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茶价

来源 :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anzheng528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国内茶叶的定价基本不受国家物价局的管控,主要由商家自主定价,许多消费者难免对茶的价格心怀质疑,那么,茶是如何合理定價的?不合理的因素又有哪些?我浅谈下自己的看法。
  定价的影响因素应该遵循马克思的市场经济学理论,即耗费的人类必要劳动时间是决定商品价格的根本因素,并受供求关系的影响。
  首先,耗费的人类必要劳动时间,主要是指茶叶生产过程耗费的时间,再加上茶园管理、茶叶生产出来后的保存、包装、销售时间等。所以,生产过程越复杂的,往往价格越高。
  前段时间我去安溪地区考察,惊闻铁观音的价格低的令人匪夷所思,但是目睹了这种低价茶的生产过程也就理解了,茶农尽其所能地省工省时。比如采摘,茶树修剪得极低,利于机器采摘,茶叶断碎极多,数十元一斤的铁观音在采摘时完整的芽叶都难寻,芽叶与梗脱离,制作时无法正常走水;比如晒青,当然了,都是直接倒在地面,低端的武夷岩茶也是如此;比如做青,理论上铁观音需摇青3-5次,数十元一斤的铁观音基本摇青1-2次;比如包揉,现在连半手工的包揉机也少用了,用的压茶机,压茶机做出来的铁观音冲泡时第一泡茶叶条索就松散了;比如焙制,机器早已取代了炭焙。如此偷工减料制作出的茶,自然价格低廉。
  但是并不一定所有耗费了大量劳动时间做出来的茶都是好茶,但贵就是一定的了,比如市面常规的原产地碧螺春。真正的东西山原产地碧螺春价格都不会太低,清明左右的农家茶大多也在一千元左右,即使你买到的是乌牛早或者四川早茶品种的原料以低劣粗糙的手法手工炒制而出的农家自产自销茶。如今茶叶市场的极其混乱,我认为大半始于九十年代以来的茶农自产自销。为什么茶不好喝,却很贵?碧螺春的采摘难,一个熟练的采茶工一天可采鲜叶2-3斤,一斤干茶需鲜叶5-7斤(鲜叶毛茶);碧螺春炒制之前需要根根挑选一芽一叶,一个熟练工精挑一斤鲜叶至少在1个小时以上;炒制一锅碧螺春20分钟到50分钟(差别大在于工艺的讲究程度)仅出干茶3-4两。这是所有碧螺春无论品质高低所耗费的基本时间。所以,再差的原产地碧螺春,价格也是高的。太平猴魁的原产地价格尤其高,这与猴魁茶的采茶难度较大、手工捏尖工艺极其耗费人工、存储过程茶叶易断碎耗损较大、包装难度较大等原因相关。原产地手工信阳毛尖、原产地手工武夷岩茶、原产地手工西湖龙井等同上,质低价高普遍存在。
  而品质好的白茶价格则相对较低,当年的新茶品质好的白毫银针也大多在千元以下,一两百元左右也能有品质不错的白牡丹,这是因为白茶工艺简单,仅仅采摘萎凋干燥,耗费的人类必要劳动时间较少。
  其次,茶叶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听说过茅台酒的定价原则,就是不扩产,固定的产量,不足以供应市场需求时就提价,供过于求时降价,以此保证产品品质。茶农生产具有滞后性的特点,一旦某种茶市场需求量增大,茶农们无不闻风而动积极增产,大面积开发新茶园,或者出现一大批假冒伪劣茶叶,市场渐趋饱和,价格一落千丈,茶园弃荒,外出务工,凄凄惨惨。近两年来,武夷岩茶之肉桂品种兴盛,武夷山大面积水仙茶或其他品种茶园被改植肉桂,过几年肉桂产量将激增,价格势必下降。
  供求关系影响价格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许多好茶因鲜为人知,故而需求量低,常常价格也不高。这简直是爱茶人的福祉,偶尔能以较低的代价得到一款好茶。
  那么,关于品牌茶价格高于非品牌茶,这是一定的吗?现在的市场情况,往往如此。品牌打造需要成本,广告、店面装修、大量工作人员。良性发展的品牌不应是自己产品高价的理由,但品牌茶一定程度上的高价格是必然的,那就是为各级代理商、加盟商留出利润空间,只要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消费者们都应该是能接受的。
  关于炒作影响价格,这估计是马克思都没有研究过的领域。就是一开始并没有那么大的需求量,甚至有些茶也未必消耗了多少人类必要劳动时间,不良商人利用人的贪婪心、虚伪心、好奇心等通过炒作抬高价格。这种高价,往往是很短暂的,有人谋利有人亏,但吃亏的,除了少数消费者,更多的是炒作者,一环接一环想从中谋得暴利的参与者们。
  说来说去,消费者们仍然糊涂,这茶到底该卖多少钱?除了我文中提到的这些之外,还有许多许多影响茶叶定价的因素,比如历史背景、茶叶包装等,正因为茶叶定价复杂,所以物价局也没办法管,但有几点建议给大家。第一,尽量不要选择农家乐,除非你是懂茶的人,了解茶叶品质,我当然也不排除一百个茶农家有几家工艺不错的;第二,不必急于去追求突然炒作火热的茶,等市场凉下来一些再说;第三、所有的天价茶,不管品质好不好,都不建议购买;第四,如果没有可以信任的小品牌,那么请选择持续经营十年以上的民营老品牌,但是百年老字号大部分是不靠谱的,除非恢复了二十年以上(百年老字号大部分都有政府支持,维持十年不算什么),迅速扩张开店包括代理商、加盟商的品牌也需要注意,他们的产品数量、质量有可能是跟不上扩张速度的,而且他们一定预留了足够吸引加盟代理商的利润空间,价格再高最终都是由消费者买单;第五,所有躺在历史的荣耀上比如贡茶背景、一百年前的国际奖背景而不谈自己当下生产的茶的品质而凭空卖高价的要注意;第六,不要抱有物美价廉这种侥幸心理,存在价格不高的好茶,但几乎不存在价格低廉的好茶。
  喝茶,是有利于身体健康,但仅指原料干净工艺正统的茶,如果遇见一款好茶,高价尚且合理,就为这茶买单吧,其实,如果一天一泡茶,不花多少钱。
其他文献
“最轻松的时候已然离去了,更加困难的明天或许还在等着我们。”  2015年整体经济的大萧条给一直“艳阳高照”的茶叶市场带来了一场始料未及的“严寒”,纵使是近年来依靠身价倍增的岩茶、白茶大赚一笔的茶商们也有点招架不住,关于“危机”和“救市”,一时间引发业界唇枪舌剑。尽管熬过了叫苦不迭的2015年,市场也普遍预测2016年的形势会比2015年好,但外部环境仍不理想,许多问题亟待解决,2016年茶市破局
期刊
很多人不了解甘肃也产茶,甘肃给人的印象多停留在“春风不度玉门关”的戈壁风沙里。但甘肃有陇南,所谓“陇南”,既是陇之南,亦是“陇上江南”。既称陇上江南,自然有茶的存在。陇南的茶主产于文县的碧口镇、武都区裕河镇、康县的阳坝镇等地。而我们的行程就会依次路过这些至北纬度的茶区。  碧口,古镇茶味  陇南离成都近,往陇南的路,历史上原是“难于上青天”的蜀山古道,如今已成通途。从成都启程,路途经过江油、剑阁、
期刊
《南靖县志》卷七记载:“茶炉出马坪,以白土为之,其色如施粉,雕刻花丽工致,以大壮炉为佳。”马坪为何方?“大壮炉”产地何处?其窑址又藏身哪里?长期以来一直是文史及茶业界的未解之谜。近日笔者与中国古陶瓷研究学会会员、漳州市收藏协会副会长郭榕飞再次来到人家村,在当地老人会的带领下,终于找到了名震茶艺界的漳州茶艺历史名炉“大壮炉”的窑址。  漳州茶文化历史悠久,茶道艺术源远流长。明末清初,漳州为福建东南沿
期刊
缘起  冬日萧瑟,却更令人生发围炉的念想。  煮茶,沐手,听香,借水澄心,品雅乐道,唯一炉一屋温暖。  茶、香、花、艺,尽在一席间。  诸般因缘和合,恰好一聚一会。  遇茶  不见冬日寒,但见茶色好,由一杯茶出发,却不仅仅是一杯茶。  喝茶中有水深波静、流水喧喧、众鸟喧哗、风摇霜染、雨润雪掩种种境界。  与茶相遇,一杯茶汤,在有情的心灵中不需要说话,也可以互相印证。  蝶翼  昔有庄周梦蝴蝶,今有
期刊
茶:武夷名丛大红梅  器:紫金口磨砂釉盖碗、配套壶承,花口琉璃茶海、仿明德化白瓷花口杯、鱼形铜杯托(日本回流)、玉竹茶则、日本老布、古铜花插(日本)  乙未年的暖冬,让原本腊月底就要盛放的梅花,推迟到了丙申年的初春。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林逋《山园小梅》  “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李煜《清平乐》  林阳寺梅园的美,借这两句诗词可表达一二。  唐代古刹——
期刊
所谓红水乌龙,其实就是传统的冻顶乌龙作法,以喉韵十足为最大特色,明显的焙火韵味与香气令人沉醉。顶级冻顶茶叶底边缘还镶有红边,即茶农所说的“青蒂、绿腹、红镶边”特征。茶汤入口后甘醇生津,在口腔内散发满满的饱和度,叶底开展后也不失鲜活柔软的特质。  友人杜苍林远从梨山带来了一款茶品,语带神秘地告诉我“绝对不曾喝过”。梨山?不就是台湾海拔最高的高山清香型茶品吗?看我一副不以为然的表情,杜君小心翼翼地剪开
期刊
慢气质,主要靠茶  左如  去年底,“主要看气质”像病毒一样蔓延了整个朋友圈。于是,自拍党们各种卖萌各种“晒”,刷的是“杠杠的”存在感。  其实,“气质”是老生常谈了,只不过在互联网+时代发生了“基因突变”,成为网络热词。我们常说“某人很有气质”,“气质”指的是个人内在涵养的外在体现。  气质,是举手投足间内在的自然流露,学不来,更装不来,是靠日积月累修出来的。就拿喝茶这件日常小事来说吧,妙玉的论
期刊
2016春节,老天爷格外赏脸,每日都给艳阳天。而此时,群花枝头春意闹,正是喝茶好时节。大年初六,三泡武夷山天心村斗茶赛的“状元茶”将我们一行人汇聚到“涤虑园”,下午时分,满地斜阳,万般思绪,皆付杯中茶……  三款“状元茶”分别为水仙、肉桂、大红袍品种,一场斗茶赛的标配成员。  首先出场的是水仙。但见干茶条索肥壮紧结匀整,色泽乌褐润,细闻干茶带有淡淡木质清香。  提壶高冲,鲜锐花香瞬间弥漫开来,一阵
期刊
陇南是甘肃之南,康县是陇南之南,所以,康县就是甘肃的最南端了。这里是陕甘川三省交界之地,自古又是羌、氐等少数民族的的聚居处,这也让康县的风土人情处处闪烁着迥异之光,比如这里有女婚男嫁的奇特婚俗,有与《阿诗玛》、《格萨尔》相媲美的特色民歌《木笼歌》,反映在美食上,就是这里有一种连茶学界权威人士都闻所未闻的茶:面茶。  这些年,我写过一些茶的小文章,也出版过一两册关于茶的书,在不少人眼里,我像是一个茶
期刊
宋人斗茶,除了民间“武斗”,也有文人雅士“文斗”。斗茶无关输赢,仅仅是一种闲雅逸趣和精神寄托。宋人唐庚《斗茶记》说:“政和二年三月壬戌,二三君子相与斗茶于寄傲斋,予为取龙塘水烹之第其品,以某为上,某次之。”取新水,烹芳名,以品评茶品高下。  宋人江休复《嘉佑杂志》中记载了一则蔡襄与苏舜元斗茶的故事:“苏才翁尝与蔡君谟斗茶,蔡茶精,用惠山泉。苏茶劣,改用竹沥水煎,遂能取胜”。可见斗茶时用水很重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