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老师布置写家史的作业,我回家问爸爸怎么写,当时爸爸很为难,犹豫了半天。那时候我才隐隐约约感觉到家庭的特殊”
几乎认识冯丹龙的人第一眼看到她都会说:“这一定是冯家人!”
除了宽脸庞和爷爷很像,将门之后的冯丹龙也遗传到了爷爷的豪爽。
冯丹龙的父亲冯洪达生前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北海舰队副司令员。“他和爷爷长得很像,也很魁梧,写得一手好字。因为爷爷要求孩子们每天写一百个毛笔大字,一千个毛笔小字。”冯丹龙说,父亲和姑姑他们从小就习武。冯玉祥告诉孩子们:“你们练成好本事,就能和日本鬼子大战!”
说起爷爷,冯丹龙笑意盈盈:“他很有魅力,能文能武。不仅会带兵打仗,还写得一手漂亮的字,绘画、作诗、弹古筝,样样精通。”
解放后,冯丹龙的奶奶李德全把冯玉祥的东西全部捐给了国家。家里只剩下两幅冯玉祥的水彩画,那是当时冯玉祥送给老部下、随军总牧师余心清的妻子刘华兰和女儿余华心的。这两幅画经历了两次失而复得的命运。还有一支大号毛笔,是冯丹龙在美国的伯母冯赵美玲送给她的,她精心地裱了起来,挂在墙上。
“文革”时期,冯家第二代基本都因为背上了“大军阀后代”的黑锅被下放到五七干校,于是,冯丹龙小时候和弟弟以及表兄妹一起都寄住在北京小羊宜宾胡同的奶奶、建国后中国第一任卫生部部长李德全家里。
“奶奶家里没有一张爷爷的照片,奶奶也从来没有提到过爷爷,家里没有一个人敢提爷爷。那时候爷爷还被认定是反动军阀,谁敢提?躲都来不及。”
而冯丹龙隐隐约约感觉到自己家庭的特殊,是在她回到父母身边上小学的时候,老师布置了一个写家史的作业。冯丹龙至今都记得当时爸爸的表情很为难。
“他犹豫了半天给我写下:爷爷是个革命军人,后来是被国民党迫害死的。”
“只要能自爱,有双手,就不会饿死”,这是爷爷的遗嘱,也是我们的家训
虽然是大将军,但出身贫寒的冯玉祥一生简朴。
在部队里,他治军严格,对军队内部的风纪、军纪尤其注意。
“他的方式也很特别。有个故事很有趣,有一次他走在路上,碰见了军需并向他立正敬礼,弄得军需惊慌失措。爷爷说:我不是向你敬礼,是向你的缎子鞋敬礼。从此谁也不敢穿这种鞋了。”
在美国期间,国内有报纸造谣攻击他住豪华的房子,坐漂亮的汽车,西服革履;国民党在美国的报纸甚至说他还雇有仆役料理家务。事实上,冯玉祥依然保持着简朴的生活习惯。就连在外面吃了一顿午饭,花了四块多钱,回来还要在日记里作检讨:“其中有一块多钱完全是不应该花的。”在家里吃饭,更是简单,常常吃“锅里挑”。“也就是白菜、胡萝卜、西红柿和牛肉一锅煮,然后下上面条。他说这样可以吃得很饱,又有营养。”
对子女,冯玉祥也从不娇宠。“我姑姑冯理达小时候甚至还要给战士们洗袜子。我父亲在美国的时候,放寒暑假回来,爷爷绝不让他在家里呆着,而是把他送到林场去学伐木,再不然就是让他到奶牛场去刷奶瓶、挤牛奶。”
在遗嘱上,冯玉祥曾这样写道:“只要他们能自爱,有双手,就不会饿死。”冯玉祥一直对孩子们说,“我会给你们最好的教育。但是不会给你们留下什么东西。所有东西都是要捐给国家的”。
而冯丹龙从小接受的教育也是如此。“给你们两只手,一副好身板。你们要靠自己。”
冯丹龙很小的时候,父亲就教她要自己点炉子,当姐姐的她还要带着弟弟。“我还上小学一年级时,父亲就说邻居家孩子都会蒸馒头,我也很快就学会了。做饭、打扫卫生,没有不会做的。”
“2000年,我循着爷爷的足迹,踏上了美国国会山的演讲台,为中国取得永久性正常贸易关系游说美国议员”
如今的冯丹龙已经是辉瑞投资有限公司企业事务部总监,然而一路走来,她的职业生涯也很曲折。
1976年,刚参加工作的冯丹龙被派到烟台地区医院工作,照料由唐山大地震后转来的截瘫病人。一个十几岁的姑娘,要照顾一个病房里的8个男病号,还要保障病人的安全。每次值完夜班,还得骑45分钟自行车独自回家。
为了晚上有充足的时间温习功课,冯丹龙从护士转为电工。1981年,冯丹龙考取山东大学英美语言文学专业。1985年大学毕业后,冯丹龙来到大连理工大学,成了中美MBA项目预备班第一期和第二期学员的英文老师。教书的同时,她自己也萌生了报考MBA的想法。通过几个月的恶补,这个没学过高等数学的文科生竟然考上了。1986年,冯丹龙来到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商学院攻读MBA。
那时候,她有很多留在美国工作的机会,但完成学业后却毅然选择了回国,因为她牢记着父亲的一句话:“你们的事业应该在中国。”
2000年5月5日上午10时20分,美国国会山H—137号会议室,在限定的12分钟演讲时间里,冯丹龙讲述了自己从一名插队知青、护士、工人到重点大学的学生,工作后被国家作为首批选送到美国攻读MBA的留学生,回国后有幸加入全球第一大制药企业并逐渐成长为企业高管的经历。
那时候,中国尚未加入WTO。美国白宫与国会之间,就是否给中国永久性正常贸易关系地位(PNTR)展开了激烈的争论。由于争论的结果也关系到美国制药业在中国的发展,美国制药研究及生产协会(简称PHRMA)的负责人之一白文东找到了供职于全球最大研发型制药公司——辉瑞中国的冯丹龙,希望她赴美演讲,游说议员。
“我的经历就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缩影,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见证,各位议员们从我身上看到了改革发展中的真实的中国。后来美国国会最终以237票对197票的表决结果通过了对华永久正常贸易关系议案。”也是在那个演讲台上,冯丹龙体会到了50年前在纽约演讲的爷爷沉甸甸的担子与荣耀。
“他60多岁还在勤奋学习英语,公开演说,在美国人的地盘上向美国人民揭露中国在蒋介石统治下的真相。被剥夺了官职以后,他在公开讲坛上发表演说受到美国政府的限制,他的文章美国报纸也渐渐不予刊登了。然而他毫不气馁,斗志更旺,干脆走上街头,抓紧利用美国职工中午下班吃饭的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的空隙,进行宣传演说。”
“爷爷就是一本大书,他的爱国、他的博爱让我们终生受用。理达姑姑在她八十岁生日时写了一首《八十抒怀》的诗:八十春秋一瞬间,岁月沧桑未等闲。少小即怀报国志,毕生几曾敢息肩。这首诗道出了父辈一生爱党爱国的心声,也成为了他们留给我最难忘的教诲。能为国家尽力,我很幸福。”
几乎认识冯丹龙的人第一眼看到她都会说:“这一定是冯家人!”
除了宽脸庞和爷爷很像,将门之后的冯丹龙也遗传到了爷爷的豪爽。
冯丹龙的父亲冯洪达生前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北海舰队副司令员。“他和爷爷长得很像,也很魁梧,写得一手好字。因为爷爷要求孩子们每天写一百个毛笔大字,一千个毛笔小字。”冯丹龙说,父亲和姑姑他们从小就习武。冯玉祥告诉孩子们:“你们练成好本事,就能和日本鬼子大战!”
说起爷爷,冯丹龙笑意盈盈:“他很有魅力,能文能武。不仅会带兵打仗,还写得一手漂亮的字,绘画、作诗、弹古筝,样样精通。”
解放后,冯丹龙的奶奶李德全把冯玉祥的东西全部捐给了国家。家里只剩下两幅冯玉祥的水彩画,那是当时冯玉祥送给老部下、随军总牧师余心清的妻子刘华兰和女儿余华心的。这两幅画经历了两次失而复得的命运。还有一支大号毛笔,是冯丹龙在美国的伯母冯赵美玲送给她的,她精心地裱了起来,挂在墙上。
“文革”时期,冯家第二代基本都因为背上了“大军阀后代”的黑锅被下放到五七干校,于是,冯丹龙小时候和弟弟以及表兄妹一起都寄住在北京小羊宜宾胡同的奶奶、建国后中国第一任卫生部部长李德全家里。
“奶奶家里没有一张爷爷的照片,奶奶也从来没有提到过爷爷,家里没有一个人敢提爷爷。那时候爷爷还被认定是反动军阀,谁敢提?躲都来不及。”
而冯丹龙隐隐约约感觉到自己家庭的特殊,是在她回到父母身边上小学的时候,老师布置了一个写家史的作业。冯丹龙至今都记得当时爸爸的表情很为难。
“他犹豫了半天给我写下:爷爷是个革命军人,后来是被国民党迫害死的。”
“只要能自爱,有双手,就不会饿死”,这是爷爷的遗嘱,也是我们的家训
虽然是大将军,但出身贫寒的冯玉祥一生简朴。
在部队里,他治军严格,对军队内部的风纪、军纪尤其注意。
“他的方式也很特别。有个故事很有趣,有一次他走在路上,碰见了军需并向他立正敬礼,弄得军需惊慌失措。爷爷说:我不是向你敬礼,是向你的缎子鞋敬礼。从此谁也不敢穿这种鞋了。”
在美国期间,国内有报纸造谣攻击他住豪华的房子,坐漂亮的汽车,西服革履;国民党在美国的报纸甚至说他还雇有仆役料理家务。事实上,冯玉祥依然保持着简朴的生活习惯。就连在外面吃了一顿午饭,花了四块多钱,回来还要在日记里作检讨:“其中有一块多钱完全是不应该花的。”在家里吃饭,更是简单,常常吃“锅里挑”。“也就是白菜、胡萝卜、西红柿和牛肉一锅煮,然后下上面条。他说这样可以吃得很饱,又有营养。”
对子女,冯玉祥也从不娇宠。“我姑姑冯理达小时候甚至还要给战士们洗袜子。我父亲在美国的时候,放寒暑假回来,爷爷绝不让他在家里呆着,而是把他送到林场去学伐木,再不然就是让他到奶牛场去刷奶瓶、挤牛奶。”
在遗嘱上,冯玉祥曾这样写道:“只要他们能自爱,有双手,就不会饿死。”冯玉祥一直对孩子们说,“我会给你们最好的教育。但是不会给你们留下什么东西。所有东西都是要捐给国家的”。
而冯丹龙从小接受的教育也是如此。“给你们两只手,一副好身板。你们要靠自己。”
冯丹龙很小的时候,父亲就教她要自己点炉子,当姐姐的她还要带着弟弟。“我还上小学一年级时,父亲就说邻居家孩子都会蒸馒头,我也很快就学会了。做饭、打扫卫生,没有不会做的。”
“2000年,我循着爷爷的足迹,踏上了美国国会山的演讲台,为中国取得永久性正常贸易关系游说美国议员”
如今的冯丹龙已经是辉瑞投资有限公司企业事务部总监,然而一路走来,她的职业生涯也很曲折。
1976年,刚参加工作的冯丹龙被派到烟台地区医院工作,照料由唐山大地震后转来的截瘫病人。一个十几岁的姑娘,要照顾一个病房里的8个男病号,还要保障病人的安全。每次值完夜班,还得骑45分钟自行车独自回家。
为了晚上有充足的时间温习功课,冯丹龙从护士转为电工。1981年,冯丹龙考取山东大学英美语言文学专业。1985年大学毕业后,冯丹龙来到大连理工大学,成了中美MBA项目预备班第一期和第二期学员的英文老师。教书的同时,她自己也萌生了报考MBA的想法。通过几个月的恶补,这个没学过高等数学的文科生竟然考上了。1986年,冯丹龙来到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商学院攻读MBA。
那时候,她有很多留在美国工作的机会,但完成学业后却毅然选择了回国,因为她牢记着父亲的一句话:“你们的事业应该在中国。”
2000年5月5日上午10时20分,美国国会山H—137号会议室,在限定的12分钟演讲时间里,冯丹龙讲述了自己从一名插队知青、护士、工人到重点大学的学生,工作后被国家作为首批选送到美国攻读MBA的留学生,回国后有幸加入全球第一大制药企业并逐渐成长为企业高管的经历。
那时候,中国尚未加入WTO。美国白宫与国会之间,就是否给中国永久性正常贸易关系地位(PNTR)展开了激烈的争论。由于争论的结果也关系到美国制药业在中国的发展,美国制药研究及生产协会(简称PHRMA)的负责人之一白文东找到了供职于全球最大研发型制药公司——辉瑞中国的冯丹龙,希望她赴美演讲,游说议员。
“我的经历就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缩影,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见证,各位议员们从我身上看到了改革发展中的真实的中国。后来美国国会最终以237票对197票的表决结果通过了对华永久正常贸易关系议案。”也是在那个演讲台上,冯丹龙体会到了50年前在纽约演讲的爷爷沉甸甸的担子与荣耀。
“他60多岁还在勤奋学习英语,公开演说,在美国人的地盘上向美国人民揭露中国在蒋介石统治下的真相。被剥夺了官职以后,他在公开讲坛上发表演说受到美国政府的限制,他的文章美国报纸也渐渐不予刊登了。然而他毫不气馁,斗志更旺,干脆走上街头,抓紧利用美国职工中午下班吃饭的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的空隙,进行宣传演说。”
“爷爷就是一本大书,他的爱国、他的博爱让我们终生受用。理达姑姑在她八十岁生日时写了一首《八十抒怀》的诗:八十春秋一瞬间,岁月沧桑未等闲。少小即怀报国志,毕生几曾敢息肩。这首诗道出了父辈一生爱党爱国的心声,也成为了他们留给我最难忘的教诲。能为国家尽力,我很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