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绘画创作立足于价值”

来源 :财富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tgdsc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元宵节后的一天,我在芝加哥,李江峰在北京,通过微信散漫地“闲聊”。
  那是北京时间的夜晚,芝加哥时间的中午。她在那边喝着红酒,我在这边喝着“老铁观音”,互相轻松地东拉西扯。语音里,我感觉到她的率真和优雅。这是个灵性很足的女性艺术家,她的个性魅力、精神追求以及物质态度,读者诸君不妨在以下的对话中去认识和感受。
  草木情怀给予我生命的启迪
  丁曦林:江峰老师,自从在上海鸿美术馆看到了你的风景油画,我就期待着对你作进一步的了解和采访。能否就从你的创作环境谈起,譬如,谈谈你的工作室?
  李江峰:好吧,我的工作室,大约200平方米左右,坐落在北京市内的一个艺术园区。不出远门的日子里,我几乎都待在那儿,一晃,已经有10年多了。我很喜欢植物啊、鲜花啊,每个礼拜会去买一些,工作室的内内外外到处摆放着花呀草呀,不同季节摆着不同的当令鲜花。


  其实呢,我不仅仅为了拿它们点缀环境,而是养成了经常跟植物“对话”。奇怪吗?其实一草一木,都是有精神有情怀的,细心去观察每一片叶子发芽,或每一片叶子枯败,我能感受它们与大自然、与时间的关系,它们的枯荣,常常给我以生命的启迪。
  丁曦林:你大学毕业前后创作了许多幅花卉静物,23岁就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展,真了不起。那时候,大部分展品都是这类题材吧。现在画静物很少了,主要画大风景,画广袤大地上的植物。前后变化很大,有一点却不变,即植物生命与大地间的关系,是这样么?
  李江峰:大致是如此。我刚出道的时候,是90年代初,在中央美院参加油画进修,前后三年。我住在父母替我安排、离学院不远的招待所里。那时我只是个“小女人”,日常生活过得挺小资,所画的东西都是生活空间里摆放的东西,表现它们的光影变化以及我个人的色彩趣味,那是私人空间里的审美感受。
  从静物转向大风景,是在我经历了最挚爱的父亲去世、婚姻变故等一系列痛苦和迷茫之后,在非常孤寂、郁闷的时候,画布是我唯一能倾诉的对象。那时开始画大幅大幅的油画,都是2米宽、4米宽、6米宽,很大,我在画布上的每一笔色彩,都情不自禁融入了自己的生活感受和生命思考,所以我很感谢绘画,感谢这个职业,它帮助我走出了生活的困境,它促使我告别小情小调的“小女人”,转而成为感受自然万生万物生命现象的纯粹艺术家。这是我人生境界、也是艺术风格的最大变化。
  丁曦林:葵野、松树是你的题材特色,许多全国性重要展览里,你的葵花作品、松林作品给人印象极深。在表现葵野、松林期间,我发现你还画了一些别的,譬如白桦林、油菜花、小草,当然还有大海、峰峦等等,画它们,你有哪些想法或感受?
  李江峰:无论白桦林、油菜花、小草,还是大海、峰峦,都是生活中自然遇到的对象。我特别钟情于日常所见的朴素对象,譬如小草,一岁一枯荣;又譬如油菜花,遍布中国的大江南北,等等,等等。我发现这些寻常植物其实蛮神奇,没有人特别关照它们,赞扬它们,其实它们身上有一种自强不息、自由自在的精神,即便无人问津,照样焕发光芒。
  当然,作为艺术家,我在表现它们的时候,尽量在发掘和创造一种不同于普通人眼里的“艺术识别”,我会描绘它们在不同时辰、不同季节的情态或坚韧,艺术让它们升华为一种意识,一种情怀。大海啊、峰峦啊,也是如此,在我画面上,它们远远不止是远方和诗意,更是力量,是精神,至少我是努力去这样去刻画和表现的。
  写意表现派中的书写性
  丁曦林:我注意到你的油画笔调,有一种鲜明的“书写性”。似乎“笔笔见形”,也是“笔笔见笔(触)”,这样的独特笔法是怎样形成的?
  李江峰:个人风格的形成,其实产生于有意无意间。我在中央美院进修三年所获得的修养,主要集中在油画技艺方面,包括如何运用色彩去创造构成,去表现光影,去表达情感等等,在欧洲游历的时候,我特别着迷于世界大师们的独特表现力。后来又接触到咱们中国自己的绘画传统,从中国书法、国画里千变万化的线条,体会到“书写”的神奇。我的绘画既受西方的影响,也受传统艺术的滋养。所谓“书写性”,其实在梵高、塞尚作品中存在,在中国传统书画中更是博大精深。我的绘画说表现派也好,说写意派也可,非常适合我个人的表达,我始终感到,绘画不仅仅描绘对象,本质是借物抒情,是思想和情感表达的结果。
  丁曦林:有人说,你的风景作品里有一种男人的泼辣和大气,你怎么看待?
  李江峰:看画的时候,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心境和感受,所谓各花入各眼,各取所需。我不否认我个性里有北方人的直爽、豪气,或许作品中多少也表现出这样的气息,但我最了解自己,一个人待在画室里,独自面对自己的内心,那个时刻我的所想所悟,我的情绪,等等,自己是非常了解和清楚的。我感觉,即便以大笔触、大色块去表现寥廓、寂静的东西,即便我的艺术语言有时显得狂野不羁,但实际上,我是刚柔并济的,我对事物的独特敏感,以及我观察景物时的细腻及情感,我对于自然界伟岸的赞美,对于花卉草木的关爱和呵护,都是男性画家不怎么具备,而我比较擅长的能力。
  画画纯粹出于热爱
  丁曦林:国内外不少大的美术馆、博物馆收藏了你的作品,其中中国美术馆先后收藏了你七张风景作品。据我所知,你作品的私人藏家,以北方居多,江浙沪也有一些。你与私人藏家有来往吗?个人创作会不会受到藏家或市场的影响?
  李江峰:从开始学画,一直到现在,我从来不是为了藏家画画,也不是为市场画画,绘画纯粹出于热爱。20多年走来,走着走着,我自然地就走上了一条“价值”道路。在艺术社会,做严格区分的话,绘画道路存在着“价值体系”和“价格体系”。而我一直渴望成为有价值的人,创作上也追求“创造价值”。什么是“价值”?就是绘画的出发点,或绘画的动机和目的,我始终觉得,从事绘画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无论对自己还是对别人,或者对社会乃至对世界,我画葵花、画松林等都为了表达审美和创造审美。真正的艺术品,本质上是由价值决定价格的,而不是相反。如果我最初就追求“价格”,早就与某个小的画廊、或中型画廊、或大画廊建立合作了,注重“价格”势必会想方设法与某些画廊走近。但这么多年,我没有与哪个“出具体价格”的画廊开展合作,我从自由画家一路走来,始终保持从容。


  丁曦林:你从一个自由的个体画家,走到今天成为备受尊重的北京画院职业画家,名有了,利也不缺,还追求什么?对未来创作有什么考虑?
  李江峰:我觉得,一个人来到世界,在这个社会上,在我从事绘画的领域里,如果能做到“纯粹”“饱满”“从容”,那么这六个字便能换来两个字,即“自在”。
  人到中年了,我觉得自己内心是美丽的,内心也是饱满的,我是有追求、有目标的,不管在绘画上,还是做人方面,或者在社会中,我很想在一定范围内,实现—— 很自在!
  至于未来创作,是个自然而然的过程,没有太遥远的规划,我会做一年的计划、可能会有五年的梦想,落实到每一天,就是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尽一个画家的本分。
  并不反对物质的时尚女性
  丁曦林:问个私密问题。你在物质消费方面持怎样的观念或态度?
  李江峰:我也是一个特别臭美的女人(大笑)。穿衣、穿鞋搭配什么丝巾啊、袜子啊,哇哇哇,我非常计较,物质的东西,都是靠自己能力挣来的,花起来很踏实,不心疼。我不反对物质。时尚方面,我懂得国际许多一线品牌;只要抽得出时间,我每年会去国外“扫货”的,专门去买服装;首饰方面,我会与专业设计师讨论自己需要的佩戴。我真的喜欢那些能够把女人开掘成“女性”的物品。 2000年以后,每逢举办个展,我都穿私人定制的衣物,不愿意穿容易跟別人撞衫的东西。我去过你们上海的茂名南路,还定制过两款服饰呢。


  丁曦林:你在自己的象牙塔活得很滋润,对“外面的事情”有所关注么?
  李江峰:我赞助过几个贫穷学生,都是不认识的,有大学生,也有小学生。我觉得自己走到今天,社会方方面面给了我很多好处,也要尽力回报社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公益。我是真性情的人,有一些“正能量”,毕竟做过很多年的老师,我与年轻人在一起,总给他们励志向上的东西。我远离没有脊梁、善于阿谀奉承的人,尤其讨厌这样的男人。
其他文献
贡布里希很早就在《艺术的故事》里写过,没有艺术史,只有艺术家。从根本上来说,艺术史不过是由不同个性与光芒的艺术家所串联,正是这些光芒点亮了历史长河。在艺术的领域,技法与熟练只在其表,倒是艺术家狂热与执着的人格,滋生了其内在精魂,所谓“不疯魔,不成活”。  除去在癫狂下割去自己耳朵的梵高先生,我们再来盘点一下其他鲜为人知的艺术家怪癖。  潔癖小组组长倪瓒:平生最爱是干净  怪癖指数:★★★  说起“
期刊
前不久,旅居美国时得知《李利画集》将出版并在北京举办个展,我当即决定飞回中国,前去祝賀。因为与李利相识三十春秋,知道他长期远离尘嚣,潜心绘事,却第一次公开出版画集以及举办画展,就好像听到好友总在“孕育”而终于“临产”,真为他高兴。  “画集”诞生、画展举办的那天下午,地处北京郊区的杜革私人艺术空间无比热闹,嘉宾如云。朝着人头攒动的喧闹里望去,原国务院参事室副主任兼中央文史馆副馆长王楚光、原台盟中央
期刊
10年前,北京华辰拍卖公司率先推出了影像拍卖专场,带动当时多家拍卖业同行纷纷仿效,相继推出影像拍卖专场,中国艺术市场刮起一股影像热;如今,仍然坚持影像拍卖专场的拍卖公司仅北京华辰一家硕果仅存,但影像的拍卖市场却渐成气候,行情正蓄势待发。  华辰首拍10周年  2006年,中国艺术市场可谓方兴未艾:当年3月末,苏富比在纽约推出中国当代艺术专场,引爆了酝酿已久的中国当代艺术的拍卖行情;而在此前的200
期刊
在一组《钢厂民工卸30吨货每吨6毛,为省钱用盐巴煮面》在网络传播后,我在微信的朋友圈中转发并写下了这样一段议论:  我说这太像苦难的雕塑。这是图片告诉我的,中国已经不需要艺术家了,他们本身就是活动雕塑,他们已经完成了作品。中国的艺术也早已离开了美术馆等艺术机构,中国的艺术主体早就不是艺术家了,而是社会各阶层的参与者所形成的视觉符号,它们可能很瞬间、很突发、很片断,但都有很独一无二的脚跟。  这是一
期刊
日本旅游业的持续繁荣,充分带动了密切的中日往来,将日本悠久的历史人文展现在国人面前。这个被称为霓虹国的国度,仅有38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却处处焕发着霓虹般绚丽的魅力。飞行时间短、四季皆美的景观、价廉物美的消费圣地、发达的服务业体验,让这个国家成为中国人当前最钟爱的往返之地。尤其在国内投资渠道受限的背景下,更有一些“聪明人”,在玩乐享受的同时,开始察觉到日本的置业投资机会。作为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
期刊
如果你想要了解全世界家具、家饰的最新动向,想了解最新空间的材料,或者一睹家居大牌们别具匠心的陈列之道,那么,每年一度的米兰国际家具展一定是你最不能错过的一次展览—— 这场设计界的“奥斯卡”汇集了全世界的顶级建筑师、最具才华、最富有魅力的设计师,还有数不尽能为你带来意想不到的生活灵感的家居产品??  大师眼中的趋势  去年11月,首次登陆中国的米兰国际家具(上海)展览在上海完美谢幕。展览汇集了56个
期刊
第一次邂逅李江峰的风景油画,端详一会儿,我就被深深打动了!  她画的葵野、松林、白桦树、油菜花等等,明明都是朴素之物,但跃然画面的气度和情感,显得明朗饱满。她运用大笔触、大色块,将寥廓天宇下的自然生命表现得个性鲜明、张弛有度,令我不由自主想起明末清初石涛所言:山川万物之荐灵于人。  多年以来,我阅读了许多风景名家的作品,譬如吴冠中、陈钧德、苏天赐、罗尔纯等等,我发现顶尖高手有个共同点,即并不拘泥于
期刊
中国有句古话,叫父母在,不远游。因为交通设施和资讯匮乏等客观条件的限制,我们的古人很少出百里以外,以家为核心,方圆几十里地儿就是他们的全世界。浪迹天涯的基本都是文人墨客,贬官游侠。而今,高速公路、高铁机场遍布全球,日行百里千里万里只等闲,世界已经变成了一个村落,来来往往好不热闹。  古时候是因为客观条件的限制无法远游,但是从古到今人们对于远方的想象与渴望从来没有改变过。现在尽管交通与科技发达便利到
期刊
不少才华横溢的音乐人都对当代艺术心有戚戚焉,甚至堪称专业收藏家。从上世纪70年代英伦华丽摇滚宗师大卫·鲍伊、到乐坛常青树艾尔顿·约翰,再到当红的亚洲超级偶像崔胜铉欧巴,以及华语音乐天王周杰伦,他们都是超级艺术粉。前三位的个人艺术珍藏,都已在国际拍场上显示一呼百应的号召力。从中可一窥才子们内心微妙丰富的艺术世界,还有音乐创作与艺术爱好的精神共通。  大卫·鲍伊:“艺术品是我唯一渴望拥有的物品”  被
期刊
复旦大学光华楼。2016年度十大“梦想家”颁奖典礼正在热烈举行。当一个脸庞白皙、梳着齐肩微卷的发式、身穿橘红色的旗袍、外罩一件黑色大衣的优雅女性款款登上领奖台,观众们才知道,原来她就是传说中“突然空降”的艺术推手、鸿美术馆馆长—— 郦韩英。  新民周刊社主办的“梦想家”评选,旨在发掘和表彰那些矢志不移、不忘初心、追求梦想并在社会上产生积极影响的各界代表。郦韩英能与十七个世界乒乓冠军得主王励勤、今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