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武昌

来源 :当代中国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yy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吉武昌
  1962年出生于陕西华县。1988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系。现为陕西理工学院艺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汉中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的文化建设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迈入了一个新的纪元,美术事业也迎来了中国历史上最开明、最昌盛的时期。作为民族文化精粹的中国画在整个美术发展大格局中,其创作的主流形态和形式风格的多样化在社会发展及自身对本体结构的调整变化中正呈现出一种积极的演进和共同繁荣的局面。我们应该客观地看到,今日的中国画形态已历史性地实现了在现代中国“主流形态”中的不断演进和迅速跨跃;体现在人物、山水、花鸟阵营所呈显的不同格局和多样变化,正是主旋律和多样化的反映。中国画作为中国民族文化的精髓,她始终遵循“内在美学规律,能够以革新了的外在形态表现新时期的审美理想,因而它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始终充满了生命力”,“五四”以来,尽管中国画发展经历了太多的挫折与磨难,但她始终依靠一代代志士仁人对民族文化的执着与自信顽强地生存至今日。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画之所以冠以“中国”名,不仅仅因为是媒体介质的载体,程式法则的演绎,更重的是其材料和程式中所蕴含的文化精神。中国画是民族文化精神的体现,它以独特的审美形式、审美意蕴适应了国人心灵深处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精神生活需求,寄托着国人的审美思想和审美情趣,实现了艺术家对自我审美价值的追求和完善。中国画也是东方文明的文化象征,它也反映着人类精神生活的共同追求,并以自身的辉煌丰富着世界文化艺术的精神宝库。
  三十年来,中国当代画坛也几曾浮起多次新潮运动,其根本原因在于倡导鼓吹者丧失或者说缺乏对中国民族的文化自信。新潮前卫者有一个共同的主要特征:以西方“现代”为参照标尺,倡导、鼓吹中国画的“现代化”变革,否定民族的传统中国画存在发展的必然性,否定继承与创造的中国画继承模式。在他们的眼里,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经典文化,优秀传统积淀是阻碍中国画走向“多元”与“现代”发展的魔窟。难道民族的、传统的,真的“不合时宜”吗?不!百年中国画发展历史告诉我们,继承传统不是守旧和保守,传统始终是以历史延续性引领着中国画本体向语言和形态的多样化发展。传统随着历史发展生发新的绿叶;传统的根性是永恒和常新不老,是流动的继承和延续,传统永远是艺术生命之树长青的母体和根基。历史发展到21世纪,面对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面对着西方文化的潮流般的涌入,面对着新的文化语境下的文化困境,有志于中国画事业的人们都在进行着反省和思考。诚然,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文化建设在各方面都得到很大的发展,中国画创作也迎来了空前的繁荣。然而我们也应该清楚地看到:在物质文明所带来的生活质量提高的同时,却使那些能让我们引以自豪的本民族物质文明标志的资源载体形式不断丧失。百年来太多的社会磨难、外来文化的注入已使我们的民族母体流失了太多的能延续本土文化脉搏的纯正血液,输进了太多的异质文明的“大杂烩”。二十世纪美术与文化教育的严重西化使我们的文化根基已“难臻绝项,甚至下滑”。我们被严重异化了。没有理由怀疑改革开放,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问题是我们以开放的胸襟主动纳入外来文化的同时应该保持一种什么样的姿态?不可否认的是,百年来我们一直把西方文化资讯作为印证和界定本土文化是否“先进”或“落后”的规范标准,民族自卑感支配下一味的“矫枉过正”行为已使我们的思维惯性认定西方的一切文化都是绝对的现代和先进。“几十年来,中国画的文化精神与独立艺术体系,正在现代化变革中逐步瓦解,越来像西画的一个子系统。”“美术理论和批评喜欢套用西方各种观念、主义来指导与批评中国画,破坏了中国画原有的独立的价值观念和理论体系,加速了独立艺术体系的削弱而逐步瓦解。”都市扩张,钢筋水泥林立,物质追求的奢华使我们失去了人性的质朴和人际之间情感的交流,失去了人与自然的交融与亲近:脱贫致富,发展经济,无限制地开掘自然,已造成人类赖以维系的生态资源的极大破坏。地球母亲为我们的物质文明承载负出的太多太多。文化是地球文明的象征,文化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资源。在这个文化快餐时代,若一味把作为民族的精粹的中国画“认作应该摒弃的‘旧文化’即把文化艺术简单地类比于旧时代的服饰之类型遗物”而疏离、割裂、抛弃,那么将是中华民族面临文化生态资源的匮乏和危机。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根性是母体,是延续是源流,若一味追求文化艺术的“现代”化、“多元”化而丧失根性和源流,那么,我们的文化艺术最终会变成失去灵魂的华丽躯壳! (吉武昌)
  


  

其他文献
[摘要]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从1984年开始,每隔一年举办一次,已经成为当前对我国歌唱界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电视节目,也是我国音乐界中的一项重要赛事,是很多新人走入乐坛的一个重要台阶。近年来,我国很多海外同胞也不断回国参赛,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地看到这项大奖赛对青年歌手的重要影响。青歌赛对于美声唱法在我国的开展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使得美声唱法水平不断提升,促进了美声声乐作品在我国的传播。本文以青歌
期刊
郭西元  又名锡元,曦元。1947年生,山东诸城人。1969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现为深圳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文人画研究所所长,深圳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旅游联谊中心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认真”没饭吃      亚明老师诙谐,谈到画画和做人,说画家人品重要,做人要认真,但话锋一转说画画不能“认真”,他的意思是指画面僵、死、无生气意趣,特别“文革
期刊
[摘要]本文以中国艺术歌曲《声声慢》为例,从中探讨在音乐审美中的情感情绪问题,从作品实例出发展示音乐审美的重要性。同时简要论述标题音乐在音乐审美中的作用,并对自己的观点做简要分析。  [关键词]审美;情感;情绪;表现;标题音乐  中图分类号:J61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5)06-0098-02  [收稿日期]2015-04-29  [作者简介]郑发奋(1973-),男
期刊
王和平  1949年生于福州。先后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中国艺术研究院首届中国画名家研修班。现为福州画院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福建省花鸟画家协会副主席。    人要保持悠闲的心情极难。1500多年前,有人买了一座山,在那里住着以养闲情,可见其难。心无牵挂才能致高远。“盖极高寓于极平,至难出于至易,有意者反远,无心者自近也。”元代,有位画家倪瓒住在太湖之滨,他将财产交给兄长,
期刊
[摘要]卢奇亚诺·贝里奥(Luciano Berio)是20世纪意大利享誉国际的作曲家,他的《序进 Sequenzas》系列共十四首,其中《Sequenza IXb》是一首萨克斯独奏作品。本文试图通过对该作品的相关音乐分析研究,以接受美学的角度与方法,揭示对以《序列九号》为代表的后现代思维方式影响下的音乐作品的音乐理解问题。本文认为,完成这一类多元化且标新立异的音乐作品的“音乐理解”,是作曲家、演
期刊
一、“民间音乐家,在轻纱胧月下”  谈及“民间音乐家”,不禁使人怀想阿炳。怀想阿炳,在夜下,二泉旁,用饱经沧桑的琴奏出生命的绝响,如泣如诉,为人动容。黑暗的世界早已被心中那轮明月照亮,熠熠生辉。他在所处的动荡岁月,留下了宝贵的沉淀哲思;聆听阿炳,他那“走心”的旋律,似乎在启迪我们,是时候该静下来,抛开浮躁,来“晒晒月亮”了。话说阿炳,他只是个盲艺人,只是个乞丐,杨荫浏先生让我们认识了这个平凡的盲人
期刊
[摘要]  《原野》是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歌剧趋向成熟时期的代表作,《弄臣》是意大利19世纪末里程碑式的西方歌剧代表作。两者都带有鲜明男性演唱风格特征。通过比较分析法、文献考察法和笔者的个人体验,对两部歌剧中男性角色的演唱进行分析,梳理了中西方歌剧中男性角色演唱的异同,论证了中国歌剧男性角色演唱需要在学习西方歌剧演唱特征基础上保持民歌和传统戏曲融入的演唱特征。以多维视角展开的比较分析,对歌剧演唱
期刊
王吉田  祖籍河南南阳。1976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并留校任教,后从事行政工作。1992年转调教育系专心从事中国画写意花鸟教学至今。
期刊
韩长生  1957年生。1983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师范系。1997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获硕士学位。现为西安文理学院艺术设计系教授。      大写意强调一个“写”字。中国古代画家大多书画兼长,当他想要“解衣盘礴”地抒写胸臆时,选择了书法的途径“写”,而不是“存形莫善于画”的画。“写”首先强调的是“骨”,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篇中说:“怊怅述情,要始乎风。沈吟铺辞,莫先于骨。”“骨”是形
期刊
李荣伟  1964年生,祖籍山东青岛。1984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现为西安美术学院设计系副教授、基础教研室主任。      生于山东,长于海西,作为一位女性,李荣伟似乎从小就比别人多了一些不凡的经历:幼赴千里之外,壮结一画之缘。作为一位女画家,李荣伟似也不免要在遥遥古道中寻觅文化真谛了。  也许就因为如此吧,我从李荣伟的画里怎么也看不出流行的所谓女性意识。话又说回来,性别是一个标准吗?我以为不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