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是指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由人的活动所构成的连续过程。历史学科最基本的特征是时序性。因此,在反映历史发展过程、理清历史发展线索和揭示历史发展规律的历史教学的初始阶段,初中历史教师应该按时序性来安排教学内容及进度。因为时序是唯一能够将一切历史事物贯穿起来的线索,时序思维能力又是历史推理的核心。如果在脑海中没有形成明确的时序意识,学生就会把诸多历史事件看成一堆杂乱无章的东西,不可能明白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更不可能搞清历史发展的来龙去脉。在新课程改革推行十年之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出版了。面对新课程标准,初中历史教师该如何调整自己的教学呢?笔者认为,针对初中学生对于“历史”这一概念还没有明确的认识,对于历史要素的认识学习首先应从时间上去学习认识。只有把握住时间的脉络,才能进一步掌握好其他要素。由此可见,中学历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实施时序性教学显得尤其重要。
一、进行初中历史时效性教学的理论依据
历史学科的基础是时间,正是时间这条线,串起了人类从古至今的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当学生在学习、考察、研究某一个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一定要把它放到一定的历史时空环境中去分析和把握。因此,加强历史的时序性教学是历史学科本身的客观要求。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徐蓝在中国教育学会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2012年珠海年会中做了题为“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新思路与新变化”的讲座。在讲座中徐教授讲到,修订工作遵循的三个基本原则:与时俱进、遵守历史学科的学科特征、减轻学生负担。其中对第二个基本原则有以下这段阐述:“遵守历史学科的学科特征。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是时序性和系统性。对于初学历史的初中学生,应该让他们正确了解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初步获得对历史发展的整体性认识,使修订稿更有助于学生形成历史发展的进步观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因此,此次修订工作坚持历史发展的时序性,突出历史发展的主线。”
从国际上看,一些国家的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也都遵循历史时序性原则,强调以历史发展时序为基础,使学生了解历史发展脉络,理解历史进程。《美国国家历史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学生必须发展五项有关历史思考的能力,其中之一就是要求学生形成按时间顺序的思考能力,即培养清楚的历史时间意识。《英国国家历史课程标准》将历史课程分为三个学段,每个学段结束时期望学生获取的能力、成熟程度相关的“知识、技能与理解能力”。如在第一学段结束时,《英国国家历史课程标准》要求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业水平应该达到水平1-3的范围内。而水平1-3中学生分别要能够展示自己开始出现的时序感、展示自己不断发展的时序感、展示自己对时序逐步加深的理解能力。
可见,无论是历史的学科特点,还是历史课程标准,都要求在历史课教学中渗透时序性教学的意识。
二、初中历史时序性教学的策略思考
面对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及历史教科书重新修订,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该如何进行时序性教学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了反思,下面就谈谈自己的几点思考。
(一)教师在备课时应渗透历史时序性教学的意识
教师备课质量的好坏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其中把握历史发展的时间逻辑是很重要的一环,只有教师能够透彻了解历史发展的时间和逻辑性,才能驾轻就熟地引导学生建立完整的、严密的时间观。
每当担任七年级历史课教学时,笔者不会匆忙开始讲授古代史的内容。此时的学生是一张白纸。此时,教师给学生渗透时序意识尤其重要,可以起到先入为主的效果。在上中国古代史的第一节课时,笔者会让学生背诵《朝代歌》。“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教师将枯燥乏味的朝代更替编成简单易记、朗朗上口的顺口溜让初一年级学生特别愿意接受。背诵《朝代歌》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中国朝代更替,构建起中国古代史的知识体系,增强历史学科的兴趣,强化学生的时序意识。
在上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10课《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这一课时之前,笔者就本课的重点“新航路的开辟”的教学设计上反复推敲。新航路的开辟可以说对于整个人类来说都是一件大事,它使整个世界逐渐联系成一个整体,此后的众多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都以它为基础。在设计复习提问和导入新课时,采用“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和“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这两段材料提出问题,即“明清为巩固统治采取了哪些措施”引出“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之后展示前言,让学生分析同一时期的西方是什么样的?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东西方“抑制商品经济”和“发展商品经济”、“封闭”和“开发”这两种截然相反的道路的鲜明对比,以便学生进一步思索中国落后的原因。这个环节的设计不仅让学生明白到东西方的这种反差,而且还让学生了解国内和国外商品经济发展的时间逻辑性。
(二)教师在教学中应采用历史时序性的教学方法
在讲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经济重心南移》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深刻理解经济重心南移的整个过程,笔者精选了三段反映不同时期南方经济发展情况的史料。首先向学生展示了司马迁在《史记》中对西汉时期南方情况所作的描述:南方地广人稀,人们以稻米、鱼为主食,还采集果实和贝类为食……刀耕火种,没有积蓄,大多很贫困。笔者提问:可见西汉时,南方经济水平怎样?学生回答:相当落后,经济重心当时在北方。接下来又展示了《宋书》中的一段史料:“(南朝时)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衣覆天下。”笔者向学生解释道:材料中叙述的是江南地区农业发达、粮食丝绵丰富的经济现象,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从魏晋南北朝以来,北方人民南迁,带来先进的农业技术使得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农业发达,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最后展示:(宋朝时)朝廷时仰东南之财赋,语曰:“苏湖熟,天下足”。向学生解释:古代经济在宋朝时,经济重心发生转移,由北方已经转移到南方,南方经济也在此时(尤其宋朝南渡后)超越北方,“苏湖熟天下足”一语出自南宋。虽然经济重心南移这一主题时间跨度大、时间连续性较差,但通过教师选用这三段史料,将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全过程清晰地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记忆犹新。
(三)复习课教学中更应注意历史的时序性问题
教师在进行某一主题内容复习时,应该打破章节的束缚,重新对教材资源进行取舍整合,在复习中有意识地将相关知识按照时间先后顺序串联起来,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立体的时空观。在复习课中,特别是在初中阶段总复习时,教师要精心设计复习课,在教学设计中凸显历史的时序性。
复习美国的发展史,笔者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将美国的历史梳理成以下一条线索:美国独立战争——美国内战——美国在第二次科技革命中——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罗斯福新政——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冷战的实施——“一超多强”时期的美国。笔者将每一时期的历史进行复习,然后将前后发生的历史事件进行联系,从而让学生系统地掌握了美国的发展历史。
以珠海市2012年历史学科中考题为例:【第六十五题】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了重大成就,请按时间顺序排列以下事件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③④①② D.④③①②
如果老师在新中国外交事业发展这一知识点时没有按时序进行复习的话,许多学生将会在这题失分。教材中这一课的排版时序是:中美关系正常化——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日建交。这样的排序是为了方便某一个专题的阐述,但是容易让学生产生误解。学生会跟随教材编排的先后时序来记忆新中国外交事业发展史上发生的这些大事件。大多数学生会将“中国重返联合国”放到“尼克松访华”甚至“中美建交”的后面。如果教师在复习中强化时序性,学生会轻松选出正确选项C。历史的发展是有典型时序性的。按时间先后顺序串联历史知识,能顺藤摸瓜,把握基本线索;更能熟知历史的来龙去脉,起到明确历史发展趋势,揭示历史变化规律的作用。
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出版之后,加强历史的时序性教学已经引起了历史教育专家和一线历史初中历史教师的高度关注。作为初中历史教师,在认真学习并充分领会新的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历史的时序性教学意识和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理解能力,从而为课改进一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责任编辑:李雪虹)
一、进行初中历史时效性教学的理论依据
历史学科的基础是时间,正是时间这条线,串起了人类从古至今的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当学生在学习、考察、研究某一个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一定要把它放到一定的历史时空环境中去分析和把握。因此,加强历史的时序性教学是历史学科本身的客观要求。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徐蓝在中国教育学会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2012年珠海年会中做了题为“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新思路与新变化”的讲座。在讲座中徐教授讲到,修订工作遵循的三个基本原则:与时俱进、遵守历史学科的学科特征、减轻学生负担。其中对第二个基本原则有以下这段阐述:“遵守历史学科的学科特征。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是时序性和系统性。对于初学历史的初中学生,应该让他们正确了解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初步获得对历史发展的整体性认识,使修订稿更有助于学生形成历史发展的进步观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因此,此次修订工作坚持历史发展的时序性,突出历史发展的主线。”
从国际上看,一些国家的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也都遵循历史时序性原则,强调以历史发展时序为基础,使学生了解历史发展脉络,理解历史进程。《美国国家历史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学生必须发展五项有关历史思考的能力,其中之一就是要求学生形成按时间顺序的思考能力,即培养清楚的历史时间意识。《英国国家历史课程标准》将历史课程分为三个学段,每个学段结束时期望学生获取的能力、成熟程度相关的“知识、技能与理解能力”。如在第一学段结束时,《英国国家历史课程标准》要求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业水平应该达到水平1-3的范围内。而水平1-3中学生分别要能够展示自己开始出现的时序感、展示自己不断发展的时序感、展示自己对时序逐步加深的理解能力。
可见,无论是历史的学科特点,还是历史课程标准,都要求在历史课教学中渗透时序性教学的意识。
二、初中历史时序性教学的策略思考
面对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及历史教科书重新修订,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该如何进行时序性教学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了反思,下面就谈谈自己的几点思考。
(一)教师在备课时应渗透历史时序性教学的意识
教师备课质量的好坏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其中把握历史发展的时间逻辑是很重要的一环,只有教师能够透彻了解历史发展的时间和逻辑性,才能驾轻就熟地引导学生建立完整的、严密的时间观。
每当担任七年级历史课教学时,笔者不会匆忙开始讲授古代史的内容。此时的学生是一张白纸。此时,教师给学生渗透时序意识尤其重要,可以起到先入为主的效果。在上中国古代史的第一节课时,笔者会让学生背诵《朝代歌》。“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教师将枯燥乏味的朝代更替编成简单易记、朗朗上口的顺口溜让初一年级学生特别愿意接受。背诵《朝代歌》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中国朝代更替,构建起中国古代史的知识体系,增强历史学科的兴趣,强化学生的时序意识。
在上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10课《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这一课时之前,笔者就本课的重点“新航路的开辟”的教学设计上反复推敲。新航路的开辟可以说对于整个人类来说都是一件大事,它使整个世界逐渐联系成一个整体,此后的众多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都以它为基础。在设计复习提问和导入新课时,采用“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和“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这两段材料提出问题,即“明清为巩固统治采取了哪些措施”引出“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之后展示前言,让学生分析同一时期的西方是什么样的?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东西方“抑制商品经济”和“发展商品经济”、“封闭”和“开发”这两种截然相反的道路的鲜明对比,以便学生进一步思索中国落后的原因。这个环节的设计不仅让学生明白到东西方的这种反差,而且还让学生了解国内和国外商品经济发展的时间逻辑性。
(二)教师在教学中应采用历史时序性的教学方法
在讲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经济重心南移》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深刻理解经济重心南移的整个过程,笔者精选了三段反映不同时期南方经济发展情况的史料。首先向学生展示了司马迁在《史记》中对西汉时期南方情况所作的描述:南方地广人稀,人们以稻米、鱼为主食,还采集果实和贝类为食……刀耕火种,没有积蓄,大多很贫困。笔者提问:可见西汉时,南方经济水平怎样?学生回答:相当落后,经济重心当时在北方。接下来又展示了《宋书》中的一段史料:“(南朝时)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衣覆天下。”笔者向学生解释道:材料中叙述的是江南地区农业发达、粮食丝绵丰富的经济现象,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从魏晋南北朝以来,北方人民南迁,带来先进的农业技术使得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农业发达,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最后展示:(宋朝时)朝廷时仰东南之财赋,语曰:“苏湖熟,天下足”。向学生解释:古代经济在宋朝时,经济重心发生转移,由北方已经转移到南方,南方经济也在此时(尤其宋朝南渡后)超越北方,“苏湖熟天下足”一语出自南宋。虽然经济重心南移这一主题时间跨度大、时间连续性较差,但通过教师选用这三段史料,将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全过程清晰地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记忆犹新。
(三)复习课教学中更应注意历史的时序性问题
教师在进行某一主题内容复习时,应该打破章节的束缚,重新对教材资源进行取舍整合,在复习中有意识地将相关知识按照时间先后顺序串联起来,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立体的时空观。在复习课中,特别是在初中阶段总复习时,教师要精心设计复习课,在教学设计中凸显历史的时序性。
复习美国的发展史,笔者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将美国的历史梳理成以下一条线索:美国独立战争——美国内战——美国在第二次科技革命中——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罗斯福新政——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冷战的实施——“一超多强”时期的美国。笔者将每一时期的历史进行复习,然后将前后发生的历史事件进行联系,从而让学生系统地掌握了美国的发展历史。
以珠海市2012年历史学科中考题为例:【第六十五题】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了重大成就,请按时间顺序排列以下事件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③④①② D.④③①②
如果老师在新中国外交事业发展这一知识点时没有按时序进行复习的话,许多学生将会在这题失分。教材中这一课的排版时序是:中美关系正常化——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日建交。这样的排序是为了方便某一个专题的阐述,但是容易让学生产生误解。学生会跟随教材编排的先后时序来记忆新中国外交事业发展史上发生的这些大事件。大多数学生会将“中国重返联合国”放到“尼克松访华”甚至“中美建交”的后面。如果教师在复习中强化时序性,学生会轻松选出正确选项C。历史的发展是有典型时序性的。按时间先后顺序串联历史知识,能顺藤摸瓜,把握基本线索;更能熟知历史的来龙去脉,起到明确历史发展趋势,揭示历史变化规律的作用。
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出版之后,加强历史的时序性教学已经引起了历史教育专家和一线历史初中历史教师的高度关注。作为初中历史教师,在认真学习并充分领会新的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历史的时序性教学意识和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理解能力,从而为课改进一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责任编辑:李雪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