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叙事技巧对王传宏中短篇小说的分析

来源 :百家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s_16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本文以热奈特叙事理论为核心,对王传宏中短篇小说的叙事技巧展开论述。她的小说灵活运用时间倒错、第三人称内聚焦等手法刻画人物、深化主旨,重点描绘了小人物在社会底层挣扎求存的生活困境与迷茫痛苦的心灵困境,形成冷峻、平实又不乏绚烂的叙事特色。
  关键词:时间倒错  叙事视角  第三人称内聚焦
  王传宏自1998年开始创作,至今已发表小说数十篇,累积80余万字,她的中短篇小说着重于对叙事技巧的探索,并能在探索过程中巧妙地凸显小说主题。其叙事节奏张弛有度,以冷峻的笔调讲述平实的故事,又不乏戏剧性。她尝试在叙事过程中打破故事顺序,将其重新排列,将社会中浮浮沉沉的普通人形象刻画得便譬如里。她还创造性地将叙事人称与叙事视角以多种方式组合,既维持第三人称叙事的距离感,又恰到好处地揭示人物生存与心灵的双重困境。
  王传宏的作品既包含对社会的观察,又不乏人文关怀,既注重叙事技巧的运用,又不忽视叙事逻辑,以其独特的叙事实验,形成精致的文体特征,直指隐藏在现代社会中,人的孤独与麻木,以及人与人之间无形的疏离。本文以《醉酒》《困倦》《逃离》三篇中短篇小说为中心,探讨其小说的叙事实验。
  一、时间倒错的双重效果
  王传宏中短篇小说大量运用了时间倒错的叙事手法,一方面使人物更圆满立体,有助于突出影响人物发展的重要事件,另一方面丰富了小说的结构与层次,使小说结构更圆润精致。
  以短篇小说《醉酒》为例,这篇小说讲述了男主人公索至成的“入赘”生活。索至成从农村到上海当兵,机缘巧合成为副部长的勤务兵。为留在上海,索至成娶了副部长的侄女,入赘副部长家,转业后他成为“上海人”、读了大学,看似登上“人生巅峰”,但其内心深处缺乏身份认同,醉酒后失态,嚎啕大哭。
  在叙述索至成的故事时,作者将故事时序重组,以发生在中时的故事——“结婚”为起点,引起读者阅读兴趣后,再通过“结婚”一事串联前后文,叙述索至成婚前与婚后生活。通过时间倒错手法的运用,将“结婚”放置于索至成人生事件中至关重要的位置。全文共涉及17个事件,按照作者的叙事时序排列为A-R:
  A索至成是二十三岁时与裘小莉结婚的。那一年,裘小莉已经三十多岁了。
  B那时候索至成已经当了两年半的兵,按照惯例,再过半年就该复员回老家了。
  C索至成不想离开上海。从来这里的第一天起,他便喜欢上了这座城市。
  D他至今清晰地记得当初从火车站刚出来时,面对满眼高楼大厦和拥挤的人流时那种头晕目眩的感觉。
  E不久,索至成便被派到副部长家当勤务兵。
  F小洋楼里除了住着副部长一家,还有副部长的侄女裘小莉。
  G裘小莉也见过那个男人,自然不像索至成这么客气。
  H索至成在傍晚的时候照例推着副部长到街心公园散步,副部长忽然对索至成说,你把在老家订的那门亲事退了吧。
  I索至成与裘小莉的婚礼办得虽然简单,倒也十分体面。
  J婚后不久,索至成便从部队转业了。
  K每天下班时,他(索至成)总喜欢顺便弯到菜市场去,买些裘小莉爱吃的小菜带回去。
  L索至成喜欢这条弄堂,喜欢弄堂里的这些女人。
  M索至成突然想起,当年那个与他在老家定亲的女孩似乎也是很胖的。
  N现在,他已成为这里的新主人,继续享用着副部长留下的一切。
  O后来,索至成便与女同学恋爱了。
  P然而,就在这时,女同学却忽然对他说,她不能再与他在一起了,两人必须分开。
  Q索至成又想起了那些数不清的辛苦。
  R现在,这个抱在索至成怀里的身体正在拼命地挣扎着,裂帛似的叫着......①
  如果按故事时序应该是:索至成想留在上海(C)。即便被挖苦讽刺也喜欢这个城市(D)。他调到小洋楼给副部长当勤务兵(E),遇到副部长的侄女裘小莉(F)。裘小莉年岁渐长,却因身体原因迟迟未嫁,一日她与保姆因此事大吵,索至成向副部长复述了事情经过(G)。之后不久,副部长劝索至成退掉老家的婚事(H),并为索至成和裘小莉举行婚礼(I)(A)。婚后,索至成顺理成章地留在了上海(B),转业后(J),过上了“上海人”的生活(K-N)。索至成婚后读了大学,在大学期间出轨女同学(O),但当他开始思考是否要为了女同学与裘小莉离婚时,女同学与他分开了(P)。索至成醉酒后想起曾经数不清的辛苦(Q),突然抱住邻居家前来询问的小保姆号啕大哭(R)。
  即:C1 D2 E3 F4 G5 H6 I7 A7 B8 J9 K10 L11 M12 N13 O14 P15 Q16 R17
  如果按照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排列,两人结婚发生在17件事中的第7件,但作者沒有按照故事时序展开叙述,反而先以索至成与裘小莉结婚(A)作为开篇。作者将这件事提前,对故事重新排列,使这一事件在情节上和结构上的作用大大增强。
  若按故事时序,叙事从索至成入城开始,到索至成抱住小保姆大哭结束,只是单纯地将索至成人生不同阶段经历的故事进行记录,故事与故事之间的关系不明确,缺乏层次感。
  作者创造性地将故事时序打乱,重新排列,加深读者对“结婚”的印象,将“婚姻”提升至关键位置,突出了婚姻在索至成人生中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醉酒》中,倒叙构成的第二叙事对小说情节起到多层次的作用。
  首先,第二叙事解答了读者在开头对两人婚姻不平衡感的疑惑,即:索至成是为了在上海站稳脚跟而与大他近十岁的裘小莉结婚的。在解答了读者疑惑后,作者再次描写结婚这件事:“索至成与裘小莉的婚礼办得虽然简单,倒也十分体面”,此时以“婚礼”为主语,在语法上,索至成与裘小莉呈现并列关系,因两人年龄差而营造的失衡感到达了平衡。但平衡是短暂的,作者很快再次打破平衡,将两人的位置彻底反转,即:两人婚礼全程由裘小莉家的家长副部长一手包办,索至成是“上门女婿”,入赘到小洋楼。   第二,第二叙事为索至成婚后生活不如意埋下了伏笔。正是由于索至成的出身背景与裘小莉相去甚远,两人在婚姻中的地位从一开始就是不平等的,并且从未平等。副部长看中的是索至成踏实能干、照顾全家的特质。于副部长而言,比起侄女婿,索至成更重要的身份是称职的勤务兵,这再次揭示了索至成的婚姻与爱情无关。
  第三,索至成婚前小心逢迎、处心积虑的生活是他醉酒崩溃的心理成因,即:他内心非常矛盾,一边将“低人一等”的认识埋在骨子里,一边尝试和渴求爱情,他始终缺乏身份认同和归属感,当他昙花一现的爱情消失了,他的情绪便被推向了顶峰,从而醉酒失态,将多年的委屈、隐忍全部爆发出来。
  在小说结构上,时间倒错打破了单一的线性叙事结构,丰富了叙事层次感。作者在开头主动引起读者疑问,为叙述索至成过往事件提供了动机,奠定了倒叙的逻辑基础。同时,倒叙的内容是解答读者疑惑的关键,也是后续故事的伏笔,两者之间的逻辑关系环环相扣,丰富了叙事的层次感,使小说的整体结构上呈现出圆润精致的特征。
  作者用时间倒叙将故事情节切割成前后对照的两个部分,使第二叙事与第一叙事形成比较。将两部分叙事大致列为“索至成婚前生活”和“索至成婚后生活”,约等同于“索至成希望留在上海”和“索至成留在上海后”的生活,其分界线都是“与裘小莉结婚”这一事件。
  索至成预期中的婚后生活,应该是他飞黄腾达,凭借副部长侄女婿的身份扶摇直上,与裘小莉过上幸福的生活,但事实却与预期大相径庭。
  根据索至成的生活、心理与和裘小莉关系三个方面对他的婚前婚后生活进行考察,可以看出作者有意地、精巧地将这些细节进行了前后对照描写。
  婚姻是他改变命运的筹码。一方面,索至成在婚后确实获得了一定社会地位,得到了不错的工作,与典型上海男人无异,甚至成为了小洋楼的主人。但另一方面,索至成婚后的身份虽然已经改变,但在家庭分工中承担的仍然是勤务兵时的工作。即便有了新的勤务兵来,他仍是“最适合照顾家里人”的人,家庭地位并没有因为身份的转变而随之转变。
  值得注意的是,索至成婚前一门心思要留在上海,即便被人瞧不起,他也不愿意回老家去,甚至处心积虑地求得了与裘小莉的婚姻,为此毫不犹豫地毁掉了在老家的婚约。但在婚后,他的心理发生了戏剧性的反转,他认为自己并不真正属于小洋楼,逼仄的弄堂更像他的“家”。
  文中除裘小莉,与索至成有关的两个女人分别出现在婚前和婚后。婚前,索至成为了社会位置主动放弃了老家的婚事;婚后,索至成被女同学玩弄感情后抛弃了。通过一前一后与两个女人的经历,在索至成心里,已将他与裘小莉的婚姻当成枷锁,当他的物质生活得到满足时,心理需求便被放大了。当他想起农村未婚妻时,认为“这样的生活说不上好,但肯定也说不上有什么不好……当初的选择到底是对还是错呢?”③,在他出轨女同学时萌发了“爱情”,他开始思考离婚,女同学却将他对爱情的幻想砸碎在了地上,爱情的幻灭使索至成彻底看清了婚姻的现实。此时,索至成对这段婚姻的态度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婚姻这件事对他来说,从“模模糊糊地期待了很久”,变成“丢掉自尊、忍辱负重、小心逢迎,总算给自己找到了一片容身之地”,情绪堆叠到顶峰。
  作者凭借时间倒错的运用,巧妙地强化了“结婚”的情节与结构意义,引导读者比较索至成婚前婚后的生活,引起思考,索至成的命运真的改变了吗?
  随后,作者以索至成醉酒失态回答了这个问题。索至成的“醉”不仅是对爱情的幻灭,更是因为他精心布置得到的婚姻和凭借婚姻得到的一切都令他的心理陷入更加虚无的境地。
  除了在整体结构上的巧妙布置,作者在细节也有颇多设计。倒叙中描写副部长有意让索至成与裘小莉结婚时,作者巧妙地回避了副部长说的话,而是描写了一段索至成的心理活动:
  索至成没有吭声,心却忍不住咚咚咚地狂跳起来。他知道,他的生活中将要发生一件重大的事。这件事虽然现在还不能确定,但早已经模模糊糊地期待很久了,他知道早晚會发生的。④
  在小说前部分,这是索至成留在上海的契机,于是,当副部长终于向他跑出橄榄枝,索至成答应了。这一结果是索至成精心准备了许久的。因此,这段心理描写在结构上作用十分特别,它不仅揭示了索至成内心“模模糊糊地期待”与裘小莉结婚,以便于飞黄腾达,也将第二叙事内的各个故事紧密地连接在一起,即:索至成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为了向“留在上海”的目标推进的。除此之外,它还解释了前文索至成对脾气恶劣的裘小莉百般忍让、讨好等一系列行为,都是为了留在上海。
  从整体结构上看,相比单一线性叙事,时间倒错的运用使小说形成了两次高潮。第一次是叙事高潮,即索至成与裘小莉结婚,这一事件是人物经历的重要折点,在结构上起承前启后作用;第二次是故事高潮,即索至成情绪达到顶峰后的醉酒,小说情绪推进到结尾,人物情绪在这里爆发,也在这里结束整篇故事,留下丰富的遐想空间。
  倘若依照故事时序展开叙述,全篇小说形成“醉酒爆发”一个高潮,结婚与醉酒之间的关联被冲淡了,戏剧效果和叙事张力大打折扣,破坏了叙事背后隐藏的人物心理。
  作者运用时间倒错的手法,冷冽地揭示了索至成试图通过婚姻改变命运的不切实际、城市之中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以及小人物内心的迷茫与痛苦。
  二、第三人称与内聚焦的结合
  除了时间倒错的运用外,作者在小说叙事视角的转换上也匠心独具。叙事视角包括全知视角、内视角与外视角三类,一般来说,叙事视角常与叙事人称相关联,如第一人称内视角、第三人称全知视角等。但王传宏中短篇小说多以第三人称展开叙事,并以内聚焦为主,对于不定式、固定式和多重式的内聚焦方式她都运用娴熟,除此之外,她还擅长在多种聚焦方式之间进行切换,使小说更具韵味,使人物形象更全面立体。
  通过上图可见,王传宏的中短篇小说中,第三人称内聚焦占很大比例。
  通常来讲,在运用第三人称叙事时,最常见的聚焦方式是外聚焦或零聚焦,以全知视角放大第三人称叙事的距离感。内聚焦则常与第一人称相结合,更好地挖掘人物内心,增强文本与读者的共鸣。王传宏实验性地将当第三人称叙事与内聚焦相结合,使文本既保持一定的距离,又能直观地揭示人物内心、塑造人物形象,更合理地推动情节发展,使故事更完整、精致。   中篇小说《困倦》讲述了女高中生越小谷因为减肥与母亲发生激烈争吵,又因对她暗恋的中年音乐老师失望,于是在某天夜里离家出走了的故事。在离家之后,越小谷为了食物和住所与许多男人发生关系,后来与同样离家出走阿健产生感情,最后感情无疾而终,越小谷服药自杀。
  本文以第三人称展开,焦点始终在越小谷身上。
  首先,内聚焦往往因为视角局限性而损失了一部分客观性,使叙述的可信度降低。作者巧妙地将第三人称与内聚焦相结合,弥补了内聚焦的不足,既保留了内聚焦的直观性,又带有第三人称的客观性,还通过第三人称叙事将个体引申至群体,揭示社会的群体性问题与特征。
  以《困倦》为例,作者以越小谷的视角展开叙述,她还代表着“离家出走的青春期少年”这一群体。“越小谷们”离家出走的原因、经历和结局等具有相似性,作者在叙述时有意识地通过文字揭示这种共性,如:“那些离家出走的人最终被别人发现,大都是因为他们厌倦了那样的生活”,揭示群体心理。再比如越小谷在大篷车遇到的同样离家出走的阿健,阿健离家出走是出于报考志愿与家人意愿出现很大偏差,虽然具体原因上与越小谷不一样,但大类上都属于“家庭矛盾”,阿健离家出走后无处可去,最后随着大篷车到处演出,与越小谷的经历有相近之处,可见,这一群体离家出走的成因、经历等有一定共性。当描写群像时,第三人称带给读者更为客观的阅读体验,与文本的距离感使读者更易于关注群体背后隐藏着的社会矛盾,如两代人的隔阂、青春期的成长与迷茫、少年离家出走后的选择与堕落等。作者通过内聚焦揭示越小谷离家出走的内心世界,又通过第三人称叙事引申至“越小谷们”的群体特征,在有限的篇幅内描述这一群体的无知、孤独与迷茫。
  其次,第三人称叙事中文本与读者的距离感虽然能带来客观的阅读体验,但同时也会弱化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塑造。因此,第三人称与内聚焦结合,取长补短,使文本与读者之间保持微妙的距离,既保持叙事的真实性,又引发读者共鸣。《困倦》中多次出现直接描写越小谷内心世界的文字,以此将越小谷的心思展示在读者面前,既直白又真实地展露她内心的迷茫与不安。
  越小谷站在镇中心的十字路口,忽然感觉十分迷茫。她一点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到这里来,也不知道到这里做什么?⑤
  以她站在镇中心的十字路口不知应该往哪走的描写,揭示她的内心不知应该何去何从,正符合主人公特殊年龄阶段对世界的好奇、对一切事物的迷茫与无所适从,以及无人理解的孤独心境。
  值得注意的是,热奈特曾指出,“不折不扣的所谓内聚焦是十分罕见的,因为这种叙述方式的原则极其严格地要求绝不从外部描写甚至提到焦点人物,叙述者也不得客观地分析他的思想或感受,第一人称叙事的最低标准,是可以用第一人称改写供研究的叙述段(如原来未用第一人称写的话)。”⑥但第三人称内聚焦与第一人称内聚焦仍然存在较大区别,正是其中的区别使第三人称内聚焦的叙事方式独具魅力。将《困倦》中的越小谷在火车上的段落改写成第一人称后进行对比:
  原文中“似乎”、“几乎”等词,表示越小谷对发生在身边的事并不确定,为什么会对近在咫尺的事产生不确定的情绪呢?因为此时越小谷的心思和注意力并不在周围的事物上,她一方面为离家出走这件事紧张,另一方面又对离家出走后的事感到困顿和不安,因此无法分出精力仔细关注周围的声音与事情,从而产生不确定感。将这一段直接改写成第一人称,则变成“我只是买了张站台票就上了车”,“我甚至弄不清他到底是哭还是在笑”,人物的主观性大大提升,虽然更直接地描写了越小谷的动作,却弱化了她的情绪,使她对周遭事物的不确定感的内涵丧失了。
  第三,当时间倒错与第三人称内聚焦综合运用时,叙事时序与故事时序形成更为复杂的关系,因此丰富了叙事的多样性,增强了叙事张力,突出了核心情节在小说中的重要作用。第三人称内聚焦的使用有效降低了叙述者的介入程度,主人公往往身任二职,通过他的视角以第三人称展开叙事,可以将叙述者、故事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保持在平衡位置,不过度贴近以损失客观性,也不过度远离以破坏真实性,中和了主观性引起的叙事偏差与第三人称造成的疏离,使叙事真实性大大提升。在时间倒错与第三人称内聚焦结合的叙事技巧下,每次折返对应着一次焦点的转移,由于每次折返的叙事幅度各有不同,叙事过程中人物关系排列清晰,叙事节奏不断变换,情节主次明了,便于把握文章中心主旨。
  时间倒错与第三人称内聚焦相结合的基本叙事逻辑如下:第一叙事(1)聚焦于人物A,第一次时间倒错结束(a1-a2’),完成第一次折返后,焦点由人物A转移至人物B,至第二次时间倒错结束(b2-b2’),完成第二次折返。此时焦点再次转至人物A,直到第一叙事结束(1’)。
  中篇小说《逃离》讲述了有漾(A)和利小芬(B)之间的爱情故事,叙事过程中涉及两次时间倒错,即:有漾的过往和利小芬的过往(a2-a2’和b2-b2’)。故事以有漾(A)在日本的情节作为起始(1),在第一次倒叙中讲述有漾到日本前(a2-a2’)和在日本遇到利小芬前(1)的经历。当他与利小芬(B)相遇相熟后,焦点从有漾(A)转移至利小芬(B),此时开始第二次倒叙,讲述利小芬(B)遇到有漾前的过往(b2-b2’)。当叙事第二次折返至两人相遇时,焦点从利小芬回到有漾(B-A),继续不动声色地描述两人婚后生活(1’)。
  首先,小说通过两次倒叙分别描述有漾与利小芬的过去生活,两次折返的叙事节奏非常紧凑,第一叙事穿插其中,以形成缓解效果,塑造了“紧-松-紧”的整体叙事节奏。
  小说首先聚焦于有漾(A),描述他在与前妻生活中显露出的不求上进,又着重描写了他背井离乡的焦虑,借用“无法控制的饥饿感”描绘他在异乡穷困潦倒的生活,这种“痛苦的饥饿感”是“无法控制”的,它不仅作用于身体,也作用于内心。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他偶然遇到开饭馆的利小芬,饥饿感奇迹般地消失了,他得到了暂时的缓解和慰藉。饥饿感的缓解也是叙事节奏的缓解,当倒叙的节奏越来越紧凑时,人物的焦虑与饥饿也逐渐累积,当焦虑即将达到顶峰时,与利小芬的相遇仿佛凿开了宣泄口,使饑饿得以缓解,也放缓了叙事节奏。   第二次时间倒错以利小芬的视角展开,详细描述了利小芬背井离乡的背景、在日本前期的际遇等,即便她一直受累于狐臭造成的负面影响,被骗到日本后处处受挫,好不容易得到平稳的生活丈夫却又早早去世,她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都没有被压倒,也未曾放弃努力与拼搏,直到遇到有漾,一个似乎闻不到她身上味道的人,她一直紧绷的弦才得以稍微松懈,“终于忍不住放声大哭起来”。
  其次,两段倒叙分别完善了有漾与利小芬的人物性格,有漾的懒散与利小芬的勤奋形成鲜明的对比。《逃离》是以有漾为主要对象展开叙述的,因此,以利小芬为焦点的倒叙更能对比出有漾不求上进、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的人物性格,也为两人后来分道扬镳埋下伏笔。
  除了以利小芬视角反衬有漾的人物性格之外,a2-a2’的叙述过程中也正面描述了有漾的作风。第一次倒叙(a2-a2’)和第一叙事(1-1’)都是以有漾作为焦点人物展开的叙事,这两次聚焦分别对应了有漾第一段婚姻与事业(国内)和第二段婚姻与事业(国外)。前后对照两段故事后发现,即便背井离乡、时过境迁,但有漾的生活却像是绕圈折返般,最终都落到一无所有的境地。
  前一段故事中,有漾从农村考至城里的大学,并顺利留在市教委工作,随后他便提前过上了养花侍鸟的悠闲日子,最后有漾的生活以离婚为收场;第二段故事中,有漾尝试远赴日本拼搏,遇到利小芬后生活得到改善,很快便赌博借钱,最后无家可归。两段故事中的有漾都经历了“努力拼搏—满于现状—自甘堕落—惨淡收场”的情节,外部环境改变了,妻子换人了,事业不同了,唯一不变的是有漾的性格,由此可见,真正导致他命运困境的正是他本人。作者巧妙地运用时间倒错与第三人称内聚焦,将有漾的人生经历娓娓道来,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可悲平凡的有漾自画像。
  作者通过时间倒错与第三人称不定式内聚焦的结合,帮助读者解读主人公有漾。对于他来说,一时发奋进取只是偶然,得过且过才是他的本质,一旦遇到问题,他便只想到放弃与逃离,与前妻离婚便逃离故土,初到日本无法生存便逃离学校,欠债未还便逃离家庭。在两次倒叙与视角转换中,有漾这一特征被放大了,在最终变为流浪汉后,他仍然只是经过短暂的混乱便再次安于环境、得过且过了。他的人生悲剧主要来源于自己的不思进取,偶有改变,却也不过是表面功夫罢了,实际上从未真正地努力奋进过。
  三、中短篇小说的叙事优势
  相比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是“带着镣铐跳舞”,需要作者在非常有限的篇幅内,寻找故事中最精彩的段落,不仅要将故事讲清楚,还要能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揭示主旨、塑造人物,因此,中短篇小说的创作更要求作者精巧地“排兵布阵”,在一定篇幅内直切要害。但在研究方面,目前仍然存在长篇崇拜的倾向,以至于忽视了中短篇小说对作者艺术设计能力的考查。
  同时,如一些学者所说,“我们不缺迅速敏锐地捕捉和表现时代的现实主义作家,也不缺关心历史、文化甚至人类命运的‘思想家’,但我们缺少那些对于艺术的完美有高度敏感和追求的真正的‘艺术家’”⑦。如何将中短篇小说的结构与情节排布合理,使小说情节与情节之间既不缺乏内在逻辑,又呈现作者独特的叙事特色,是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
  在阅读过程中,我们能感到王传宏式的中短篇小说特色,如题材的选择、揭示主题所采用的叙事技巧、冷峻和文字等,正是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王传宏小说的个性,使其呈现出特别的精致感与流畅性。这与王传宏的个人经历有关,她曾在报社担任多年记者,非常熟悉市井生活,又曾赴日本担任编辑,对在日华人的生活有更深的体悟,这些经历在她的笔下均有明显的痕迹,形成了她有别于同期作家的创作特色。相比她的长篇小说《我走了》《疼痛》等,其中短篇小说中社会新闻的色彩更加鲜明,显现出别树一帜的冷峻特色,不断揭示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如同她在短篇小说《外遇》的创作谈中所说:“表达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孤立和梦想的破灭”⑧。
  王传宏凭借扎实的文字功底、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独特的观察视角,揭示隐藏在生活背后的,“富有力量的真实的现实”。而支撑她短篇小说精致特征的重要元素之一便是叙事技巧的运用。通过第三人称与内聚焦的结合,凭借时间倒错的运用,使平凡的故事产生独特的魅力,使平实的文字迸发出强大的力量,如黄发有所说,“在她的字里行间,就像隐藏着一把无形的小刀,有时是普通的草叶,有时是薄薄的纸张,当手指碰到它们柔软的却锋利的边缘时,在瞬间将我们划得鲜血淋漓”⑨。
  除了冷峻的文笔、平凡人微不足道的悲伤,我们不能忽视隐藏在王传宏锋利之下的人文關怀。隐藏在文字背后的人文关怀,增强了叙事之外的文本张力,使读者不由自主地以一种王传宏式的视角观察世界,引发共鸣与思考。
  注释:
  ①②③④王传宏:《醉酒》,载《上海文学》,2011年第11期。
  ⑤王传宏:《困倦》,载《大家》,2010年第3期。
  ⑥热拉尔·热奈特:《叙事话语与新叙事话语》1990年版,第24页。
  ⑦郝敬波:《中国新时期短篇小说论稿》2016年版,第3页。
  ⑧王传宏:《生活的恩赐(创作谈)》,载《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刊》,2013年第9期。
  ⑨黄发有:《字缝里的小刀》: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540f513d0102x5u4.html?type=-1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文学院)
其他文献
内容提要:本文以网络古言中的穿越重生文为研究对象,从传统的轮回观念以及在明清小说中的呈现,追溯了穿越重生这一独特时间设置的文化根源,并重点以主角人生目标的不同,缕述了这一类型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认为穿越重生已经通过时间的考验成为网络小说中一种标签式的设定,并在内部不断突破套路,以此可见古今之变,時代之思。  关键词:古言 穿越 重生 梦  在现实世界不可逆的时间长河中,人死不能复生,时间不可逆转,
期刊
内容提要:《你的姓名》是旧海棠为姐姐写的“史诗”。在姐姐离世十多年后,旧海棠以“哀而不伤”的文风,呈现了姐姐30岁的生命史以及痛失姐姐后的无尽哀思,再现了民间传统习俗信仰与现代观念碰撞冲突下姐姐多重身份的裂隙与破碎感,凸现了血缘姐妹互爱互助、从乡村走向城市经历的精神成长。小说的女性身份困境与血缘姐妹情感书写具有独特的文学价值与时代意义。  关键词:旧海棠 《你的姓名》 女性身份 姐妹深情  人间逆
期刊
内容提要:黄飞鸿题材电影是20世纪后半叶香港文化的重要标签之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张鑫炎、徐克、刘家良、成龙等导演的“黄飞鸿”故事出现了重要的转型。首先,黄飞鸿形象融入了中国近现代化的历史主潮之中,承载了民族国家的救亡重任。其次,作为故事空间的广州与作为创作空间的香港构成了镜像关系,表征着香港与大陆在文化上的融合趋向。最后,黄飞鸿形象自身的现代化转型与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相呼应,推动了香港武侠电
期刊
内容提要:报告文学如何讲好中国故事?齐欣的长篇报告文学《泰山脊梁》堪称报告文学讲好中国故事的典范之作,也是一部少有的能让人落泪的作品。本文从选材精当,紧扣主旋律;人性关爱,至善至诚;多舛命运,牵动人心;人间烟火气,浓郁乡土味四个方面对该作予以了充分肯定。并进而评述了该作以主人公苏庆亮三次人生选择的曲折命运为主线结构故事,展开叙事,营造了悬念迭起、扣人心弦的艺术效果,精巧的艺术结构突显了报告文学的审
期刊
内容提要:东涯诗歌如同站在海岸线上的修行人,以冷静的视角从海平面掠去,在对生命感知的基础上,透出其深层体认与感悟。她诗歌体现出较为鲜明的“死亡”意象。这些意象有“生”艰难,有“死”的悲悯,更有冷静地觉察与思考。诗歌以沿海渔民生活为基础背景,扩大到生命各个层面。不同事件,同一母题——死亡。诗歌中的“死亡元素”就像一幅黑白木版画一般,令读者在静置的画面中,思考生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死亡意象 向死
期刊
内容提要:异质性一词在二十世纪末期出现于华文文学评论当中,表述的是在共同语言环境中读者所感受到的富有独特民族韵味、个人写作风格。阿来的文学作品自开始就创作于汉语语言的土壤当中。在熟练掌控汉语运用的前提下,阿来将藏族民族文化与汉语较为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在弘扬藏族民族文化的同时使读者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产生异质性感受。本文从民族语言、民族文化以及政治角度分析读者在《尘埃落定》阅读过程中得到的异质性感受。
期刊
张丽军:毕飞宇是我研究生时期阅读较多的作家,对他的作品特别感兴趣;作家出版社要出一套“作家论”文集,我承担了毕飞宇论的写作任务。所以,这次选择了毕飞宇作为我们今天的交流对象,正好是集中大家的智慧一起来研讨与学习。同时,找机会请大家在一起聚聚,以文学的名义,我们共享精神的盛宴。特别感谢大家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参加这次讨论会。我想我们可从以下几个角度讨论:我们所了解的毕飞宇,作品的阅读感受以及其作品独特的
期刊
今年晋升高级教师职称的名额给学校分配了一个。学校召开教职工会议,讨论修订《晋升职称管理制度》,教师们群情沸腾,建言献策。胖墩墩的石校长紧绷着脸:“严格按照管理制度,严格按照评审程序,公平、公正、公开、择优推荐晋升人选。”  赵智老师细细研究了《晋升职称管理制度》,心中窃喜,按制度中的历年来年度考核等级、考核排名、教学成绩、教研成果、荣誉奖励等方面考评,他的成绩一定能独领风骚,遥遥领先。可他心中惴惴
期刊
内容提要:贾平凹最新出版的长篇小说《暂坐》有回归《废都》的意味,通过对一群女性人物浮沉命运的描写,表现对时代病征的批判,以及面对都市文化时既爱又恨的立场。小说详尽描绘了活色生香的现实生活,刻画了各个阶层的人物,展现了复杂多变的精神生态,是一部具有“超写实主义”风格的作品。同时,贾平凹第一次以比较明显的方式,化身小说人物,把自己写进了小说。  关键词:贾平凹 《暂坐》 疾病的隐喻 超现实  相隔仅两
期刊
内容提要:杨海蒂的作品有巧夺天工的妙,有纯情唯美的真,有悲悯为怀的善,有敦厚拙扑的美,有纵横天地的灵,有艳压群芳的鲜,有敬畏自然的爱,然后有放下自我的大自在。她的散文集《走在天地间》不失为一部中国地理地域风土人情的小百科,堪称当代中国行走散文的珍品。  关键词:杨海蒂 散文 《走在天地间》 意象之美  开卷有益,杨海蒂的散文集《走在天地间》中满是超凡脱俗的意象之美;合卷回味,我的身心呈现出大自在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