思想文化素质有
摘 要: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英语文化的学习也是英语课程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多媒体网络在外语教学中的使用和普及,给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带来了极大的优势,针对当前我国外语教学的现状,本文提出了在多媒体和网络英语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些策略。  关键词:多媒体网络教学;文化意识;跨文化交际能力  语言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种语言只有在特定的文化语境中才会有意
教育态度:  “有人说培养儿子,得先把他放在一个公司从基层做起。我觉得这个不是绝对的,还得要考虑一个80后年轻人的感受,尊重他自己的想法。无论他在哪个位置,只要能够言传身教,让他从中受益成长,这才是我最乐意看到的。”  钱金波的儿子钱帆在英国学习商业管理,和所有中国传统的父亲一样,钱金波希望钱帆将来能继承自己的事业,把红蜻蜓继续发扬光大。  掌握着一个时尚帝国的钱金波对于儿子的教育一向都尊重儿子自
摘 要:多媒体具有图、文、声并茂的特点,在教学中能够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因此受到广大教学者的青睐。但如果滥用多媒体手段教学会对教学起到负面的影响,所以应合理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在英语这一语言课堂上,我们应把多媒体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方法有效地结合并采用能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的课堂活动,运用一定的教学技巧,使英语教学取得成效。  关键字:多媒体教学;英语教学;传统教学  因为多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