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主体的哲学思考

来源 :学周刊·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6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认识中的主体和客体,是人类认识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两个要素。认识的主体,也就是和一定的社会关系或社会历史条件相联系的人。与认识主体相对应的认识客体,则是进入实践领域并被主体所反映的客观事物,也就是认识对象。
  在教育活动中,学生既是学习过程的主体,又是教育过程的客体。学生的主体性是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培养和发展起来的。研究教育活动的主体性既是培养和发展学生主体性的必然要求,也是当代教育活动发展的重要趋势。
  
  一、主体的受动性
  
  主体的受动性的集中表现是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所建构的。这里对社会关系可作如下理解:
  1.这里的“社会关系”是用来规定人的社会属性的,这种社会属性正是超越人和动物共同具有的自然属性,自然自下而上本能的高级属性。
  2.借助一定的社会关系,人们之间便形成了相互需要、相互创造的人际互补机制,这是任何个人都不能摆脱的现实关系。
  主体的受动性在教育活动中则表现为学生在教育活动、教育过程中的客体地位。学生在教育活动、教育过程中居于客体的地位。学生的基本特征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从事实习活动,完成学习任务,促进自身的发展。所以,在教育活动、教育过程中,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处于一种客体的地位。儿童中心说以学生为教育的中心,把教育置于从属地位,颠倒了教育活动、教育过程中的主客体关系,他们对于教育的本质,首先就缺乏正确的理解。还有人把一般自学者自发的学习过程同教育活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学习过程混为一谈,以为学生的学习完全可以“无师自通”,从而否定教育存在的意义。实际上,教育过程是包括教师教的活动和学生学的活动在内的统一的、人类文化的传承活动过程。在学校里,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整个教育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因此,就完整的教育过程而言,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始终处于一种无庸置疑的客体地位。
  
  二、主体的能动性
  
  主体的能动性的集中表现,是人主宰客观世界。作为主体的人,是有着巨大的能动性、创造性的人,不仅在实践基础上能动地认识客体,更重要的是经过实践能动地改造客体,这是主体之所以为主体的基本标志。恩格斯说:“人终于成为自己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己本身的主人——自由的人。”人与自然界是统一的,这种统一不仅仅在于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也不仅仅在于自然界为人类提供了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自然条件和物质资料,最重要的是人通过主体的实践和劳动能动改造自然界,使自然界成为人化的自然界。人的这种能动创造性,集中表现在人的生产劳动的特点之中。人的生产劳动与动物的活动有根本的不同:动物的活动只是一种生物本能的适应性活动,由其需要直接驱使而进行的。在这里,主体的能动性对于客体具有反作用,而且在一定的条件下,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对客体的发展变化可以起主要的决定性作用。
  主体的能动性在教育活动中则表现为学生在教育活动、教育过程中是学习的主体。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是学习者,他们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学习实质上是教师指导下的认识活动、认识过程,学生无疑是这一认识活动的主体。同时,学生是活动的能动体,是活生生的有主体意识的人,具有发展和完善自身的动力机能,而不是装知识的口袋,也不是任意灌注的容器,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塑造或改造。学生又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情感的人,都有自己独立的人格,有自己的尊严、需要和愿望,尤其有发挥独特能动性的愿望。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能动性表现在:第一,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动参加者,他们是在主动地和其认识客体(教师、教育内容和手段)的交往过程中(也就是学生的学习实践活动中)来获得认识的;第二,学生在认识客体的过程中要通过自己的认识活动对外界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而把握事物的本质,形成自己的经验;第三,学生在认识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在不断地认识自己、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促进自身的发展;第四,学生在接受教育影响时具有选择性,他们受自己意识的支配,可能采取完全肯定和接受的态度,也可能采取批判和扬弃的态度,还可能采取完全否定和鄙弃的态度。
  
  三、主体的超越性
  
  主体由受制于客观现实到达主宰客观现实的中介,是通过社会实践表现出的超越性。超越性,其要义是说,受制于现实的人可能不断超过现实,即能不断认识现实的发展规律,正确预示未来,并能通过实践创造出新世界。客观规律制约着人们,人们不能突破客观规律的制约。但人们可以认识它、掌握它、运用它。人的自我实现,自然界的人化,人类社会的发展,都是主体不断实现超越性的结果。人在实践活动时,可以超越自己的尺度和本能需要,而根据任何一种客观事物的属性和法律来进行。同时,人可以不受对象的物种属性的限制,而按照主体的目的,按照自然界和社会的规律去创造,使之适合人的内在需要。这充分体现了人的创造性、超越性。
  主体的超越性在教育活动中表现为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尤其是青少年,是正在成长和发展中的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在教育活动中,教师以及教育内容等,都只是一种外部的教育影响,它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矛盾斗争,才能促进学生的成长和进步。学生是受教育者,但其受教育的过程不单纯是一个由外向内的传导过程:也是一个由内向外的主动吸收接纳与作用的过程,他们一方面在教师的教导下认识客观世界,另一方面也在学习的实践过程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自我发展、自我超越,充分调动自己的积极性,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增强创新意识,弘扬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使教育真正实现“要替一个未知的世界培养未知的儿童”,即“为一个新世界培养新人”。创造是人类的本质。人类正是在永不停息的创造活动中而实现自我目的与价值的。学生主体的创造性,是学生主体超越性的最高表现。学生具有无限发展的创造潜力,在学习活动中具有探求新知,追求新的活动方式与成果的内在需求,只有树立创新意识,才有可能不断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不断迈向新的境地。
  总之,承认主体的受动性,强调主体的能动性,重视主体的超越性。这些便是马克思主义主体性理论的精髓。把握这一主体性理论的精髓,会使我们在理解和掌握教育主体性的过程中避免主观唯物意志主义和机械唯物主义的干扰,会使我们教育理念深深扎根于现实生活之中,产生强大的创造力,生发出震撼人们心灵的教育作用。
其他文献
星形胶质细胞作为一种广泛存在于脑和脊髓组织当中胶质细胞,其主要功能是对神经元细胞进行结构和代谢营养上的支持,从而使一系列神经元顺利传导电冲动信号。一直以来人们认为除
早在80年代,一些中外专家就指出,我国烟叶质量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最主要的差距在于成熟度不够。随着国际市场对烟叶质量的要求发生变化,我国也在改变原来以“黄、鲜、净”为
现代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要求我们在教育中必须从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心理特征出发,采取有效的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情感因素,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这就是一堂艺术课,要想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积极的态度,让学生能主动参与到教育活动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这就要在课堂教学中讲究教学策略。  策略是计策与谋略的总称,是对行動长远性、全局性、艺术性的考虑。策略与方法不同,方法比较直接,
一、前言电力机车具有牵引力大,运载能力强,速度快等特点。但是,也严重地影响着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国外在此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制定出一系列的规定或标准加以限制。
目前,煤仍然是我国广大城乡的主要燃料。煤在燃烧过程中除提供热量外还向空气中释放出多种有害气体,其中煤气对人的危害非常大,特别是在冬春两季燃煤取暖时更是容易发生煤气
摘要:在教学中,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是学好知识的主要环节,也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我们教师应从教育的要求出发,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将有效的学习方法教给学生,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将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产生巨大的影响。  关键词:习惯 能力 兴趣    在教学中,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是学好知识的主要环节,也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非公企业由创业期过渡到发展转型期,企业面临空前的机遇与挑战。如何通过有效利用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协调劳资关系存在着制度性、结构性困境。从非公企业职代会推行的必然性、
肾小管的钾通道分布于肾小管各段,既分布于管周膜,也分布于管腔膜,由于管周膜的膜片钳封接难度较大,故相关研究较少。但髓袢升支粗段(thick ascending limb,TAL)管周膜钾通道在
在《月相》一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了符合新课标理念的教学方式,即进行角色扮演,学生从观察到的现实形成对知识的正确认识。课堂上的效果极好,可是在练习题的评价结果上较差。结合学
摘要:初中物理是学生进入初中以来的一门生疏学科,刚刚接触这门学科时很多学生觉得这门学科太抽象,很难学。更甚者对这门学科产生厌烦心理,致使学习的积极性逐渐消退。这也是一直困扰教师的一项棘手的问题,下面笔者关于如何采用投影仪演示法来教好物理谈谈教学时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物理 投影仪 兴趣 理解 思维     物理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一门学科。物理概念的建立以及物理定律的发现,都是以实验事实作依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