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心理学研究的角度对大专生的厌学心理进行了分析,目的在于更清楚地了解大专生产生厌学心理的因素,并根据这些因素寻求解决对策,进而达到克服其厌学问题的目的。
关键词:大专生;厌学心理;焦虑
作者简介:田仁海(1981-),男,贵州铜仁人,铜仁学院教育科学系,讲师;代静亚(1965-),女,贵州铜仁人,铜仁学院教育科学系,副教授。(贵州 铜仁 554300)
基金项目:本文系铜仁学院科研启动基金课题(项目编号:TR073)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07-0175-02
大专生是大学生的一类,主要聚集在地方院校。与本科生相比,大专生在就业、自身能力发展等方面存在不少劣势和障碍。由于学历偏低、就业压力大等原因而产生的自我否定造成大专生存在自卑、抑郁、焦虑、自我评价水平偏低等心理问题,导致他们学习动力不足,甚至产生厌学情绪,严重影响着大专生自身素质的提高,阻碍了大学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对大专生厌学现象进行分析与探讨,寻求解决对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专生厌学心理的理论分析
1.认知发展水平是影响个体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
认知理论认为,认知发展水平是影响个体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对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学习品质有重要影响,因而必然对个体的学习效率产生影响。[1]认知发展水平低将会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认知发展水平高的学生具有丰富的有关学习策略方面的知识,并善于监控自己的学习过程,灵活地应用各种策略,从而达到特定的目标。而认知发展水平低的学生有关学习及学习策略方面的知识却比较贫乏,也不善于根据材料、学习任务的不同灵活地采用不同的策略,因而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另外,学生的认知失调也会导致学生厌学,[2]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发现自身的成长经历和所获得的社会信息与学校教育观点出现不一致的现象,导致学生出现矛盾心理,再加上自我认知能力不足,容易受到一些不良刺激的诱惑,如学习无用论、社会不公平等现象会使学生对学习本身产生认知偏差,从而出现盲目的学习,学习动力不足,因而导致学生厌学。
2.归因理论认为学生不合理的归因会导致厌学[3]
有的学生由于学习不努力而导致考试失败,但却将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运气不好、考试题目太难、老师教学无方等外部原因,或者归因于自己太笨、能力太低等内部客观因素,而没有认识到考试失败是自己平时不努力学习的必然结果。因此,部分学生怨天尤人而不改变自己的学习态度,对自己的学习缺乏信心、害怕失败,特别是在某些专业课的学习上,遇到难度较大的问题就出现逃避心理,长此以往,极易产生厌学心理。
3.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射可导致厌学
由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射引起的厌学问题主要表现为学科性厌学、学习活动性厌学、过敏性厌学以及非过敏性厌学、偏科行为、童年挫折经验性厌学等。学科性厌学是由于某种偶然刺激(师生冲突、课堂情绪挫折、考试严重失利等刺激)导致消极情绪反射形成的课堂学习、作业练习等厌烦反应。学习活动性厌学即对所有的学习活动都有厌烦反应,同时对非学习性的其它活动表现出偏好甚至是迷恋,例如恋爱、网络等。过敏性厌学即在其所厌烦的学科学习中,体验到极大的过敏性痛苦情绪,以女生居多,她们往往深感恐惧和担忧,并陷入恶性循环。非过敏性厌学即对某学科有轻度的不适反应,以心烦为主要体验,但没有极端的痛苦。偏科行为即在喜爱某些学科的背后,隐藏着对另一部分学科的潜意识厌学行为。童年挫折经验性厌学即由早期形成的惧怕老师、学校、课堂环境等刺激源引起的厌学。
4.自我效能感理论认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我效率感低,也容易导致厌学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在执行某一行为之前,对自己能够在什么水平上完成该行为所具有的信念、判断或主体自我感受。厌学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一般较低,他们对自己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持怀疑和不确定的态度,倾向于制订较低水平的学习目标,以避免获得失败的体验。与其他学生相比,他们更多想的是自己在学习活动中失败的情况,遇到挫折时,他们往往没有自信心,不加努力便会放弃。
二、大专生厌学心理的行为分析
1.自卑心理行为分析
自卑心理是指由于某些生理、心理或社会诱因引起的一种不良自我意识,是一种性格上的欠缺,表现为对个人的能力和品质偏低的评价。[4] 通过课题组对大专生的调查分析,笔者发现大专生由自卑心理导致厌学的原因以社会诱因居多。大专生与本科生相比,在自身能力发展等方面存在不少劣势,由于学历偏低、就业压力大等原因而产生自我否定造成自卑感,常抱有“60分万岁,多一分浪费”的心态。对自己的将来感到迷茫,缺乏学习的自信,自暴自弃。有着明显的厌学情绪。
2.焦虑心理行为分析
美国心理学家贝克的研究表明:焦虑水平与对伤害的不现实期望和幻想有关,所期望和幻想的伤害越严重,焦虑水平就越高。大专生的焦虑心理更多是来自于就业问题上,由于现代社会对学历的要求较高,很多学生产生“本科生就业都难,更何况自己是专科生”的心理。由于个人自我定位不当,精神长期处于焦虑状态,所以对学习也就缺乏目的性,整天忧心忡忡,不能专心地学习。
3.意志性厌学行为与非意志性厌学行为的分析
厌学行为可以分为意志性行为和非意志性行为。意志性厌学行为指的是由于受本人思想支配的原因而导致的自觉的、有目的的厌学、弃学或其它抗拒学习的行为。非意志性厌学行为是指学生本人不愿意那样,却又心不由己、身不由己的行为或表现。
为了更加明确大专生在这两种行为上的厌学倾向,笔者对大专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大专生意志性厌学行为的比例约为2%,而非意志性厌学行为的比例约为98%。可见,大专生非意志性厌学行为的比例远远高于意志性厌学行为。
4.消极心理行为分析
通过调查问卷提问“在老师讲课时,你在做什么?”一年级的学生70%回答是认真听讲,而二年级的学生则只有37%作此回答,三年级学生作此回答者更是仅有20%。不难发现,在课堂上不同年级呈现不同的学习状态,一年级除了认真听讲的同学以外,另外一部分主要是在聊天说话;二年级则睡觉、打瞌睡者居多;三年级学生则更多地是在做上岗考试练习题目。他们用不同的方式渡过这50分钟的时间,但总体上对学习本身持消极态度的比例呈上升趋势。
三、大专生厌学心理产生的原因
1.家庭因素
家庭环境对于学生的学习动机有着很大的影响,它包括家长的教育理念、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气氛、家庭结构等诸多方面。从笔者对大专生的调查来看,发现由家庭经济条件导致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占主要地位。31.6%的学生由于家庭困难,不得不利用课余时间在外面做兼职挣学费和生活费。他们的精力过多地透支于兼职工作上,导致身心疲惫,从而出现旷课、早退、精力不集中等现象,严重地影响了学习的效果,有的学生甚至干脆放弃学习。随着这种行为的出现及逐渐扩大,最终导致学生学习兴趣降低,出现了厌学。另外,一部分学生由于家庭经济好而导致厌学。这种情况在一年级的学生中出现较多,由于家庭经济条件好又是独生子女,在他们的思想观念里就是不愁找不到工作,学好学不好都无所谓,对学习态度不积极,得过且过,长此以往,导致他们的学习态度自由散漫,最终导致厌学。
2.学校因素
学校的因素又分为课程设置、专业兴趣、教师素质、教学条件等几个方面。在课程设置上,很多一、二年级的学生认为学校开设的课程很多都与实际脱节,从而没有学习的积极性。三年级的很多学生则认为学校学的课程不能够很好地帮助他们就业,因此不愿学习。在专业兴趣上,由于部分大专生是调剂或者盲目地选择了专业,进入大学以后对所学的专业不感兴趣,没有学习的积极性,厌学情绪明显。教师方面,因部分授课教师业务能力弱,有的老师甚至还用方言授课,导致学生想学但是听不懂;还有的教师道德素质不高,对学生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操作能力、创新能力、思想品德等不能作出客观评价,出现不公平现象,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有的学生则是因对学校的硬件设施感到失望,认为学校的基础设施差、教学设备落后、图书资料少,与心目中的学校反差太大,内心失落感增强,导致厌学行为。另外,学风、校风和班风管理上的不合理也会导致学生厌学。
3.社会因素
很多人都会把大学看成是“象牙塔”,但是学校毕竟也是社会的一部分,和社会也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在与社会的联系中,大专生难免会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随着现代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他们与社会的接触更为频繁,不同社会观念也渐渐侵入到了大专院校,影响到大专院校的学生身上。社会中的不公平现象、攀比现象、学习无用论等不良思想致使很多大专生开始感到恐惧、害怕和担忧,从而导致学习焦虑,最终导致厌学。
4.自我因素
由于大专生入学门槛比本科生低,很多大专生在中学时代就散漫自由,当他们进入大学以后,这种行为依然存在,没有得到合理的改善。还有的学生依然采用中学的学习方法,经常会听到有的学生问,老师讲的东西为什么书本上没有?老师怎么不是按章节来讲课啊?等等,甚至有的学生不知道哪些东西该记,哪些不该记,对此很茫然。这些不良的学习习惯和科学学习方法的缺乏都会直接导致大专生厌学。
四、解决大专生厌学心理的对策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大专生厌学存在多元化因素的影响。通过研究,针对大专生厌学的心理原因,笔者从四个方面提出解决大专生厌学心理的对策。
1.针对不同年级的大专生开展不同的合理化教育
对于一年级的大专生,主要着眼于对他们学习方法上的指导。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由各个系开展专业讲座,指导他们如何学习本专业,如何规划自己未来几年的学习,纠正他们学习过程中的错误方法。对于二年级的大专生则着眼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他们动起来,到社会当中去感受和体验专业与生活实践的结合,可以多采用一些探究性学习的方式学习本专业,让学生体验问题的提出、解决和知识获得的过程。对于三年级的大专生,要与他们的真正需要结合起来,在三年级开展切实可行的就业指导讲座,通过专业老师的辅导,解决他们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困惑,使其理性地面对就业问题。
2.帮助大专生合理地归因
通过对大专生进行合理的归因训练,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策略。创造合作的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正确地认识自己。可以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制定切实可行的厌学危机干预措施、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等途径帮助大专生正确认识自我,树立学习信心,纠正错误的认知观点。
3.培养大专生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
部分大专生由于缺乏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以至出现厌学。那么,应该如何激发他们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呢?首先,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必须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起点,尊重学生的学习起点,并在这个起点上设计教学过程,使每位学生都能主动投入到适合自己最近发展区的学习中去,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中,老师应该尊重学生的想法,增加教学的互动环节,使学生能够参与进来。学校和教师要明白学生想要的是什么,而自己教的又是什么。其次,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相结合。只有理论没有实践的学习是非常枯燥的,如果将实践和所学理论很好地结合起来,将能够大大增强他们的专业学习兴趣。
4.建立良好的校园环境
大专生受校园环境因素的影响比较大。因此,学校应该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树立良好的学风、校风,建立健全合理、公正的管理制度,加强大学校园的文化建设的力度,深化课程改革,更新课程内容,改善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校园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3]肖格格.中学生厌学文言文现象的教育心理学分析[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4.
[4]蔡荣鑫.国外贫困理论发展述评[J].经济学院,2000,(2):67-69.
(责任编辑:刘俊卿)
关键词:大专生;厌学心理;焦虑
作者简介:田仁海(1981-),男,贵州铜仁人,铜仁学院教育科学系,讲师;代静亚(1965-),女,贵州铜仁人,铜仁学院教育科学系,副教授。(贵州 铜仁 554300)
基金项目:本文系铜仁学院科研启动基金课题(项目编号:TR073)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07-0175-02
大专生是大学生的一类,主要聚集在地方院校。与本科生相比,大专生在就业、自身能力发展等方面存在不少劣势和障碍。由于学历偏低、就业压力大等原因而产生的自我否定造成大专生存在自卑、抑郁、焦虑、自我评价水平偏低等心理问题,导致他们学习动力不足,甚至产生厌学情绪,严重影响着大专生自身素质的提高,阻碍了大学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对大专生厌学现象进行分析与探讨,寻求解决对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专生厌学心理的理论分析
1.认知发展水平是影响个体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
认知理论认为,认知发展水平是影响个体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对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学习品质有重要影响,因而必然对个体的学习效率产生影响。[1]认知发展水平低将会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认知发展水平高的学生具有丰富的有关学习策略方面的知识,并善于监控自己的学习过程,灵活地应用各种策略,从而达到特定的目标。而认知发展水平低的学生有关学习及学习策略方面的知识却比较贫乏,也不善于根据材料、学习任务的不同灵活地采用不同的策略,因而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另外,学生的认知失调也会导致学生厌学,[2]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发现自身的成长经历和所获得的社会信息与学校教育观点出现不一致的现象,导致学生出现矛盾心理,再加上自我认知能力不足,容易受到一些不良刺激的诱惑,如学习无用论、社会不公平等现象会使学生对学习本身产生认知偏差,从而出现盲目的学习,学习动力不足,因而导致学生厌学。
2.归因理论认为学生不合理的归因会导致厌学[3]
有的学生由于学习不努力而导致考试失败,但却将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运气不好、考试题目太难、老师教学无方等外部原因,或者归因于自己太笨、能力太低等内部客观因素,而没有认识到考试失败是自己平时不努力学习的必然结果。因此,部分学生怨天尤人而不改变自己的学习态度,对自己的学习缺乏信心、害怕失败,特别是在某些专业课的学习上,遇到难度较大的问题就出现逃避心理,长此以往,极易产生厌学心理。
3.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射可导致厌学
由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射引起的厌学问题主要表现为学科性厌学、学习活动性厌学、过敏性厌学以及非过敏性厌学、偏科行为、童年挫折经验性厌学等。学科性厌学是由于某种偶然刺激(师生冲突、课堂情绪挫折、考试严重失利等刺激)导致消极情绪反射形成的课堂学习、作业练习等厌烦反应。学习活动性厌学即对所有的学习活动都有厌烦反应,同时对非学习性的其它活动表现出偏好甚至是迷恋,例如恋爱、网络等。过敏性厌学即在其所厌烦的学科学习中,体验到极大的过敏性痛苦情绪,以女生居多,她们往往深感恐惧和担忧,并陷入恶性循环。非过敏性厌学即对某学科有轻度的不适反应,以心烦为主要体验,但没有极端的痛苦。偏科行为即在喜爱某些学科的背后,隐藏着对另一部分学科的潜意识厌学行为。童年挫折经验性厌学即由早期形成的惧怕老师、学校、课堂环境等刺激源引起的厌学。
4.自我效能感理论认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我效率感低,也容易导致厌学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在执行某一行为之前,对自己能够在什么水平上完成该行为所具有的信念、判断或主体自我感受。厌学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一般较低,他们对自己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持怀疑和不确定的态度,倾向于制订较低水平的学习目标,以避免获得失败的体验。与其他学生相比,他们更多想的是自己在学习活动中失败的情况,遇到挫折时,他们往往没有自信心,不加努力便会放弃。
二、大专生厌学心理的行为分析
1.自卑心理行为分析
自卑心理是指由于某些生理、心理或社会诱因引起的一种不良自我意识,是一种性格上的欠缺,表现为对个人的能力和品质偏低的评价。[4] 通过课题组对大专生的调查分析,笔者发现大专生由自卑心理导致厌学的原因以社会诱因居多。大专生与本科生相比,在自身能力发展等方面存在不少劣势,由于学历偏低、就业压力大等原因而产生自我否定造成自卑感,常抱有“60分万岁,多一分浪费”的心态。对自己的将来感到迷茫,缺乏学习的自信,自暴自弃。有着明显的厌学情绪。
2.焦虑心理行为分析
美国心理学家贝克的研究表明:焦虑水平与对伤害的不现实期望和幻想有关,所期望和幻想的伤害越严重,焦虑水平就越高。大专生的焦虑心理更多是来自于就业问题上,由于现代社会对学历的要求较高,很多学生产生“本科生就业都难,更何况自己是专科生”的心理。由于个人自我定位不当,精神长期处于焦虑状态,所以对学习也就缺乏目的性,整天忧心忡忡,不能专心地学习。
3.意志性厌学行为与非意志性厌学行为的分析
厌学行为可以分为意志性行为和非意志性行为。意志性厌学行为指的是由于受本人思想支配的原因而导致的自觉的、有目的的厌学、弃学或其它抗拒学习的行为。非意志性厌学行为是指学生本人不愿意那样,却又心不由己、身不由己的行为或表现。
为了更加明确大专生在这两种行为上的厌学倾向,笔者对大专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大专生意志性厌学行为的比例约为2%,而非意志性厌学行为的比例约为98%。可见,大专生非意志性厌学行为的比例远远高于意志性厌学行为。
4.消极心理行为分析
通过调查问卷提问“在老师讲课时,你在做什么?”一年级的学生70%回答是认真听讲,而二年级的学生则只有37%作此回答,三年级学生作此回答者更是仅有20%。不难发现,在课堂上不同年级呈现不同的学习状态,一年级除了认真听讲的同学以外,另外一部分主要是在聊天说话;二年级则睡觉、打瞌睡者居多;三年级学生则更多地是在做上岗考试练习题目。他们用不同的方式渡过这50分钟的时间,但总体上对学习本身持消极态度的比例呈上升趋势。
三、大专生厌学心理产生的原因
1.家庭因素
家庭环境对于学生的学习动机有着很大的影响,它包括家长的教育理念、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气氛、家庭结构等诸多方面。从笔者对大专生的调查来看,发现由家庭经济条件导致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占主要地位。31.6%的学生由于家庭困难,不得不利用课余时间在外面做兼职挣学费和生活费。他们的精力过多地透支于兼职工作上,导致身心疲惫,从而出现旷课、早退、精力不集中等现象,严重地影响了学习的效果,有的学生甚至干脆放弃学习。随着这种行为的出现及逐渐扩大,最终导致学生学习兴趣降低,出现了厌学。另外,一部分学生由于家庭经济好而导致厌学。这种情况在一年级的学生中出现较多,由于家庭经济条件好又是独生子女,在他们的思想观念里就是不愁找不到工作,学好学不好都无所谓,对学习态度不积极,得过且过,长此以往,导致他们的学习态度自由散漫,最终导致厌学。
2.学校因素
学校的因素又分为课程设置、专业兴趣、教师素质、教学条件等几个方面。在课程设置上,很多一、二年级的学生认为学校开设的课程很多都与实际脱节,从而没有学习的积极性。三年级的很多学生则认为学校学的课程不能够很好地帮助他们就业,因此不愿学习。在专业兴趣上,由于部分大专生是调剂或者盲目地选择了专业,进入大学以后对所学的专业不感兴趣,没有学习的积极性,厌学情绪明显。教师方面,因部分授课教师业务能力弱,有的老师甚至还用方言授课,导致学生想学但是听不懂;还有的教师道德素质不高,对学生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操作能力、创新能力、思想品德等不能作出客观评价,出现不公平现象,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有的学生则是因对学校的硬件设施感到失望,认为学校的基础设施差、教学设备落后、图书资料少,与心目中的学校反差太大,内心失落感增强,导致厌学行为。另外,学风、校风和班风管理上的不合理也会导致学生厌学。
3.社会因素
很多人都会把大学看成是“象牙塔”,但是学校毕竟也是社会的一部分,和社会也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在与社会的联系中,大专生难免会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随着现代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他们与社会的接触更为频繁,不同社会观念也渐渐侵入到了大专院校,影响到大专院校的学生身上。社会中的不公平现象、攀比现象、学习无用论等不良思想致使很多大专生开始感到恐惧、害怕和担忧,从而导致学习焦虑,最终导致厌学。
4.自我因素
由于大专生入学门槛比本科生低,很多大专生在中学时代就散漫自由,当他们进入大学以后,这种行为依然存在,没有得到合理的改善。还有的学生依然采用中学的学习方法,经常会听到有的学生问,老师讲的东西为什么书本上没有?老师怎么不是按章节来讲课啊?等等,甚至有的学生不知道哪些东西该记,哪些不该记,对此很茫然。这些不良的学习习惯和科学学习方法的缺乏都会直接导致大专生厌学。
四、解决大专生厌学心理的对策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大专生厌学存在多元化因素的影响。通过研究,针对大专生厌学的心理原因,笔者从四个方面提出解决大专生厌学心理的对策。
1.针对不同年级的大专生开展不同的合理化教育
对于一年级的大专生,主要着眼于对他们学习方法上的指导。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由各个系开展专业讲座,指导他们如何学习本专业,如何规划自己未来几年的学习,纠正他们学习过程中的错误方法。对于二年级的大专生则着眼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他们动起来,到社会当中去感受和体验专业与生活实践的结合,可以多采用一些探究性学习的方式学习本专业,让学生体验问题的提出、解决和知识获得的过程。对于三年级的大专生,要与他们的真正需要结合起来,在三年级开展切实可行的就业指导讲座,通过专业老师的辅导,解决他们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困惑,使其理性地面对就业问题。
2.帮助大专生合理地归因
通过对大专生进行合理的归因训练,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策略。创造合作的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正确地认识自己。可以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制定切实可行的厌学危机干预措施、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等途径帮助大专生正确认识自我,树立学习信心,纠正错误的认知观点。
3.培养大专生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
部分大专生由于缺乏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以至出现厌学。那么,应该如何激发他们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呢?首先,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必须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起点,尊重学生的学习起点,并在这个起点上设计教学过程,使每位学生都能主动投入到适合自己最近发展区的学习中去,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中,老师应该尊重学生的想法,增加教学的互动环节,使学生能够参与进来。学校和教师要明白学生想要的是什么,而自己教的又是什么。其次,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相结合。只有理论没有实践的学习是非常枯燥的,如果将实践和所学理论很好地结合起来,将能够大大增强他们的专业学习兴趣。
4.建立良好的校园环境
大专生受校园环境因素的影响比较大。因此,学校应该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树立良好的学风、校风,建立健全合理、公正的管理制度,加强大学校园的文化建设的力度,深化课程改革,更新课程内容,改善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校园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3]肖格格.中学生厌学文言文现象的教育心理学分析[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4.
[4]蔡荣鑫.国外贫困理论发展述评[J].经济学院,2000,(2):67-69.
(责任编辑:刘俊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