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说起工匠精神时我们是在说什么?

来源 :财富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T4791027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匠精神”成为最近网络和各种媒体上的热词,“工匠精神”一词甚至出现在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在过去的一年里,故宫文物修理工、日本的寿司之神、欧洲的制表大师、奢侈品牌的老师傅,乃至北京胡同里的剃头匠……各种工匠风靡各大媒体,收获粉丝无数。
  那么,所谓的“工匠精神”是不是中国的传统?我们今天到底是要学习别国的工匠精神,还是复兴我们的传统的工匠精神?工匠们又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工作?为什么有的工匠把自己称作艺术家?“工匠精神”与艺术又有什么关系?“工匠精神”真的能够挽救这个充满浮躁与急功近利的时代? 当代人与“工匠精神”之间隔着多深远的鸿沟?
  被传统压抑的工匠精神
  当我们今天谈起“工匠精神”,到底是要学习日本的工匠和欧洲的老师傅,还是复兴我们曾经有过的“工匠精神”的传统呢?
  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从来都不重视技术与手工,中国传统价值观提倡“重道轻器”,器物与技术被视为“奇技淫巧”。中国历史上的工匠不可谓不伟大,宋瓷元青花、明代家具和各种精妙的书房文玩……都出自古代工匠的鬼斧神工。但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精英的眼中,那些都是“雕虫小技”,与人生大道或精英文化无关。
  子夏的一句话可以概括传统文化精英对工匠与工艺的看法:“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意思就是说:即使是微小的技艺,也一定有可取之处,但对远大的事业恐怕就行不通了,所以君子不从事这些小技艺。


  中国传统的文化精英认为只有融汇了文人思想与精神的书法、文人画才是真正的艺术,而陶瓷、家具、书房文玩这些日常用品哪怕再精致巧妙,其制作者也只是下等的匠人。与文人画与书法作品上琳琅满目的各种题跋不一样的是,极少有工匠能够在他的铜炉、茶壶、家具上留下自己的名字。无论怎么说,中国传统文化的“重道轻器”,让工匠失去了本来应该有的地位,中国也没有尊重手工艺的传统,我们的历史也从来都没有提倡过“工匠精神”。
  西方传统的“工匠精神”
  中国没有传统的工匠精神,西方其实最初也没有尊重工匠的传统。古希腊人对手工艺没有兴趣,他们认为简单的机械式的工作会让人变得麻木,让人的精神世界贫瘠,因此只能让奴隶去完成。
  中世纪的时候,基督教义认为工作是对罪人的惩罚,工作的意义远比不上侍奉上帝。直到文艺复兴时期,人们才开始认为人应该通过工作养活自己,也必须在工作中寻找生活的意义,无所事事是反自然的罪孽。那时候的人们认为工作不仅仅是养家糊口的劳役,工作也能让人性充满光辉,工作能够让人的精神更加完满,技术本身给劳动者带来了无可取代的满足感,他们认为资本创造的利润是无耻的,只有实实在在的手工劳作才是人间正道。人可以在工作中实现自我,甚至成为造物主——这大概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工匠精神”的滥觞。
  对于具有工匠精神的手工艺人来说,他把工作当作生活与游戏,永远不会感到厌倦与绝望,也不会另外寻找游戏与休闲。工作告一段落之后,那种成功之后消失的焦虑感与紧张感,也会让他感到放松。我们看到有些全身心投入的工匠可以做到70多岁依然以满血的状态投入工作,事实上,他的工作、生活、休闲都已经融为一体。可以说,手工艺人的工作方式决定了他的生活方式。手工艺人之所以能够全神贯注地投身工作,因为他们认为自己的工作充满希望与乐趣,此种物我两忘的境界也是让产品登峰造极的根本原因。工作的乐趣让手艺人充满强烈的工作的愿望。而今天的劳动者更看重的金钱、地位、成就等等因素,都不是工匠精神的手艺人的首要考虑。事实上,把报酬作为重要考量,也意味着工作本身的吸引力不足。
  当代劳动者的劳作窘境
  而当代的白领或蓝领等劳动者则把工作、休閑、生活彻底分开,因为不由自主的工作让他身心疲惫,当代人的每一个阶段的工作都是为了完成别人给予的任务,并不存在手工艺人的自由支配的时间,“累成狗”之后必須通过休闲与娱乐才能满血复活。
  因为手工艺人从心理和技术上完全掌握他的产品,他以造物主的身份创造与拥有它的时候,他的汗水与辛劳慢慢凝结出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果,完美的产品就是他的意志、毅力与智慧的结果,这让他充满金钱难以换取的成就感。
  而当代的大多数劳动者,只是生产线上的一个环节,或者办公室里的一颗螺丝钉,由于没有掌控一件产品的全部权力,他们很难感受到工匠那种创造者的满足感与乐趣,因为他看不到实实在在的产品在他手中诞生,他只是机器大生产其中的一个环节,因此很容易感到厌倦、无聊,并且认为自己的工作毫无意义—— 这甚至不是敬业精神的问题,而是生产方式的不同,让当代的劳动者很难获得传统工匠那种满足感与成就感。




  在绝大多数的现代劳动者的观念中,驱使我们工作的最直接的目的就是赚钱,因为工作缺少意义,因此我们判断一份工作好不好的标准就是报酬高、工作时间少。当然,工作中支配他人获得权力感,完成一个项目时的成就感也会让我们从工作中获得精神的满足,但是这种满足感往往是来自结果,而不是工匠精神认为的:工作的全部意义就在于工作的过程。
  匠人在工作的时候因为熟练的重复,并不需要太多的自我意识,掌握熟练技能之后,甚至只是一种舒适又充满激情的重复动作,在宁静而满足的心境中就完成了工作。在传统手工艺产品的整个生产过程中,手工艺人全身心地沉浸其中,他对自己的产品负全责,承担所有困难与挑战,产品就是他的技能与智慧的结晶,他在工作中不断地重复,也不断地锻造着自我,最后出来的一个饭团、一双皮鞋都是工匠的人格与精神的反映。   当代的劳动者对于“工匠精神”之所以可望不可及,最大的原因不在于有没有敬业精神,而在于传统的生产方式与当代的生产方式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工匠精神之衰亡
  18、19世纪的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来临,让传统手工艺开始了衰亡的历史宿命。尤其是实用类的传统手工艺产品,远比不上机器生产更廉价、更高效。传统工匠的很多工作被机器所取代,工匠也被流水线上的工人所替代。
  与传统工匠掌控着一件产品的命运不同,现代工业中的劳动者只负责生产的某个环节,这固然可以提高效率,但是也让工人和白领只能发挥某一部分技能,而不是用全部智慧去创造一个完整的产品,越来越琐碎、专门化和单调的工作也让人越来越像机器,工作的自主性被牺牲。被管理与被操纵的工人与白领很容易对工作感到厌倦,他们谈不上在工作中完成自我,一切工作都是为了降低成本与提高效率,这与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背道而驰。手工艺人不一定有工匠精神,但是工匠精神一定诞生于手工艺当中。机器制造或者现代企业当中没有工匠精神存身之处,因为追求效率与低成本跟工匠精神格格不入。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机器大生产让人变成了机器,让人在工作中变成精神麻木的行尸走肉。当然,马克思反对的是把人变成机器一部分的工业大生产,而不是工业时代之前的创造性的工作或者原始手工劳作。
  工業革命之后的美国人也迫切地感觉到工作热情与工匠精神的衰败。工业革命之前的美国人把工作当作一种荣耀与本能,而机器大时代的来临,让传统的进取心和热情不断消退——“我们看到的不是把工作当作一种挑战,而是看作不得不忍受的苦役。如果工作仅仅是为了养家糊口,那么我们成就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就成为熄灭的火苗了。”
  工作精神的消退,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传统手工艺”的没落。工业革命之后的劳动者,所从事的工作不再是以往那种让人感到充实与满足的手工艺。


  现代的工人或白领都无法像传统工匠一样创作与拥有自己的产品—— 现代企业的员工并不是把一张皮革变成一个铂金包,而是负责手机中的一块电路板或者订购机票、复印文件—— 他只是在合同下出卖自己的时间、精力与技术,他没有太多的主动性,只是负责产品的某个环节,产品也不是打上他的印记,产品也不是他的人格与精神的标签。工人或白领甚至只是像机器一样劳作。他们心理上对产品并没有造物主的满足感,因此,也就谈不上全身心地沉浸其中。
  对于传统工匠来说,工作不仅仅是谋生手段,工作也是一种享受,工作意味着人格的完满,所以他们追求精益求精,全身心地投入之后,工匠精神油然而生。而对于现代的劳动者来说,工作常常是迫不得已的赚钱手段,是沉重的负担与满满的挫折感,所以“上班的心情比上坟还沉重”。事实上,无论我们如何渴望追求“工匠精神”,它在追求效率的现代化生产方式下注定是罕见之物。
  中国当代难以寻找工匠精神
  除了机器化大生产之外,中国1950年代开始的“合作化运动”对工匠也是另一个毁灭性的打击,在合作化运动中,无数的小业主工匠被没收财产,小产业也被并入国营企业。加入了国营企业之后,工匠丧失了工作的主动权与自主性,他们的独立自主的工作从此成为完成上头的任务。农村的合作化运动和“破四旧运动”也让很多传统工艺从此消失。


  改革开放之后,在“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下,慢工出细活的工匠精神也显得不合时宜。改革开放的效率至上的原则固然带来了经济上的巨大成功,但是与此同時,假冒伪劣的山寨产品也随之泛滥遍地。在“劣币驱逐良币”的效应下,工匠精神更是没有存身之地。
  我们曾经追求更统一、高效的工业化产品,直到今天物质无比丰富之后,又开始回头寻找手工艺的质朴格调。我们追缅工匠精神,其实也是怀念旧时光里的单纯朴素,而不仅仅是精益求精的工艺技能。与其说今天的人们怀念手艺劳作,不如说他们是在表达一种对缺乏成就感的现代化生产方式的绝望。
  在追寻“工匠精神”的时候,我们也不要忘记,工匠精神不仅仅是一种敬业精神,它只能产生在工匠掌控着整个产品的生产,在工匠拥有造物主一样的自由支配权的时候,才能油然而生的一种满足感与成就感,而这种感觉是金钱报酬无法替代的。因此,富士康生产线上或者现代企业中营营役役的员工也许永远都不可能拥有真正意义上的“工匠精神”。
  不仅现代办公大楼与工业生产线上难寻工匠精神,就连当代的中国工匠身上也难寻“精神”。中国的手工艺人,从瓷器紫砂壶到各种雕刻的师傅,他们都普遍缺乏那种安于本分的踏实精神。很多匠人热衷于给自己安上各种大师的头衔,他们也不再认为自己制作的是手工艺品,而是“艺术品”——只有如此,才能把一把紫砂壶炒到上千万。
  抽象画家皮埃尔·苏朗热说:“艺术家与手艺人的区别在于,艺术家从事的是研究与探索,在前进中他们没有现成的道路,为了达到目的地,他们必须探索。而手艺人,他们的目标明确,达到目的的道路是现成的,就摆在面前。”


  简单来说,艺术家就是要不断地突破自己,一旦艺术家开始重复自己、重复作品就会被认为创造力的衰败,也会直接影响作品的价值。而工匠要做的恰恰相反,工匠在一千次、一万次地重复一模一样的动作,在无数次重复中达到完美的巅峰。
  我们也不要忘记,工匠最重要的就是不断地重复自己,在重复中追求完美。当工匠开始追求“艺术家”的身份的时候,他已经和“工匠精神”背道而驰。
其他文献
第一次邂逅李江峰的风景油画,端详一会儿,我就被深深打动了!  她画的葵野、松林、白桦树、油菜花等等,明明都是朴素之物,但跃然画面的气度和情感,显得明朗饱满。她运用大笔触、大色块,将寥廓天宇下的自然生命表现得个性鲜明、张弛有度,令我不由自主想起明末清初石涛所言:山川万物之荐灵于人。  多年以来,我阅读了许多风景名家的作品,譬如吴冠中、陈钧德、苏天赐、罗尔纯等等,我发现顶尖高手有个共同点,即并不拘泥于
期刊
中国有句古话,叫父母在,不远游。因为交通设施和资讯匮乏等客观条件的限制,我们的古人很少出百里以外,以家为核心,方圆几十里地儿就是他们的全世界。浪迹天涯的基本都是文人墨客,贬官游侠。而今,高速公路、高铁机场遍布全球,日行百里千里万里只等闲,世界已经变成了一个村落,来来往往好不热闹。  古时候是因为客观条件的限制无法远游,但是从古到今人们对于远方的想象与渴望从来没有改变过。现在尽管交通与科技发达便利到
期刊
不少才华横溢的音乐人都对当代艺术心有戚戚焉,甚至堪称专业收藏家。从上世纪70年代英伦华丽摇滚宗师大卫·鲍伊、到乐坛常青树艾尔顿·约翰,再到当红的亚洲超级偶像崔胜铉欧巴,以及华语音乐天王周杰伦,他们都是超级艺术粉。前三位的个人艺术珍藏,都已在国际拍场上显示一呼百应的号召力。从中可一窥才子们内心微妙丰富的艺术世界,还有音乐创作与艺术爱好的精神共通。  大卫·鲍伊:“艺术品是我唯一渴望拥有的物品”  被
期刊
复旦大学光华楼。2016年度十大“梦想家”颁奖典礼正在热烈举行。当一个脸庞白皙、梳着齐肩微卷的发式、身穿橘红色的旗袍、外罩一件黑色大衣的优雅女性款款登上领奖台,观众们才知道,原来她就是传说中“突然空降”的艺术推手、鸿美术馆馆长—— 郦韩英。  新民周刊社主办的“梦想家”评选,旨在发掘和表彰那些矢志不移、不忘初心、追求梦想并在社会上产生积极影响的各界代表。郦韩英能与十七个世界乒乓冠军得主王励勤、今年
期刊
元宵节后的一天,我在芝加哥,李江峰在北京,通过微信散漫地“闲聊”。  那是北京时间的夜晚,芝加哥时间的中午。她在那边喝着红酒,我在这边喝着“老铁观音”,互相轻松地东拉西扯。语音里,我感觉到她的率真和优雅。这是个灵性很足的女性艺术家,她的个性魅力、精神追求以及物质态度,读者诸君不妨在以下的对话中去认识和感受。  草木情怀给予我生命的启迪  丁曦林:江峰老师,自从在上海鸿美术馆看到了你的风景油画,我就
期刊
2017年2月16日,在英國伦敦的街头,出现了英国涂鸦艺术家Bambi改编自电影《爱乐之城》海报创作的涂鸦《谎言之城》,主角则换成了美国总统特朗普与英国首相特蕾莎·梅。作品貌似反讽了当下世界政坛不断涌现的荒谬性与娱乐感。
期刊
2017年4月19日,徐汇滨江,江风拂面,花香怡人,余德耀美术馆的西南,几台挖土机正在一片工地上忙碌操作。大约2年半后,5幢庭院式花园办公楼将在这里落成,另外4幢错落有致并附带商业的超甲级办公楼也将在之后拔地而起,最终与之前的庭院式办公楼共同组成“滨江城开中心”。  当日下午,“更新、创新、革新 全球滨水文化商务发展圆桌会议”活动在上海徐汇滨江余德耀美术馆举行,本次活动由上海实业城市开发集团有限公
期刊
世界上有两个桃花源,一个在你心里,一个在“绿城”。  2016年,绿城携桃花源二十年营造经验大成,绿城·西山桃花源循梦而来,致献石家庄。承启中国桃花源理想栖境,筑建理想人居的精神原乡。  携礼而来,致献西山  “绿城来了”这一消息的发布,在石家庄地产界不胫而走,关于绿城的猜想也瞬时发散开去。直至2016年12月13日,随着绿城石家庄西山项目案名发布会的展开,才摘下了西山桃花源的神秘面纱。  桃花源
期刊
两只莲蓬,一束雏菊,一张精美的桌布,再加上数件别致的陶瓷和银器。将这些毫无关联的事物放在一起,就能让餐桌变得性感起来。  你也許会说“不就是吃个饭嘛,用得着这么挖空心思拗造型吗?”但正如瑞典斯德哥尔摩的餐桌艺术家Bernhardsson女士所说的那样:“爱,就是在一起吃好多好多顿饭。”这句话,被引用甚多。所以,吃饭从来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如果能让它充满了美和记忆,那就更是一种餐桌艺术了。  花点心
期刊
2016年的巴塞尔艺术展迈阿密海滩展(Art Basel Miami Beach 2016)于12月1-4日在迈阿密海滩会议中心开放,吸引了来自29个国家和地区的269家画廊参展,呈献来自北美洲、拉丁美洲、欧洲、亚洲及非洲著名画廊所代理的现代及当代大师作品,并展示新晋艺术家作品,除 “艺廊荟萃(Galleries)” 主展区之外,展会还包括 “限量编制(Edition)”“艺术史事(Survery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