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明朝那些事儿》是由当年明月创作,展现明朝三百年政治风云的长篇巨制。书中塑造了一系列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展现了与以往传统史观角度迥异的历史观点。该书凭借其通俗幽默的语言,灵活多样的修辞手法,别具一格的写作风格赢得了众多读者的喜爱。虽然《明朝那些事儿》取得了不俗的成就,但依旧存在着人物塑造模式化,文本格局偏小的不足。
【关键词】:明朝那些事儿;文学性 ;历史性
《明朝那些事儿》的横空出世再一次刷新了人们对历史的认识。人们争相阅读,热烈探讨,发行量至今已突破千万。出版时曾获“全国十大畅销书”的称号,除此之外,还被业内人士称之为改革开放以来最畅销的史学书籍。
《明朝那些事儿》的爆红,有其自身原因,也有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飞跃式发展,使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了质的提高,而历史对任何一个民族都是最为宝贵的财富,更何况,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辉煌灿烂的历史,这笔财富更是值得挖掘。在现在这一经济蓬勃发展的时期,人民群众更需要重读中华民族的历史,以增强其自身的历史责任感和身为中华儿女的自豪感。另外,重读历史可以“以古鉴今”,能够“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让丰富的历史经验为今人服务。但不能忽视的是,一直以来,历史著作多是比较“高大上”的读物、或是为历史研究专业人士服务的,读来多感觉较枯燥、乏味,可读性不强,对读者的吸引力不够。而且,自古以来,历史著作多如牛毛,浩瀚无涯,常常使读者还未开始阅读就已经“望书兴叹”了。
而《明朝那些事儿》的横空出世,刷新了人们对历史著作教科书式枯燥乏味的认识,人们发现历史居然可以写得通俗易懂,幽默风趣,充满了娱乐性,读之不仅不觉得艰深晦涩,反而趣味盎然,越读越想读,越读越好玩。这离不开作者写作本书时的初衷,“我写文章有个习惯,由于早年读了太多学究书,所以很痛恨那些故作高深的文章,其实历史本身很精彩,所有的历史都可以写得很好看,我希望自己也能做到。”作者在创作时始终怀有那份“用一种娱乐的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历史”的愿望。因此《明朝那些事儿》这不著作虽然有七部之多,洋洋洒洒百万字,但无论是黄口小儿还是苍苍华发,都喜欢读,都能读。当年明月的粉丝毫不夸张的说可谓是囊括了中国除婴幼儿之外的所有年龄层了。
《明朝那些事儿》取得如此成功的原因在于:前有二月河的《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等作品掀起的“历史热”,后有易中天《百家讲坛》“品三国”、王立群《百家讲坛》“讲《史记》”等助攻,使得读历史、品历史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潮流。在此基础上,当年明月乘势而起,推出自己的《明朝那些事儿》获得了空前成功。他的这份成功离不开前人的大量铺垫。
在这一时期虽也有不少历史读物出版,但绝大多数没有取得《明朝那些事儿》的成功。这就不得不谈到《明朝那些事儿》一书本身的优秀。
一、语言风趣幽默、艺术手法娴熟
1、现代俗语、方言、歇后语的运用
《明朝那些事儿》一书不同于以往史书语言的肃穆、高雅、凝重,而是采用网络文学的手法,用幽默风趣,形象生动的语言来抒写明朝三百年的波澜壮阔与王侯将相的功过事迹。
书中处处可见作者运用现代俗语的痕迹。“作为藩王的子弟,他没有留京指 标 。”“留京指标”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对大众而言并不陌生,放在“兴献王”实在是再恰当无比,说明其没有继承皇位的可能性。
“估计是礼部的官员对这个半老头子没啥兴趣只给了他一个实习生的身份。”
“他的这个状元可能是潜规则的产物,也就是当年唐伯虎案件中的那个 ‘约定门生’。”作者用当今社会常见的“实习生”、“约定门生”这一系列词语,描绘明代的事情,有助于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使读者产生代入感,同时也让读者们看到了现今社会和明代社会的惊人相似。读之,能让人们“以古鉴今”。
书中多处使用了各地方言及歇后语,使阅读过程越发有趣好玩,轻松惬意。
“他们摆出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神态,看那意思,你朱厚熜想进大明门, 得从我尸体上迈过去。”
“他认真地听取皇帝大人的意见,表示会认真考虑,之后却是如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
“在这世上混,大家都不容易,睁只眼闭只眼算了吧。”
“杨廷和得意了, 刘瑾却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可是事实证明,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毕竟是靠不住的,王守仁先生常年累月干那些杂七杂八的事情,临考前恶补只能糊弄省级考官到了中央,这一招就不灵了。”
引文中“死猪不怕开水烫”、“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这些民间俗语信手拈来,不仅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还十分契合人物言行,两者相得益彰。 而诸如“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等歇后语的大量使用,作者也是手到擒来,高度契合文章意境。
除了大量使用现代俗语、方言、歇后语等语言,当年明月还将专业术语和自创词语运用得游刃有余。
2、艺术手法的娴熟
当年明月在书中大量运用了戏仿、戏说、反讽、征引、调侃、挪用、庄词谐用、今词古用等艺术手法。
“为了打消朱祁镇心中的疑虑,以免有朝一日被不明不白地干掉,他特意来到京城说明情况。宾主双方举行了会谈,会谈在热情洋溢的气氛中举行,双方回顾了多年来的传统友谊,并就共同感兴趣的问题交换了意见。朱瞻墡重申了皇位是朱祁镇不可分割的财产,表示将来会坚定不移地主张这一原则。朱祁镇则高度评价了朱瞻墡所做的贡献,希望双方在各个方面有更进一步的合作。”这里用戏仿的艺术手法将二人会面的场景用大众所熟知的新闻报道的官方话语来展现。
“魏忠贤所在的直隶省河间府,一向盛产太监, 由于此地距离京城很近, 且比较穷,从来都是宫中太监的主要产地,并形成了固定产业,也算是当地创收的一种主要方式。”这里用反讽,说明魏忠贤的出身。
书中还有征引、调侃、挪用、庄词谐用、今词古用等艺术手法,这些手法的运用增加了该书的可读性、趣味性和文学性,也是该书受追捧的原因之一。
二、坚持还原历史、严守底线
自古以来就有“文史不分家”的说法,历史上不少史书同时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如:《史记》、《汉书》、《三国志》等。当年明月在写作《明朝那些事儿》的时候,虽然语言是大部分现代语言加少量史书原文,但本书的历史性、真实性是毋庸置疑的。据查《明朝那些事儿》一书中,史实均来源于《明实录》、《明通鉴》、《明史》、《明史纪事本末》 等二十多种明代史料和笔记杂谈。书中所写人物及其事迹均有据可靠,不是凭空捏造。在深度解读以上史料的基础上,当年明月还深度挖掘了诸如永乐夺位、 建文失踪、袁崇焕死因等历史迷案,在史实的基础上展示了独具特色的识见,赢得大众读者的赞誉。
不仅如此,为了使本书内涵更为丰富、内容更为真实可信,作者在书中大量征引古籍原文,如“上皇君临天下十四年, 是天下之父也;陛下亲受册封,是上皇之臣也”,若文字浅显,作者就批注:“这句话的意思就不用解释了,地球人都知道。”若遇深奥晦涩之言,作者则会用充满现代说辞的戏谑将原文大体翻译,这样即减轻了读者的阅读障碍,又为本书增添趣味。
但《明朝那些事儿》依旧不能避免的出现写作套路这种弊病。书中大臣往往都经历过由书生意气、铮铮铁骨到老谋深算、城府深厚的转变而其结局往往惊人相似,大多数都以悲剧收场人物塑造模式化,、同类化。此外,文本格局偏小是其一大不足,书中人物少有家国天下的胸怀,多是以一己之私,夺民之利,损人之益,不重情义,只重利益。
参考文献:
[1]当年明月著.明朝那些事儿[M](共7部,1~5部中国友谊出版公司,6~7部中国海关出版社).
[2]赵勇.“好看”的秘密——《明朝那些事儿》的文本分析[J].文艺争鸣, 2010,(03).
[3] 张建波.网络时代的历史之核与文学之壳——评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儿》[J]. 菏泽学院学报,2012年(06).
【关键词】:明朝那些事儿;文学性 ;历史性
《明朝那些事儿》的横空出世再一次刷新了人们对历史的认识。人们争相阅读,热烈探讨,发行量至今已突破千万。出版时曾获“全国十大畅销书”的称号,除此之外,还被业内人士称之为改革开放以来最畅销的史学书籍。
《明朝那些事儿》的爆红,有其自身原因,也有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飞跃式发展,使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了质的提高,而历史对任何一个民族都是最为宝贵的财富,更何况,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辉煌灿烂的历史,这笔财富更是值得挖掘。在现在这一经济蓬勃发展的时期,人民群众更需要重读中华民族的历史,以增强其自身的历史责任感和身为中华儿女的自豪感。另外,重读历史可以“以古鉴今”,能够“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让丰富的历史经验为今人服务。但不能忽视的是,一直以来,历史著作多是比较“高大上”的读物、或是为历史研究专业人士服务的,读来多感觉较枯燥、乏味,可读性不强,对读者的吸引力不够。而且,自古以来,历史著作多如牛毛,浩瀚无涯,常常使读者还未开始阅读就已经“望书兴叹”了。
而《明朝那些事儿》的横空出世,刷新了人们对历史著作教科书式枯燥乏味的认识,人们发现历史居然可以写得通俗易懂,幽默风趣,充满了娱乐性,读之不仅不觉得艰深晦涩,反而趣味盎然,越读越想读,越读越好玩。这离不开作者写作本书时的初衷,“我写文章有个习惯,由于早年读了太多学究书,所以很痛恨那些故作高深的文章,其实历史本身很精彩,所有的历史都可以写得很好看,我希望自己也能做到。”作者在创作时始终怀有那份“用一种娱乐的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历史”的愿望。因此《明朝那些事儿》这不著作虽然有七部之多,洋洋洒洒百万字,但无论是黄口小儿还是苍苍华发,都喜欢读,都能读。当年明月的粉丝毫不夸张的说可谓是囊括了中国除婴幼儿之外的所有年龄层了。
《明朝那些事儿》取得如此成功的原因在于:前有二月河的《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等作品掀起的“历史热”,后有易中天《百家讲坛》“品三国”、王立群《百家讲坛》“讲《史记》”等助攻,使得读历史、品历史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潮流。在此基础上,当年明月乘势而起,推出自己的《明朝那些事儿》获得了空前成功。他的这份成功离不开前人的大量铺垫。
在这一时期虽也有不少历史读物出版,但绝大多数没有取得《明朝那些事儿》的成功。这就不得不谈到《明朝那些事儿》一书本身的优秀。
一、语言风趣幽默、艺术手法娴熟
1、现代俗语、方言、歇后语的运用
《明朝那些事儿》一书不同于以往史书语言的肃穆、高雅、凝重,而是采用网络文学的手法,用幽默风趣,形象生动的语言来抒写明朝三百年的波澜壮阔与王侯将相的功过事迹。
书中处处可见作者运用现代俗语的痕迹。“作为藩王的子弟,他没有留京指 标 。”“留京指标”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对大众而言并不陌生,放在“兴献王”实在是再恰当无比,说明其没有继承皇位的可能性。
“估计是礼部的官员对这个半老头子没啥兴趣只给了他一个实习生的身份。”
“他的这个状元可能是潜规则的产物,也就是当年唐伯虎案件中的那个 ‘约定门生’。”作者用当今社会常见的“实习生”、“约定门生”这一系列词语,描绘明代的事情,有助于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使读者产生代入感,同时也让读者们看到了现今社会和明代社会的惊人相似。读之,能让人们“以古鉴今”。
书中多处使用了各地方言及歇后语,使阅读过程越发有趣好玩,轻松惬意。
“他们摆出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神态,看那意思,你朱厚熜想进大明门, 得从我尸体上迈过去。”
“他认真地听取皇帝大人的意见,表示会认真考虑,之后却是如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
“在这世上混,大家都不容易,睁只眼闭只眼算了吧。”
“杨廷和得意了, 刘瑾却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可是事实证明,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毕竟是靠不住的,王守仁先生常年累月干那些杂七杂八的事情,临考前恶补只能糊弄省级考官到了中央,这一招就不灵了。”
引文中“死猪不怕开水烫”、“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这些民间俗语信手拈来,不仅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还十分契合人物言行,两者相得益彰。 而诸如“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等歇后语的大量使用,作者也是手到擒来,高度契合文章意境。
除了大量使用现代俗语、方言、歇后语等语言,当年明月还将专业术语和自创词语运用得游刃有余。
2、艺术手法的娴熟
当年明月在书中大量运用了戏仿、戏说、反讽、征引、调侃、挪用、庄词谐用、今词古用等艺术手法。
“为了打消朱祁镇心中的疑虑,以免有朝一日被不明不白地干掉,他特意来到京城说明情况。宾主双方举行了会谈,会谈在热情洋溢的气氛中举行,双方回顾了多年来的传统友谊,并就共同感兴趣的问题交换了意见。朱瞻墡重申了皇位是朱祁镇不可分割的财产,表示将来会坚定不移地主张这一原则。朱祁镇则高度评价了朱瞻墡所做的贡献,希望双方在各个方面有更进一步的合作。”这里用戏仿的艺术手法将二人会面的场景用大众所熟知的新闻报道的官方话语来展现。
“魏忠贤所在的直隶省河间府,一向盛产太监, 由于此地距离京城很近, 且比较穷,从来都是宫中太监的主要产地,并形成了固定产业,也算是当地创收的一种主要方式。”这里用反讽,说明魏忠贤的出身。
书中还有征引、调侃、挪用、庄词谐用、今词古用等艺术手法,这些手法的运用增加了该书的可读性、趣味性和文学性,也是该书受追捧的原因之一。
二、坚持还原历史、严守底线
自古以来就有“文史不分家”的说法,历史上不少史书同时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如:《史记》、《汉书》、《三国志》等。当年明月在写作《明朝那些事儿》的时候,虽然语言是大部分现代语言加少量史书原文,但本书的历史性、真实性是毋庸置疑的。据查《明朝那些事儿》一书中,史实均来源于《明实录》、《明通鉴》、《明史》、《明史纪事本末》 等二十多种明代史料和笔记杂谈。书中所写人物及其事迹均有据可靠,不是凭空捏造。在深度解读以上史料的基础上,当年明月还深度挖掘了诸如永乐夺位、 建文失踪、袁崇焕死因等历史迷案,在史实的基础上展示了独具特色的识见,赢得大众读者的赞誉。
不仅如此,为了使本书内涵更为丰富、内容更为真实可信,作者在书中大量征引古籍原文,如“上皇君临天下十四年, 是天下之父也;陛下亲受册封,是上皇之臣也”,若文字浅显,作者就批注:“这句话的意思就不用解释了,地球人都知道。”若遇深奥晦涩之言,作者则会用充满现代说辞的戏谑将原文大体翻译,这样即减轻了读者的阅读障碍,又为本书增添趣味。
但《明朝那些事儿》依旧不能避免的出现写作套路这种弊病。书中大臣往往都经历过由书生意气、铮铮铁骨到老谋深算、城府深厚的转变而其结局往往惊人相似,大多数都以悲剧收场人物塑造模式化,、同类化。此外,文本格局偏小是其一大不足,书中人物少有家国天下的胸怀,多是以一己之私,夺民之利,损人之益,不重情义,只重利益。
参考文献:
[1]当年明月著.明朝那些事儿[M](共7部,1~5部中国友谊出版公司,6~7部中国海关出版社).
[2]赵勇.“好看”的秘密——《明朝那些事儿》的文本分析[J].文艺争鸣, 2010,(03).
[3] 张建波.网络时代的历史之核与文学之壳——评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儿》[J]. 菏泽学院学报,2012年(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