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词语类化看“X客”的演化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198811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言是生活的反映。语言的变迁,反映的是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变化。本文拟以“x客”的词语演化为分析路径,探索以网络和信息技术为标志的E时代的语言模仿和变迁。
  [关键词]X客 模仿 词语类化
  
  最近,笔者在《三联生活周刊》上接连读到了三篇文章:《维客:知识共享者与第二个博客》(2004年第7期)、《移动博客:从聪明暴民到神经漫游者》(2004年第24期)、《赌客》(2004年第24期),在这三篇文章的标题中同时发现了这么一个结构:X客。联想到以前在读书、上网时发现的一些名词“黑客”、“背包客”、“浪客”等,不由得对此产生了兴趣,于是上百度网搜索了一下“客”这个字,才发现““X客”这样一种构词方式在网上已经泛滥。笔者将他们粗粗地归了一下类(有英文名的列出英文名):
  ①地名有关的:纽约客(New Yorker)、北京客、安徽客、中国客……
  ②和网络技术有关的:黑客(hacker)、红客(honker)、砍客(kker)、酷客1(cookies)、奇客(geek)、键客(keyer)……
  ③和网络写作有关的:博客(blog)、维客(wiki)
  ④和网上交易有关的:易客、数码客、徕客、炒客、韬客……
  ⑤和休闲有关的:视客、爱音客、背包客、山野客、独行客、绿客、玩客、悠客、闪客、酷客(cook)、忽客(who play who)……
  ⑥其它:租客、过夜客、豪赌客、写字客、文字客、地铁客、神秘客、叨客、哈客、
  贫客、幽客、习客(seeker)、彩客、搜索客(seek)、考客……
  
  一、多姿多彩的“X客”
  
  1.纽约客—北京客:“地名+客”
  创办于1925年的《New Yorker》在杂志界、文学界享有盛誉,和New Yorker相应的中文名应该是“纽约人”。但是,翻译这本杂志名称的人却将它译成了“纽约客”。这个翻译巧妙地将音译与义译结合在了一起,既兼顾了音,又多了一层“言外之意”:纽约是一个移民城市,这个城市的居民,有大半都不是土生土长的纽约人,于是,“纽约客”这个名称恰恰切合了这些客居者的微妙心理,拉近了杂志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在《万象》看到一篇文章,叫《纽约客的心情》,就是记述了作者客居纽约的心情,可见“纽约客”这个名称,已为人所接受。
  既然“纽约客”已被广大的中国读者所熟悉和接受,于是,语言的模仿也就出现了,“北京客”(《南方周末》“北京客论坛”)、“安徽客”(新浪网新闻中心2004年2月7日:《安徽客捡“哑炮”轻松换钱》;《青岛早报》2003年8月27日:《安徽客遭空调水浇身他给岛城提建议:这些“小事”该想周全》)、浙江客(《成都晚报》2004年08月02日:《浙江客:奶酪过期双倍赔来》)上海客(新浪网新闻中心2004年10月21日:《米香引来上海客》)、中国客(新浪网财经纵横2004年11月21日:《世界旅游业抢中国客》)、等纷纷出笼,形成了广泛使用“地名+客”结构的现象。笔者搜索百度网,发现中国几乎所有的省份和一些比较有名城市的名称,都能冠在“客”前,形成“X客”结构,出现在媒体上。这个“客”,综合了“客人”、“客商”的意思。“地名+客”结构的广泛出现,与外出打工人口的增加以及城市间人口流动的频繁是分不开的。
  2.黑客—红客—奇客(极客)
  黑客(hacker),又被翻译成“骇客”,一年多前,好莱坞大片《骇客帝国》三部曲风靡全球,它的意思早为人所熟知。但是,最近,“红客”(与黑客相对,针对网络安全提出对策的人)、“砍客”(立志砍掉网络权限的人)、键客(以键盘工作为职业,也就是从事网络技术工作的人)这一些和“黑客”相类的名词纷纷在网络中出现。分析词义,“红”大概是取和“黑”相对的义位,所以他们从事的是和黑客相对的工作至于“砍客”、“键客”等,则是在“客”前加了一个形象化的词,联系语境,我们就能大致猜出他们的意思了。这些词中的“客”,是指从事某种活动或具有某种专长的人。翻译者在翻译“黑客”时同样兼顾了音与义,而后来的人则模仿了这种构词法。
  除了“黑客”,这些词因为产生时间不够长,再加上都是专业领域相关人员的自造,所以仅仅是在网络中流传。但最近,又有一个词成为网络和纸质媒体的新宠,这个词就是“奇客”(又译为“极客”)。
  TOM网有一个奇客(GEEK)文化完全手册(http://tech.tom.com/sd/geek.html),里面详细介绍了有关“奇客”的种种方面。他们这样介绍“奇客”:“Geek[gi:k]的原意是指在狂欢节进行奇怪表演的小丑(a carnivalperformer often billed as a wild manwhose act usually includes biting the headoff a live chicken or snake)。现在的Geek自然已经大相径庭,不过还是很难进行精确的定义。一般认为在电脑和网络上进行生活的人就是Geek。……但是和工作中必须使用电脑的人不同,Geek需要把他们的休闲时间也在电脑中度过。而且Geek的定义也正在逐渐地更加特指那些有较高电脑能力的人。”《信息时报》2004年05月31日有这样一篇报道:《“奇客”影响生活的副产品》,文章把“奇客”作为“黑客”的高级阶段。《南方人物周刊》2004年第10期以《极客当道——中国富豪新生代》为杂志封题,文章这样介绍“极客”:“年龄在21~34岁之间,从有记忆开始就与数字技术打交道,在30岁时的理想是改变世界,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领导能力的养成阶段在1991~2000年之间,追求个人生活与事业发展的平衡。”
  笔者搜索了百度网上有关“奇客”的网页,发现有十页之多。由此可见,“极客”作为一个新出现的词,已经开始占据读者的视野,TOM网甚至称它是继黑客(hacker)文化、博客(blog)文化、闪客(flash)文化、快闪(flashmobs)文化之后的又一种文化。
  3.博客-维客
  出现在1998年的Blog,是weblog的缩写,它是继Email、BBS、ICQ之后出现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在台湾又被称为“网络日志”(简称网志),而博客(Blogger)就是写Blog的人。
  不久之前,又有一个类似的名词“维客”出现,《三联生活周刊》2004年第7期有一篇文章(《维客:知识共享者与第二个博客》)这样介绍“维客”:“原自夏威夷语wee kee weekee的缩减化英语wiki,……wee kee weekee的原意是‘快点,快点’,……沃德·坎宁安突发奇想的创造了wiki技术。当wiki在 2003年8月传入国内时,wiki被习惯性的译成了维客。”“它(维客)与博客在思路上大有殊途同归的意味。博客完全是个人式的文字收集,博客的阅读者仍旧是被动的接受信息……而在维客中,每个人既是阅读者,同时又是书写者。”
  实际上,“博客”、“维客”都有两层意思,一是指专门从事网络写作的人,二是指专门从事网络写作的人在网上开辟的网站。“客”在这两个词语中指从事某种活动的人。
  4.多姿多彩的“客”
  除了以上有代表性的“X客”以外,网上的“×客”还有很多,和网上交易有关的:易客(专供网上交易的网站名)、数码客(出售数码用品的网站名)、徕客(招徕客商的网站名)、炒客(专门供股民掌握股市信息的网站名)、韬客(同上);和休闲有关的:视客(对视觉艺术有兴趣或研究的人)、爱音客(音乐发烧友)、背包客(背包旅游的人)、山野客(在山野之间旅游的人,suneke)、独行客(独来独往的人)、绿客(网站主人自称:“心想中,本人生于绿色的山林,独爱这片绿意,却不是山中的主人,只为一过客也,故取名:GREENKER,意:绿客也)、玩客、悠客(都市白领中悠闲自在的人)、闪客(玩快闪游戏的人)、酷客(cook奉行美食主义的人)、忽客(who play who的音译指玩街头三人篮球赛的人);其它还有过夜客(因旅游或出差而需在外地过夜住宿的人)、豪赌客(赌博的人)、写字客(又称“文字客”,从事网络写作的人)、地铁客(以地铁为出行工具的人)、叨客(网络聊天、灌水的人)、贫客(高校在校学生的专用交友社区网名)、幽客(关于幽灵的网站名)、彩客(能拍照的手机的代名词)、习客(网站自称:取seeker的谐音,取其探索者的意义。学生在习客网站的学习,就是一名主动学习的探索者,是学习的主人)、考客(为帮助自学考试,英语学习,而编写的软件)、搜索客(seek网络搜索软件)等等。
  
  二、模仿与“X客”普及
  
  上文提到的“×客”结构.除了“地名+客”一类外,可以大致分为几类:一、表示……的人,省略号中可以填入:处于某种状态、从事某种活动、具有某种专长、拥有某种爱好性格,如“黑客”、“山野客”、“视客”等等;二、某个网站的名称,如“易客”、“韬客”,都是某个网站的名称;三、某种软件的名称,如“搜索客”、“考客”等等。“客”在这些结构中都做名词用。这三类,笔者以为实际同出一源,二、三两类都是由“表示……的人”引申而来的。因为经常登陆“易客”网的,肯定是一些想在网上淘宝的人,经常登陆“韬客”网的也是一些爱好炒股的人士,网站的创始人就是根据这些人的特点来给网站取名的。所以我们可以说,“韬客”就是爱好炒股的人,网站的创始人只不过在取名时省略了“韬客网”中的“网”字,就比如我们时常称呼“新浪网”为“新浪”一样。所以,第二类的“某个网站的名称”实际上就是指代某一类人。第三类也是一样,如用“搜索客”来指代经常上网搜索软件的人,而“搜索客”这个软件就是专为这些人设计的。这样解释,“×客”结构实际就只有一个意思了,就是表示“……的人”。
  “客”,《汉语大字典》有19个义项,其中作为名词义项的有:(1)宾客;客人。(3)门客;食客。(8)旅人;游子。(10)商贩;行商。(11)佃农;佃户。(12)泛指某人。(13)指从事某种活动或具有某种专长的人。由此可知,“客”作为一个常用词,在我们本土的语言中使用范围自古以来一直就非常之广。
  “×客”的结构,在古代有“刀客”、“剑客”、“门客”、“食客”、“刺客”、“行客”……现代,又有“看客”、“顾客”、“旅客”、“乘客”等。80年代,“偷渡客”出现,并迅速进入日常口语之中,九十年代,“黑客”(hacker)伴随着网络的出现而普及,他们都是表示具有某种专长或从事某种活动的人。“黑客”一词的出现,应该就是后来网络上各种职业、各种爱好的人都爱用“×客”称呼自己的滥觞吧。
  而“地名+客”中的“客”则兼有“宾客;客人”“旅人;游子”和“商贩;行商”三种意思,我们知道,这三个义项之间本来就有关联性。他们的共同点在于都是在外地的人或经常去外地的人,一个人可以同时是客人,又是旅人,又是商人。前面提到的“纽约客”,译名想要表达的着重点是在“旅客、游子”这个义项上。后来出现的“地名+客”则滥觞于此,应该是词语类化现象的作用,但他们在被制造的过程或者说使用的过程中,被赋予了更多的意思。
  这也反映了网络语言强大的模仿性。什么词语,一经在网络上普及使用,与之类似的词语就会层出不穷,迅速泛滥于网络之间,“×客”的大量使用就是表现之一。
  
  三、从翻译看“X客”
  
  我们知道,汉语的外来词古往今来差不多都有一种汉化的倾向。外来词进入汉语,最方便的当然是音译,但由于外语和汉语语音结构不同,译音词在汉语中往往有些“格格不入”所以后来就改变形式,变得和汉语差不多使汉族人容易接受。这种外来词“汉化”的情形,反映了汉民族文化比较固守传统,而且经常使外来文化改变形式为我所用的特点。“意译是汉语的优良传统,因为它简单易懂,容易记忆,所以容易为群众所接受。”“在佛经的翻译中,也表现了汉语的不可渗透性:宁愿利用原有的词作为词素来创造新词,不轻易接受音译。”(《汉语史稿》P528、P596,中华书局,1980年)从对《NewYorker》的翻译和“hacker”“blog”的翻译上都体现了这一点:它们都使用了“客”这么一个常用词来对译英文中对应的音,从而与汉语中固有的“×客”结构类似,使它们看起来更像是土生土长的汉语词。
  这也和汉语复合词的特点有关,汉语的复合词是汉人以自己独特的语言思维组合而成的,而复合词的构造特点又反过来对汉人的语言理解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即汉人是凭复音词的构件——音节的音义结合,再用语法组合来理解复音词。故对于新的词汇,特别是外来词,其心理只能接受按汉语音节性质组装的意译词。“对外来词,最理想的是音义兼顾。……还有些虽不被看作音兼义的译词,但实际上是赖选用相关汉字而流行的。”“×客”结构外来词的流行应该就是依赖于“客”而流传开来的。
  在这批词中,我们还能看到汉人对英语的改造,这大概是以往人没有注意的。如“中国红客联盟”的网站名是:www.honker.com,honk,《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解释为“雁叫声或汽车喇叭的鸣声”,无“honker”,估计这是红客的创始者根据汉字音自造的英文词。还有“山野客”的创始人自造英文词suneke,查字典,sun是阳光,eke是增加,合在一起却没有这个词,也毫不合英文语法,可以推测,这完全是按照汉语读音 自造的英文词。绿客,网站主人自称:“心想中,本人生于绿色的山林,独爱这片绿意,却不是山中的主人,只为一过客也,故取名:GREENKER”,看来这个GREENKER又是主人的自创,取时兼顾了音和义。在他们取名时,兼顾了汉字的音和英文的语法,因为英文中加-er是名词化的表示,而加-ker则和中文中的“客”的音相似。
  这与网络上经常汉语、英语经常混用是有关的。我们知道,我们想要打开一个网站,就必须要键入一个英文的名称,如要打开“新浪”网,就必须键入“sina”这个英文,所以,那些网站的创始人就必须创造出一个表达汉文网名的英文名,在这过程中,有些人就直接用汉语拼音来表示。而有些人则自造了英文词。
  
  四、小结
  
  每一个时代都会诞生很多新兴的词语,每一个词语的产生都有它独特的背景,都是伴随着新事物的产生而产生的。如今,全球已经有6亿多人上网,这些人在网络上创造出的新词语、新文化,我们可以用“令人眩目”来形容。这些新词有的颇具传统,有点突然爆发,强行介入我们的生活,无论你喜欢还是反感,你都不能漠视。有些词语彻头彻尾是新的,有些却是得势之后改头换面,卷土重来。借助网络社会化的浪潮,他们往往从边缘出发,直取中央舞台。
  “地名+客”使用的泛滥,应该源于对“纽约客”这个词的模仿,之后在网络和新闻报道中产生的“中国客”、“北京客”、“安徽客”、“山西客”等等,都是模仿而产生的新词。这批词,已经从边缘渐渐接近了人们日常用语的中心。而文章开头列举的“X客”(指某种性质的人),则是随着网络使用的普及,模仿“黑客”产生的。由于网络用语有着很强的模仿性和趋同性,“×客”就成为网虫们标榜自己身份时爱用的一种结构,而之后出现的“博客”的风靡,更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各种“×客”在网络之间泛滥,网虫们又把它们运用到生活中,这反过来又影响了杂志特别是时尚杂志、广告等的用语,如《三连生活周刊》、《南方周末》等一些较前卫、较时尚的杂志已经在使用这样一些新流行的词语,而“彩客”手机已经成为广告中使用的热门词。但是,这批词还尚未进入日常生活中,他们是否能够成为常用词为广大群众所接受,还有待时间的考验。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主要运用格式塔心理学中“心物场”这一概念,对好莱坞剧情片经久不衰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格式塔心理学的代表人物考夫卡在关于“场”的论述中认为,一种自我——物体力量在场内起着重要的作用,其动力的情境是这样的:作为主体的自我有一种需要,此刻无法得到满足;接着,在自我的场内出现一个物体,也就是客体,它可以解除这种张力,于是这个物体(客体)便具有了一种需求特征——特定物体的出现,以及它被赋予一种需求
期刊
[摘要] 电影《撞车》由一场车祸延伸到了现代人的生存状态。它既是人的碰撞,也是丈明的碰撞,丈化的碰撞,同时也在撞击着时代,撞击着人性,撞击着你我的心灵。  [关键词] 《撞车为人性碰撞文化价值  获得第78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撞车》(Crash)是编导保罗·哈吉斯(PautHaggis)的力作。影片是由一场司空见惯的交通事故,引出了人与人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纠葛和冲突。虽然没有超凡场面的震撼,
期刊
有一种影片看了一遍又一遍,你还是会被深深地感动,它对你已经没有丝毫悬念可言,甚至每一句精彩的对白、每一个不经意就可能漏过的细节你都如数家珍,你仍然情不自禁地沉浸在它的感伤和欢乐之中。什么是经典名片?只要能够让你进入这种境界的影片,它就是你的经典。拍摄于1987年的《秋天的童话》,很多人已经遗忘了,可它是我永远的经典。1987年,第一次看《秋天的童话》的时候,我还是一个对爱懵懂而又渴望纯真爱情的少年
期刊
问:“影视同期书”现象,对于当下像您这样从事文学和文化研究的人来说,应该不是一个陌生的话题。目前对同期书的定义是:在电影、电视剧刚刚上映或热播的时候,推出的同名书籍。您认为“影视同期书”算不算严格意义上的纯文学小说呢?  葛:小说和剧本其实有严格的区分。小说是语言艺术,描写很重要。影视剧本是视觉艺术,对话是视觉工具。影视同期书严格说来不算纯文学小说,因为它的文学性是有疑问的。但是,这种体式的小说,
期刊
[摘要]文章以英语电影名称为探讨对象,以大量译名为实例,探讨了电影片名翻译的归化与异化策略以及直译和意译的翻译方法。  [关键词]电影片名翻译策略方法  电影是一种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在国际交流日渐深入的今天,电影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渠道,其巨大的影响力为其他艺术形式所不能比拟。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西方电影要吸引中国观众,必须有一个精彩贴切的中文片名。翻译的片名必须经过精心构思,对作品内容进
期刊
[摘要]摄影新闻以视觉语言讲述故事,以镜头展现事件中的毒丈.作为视觉文本,摄影新闻可凝结时空的瞬间而具有当下感、固其丰富的色彩和图形呈现的具体可感的影像而具有视觉冲击力,构图布局的取舍与色杉的明暗可以使读者产生意向性联想;而“图像化”的信息呈现方式适合读者的阅读思维和习惯。因此,媒体应充分应重视根影新闻的价值。  [关键词] 摄影新闻 视觉文本 当下感 意向性关联  新闻的视觉文本包括报纸、杂志
期刊
在电影史上,一般认为电影中声音的出现要比画面晚30余年。但在观众看来,剧院放映的电影一开始就是有声音的。意大利导演卡瓦尔康蒂在《电影中的声音》(1939)一文写道:“电影中的声音的历史并不是像许多历史学家所认为的那样,是从有声片开始的,而是和电影本身的发明一起出现的。在电影史中从来没有过这样的时期,在公开放映影片时是没有某种声音伴奏的,无声的电影从来没有存在过。”格里菲斯的《一个国家的诞生》为着放
期刊
[摘要]香港服装设计师张叔平用他对服装和电影的特殊理解,将服装与电影完美结合。本文探讨了张叔平关于电影服饰中美的表现、服饰设计中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进而认为他的服饰美学观是在不和谐中体现和谐,在“艺术丑”中体现服装的审美价值,“打乱”一些顺序,排出一个新的形式来让人感受这种“美”的结论,作者认为,张叔平的服饰美学观是在吸收传统的同时也颠覆它,是电影服饰设计中的另类。  [关键词] 美 丑打
期刊
一、引言    伴随着科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的出现,人类社会早已开始了从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的过渡。目前,电影、电视已经普及,电子计算机和互联网已在全球逐步渗透,孕育着巨大潜力和动力的信息时代已经降临。信息时代的特征之一,就是人类与计算机之间要进行各种信息的传递和交换。因此,电影电视文化语言学和计算机科学的结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林杏光先生1937年生于广东省兴宁市。曾
期刊
“有了电影《情人》和《印度支那》的越南就成为熟烂的地方,轮渡、三轮车,法国白人、越南下等人、汗水与精液、占有与遗弃。这个亚热带暖流经过的地方,仿佛天生就让人欲望沉醉,不知其所。”  《印度支那》一部史诗般的影片。三个小时的时光在爱情、战争与革命、军人、殖民地中,从混乱走向消亡。  有些电影真的可以让你没完没了的看,难以描述的美。凯瑟琳·德纳芙和凡尚·佩雷的精巧组合。初见佩雷是在《芳芳》里面,没什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