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与晶体:掀开符号神秘的面纱

来源 :丝绸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went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卡西尔在《人论》中指出,人是符号的动物,人类的全部文化是人自身创造和使用符号的产物。符号类似桥梁与晶体,构筑起全部人类文化的秘密。
  [关键词]符号;卡西尔;《人论》
  [中图分类号]B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04-0020-02
  卡西尔在《人论》中指出,人是符号的动物,人创造符号,并用符号创造文化。人不是生活在一个单纯的物理世界中,而是生活在一个符号的世界里,人的特征和显著标记,不是他的形而上学或物理学本质,而是他的作品。
  文化是人类使用符号、发展符号的产物。语言、神话等都是符号体系,并且相互之间紧密相连、彼此浸透,共同组建成文化的大厦。不同的文化体系拥有统一的机制。语言等文化领域,小至具体符号,大到整个体系,都是人对客观世界的把握、对自我的关照。符号如同桥梁,连接起外在世界与人的主体性。诚如卡西尔所言:“人类在思想和经验之中取得的一切进步都使这符号之网更为精巧和牢固。人不再能直接地面对实在,他不可能仿佛是面对面地直观实在了。人的符号活动能力(Symbolic activity)进展多少,物理实在似乎也就相应地退却多少。在某种意义上,人是在不断地与自身打交道而不是在应付事物本身。”①任何事物,只有通过人的主体性建构,具备了自身之外的属性,才成为符号。
  符号的存在方式神秘而有趣。卡西尔认为,普遍性、多面性、确定性是符号的三副面孔,是“打开特殊的人类世界——人类文化世界大门的开门秘诀”。②普遍适用性,是“人类符号系统的最大特性之一”。③多面性,而不是统一性,是人类符号系统的真正特征,“真正的人类符号并不体现在它的一律性上,而是体现在它的多面性上,它不是僵硬刻板而是灵活多变的”。④但就某个具体的符号而言,它又具有确定性,“总是以一种确定而唯一的方式与它所指称的事物相联系的”。⑤
  例如“妹妹”这个符号,产生于人的伦理关系,指比自己年龄小的女子。然而,在不同的语境中,意义也大不相同。如在歌词《你究竟有几个好妹妹》中,“妹妹”指的是情人或者有暧昧关系的女性;在信天游《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中,“妹妹”超出了传统伦理,包含了挑逗的野性情趣,也是对男性阳刚力量的衬托,并泛指一切女性;在海子的诗歌《村庄》中,“妹妹”更是多种意义的杂糅体,融合了村庄、芦花和女性之美,是记忆和乡愁的奇妙凝聚;而在《大阪城的姑娘》中,特殊的民族风俗,使“妹妹”含有几分女儿的情感色彩。
  符号的不同组合,也能产生意义。符号之间彼此重合、冲撞、融合、渗透,使一个符号常常有多重所指和意义,并且随着情境和文化而变动迁移。菊花在中国文化中主要体现在对秋季的诵咏和文人孤清的表现,在日本文化中是皇室尊贵的代表,在欧洲文化里则多表达凋谢和哀思。
  显然,符号既是桥梁,连接外在世界和人这个主体;同时,符号又是晶体,单个的晶体自身多面多棱,每一个面都映出外在世界和主体参与的影子。而晶体又随环境的不同,不断地凝结、分化、变动,不同晶体之间相互映射、辉映,开出绚烂的意义之花。
  卡西尔不仅注意到文化是符号的产物,而且还注意到不同的文化领域有着不同的符号形态:历史、科学,符号的确定性特征更强;多面和易变性,在语言、艺术等符号领域凸显出来。既然多变,那么作为艺术的符号是否能够抵达真实,又如何触摸美呢?
  还是举个例子来说明。200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在其重要作品《我的名字叫红》中,以独特的叙事方式,展现出16世纪中东地区皇家细密画家们的艺术挣扎。小说涵盖宗教、神话、传说、艺术、历史等文化领域,在宏大的小说架构里,讨论了绘画与时间、个人风格与忠实模仿、记忆与时间等问题,而这些问题最终落在了“真”与“美”上。细密画家们如何通过绘画这一特殊符号的制作,达到对“真”和“美”的追求呢?
  忠于真主的细密画家们坚持没有阴影的平面构图法,即高贵的绘画只能是真主眼中的风景,排斥由于人的局限产生的透视画法。在真主眼里,生命平等,形态大小都是真实统一的,完全排除了人的“真实”。一位资深的书籍家,被使用透视法绘制的绘画那强烈的逼真感和生命力所震撼,产生前所未有的真实感,“如同就在眼前”。他完全被没有个人风格的绘画事物自身的魅力所感染。还有一种真实,便是画家们依靠自己的想象力、记忆力,召唤起内心的情感创造的画,或者是一个神话,或者是战争场景的重现。这种绘画也可以使观者如临其境。
  这样,在艺术符号中就呈现出三种真实:真主的世界——超验世界的真实;人眼中的世界——经验世界的真实;人创造的世界——可能世界的真实。
  关于美,在细密画家那里如同生命。为描绘出真主眼中的最好图画:内容纯净高雅,形式优美高贵,又不露个人风格,其唯一的办法是终其一生描摹前辈大师的经典之作,直至失明。在这些细密画家看来,画到失明,才能步入绘画的最高境界,也才能在自我的世界里达到美的极致。只有在创造美的同时消灭个人痕迹,才能实现美与真实的统一,即画家失明之时,恰是外在世界与绘画在黑暗中统一之时。
  正如符号所连接的两端,没有人的主体性参与的真实存在于符号的另一端,人永远无法真正触碰到。而美则生成于人对真实的感知,生成于符号之中。于是,艺术符号的“真”与“美”,就依然存在于这样一种符号关系中:外在世界——符号——人的主体性。
  卡西尔的《人论》,从文化角度着眼考虑人的存在,认为人的作品集中体现了人的主体性,符号是人主体性实现的精巧工具。通过符号,人在天地间自由地生存、发展、认识和建构自我。经由符号,人泼洒诗情,展现智慧,从面对蒙昧洪荒的外在世界,到自恰地拥有丰盈的存在,站成自然界伟岸的背影。符号正如同桥梁,连接起外在世界与人的主体,也如同晶体,完整而混融地折射和辉映着富丽的文化景观。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从李清照“春愁”里的闺音原唱,勾勒出青年、中年、老年三个不同时期的人生境遇与情感轨迹,揭示她的人生情怀、生命意识之演变。李清照的伤春词在表现女性的爱情悲喜、角色苦闷、精神风范、家国之情等方面其有积极的开拓与超越,其蕴涵的美好词性高贵而朴实。  [关键词]李清照;伤春词;女性视角; 生命情怀  [中图分类号]I20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06
期刊
本不是为了艺术,但现在是为了艺术。这么浩浩荡荡的工程,492个洞窟,1400身完整的塑像和4.5万平方米的壁画,这就是莫高窟,可不是得称为世界艺术博物馆吗?这是来自宗教的力量。  看到北魏、北周的壁画。当时那些画工不懂得什么叫现代,谁是毕加索,更不懂似与不似之间,但是却能为了表现某一个佛教故事,画面运用自如、潇洒大气、现代;再看看唐代的壁画、彩塑又是那样的完美,严谨自如、栩栩如生、应有尽有,这是意
期刊
敦煌,一个曾经繁华的边陲要塞。  敦煌,一个繁华依旧的西部城市。  敦煌,因为千佛洞的壁画独立风行,风格迥异,举世无双,以它独有的壁画形式傲立在人类文明世界的艺术之林,而成为圣地。  斜阳洒金三危山,佛光普照九层楼。漫步在大泉河堤,钻天的白杨见证了莫高窟的沧桑,裸露的河床见证了千佛洞的流沙岁月。一时间感慨万千,浮想联翩。  如今的敦煌,凸显昔日的繁华,到这里的游人来自世界各地,他们有着不同的肤色和
期刊
之前,我曾两次去过敦煌,但都是走马灯式的旅游观光。跟着导游的指引,参观几个洞窟,随着导游晃动的手电筒灯光,朦胧间看到漫漶不清的一些壁画,在一些前厅或过道的光亮处才能一睹壁画真容,但也只能匆匆而过。参观下来,面对着莫高窟的崖壁,望着一个个紧闭的窟门,遗憾地离开。敦煌莫高窟保存了大量的北凉至宋元的重彩壁画,对于学习、创作现代重彩绘画的我,无疑是学习传统重彩技法领会西部文化艺术精神,滋养艺术创作的最佳殿
期刊
在莫高窟“朝圣”的20多天里,我从大家对于壁画近乎教徒般虔诚的拜谒中,隐约感受到了一丝的困惑和疑虑,那是我们大家都不愿触及但又无法回避的一个越来越清晰的问题:我们是来“朝圣”的,但“圣”在哪里?又怎样“朝”呢?如果就是每天看壁画,作写生,那好像缺乏了点神圣感。我知道大家都很苦闷,但也都不愿去触碰别人的感受,只是在默想。也许画家们会在辛勤的创作中破解这其中的要义。  苦中求乐也是一种消解苦闷的方式吧
期刊
经过了多天的参观,先后观摩了包括安西榆林窟在内的70多个洞窟,感受比前几天更为强烈:敦煌有着一种别样的残破美。远观千佛洞,大大小小的洞窟,高高低低,参差不齐,透着强烈的沧桑感。近观洞窟,由于岁月久远,风雨侵蚀,使得壁画、雕塑自然破损,形成的斑驳效果,透着沧桑与厚重。  从壁画所呈现的现实效果看,经过了上千年的风化,形成了一种极近于现代审美的肌理感。浓艳的矿物石色随着岁月变灰变暗,以及部分墙面底色的
期刊
每个人都可以在敦煌找回自己,在4.5万平方米的壁画中找一个点去幻入。绘制壁画的人太多了,以至于我根本记不全他们的名字,我只记住了史小玉、平咄子、汜定全几个名字,他们用一生的心血和才学应出资人之请开窟、塑像、彩绘,在常人无法想象的黑暗狭小的空间中创作出饱满华美、境界宏大、活力沛然、浪漫自由的壁画。在这里,我们看到世界各地的文化在汇集、艺术成果在展现,画工们挑战着自己身体和精力的极限,毫不吝惜自己的时
期刊
贵清山,在甘肃漳县。听说,贵清山的风景很美,所以,我一直渴望能一睹它的风采。壬辰年深秋的一天,听朋友要去,便迫不及待地跟随她们乘坐大巴从秦州出发,去漳县贵清山观光旅游。  大约两个多小时的路程,车子已出了武山鸳鸯镇,延着乡级公路缓缓前进。行至距离贵清山50多公里的半山时,一股寒风隔着紧闭的车窗迎面袭来,不及遮挡,映入眼帘的已是一个洁白的世界。面对眼前的雪景,搞摄影的朋友兴奋地举起镜头抓拍下这美妙的
期刊
伴随着隆隆的火车声,我们踏上了西去“朝圣敦煌”的行程,经过一夜的颠簸,终于由一个人口密集的城市来到寂静的莫高窟。虽然归向一个省会管辖,但觉得非常遥远。可以想象,它因美丽而矜持,它因富有而远藏,它执意让一个朝圣者用长途艰辛来换取回报。  第一天忙于开幕式,晚上夜幕降临,游客也差不多走完,我沿着莫高窟的山脚来回徘徊,试想着把白天的感受整理一下,很难,只得一次次面对着石窟瞎想,思绪纷飞,杂乱无章,也理不
期刊
廷亮先生曾经是我的老同事,也是我的老朋友了。他在我国近代文学和敦煌学研究中可说是硕果累累。《黄世仲革命生涯和小说生涯考论》这部刚刚问世的80多万字的巨著,则是他花了40a年心血写成的学术新著,在深化、开拓我国近代文学研究,尤其在我国近代小说研究方面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我认真阅读完了这部书,被廷亮同志的治学精神所深深感动。在这里,我就我个人感受最深的地方谈三点看法。  一、思想解放是学术研究获得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