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要想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必须了解当今教育形势的发展,掌握新理念,依据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现就新课程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谈谈我的做法。
1.要教会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来源于实践,掌握了数学理论反过来要为实践服务。小学数学教学同样应重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主要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又是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观念的集中反映。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主要通过解答应用题和自编应用题来培养。应用题是从客观现实生活和生产的数量关系中提出的问题。通过对应用题的分析解答,不仅可以使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情况,而且通过对问题的分析、解答,还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用心观察、认真思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这样不仅提高了能力,也使学生的心理得到了充分发展。自编应用题,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学生要从数量观念出发去观察事物,使数与量逐步成为认识周围世界的工具,逐步使数学知识与实际沟通起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必定会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得到发展。
2.小学数学课要渗透数学文化
2.1系统综合:让数学课强化文化意蕴。
数学教学实践中对数学课程内容进行系统调整,强化数学的文化意蕴,有助于学生理解种种学科知识所具有的关联性,也有助于学生把书本知识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体现文化的情境性,实现文化的创造性,数学课也就超越了数学的“一般性实用目标”,走进了文化意味的境界。
如将圆的认识、圆的周长、圆的面积系统综合成“走进圆的世界”单元。课时内容的重组有助于学生在新的版块内部进行有意义的发现和归纳。在单元内部可以重组,在学科之间可以进行系统整合和处理,这一切将为学生提供一种可以与之有效对话的平台。我们有理由向学生展现数学所凝聚的这一切,引领学生通过学习感受数学的博大与精深,领略人类的智慧与文明。我们正是通过综合,使时间、空间上有了保证,借助于音乐、美术、多媒体等手段“解释自然中的圆”和“欣赏人文中的圆”等活动,帮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数学学习中层层深入、不断推进,努力使圆所具有的文化特性浸润于学生的心田,成为学生数学成长的不竭动力源泉,让数学课堂摆脱原有的习惯思维与阴影,真正动起来,使数学课充满浓浓的文化味,强化数学的文化意蕴。
2.2多元互动:让数学课洋溢文化氛围。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古老文明,蕴涵着灿烂的数学文化,出现过刘徽、祖冲之等伟大的数学家,以及《九章算术》等经典的数学传世之作。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独有的宝贵的教学资源,通过一些数学史实,比如:七巧板、圆周率、勾股定理等史料的介绍,在数学板报、数学小报、数学活动中,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丰富的历史渊源,了解祖先的聪明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另外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小课题研究,用数学的眼睛看世界,关注、感受周围的变化。撰写数学日记,记录数学学习、生活经历中的点点滴滴。通过这些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能陶冶学生的性情,使學生进一步感受数学的文化价值,受到深刻的人文教育。
3.把小组合作学习落到实处
3.1合作必须建立在个体需要的基础上。
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吃透教材,全面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对课上所要解决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哪些问题学生能够独立解答,哪些问题要发挥学生之间的优势互补,根据实际情况再进行小组合作。合作之前,要给学生留足独立思考的时间。学生必须对研究的问题形成自己初步的认识。或在对问题的认识模棱两可之际,进行小组合作,真正发挥“互补”作用,通过对问题的交流讨论,达到思维认识水平的提高。
3.2建立竞争机制,增强合作意识。
小学生具有好胜心强的特点,在组与组之间建立竞争机制,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为使本组获胜,组内同学会全力以赴,团结协作,合作效率会大大提高。如采用积分制,展开小组之间的竞赛,小组同学为组内争得荣誉的加分,反之则减分。任何同学都不愿给小组拖后腿,都会尽最大努力为组争光。在这种状态下,才会出现互动、互助、互勉、互进的局面,真正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
3.1适时引导,提高合作学习的质量。
学生的学习和组织能力是有限的,教师始终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在巡视中要及时了解情况,对各组内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点拨和引导。像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如何表达自己的见解,如何归纳他人的发言,等等。这些学习方法通过老师的引导会使讨论进一步深入,从而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4.让学生求甚解,会质疑,能验证
对于一些教学内容,很多孩子通过家庭学习或校外辅导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受这两种学习方式的限制,学生很难对所学内容充分理解,多数只能做到“知其然”,这样学得的知识只能是机械的、浅层次的,而数学教学就是要把学生的数学学习引向深入,让学生求甚解、会质疑、能验证。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之前,很多孩子都知道了周长公式,甚至会用公式去计算周长。但是通过追问,往往会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认识仅仅是了解而已,并没有达到教学要求中的理解与掌握。在教学设计时,我没有像教材中安排的那样直接让学生想办法测量圆的周长并找出周长与直径的关系,而是在画圆的基础上让学生猜测圆的周长与哪些因素有关。有的学生认为与半径有关,也有一些学生能直接提出周长是直径的3.14倍。接着我对学生的回答提出质疑:你们的猜测对吗?你能验证吗?你想用什么方法验证?这样,既没有回避学生的已有知识,又将矛盾抛给学生,让学生愿意亲手试一试,同时也避免了学生在测量圆的周长时直接用3.14去乘以直径,而是通过自己的操作真正找到或验证周长与直径和半径的关系。
参考文献:
[1]陈东辉.文化意味:小学数学课堂应有的价值追求.
[2]潘凤艳.浅谈如何使小学数学的课堂学习更具实效.
1.要教会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来源于实践,掌握了数学理论反过来要为实践服务。小学数学教学同样应重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主要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又是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观念的集中反映。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主要通过解答应用题和自编应用题来培养。应用题是从客观现实生活和生产的数量关系中提出的问题。通过对应用题的分析解答,不仅可以使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情况,而且通过对问题的分析、解答,还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用心观察、认真思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这样不仅提高了能力,也使学生的心理得到了充分发展。自编应用题,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学生要从数量观念出发去观察事物,使数与量逐步成为认识周围世界的工具,逐步使数学知识与实际沟通起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必定会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得到发展。
2.小学数学课要渗透数学文化
2.1系统综合:让数学课强化文化意蕴。
数学教学实践中对数学课程内容进行系统调整,强化数学的文化意蕴,有助于学生理解种种学科知识所具有的关联性,也有助于学生把书本知识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体现文化的情境性,实现文化的创造性,数学课也就超越了数学的“一般性实用目标”,走进了文化意味的境界。
如将圆的认识、圆的周长、圆的面积系统综合成“走进圆的世界”单元。课时内容的重组有助于学生在新的版块内部进行有意义的发现和归纳。在单元内部可以重组,在学科之间可以进行系统整合和处理,这一切将为学生提供一种可以与之有效对话的平台。我们有理由向学生展现数学所凝聚的这一切,引领学生通过学习感受数学的博大与精深,领略人类的智慧与文明。我们正是通过综合,使时间、空间上有了保证,借助于音乐、美术、多媒体等手段“解释自然中的圆”和“欣赏人文中的圆”等活动,帮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数学学习中层层深入、不断推进,努力使圆所具有的文化特性浸润于学生的心田,成为学生数学成长的不竭动力源泉,让数学课堂摆脱原有的习惯思维与阴影,真正动起来,使数学课充满浓浓的文化味,强化数学的文化意蕴。
2.2多元互动:让数学课洋溢文化氛围。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古老文明,蕴涵着灿烂的数学文化,出现过刘徽、祖冲之等伟大的数学家,以及《九章算术》等经典的数学传世之作。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独有的宝贵的教学资源,通过一些数学史实,比如:七巧板、圆周率、勾股定理等史料的介绍,在数学板报、数学小报、数学活动中,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丰富的历史渊源,了解祖先的聪明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另外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小课题研究,用数学的眼睛看世界,关注、感受周围的变化。撰写数学日记,记录数学学习、生活经历中的点点滴滴。通过这些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能陶冶学生的性情,使學生进一步感受数学的文化价值,受到深刻的人文教育。
3.把小组合作学习落到实处
3.1合作必须建立在个体需要的基础上。
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吃透教材,全面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对课上所要解决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哪些问题学生能够独立解答,哪些问题要发挥学生之间的优势互补,根据实际情况再进行小组合作。合作之前,要给学生留足独立思考的时间。学生必须对研究的问题形成自己初步的认识。或在对问题的认识模棱两可之际,进行小组合作,真正发挥“互补”作用,通过对问题的交流讨论,达到思维认识水平的提高。
3.2建立竞争机制,增强合作意识。
小学生具有好胜心强的特点,在组与组之间建立竞争机制,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为使本组获胜,组内同学会全力以赴,团结协作,合作效率会大大提高。如采用积分制,展开小组之间的竞赛,小组同学为组内争得荣誉的加分,反之则减分。任何同学都不愿给小组拖后腿,都会尽最大努力为组争光。在这种状态下,才会出现互动、互助、互勉、互进的局面,真正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
3.1适时引导,提高合作学习的质量。
学生的学习和组织能力是有限的,教师始终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在巡视中要及时了解情况,对各组内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点拨和引导。像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如何表达自己的见解,如何归纳他人的发言,等等。这些学习方法通过老师的引导会使讨论进一步深入,从而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4.让学生求甚解,会质疑,能验证
对于一些教学内容,很多孩子通过家庭学习或校外辅导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受这两种学习方式的限制,学生很难对所学内容充分理解,多数只能做到“知其然”,这样学得的知识只能是机械的、浅层次的,而数学教学就是要把学生的数学学习引向深入,让学生求甚解、会质疑、能验证。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之前,很多孩子都知道了周长公式,甚至会用公式去计算周长。但是通过追问,往往会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认识仅仅是了解而已,并没有达到教学要求中的理解与掌握。在教学设计时,我没有像教材中安排的那样直接让学生想办法测量圆的周长并找出周长与直径的关系,而是在画圆的基础上让学生猜测圆的周长与哪些因素有关。有的学生认为与半径有关,也有一些学生能直接提出周长是直径的3.14倍。接着我对学生的回答提出质疑:你们的猜测对吗?你能验证吗?你想用什么方法验证?这样,既没有回避学生的已有知识,又将矛盾抛给学生,让学生愿意亲手试一试,同时也避免了学生在测量圆的周长时直接用3.14去乘以直径,而是通过自己的操作真正找到或验证周长与直径和半径的关系。
参考文献:
[1]陈东辉.文化意味:小学数学课堂应有的价值追求.
[2]潘凤艳.浅谈如何使小学数学的课堂学习更具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