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FA青年室内设计师奖暨中国乡村振兴实践性设计大赛参赛作品展演

来源 :财富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pengj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建筑
  宜川驱车1小时左右来到下车点,我们选择步行前往基地,经过15分钟左右的路程,突然映入眼前的是惊喜,可以俯瞰基地全景,餐厅位置更是尽收眼底的重要部分。
  由于要满足餐厅面积需求,所以必须增建,经过思考,决定用“无”这字来体现整个餐厅建筑部分,即按照条形阵列的方式延续窑洞的拱形往前方推16米,经过组合拆解形成具有围合式的窑洞建筑,中间的天井具有借光、通风、室内外互动剧场等功能,中国人居讲究有山有水,餐厅四周拥有连绵的高山,遗憾的是所有建筑显得很“干燥”,于是设计推掉围墙利用余下的庭院造了无边际水景,和户外餐厅区融为一体,让建筑变得生动。因为狭小,室内通往原窑洞的屋顶设计了一个楼梯,采用特殊方式设计,它的下方可以直接收集雨水并自然排掉,我称它为会喝水的“单向楼梯”,要么上要么下,不能上下交差,这样可以通往屋顶的露天酒吧,酒吧四周也是水景,水景中有窑洞的借光天井和内嵌沙发区,坐在沙发上喝着小酒听着音乐,映入眼帘的是四周美妙的倒影,应该是美极了。
  建筑采用了符合当地特色的夯土墙来作为基础材料,结合现代的生活方式,加入了玻璃窗、顶棚条形采光井,整个建筑更是除了少部分夯土外,基本被绿植和水景所覆盖,做到尽可能环保和“无”建筑的概念。
  做好建筑,室内也就基本成形了,室内延续了窑洞拱门的符号,进入接待前厅,可见用砖砌成的壁炉,往里,围合中庭四周是所有的用餐区,中间夹着酒水吧台,好天氣可以打开四周的折叠门,以中庭成为舞台来一场秀。回到室内,抬头看拱形元素成为了整个天花的重点,所有的灯光、采光井等设备都被隐藏在拱形与拱形之间。站在水吧往中庭看,左边设计了多功能空间,这里可以是餐区包房、会议室、沙龙空间等,右边是原窑洞空间作为了具有特色的VIP包房,并有VIP套房带独立卫生间,右边中间是镜面隐形的公用洗手间。
  在室内的用材上,设计用一个词“大地系”来贯穿全场,夯土引入室内,铜色金属收口,大理石、作旧红砖、染色实木点缀衬托,既稳重又亲近肌肤。室内没有过多的装饰,统一的色系,配以艺术家作品点缀,人们在这里享用美食美酒,一边欣赏艺术作品,透过大玻璃窗,美妙的水景会带给你平静的魅力。
  设计师:黄一
  观星之眼
  之所以给新建筑起名为“观星之眼”,一是源于原有场地曾被当地人称为观星台;二是建筑形态相似,以圆切圆,以形幻形;三是最重要的,都在与自然环境建立联系,无分建筑与室内。古时夜观星辰多为观时探运,如今奔山赴水只为舒缓身心,这都是自然给予我们的力量。这力量给我最直接的感受是,如山般绵延如水般柔软,或蜿蜒不绝或逆流而上,无声却强大,此为这个设计的最初构想。
  建筑是容器,也是自然的窗口。解析过场地关系后,决定用一种形态“环形坡道”来解决建筑、室内、景观之间的功能联通。建筑体由环形坡道构成,坡道从室内贯穿至屋顶,螺旋成圆,流动向上,承载不同需求,形成空间内外循环。在划分出接待和艺术两大公共区的同时,也呈现了多样的观景体验,让人与空间有更多互动的可能。而互动,会让人与环境发生更多本质的关联。除形态和功能外,在材质的运用上,呼应当地风貌所特有的朴拙与力量感,以不过度修饰的状态与场地进行对话,保留原生意境,使其融合并生长于自然环境中。
  场地考察时初登观星台,人在寒风中凌乱,眼睛和心被环绕的自然所震撼。土地常在,人情风貌常在,而建筑不常在。希望“观星之眼”能在有限的生命里,完成被赋予的使命,成为连接自然的窗口,充当人们看星星的眼睛。
  设计师:焦焱
  窑洞更新的“方程式”
  西北独特的苍劲质感,仿佛出场自带风沙特效的侠士,满面的沧桑难掩满眼的质朴。“朴拙有力”是这片土地的原生气质,而窑洞作为这片土地标志般的存在,这次围绕它所进行的民宿改造的出发点,就是保护好它“朴拙”的力量感。
  基于对土地风貌的尊重,和对于光照、使用功能、居住习惯、自主传播、改造难度、运营成本等方面的考虑,最大程度保留窑洞的立面观感,探索出一种窑洞可被复制的模块化方程式:X+Y=Z。
  X是用来居住的窑洞本体。窑洞的单面采光是缺点,为保障隐私感和舒适性,索性利用光线的缺点,创造出差异化的视觉与居住体验。用白色和灯光、玻璃的反射来营造氛围、强化出“拱”纯粹的力量感。
  Y是以窑洞为单位,将卫生间+泡池+下沉庭院+布草间作为模块化处理,并对应功能区域将其进行空间下沉。同时解决了光照和视线对于客房的阻隔问题,且符合在地性,呼应了因特殊地貌所模糊的±0标高概念。
  z是公共区,作为小范围社交的共享空间,想用它的自由开放、平静包容,来实现新与旧的从容过渡。整体以折线连接作为统一形态,串联起客房、庭院和公共区,实现空间联通,同时以材质上的运用来保留其原生意趣。
  不因环境有限,而降低居住品质。X+Y=Z被设定为窑洞更新计划的方程式,是我们探索出适合“朴拙”力量感的一种解法。希望以此为开端,解锁出保护这片土地原始生命力的更多方式。
  设计师:焦焱
  拾光集·川子河
  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这个沉积了古老黄土地的窑洞,应该重新得到我们的尊重。所以我们采用了传统文化里中轴对称的布局,让入口、廊道、共享空间、窑洞成中轴对称之美。而共享客厅,我们则借鉴了传统土坑窑和四合院的布局将客厅分为两区:餐厨区和亲子休闲区;两区之间通过天井和廊道连接,既有效分隔了动线,也提供了充足的采光,同时也增加了空间的趣味性。
  在窑洞室内设计中,我们设计了三种不同的房型:大床房、双床房、家庭房来满足不同场景下的实际需求。我们通过引入自然和增设通风装置系统,弥补窑洞在阴暗和潮湿方面的天然不足。
  而在景观设计中我们采用当地山上的石头作为景观的主要构成元素和材料。采用类似“物派”艺术的设计手法在注重物体之间关系的同时揭示周边自然世界的存在方式,从而引导人们重新认识川子河。   最后在品牌视觉方面我们提取当地山上野生的柿子的橙色来作为生活空间LOGO的主色调,并且完善导视系统和应用设计。
  每个房间都有一束光,照亮废弃窑洞。也希望这束光照亮川子河村的同时也可以照亮乡村振兴之路。
  设计师:王欣、姚慧
  共享农庄/民宿/避暑/度假
  基于对“共享”理念以及自然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我们意识到不能仅仅将其理解为对民宿空间的区域共享,来这里度假的人目的本在于与自然交流,故将共享概念升华为与自然一家,以当地的传说作为引子,提出“一家湾”的概念。
  谓之“一家湾”源自当地传说,意为与天地一家,和谐共生。
  ①共事:拓展共享空间的多样性,增加人与自然发生互动的可能性。
  ②互动:加强空间对人产生的亲和力,贴合地域性,追溯文化历史的渊源。
  ⑧共生:在保证功能性的情况下,尽可能保留窑洞内的痕迹。
  设计师:郑小馆
  消失的建筑
  此案是一个坐落在黄土高原上的艺文空间,坐拥270度的景观视野。巧妙利用地势,将现代元素和在地文化进行结合,将在地建筑的“窑洞”概念延展到艺文空间的设计理念上,将建筑外观和高原环境有机融合,创造出一座“消失的建筑”。材料及构造以织模浇筑混凝土外壳,空间主体保留了织模后的混凝土肌理。用隔墙和书柜将不同的功能空间有序划分,270度弧面玻璃幕墙让视线向远处无限延伸。建筑隆起围合的圆形外部空间作为露天广场。
  设计师:龚剑、刘猛
  川子河独有的藝术
  我们经过这次设计,要让川子河一带成为一个旅游景点,利用当地建筑文化以及地理环境,呈现出川子河独有的艺术。设计概念分为五点:圆拱、新与旧、内与外、梯田、四台院。
  餐厅庭院整体采取四合院的设计,由四组建筑物包围中间的庭院。餐厅分为窑洞和大厅两个区域,两个区域为圆拱形天花作建筑设计概念。大厅的设计运用了内与外的概念,将新的建筑外形并配合当地具象征性的砖墙物料套用在室内环境,而窑洞包厢的设计则保留了窑洞原有的建筑外形并配合室内全新的现代风格。
  花园的设计理念来自于川子河梯田形态山脉,并融入四合院结构,设计一个以楼梯级形式的花园。在楼梯的底端我们添加了圆拱形舞台,增添文化气色。整个餐厅庭院呈现出新与旧、内与外的双重反差效果,贯彻了今次川子河的建筑设计理念。
  设计师:刘德泰
  创造多种层级
  团队透过探讨原始窑洞的居住类型,将其分类创造各种层级的院落。并且策略性地将量体以及窑洞的立面做延伸,围塑出光线向上的空间关系,进而发展出两种单元居住形式。山脚下的“窑洞单元A”以及面向川子河的“窑洞单元B”。
  单元A
  以单人入住为主要客群,依窑洞的配置有共三间客房。公共空间区域设置交谊厅以及小厨房。房间保留传统窑洞空间对于炕的使用,增加游客体验窑洞文化。
  单元B
  以家庭入住为主要客群,依窑洞的配置共有四间客房,公共空间有交谊厅、厨房、沙发区、小包厢,以处还增设了泡池区。入口进门可以看到拱形的洞穴空间,暗示各种活动的可能性。洞穴彼此间的串联形成如同蚁窝的空间样式。
  设计师:蔡嘉豪
  管体/围院/嵌入
  接待中心基地位于山头上,西北边可远眺河岸对面的餐厅与民宿。东北边可见层叠的梯田景观。团队回应基地原有窑洞住居,归纳三特点:“管体”、“围院”、“嵌入”,以其作为设计的出发。
  管体
  以窑洞的“管体”做为空间原形,转译及围塑成不同的空间形式。
  围院
  窑洞的住居空间原形为面前存在围院,作为畜养牛与羊的空间,是一家的公共区域。以此模式形塑中庭广场。
  覆于土之下
  窑的住居存在自然的土地间,将量体半嵌于地底下,仅露出部分以暗示空间。创造趣味性的同时也保持原有基地风光。
  最后创造出以中庭为核心空间的量体,周遭环绕拱形廊道作为中介空间,串接接待空间、艺廊、咖啡厅、服务空间等机能。游客可以在此沉淀心情,一览川子河四季风光。
  设计师:蔡嘉豪
  混搭
  川子河位于陕西省中部,距西安及延安两大历史城市三小时车程。由于周边景色优美,夏季气候凉爽,基础设施良好,使得此处成为理想的自驾游度假区。如何将川子河空心村改造为具有吸引力的度假区,提出与当地环境相融合的提案,并巧妙地利用基地现存窑洞是此次设计最大挑战。
  基地现存窑洞内部空间较为局促,前院又过长,这一空间特征并不适应当代酒店套房。因此我们决定从建筑及室内两个层面入手,对窑洞予以改造。
  在建筑层面,设计通过拓展现有窑洞内部空间,引入南北侧采光,植入泳池,并且再塑庭院景观等处理方法,建立一个内部宽敞自由,配套设施丰富,略奢侈的套房空间,以迎接来此度假的城市居民。
  在室内设计层面,我们并不希望完全回归自然乡野。相反,一个既传统又现代,自然气息与工业感并置的室内才是设计重点。通过混合不同质感建材,在框定的色板内选择合适的家具,我们希望营造一个贴合当地特色,放松且又摩登的酒店。
  而在更微观层面一家具选择上,我们则首选颜色与环境背景接近、线条挺拔的极简家具,以提升套房整体质感,随后配上一系列轮廓柔软的织物,来营造放松自然的环境,并混搭当地回收来的旧家具,以保存空心村过往,凸显其古朴的氛围。
  传统又当代,既贴近自然,又不乏空间品质,是我们对此方案的定位及愿景。
  设计师:王卓尔、王家钧、张帆
  川子河畔的-滴水
  项目基地就像川子河畔遗落的一滴水,我们从川子河的一滴水作为设计原点,建筑的出发点是谦卑消隐,室内的出发点则是见微知著,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一体。尝试用水的三种特质,纯净一流动一节奏,以此运用于整个室内空间的设计方案中。项目的入口用斜向压缩空间的手法使开阔高耸的入口接待空间与狭长的坡道入口形成强烈的空间节奏对比,引导人们走进蜿蜒流动的动线之中。而随着人们在坡道移动行走川子河广袤原始的景色也缓缓地呈现在人们眼前。经过咖啡厅、艺术中心等一系列的功能序列后,通过下沉式的楼梯最终到达深度5米的核心垂直空间,达到空间节奏变化上的高潮。光线与水滴融入于空间之中,产生人与自然心灵上的共鸣。我们愿景:塑造一个纯净而有力量的空间,带来人处于自然中体验式的思考。   设计师:金煜庭
  新与旧的微妙对话
  TOPOS DESIGN成立于2015年,第一年即是破旧立新。我们的第一个实践项目是汉中路地铁站“地下魔法森林”公共艺术装置,而我们的创始团队几乎都是建筑师,与明日大师艺术平台的跨界合作开拓了我们的设计边界。在第一个五年的实践中,我们不再拘泥于设计的尺度或类型。我们开始关心生活的具体,而非概念的虚构。我们不再执着于过度的设计,而尝试以更优雅和恰当的設计参与到城市空间的改造中。
  这是一个自由和平等的时代,不同的人群有权拥有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这同时是一个商业艺术化、艺术商业化的时代。高楼大厦的间隙,乡野村庄的天地,是年轻建筑师的机会和挑战。我们相信,现实世界只有一个,而设计能提供无穷的想象力。
  川子河拥有极具戏剧性的自然景观,梯田、河流、田野、远山。美味的背后,是人和自然的故事。窑洞是一种古老的居住形式,是中国西北人民与自然共处的智慧。川子河食堂的改造设计延续了窑洞的空间形式语言,用最简单的U为原型重塑内院,使用具有质感的建造材料,实现新与旧的微妙对话。我们尝试从建筑、室内、景观至品牌视觉等不同尺度的设计,创造一个多维度感官体验的美食空间。
  设计师:林晨
  川寻,看不见的嘹望
  康斯坦丁·布朗库西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雕塑家,他通过雕塑来关注事物的本质,发现其内在的精神。雕塑对于他就不止于物理的呈现,而是一种物体本质内在的呈现。如果将雕塑语言换成文字、服装、建筑,作品会一样有灵魂。
  在接待与艺术中心这个项目中,我们运用这种思维找寻场所的本质。沿用了Terrv老师从梯田中提取的形态,因为我们同样认为该形态是感性基础下最理性的提纯。
  梯田是我们的先辈们用双手开垦而来,是人和土地、自然关系的体现。而今要在这梯田之中、黄土之上新建一座接待与艺术中心,“让建筑消失”,也许是对这片古老黄土地最好的尊重。
  如何让建筑更好的“消失”?是否包括建筑维度的消失、空间维度的消失、体验维度的消失,甚至是时间维度的消失?
  时代的发展要求,新时代当有新风尚,新乡村呼唤新气象。衰败沉睡的川子河村在乡村振兴的呼唤下正在醒过来,而守护川子河数百年的“梯田”也应该勇敢地站出来用新的方式继续陪伴它走得更远。
  我们让建筑在不破坏原始风貌基础上,从黄土中“走”出、“站”起来。并且从艺术维度诠释“消失”:看不见的建筑、看不见的接待、看不见的艺术。
  设计师:遥千
  被认知打乱的层叠概念
  黄土的地质特征决定了民居的建筑形态、空间尺度和结构形式。人们充分利用了黄土的地质特性(直立性)和圆拱形结构的稳固性或承重能力,局部或全部地以横向方式开凿洞穴,建造出窑洞这样独特的建筑形式。土窑洞造价低廉,省工省力,冬暖夏凉,十分适宜居住生活。随着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窑洞的形式也在逐步变化来适应日常生产,窑洞的形式逐渐从靠崖式衍生出下沉式和独立式,并保留了建筑在材料、形式上的优点。设计以“层”为概念,回应陕北地貌且作为该空间设计的核心特征,塑造独特的用餐体验。新建体量顺应场地地形且回应场所地貌的层叠上升建筑体量。屋顶由此形成了由餐厅望向外部的天然看台,四种不同高度的屋顶平台也带来了独特的观感与体验。室内同样顺应地势形成不同高度的平台,客人进入餐厅后逐渐上行,空间感受也随之变化。借助地形变化,自然而然形成了不同高度的桌椅:一个层级的沙发可能与另一层级的地板等高。空间内对于高度的认知被打乱,从根本的体验层面区别于常规用餐场所。
  设计师:黄迪、徐萌
  窑望CAVIEW
  “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
  窑望,“忘”的是今日愁,“望”的是眼前人;“遥”寄的是每一个旅人心头割舍不掉的乡愁。
  窑洞是黄土高原上传统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依山而生,古朴、自然,是陕北特有的土建筑,具有冬暖夏凉的好处。如今,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环境下,乡村旅游发展稳步增进,民宿作为城乡交流的重要载体,兼具文化与经济价值。平介设计,以民宿为介,使窑洞民居焕发新生。民宿保留了原有的窑洞结构,通过对古典园林的提取,如漏窗、廊、亭等元素,结合西北的特色植物、民俗文化与当地的材料,运用提炼抽象后的要素以传统的组合方式经营位置,把二者的特色进行改良后融合,在有限的空间中叠加中国传统园林的精神。在借景、对景、障景的体验、感知过程中,诗意也随之产生。
  设计师:于梦晴、初步天、肖湘东
  窑子肴子
  坐落于陕西省黄土高原上的川子河村,保留着中国传统的建筑类型——窑洞。这些由夯土筑成的窑洞依山而建,村子里的人们走后,留下了窑洞最原始的面貌。项目“窑子肴子”将保留传统的窑洞特色的同时加以功能化与空间的改造。
  餐厅内部的交叉拱顶结构由非等距柱网和层层不锈钢板构建。改善了拱顶结构一贯的厚重印象,保留形式的同时打造开阔敞亮的内部空间。玻璃幕墙搭配于外围拱券,保证了餐厅内部的采光。墙面呼应了当地传统的夯土技术,保留了属于黄土高坡的独特风貌。
  错落有致的层高提供了视觉上的层次感,向下的楼梯通向下沉的餐厅与厕所,紧接着又向上连往中央的动态庭院,后方依山而建的包房清晰可见。过道、连廊与庭院相结合,创造出更丰富的路径并加强了空间的体验感。下沉餐厅顶部的浅水池映照着周边景象,增强了视觉效果并把动态的周围环境带入了这座庭院。夜间的池子里的不均质点光与倒映的繁星点点一同揉进了水面的涟漪里,成就静谧大山的最美夜色。
  功能上既提供了较为私密的独立包房,又保证了公共区域的多样性。独立的包房将普通餐桌椅融入传统的炕,让顾客可以体验到当地的风俗和习惯。公共区域的餐厅考虑分析了聚会、观影、烹饪等多种活动,设置了卡座、吧台在内的多种空间形式。可移动的木制柜为展示陕西地方食材与文化及各种活动提供了可能性。   因此,窑洞的传统建筑形式的保留结合餐厅的功能的完善,打造出了“窑子肴子”这个集传统风格与多样功能的餐厅。
  设计师:杨楠、陶画晴
  大地缩影旧居片段
  我们初次到达川子河村的时候,第一感受就是震撼,大地苍茫、山河壮阔。
  我们逐渐进入村子后,村中窑洞给我们的体会就好比苍老而有神的老人,岁月流逝而它依旧稳坐不动,这里的故事不该就此尘封,而应该由我们继续传唱下去。
  所以我們想以此种感受为设计基础,凸显这样山间村里的厚重质感,再结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再现一个熟悉而又不一样的感觉,我们将设计概念定为:“大地缩影,旧居片段”。
  基地位于一处山顶,俯瞰村落、一览众山,我们结合原建筑方案的扇形向山下俯瞰的平面,又加入了一个内院半地下图书廊,希望这里不仅是开门见山的观景和展示,还要有委婉含蓄的茶室和书屋。我们希望这里空间层次丰富,地面、地下、屋顶,都是人们活动的空间。
  建筑外形我们将它塑造成一个盘旋上升的阶梯,又像当地远近闻名的梯田“大地的指纹”,有小山包,也有广场,我们希望它像这里山河大地的“缩影”,像是川子河文化的“缩影”。
  走近这里,我们希望细部的建筑构建方式、材料、细节和老房子、老窑洞的质感一样,虽然也有很多现代的空间感受,但处处都让人不禁遐想在这曾经发生过什么样的故事,我们希望这里就像一处旧居的“片段”。
  如图所示“一面是‘孤独’,一面是欢聚”,我们希望它包含不同性格的空间,想独处观景,还是聚众热闹,或是上下游走,又或是品茶观星,都有相应的去处。我们希望它的每一扇窗、每个视线角度都有让人惊喜的可能,如画的取景、有趣的视角、意外的一束光,等等。
  我们希望整个空间都很舒适、顺畅,也希望它就像从大地中生长出来一样自然。
  设计师:赵洋
  洞·天
  古有女祸补天,今有窑洞苍穹。
  出走陕西省渭北高原上的宜君县,
  感受取形自天地的川子河渡假村。
  川子河村依山峦地势而建,背山面水,宛如通往天上的阶梯:
  当地特色的窑洞取材地方的土石勾划无缝的天际弧度,蕴含历代农民对天空和自然的向往。
  [洞。天]将悠悠天地的崇敬融入餐厅设计中,所用物料、色调和纹理皆选自地方独有的天然资源,利用源远流长的窑洞民间智慧实现空间分配,每一个角落都是[以地为天]的天然艺术品。
  穿迥畏畏的白色石屎墙,转角经过[天、地、山、水、风、云]六个窑洞贵宾厢房,无论是走向地下模仿农村壮丽山河景致的用餐空间,或移步至视野开扬的屋顶酒吧,整个体验都与建筑群内、外部环境自然衔接,是真实的天上人间。
  设计师:隙子程、刘仕豪
  切割打磨的古朴气质(宜君川子河民宿)
  利用窑洞本身特有的古朴气质,使用现代极简的设计理念,将之稍作切割,打磨,即可呈现出兼具美观与功能性极强的完美空间:窑洞特有的下沉式建筑形式,构建出有趣又流畅的人流动线,使用者可完全融入其中:设计师利用下沉式空间,结合当地自然气候,使用日式庭院中枯山水这一庭院形式,为民宿中的下沉空间打造出四季不同的景观:各个空间被布置于不同的高程上,几乎消解于自然场地之中以维持场地独特的自然氛围。
  地块原有高程上的公共空间并不是十分舒适,且将客房卫生间置于院落中心,有碍于视线开阔,隐私性也无法保障,故将原有庭院下降部分,形成层叠式庭院,开阔视野的同时,将卫生间划入客房区域,并为每间客房增设了独立院落和私人的露天浴池。
  利用高低错落的地形,由家庭活动室,下沉式庭院及客房三块组成,自入口处进入即做到一步一景,因而给客人带来了丰富的景观体验,实现建筑与景观的相互渗透及室内外空间的过渡融合。
  室内结合天窗和庭院的自然光线以及局部的重点照明,并将建筑主要材质延伸进入室内,在室内变化的光线下呈现出丰富生动的光影、质感及色彩变化:可全部推开的落地窗打破了传统的室内外界限,使室内外既融合贯通又各有不同,达到从各个方面都体现出以现代极简为主旨的设计风格。
  设计师:李冰
  简单白色(宜君川子河接待处)
  用现代极简的线条来营造整个接待中心干净通透的效果,楼梯踏步的层层叠加的效果与梯田的地理环境相呼应,墙面的装饰石板就地取材反映当地的地理特色.室内所用的材料以灰白色水泥漆配合当地的老石板为主.艺术展示空间的白色分割墙以轻钢龙骨为基础,采用钢线吊装的方式呈现,使此空间可以为日后的各种主题活动提供灵活多变的可能性.
  设计师:李冰
  为古老创造使用可能性(宜君川子河餐厅)
  在保持陕西窑洞特有的风貌氛围下,使用现代极简的表现手法,在原有窑洞的基础上增加简洁明朗的线条和材质,为窑洞这一古老建筑带来更多的使用可能性及可行性;新建的整体建筑使用大量玻璃外墙,与窑洞本身天然的土墙形成对比,已有的墙壁共同围合形成宽敞且材料丰富的空间,因此,将设计重点放在了在新建筑和原有条件之间建立起连续的对话上,尊重原始结构,点到即止,尽量不对其进行直接的干涉
  入口处结合中国特有的建筑形式搭配极赋现代气息的黑色钢板作为楼梯及通道,古朴的墙面与干净的钢板形成强烈的对比,点明了古老窑洞与现代极简相融合的主旨。
  通过入口即可看见的玻璃楼梯,是联通贯穿地下地上及景观酒吧的主要楼梯,将圆形玻璃外墙这一极具现代风格的建筑形式置于窑洞中的主要位置,呼应着现代极简融入古朴窑洞的主题。
  建筑风格延续地域文化特色,保留并修复场地内的原有窑洞,与新的建筑融为一体;建筑材质上,通过结合黑色钢板做出的拱门连廊与窑洞原有的质朴夯土墙面形成鲜明对比。
  地下1层使用最大可能的自然光搭配室内局部重点人工照明,室内灯光使用色温3000k的照明灯具,给人以舒适温暖的视线:地下空间多使用温暖的木质家具,与敦厚的窑洞墙面呼应着给人以自然又古朴的气息;
  设计师:李冰
其他文献
元宵节后的一天,我在芝加哥,李江峰在北京,通过微信散漫地“闲聊”。  那是北京时间的夜晚,芝加哥时间的中午。她在那边喝着红酒,我在这边喝着“老铁观音”,互相轻松地东拉西扯。语音里,我感觉到她的率真和优雅。这是个灵性很足的女性艺术家,她的个性魅力、精神追求以及物质态度,读者诸君不妨在以下的对话中去认识和感受。  草木情怀给予我生命的启迪  丁曦林:江峰老师,自从在上海鸿美术馆看到了你的风景油画,我就
期刊
2017年2月16日,在英國伦敦的街头,出现了英国涂鸦艺术家Bambi改编自电影《爱乐之城》海报创作的涂鸦《谎言之城》,主角则换成了美国总统特朗普与英国首相特蕾莎·梅。作品貌似反讽了当下世界政坛不断涌现的荒谬性与娱乐感。
期刊
2017年4月19日,徐汇滨江,江风拂面,花香怡人,余德耀美术馆的西南,几台挖土机正在一片工地上忙碌操作。大约2年半后,5幢庭院式花园办公楼将在这里落成,另外4幢错落有致并附带商业的超甲级办公楼也将在之后拔地而起,最终与之前的庭院式办公楼共同组成“滨江城开中心”。  当日下午,“更新、创新、革新 全球滨水文化商务发展圆桌会议”活动在上海徐汇滨江余德耀美术馆举行,本次活动由上海实业城市开发集团有限公
期刊
世界上有两个桃花源,一个在你心里,一个在“绿城”。  2016年,绿城携桃花源二十年营造经验大成,绿城·西山桃花源循梦而来,致献石家庄。承启中国桃花源理想栖境,筑建理想人居的精神原乡。  携礼而来,致献西山  “绿城来了”这一消息的发布,在石家庄地产界不胫而走,关于绿城的猜想也瞬时发散开去。直至2016年12月13日,随着绿城石家庄西山项目案名发布会的展开,才摘下了西山桃花源的神秘面纱。  桃花源
期刊
两只莲蓬,一束雏菊,一张精美的桌布,再加上数件别致的陶瓷和银器。将这些毫无关联的事物放在一起,就能让餐桌变得性感起来。  你也許会说“不就是吃个饭嘛,用得着这么挖空心思拗造型吗?”但正如瑞典斯德哥尔摩的餐桌艺术家Bernhardsson女士所说的那样:“爱,就是在一起吃好多好多顿饭。”这句话,被引用甚多。所以,吃饭从来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如果能让它充满了美和记忆,那就更是一种餐桌艺术了。  花点心
期刊
2016年的巴塞尔艺术展迈阿密海滩展(Art Basel Miami Beach 2016)于12月1-4日在迈阿密海滩会议中心开放,吸引了来自29个国家和地区的269家画廊参展,呈献来自北美洲、拉丁美洲、欧洲、亚洲及非洲著名画廊所代理的现代及当代大师作品,并展示新晋艺术家作品,除 “艺廊荟萃(Galleries)” 主展区之外,展会还包括 “限量编制(Edition)”“艺术史事(Survery
期刊
“工匠精神”成为最近网络和各种媒体上的热词,“工匠精神”一词甚至出现在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在过去的一年里,故宫文物修理工、日本的寿司之神、欧洲的制表大师、奢侈品牌的老师傅,乃至北京胡同里的剃头匠……各种工匠风靡各大媒体,收获粉丝无数。  那么,所谓的“工匠精神”是不是中国的传统?我们今天到底是要学习别国的工匠精神,还是复兴我们的传统的工匠精神?工匠们又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工作?为什么有的工匠把自己称
期刊
除了第一次来巴黎觉得非常梦幻之外,我记得我曾多次说过对巴黎无感了。之前的巴黎由许许多多碎片组成,大皇宫的Dior秀、凡尔赛的写真、蓬皮杜屋顶的时髦餐厅、莫奈的花园、乔治VI、香榭丽舍秋天的落叶、无数浪漫的米其林餐厅、连屋顶都开满鲜花的咖啡店,惊艳的Grazy Horse和我印象中迷人的夕阳下在蒙马特高地俯瞰整个巴黎城……即使是如此许多,这些记忆如相册里泛黄的照片正渐渐褪色,我仍然说不上来哪个是巴黎
期刊
先科普一下Stefan Simchowitz:  此人是艺术收藏家、策展人、艺术顾问。生于南美,居于洛杉矶。是社交网络狂热的爱好者,用来自我推广,发掘新兴艺术家以及推广他投资的艺术家。他认为在艺术界,社交网络拥有与艺术评论,艺术论坛等同样权威和重要的影响力。同时,他热衷于炒作未成名的年轻艺术家,并为此受到艺评人的抨击,他主要通过大量持有他们的作品,快速炒作后,出售给他富人圈层的生意伙伴来获取高额的
期刊
每次艺术品拍卖都涉及竞价阶梯。竞价阶梯是拍卖师在主持拍卖时,为便于竞买人竞价而设定的价格增减幅度,增价拍卖中的上行竞价阶梯也称为“加价幅度”,减价拍卖中的下行竞价阶梯也称为“减价幅度”。通常在增价拍卖中,拍卖师使用的竞价阶梯有固定式、递增式两种。固定式竞价阶梯是在拍卖过程中加价幅度固定不变,主要用于竞价上涨空间不大的拍品,如破产企业的财产、房地产、汽车等,比如某房地产起拍价50万元,加价幅度自始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