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时间为线索,系统化的回顾了经济学早期的分工思想、古典经济学的分工思想以及近代经济学的分工思想。在每一个时期分别研究有代表性的大师的思想,在经济学早期,我们选取的是柏拉图、色诺芬。在古典经济学时期,以威廉·配第和亚当·斯密的思想为主要研究的方向。在现代经济学时期,由于阿林·杨格和杨小凯的分工思想最具创造力和权威性,因此在分工等理论百家争鸣的近代经济学时期,我们重点研究了阿林·扬格和杨小凯的分工思想。因此本文的写作旨在通过查阅大师的著作,深入地研究大师的思想,梳理由专业化与分工提高效率到产业榘群理论的发展轨迹。
关键词:分工思想;报酬递增;迂回生产;内生交易成本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0)01-84-04
一、经济学早期的分工思想
在古典经济学形成之前,有不少思想家,如苏格拉底、柏拉图等。对当时一些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发表见解,形成某种经济思想。但是没有形成系统,并常与他们的政治、法律、伦理、宗教等思想混杂在一起,因此,这种古代经济思想的萌芽,可以称为经济学早期的逻辑起点。在当时,分工思想的代表性人物,是柏拉图、色诺分他们的分工思想在《理想国》(柏拉图著)与《居鲁士的教育》(色诺芬著)得到系统的梳理。
1、柏拉图的分工思想 柏拉图(约公元前427年~前347年)是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的老师,三人称为古希腊三大哲学家。
柏拉图在西方得到许多的尊重和注意,因为他的作品是西方文化的奠基文献。在西方哲学的各个学派中,很难找到没有吸收过他的著作的学派。即使在分工思想理论中,柏拉图的思想依然保持着巨大的辐射力,柏拉图的分工思想首先直接影响了西塞罗,而后得到哈奇森和孟德维尔的传承。在他俩的影响下,亚当斯密最终把分工思想进一步完善,形成分工理论,由此可知柏拉图是有记载以来分工思想的鼻祖。 柏拉图对分工思想的理解集中体现在《理想园》中,《理想国》是一部以他的老师苏格拉底为主要对话者的一部传记。柏拉图对于分工思想的贡献重点在三个方面,一、柏拉图认为,劳动分工是禀赋的要求,禀赋不同,则人们从事的职业也会不同。《理想国》记载“(苏格拉底说)好,让我们来看看能不能找到一条出路。我们承认过不同的禀赋应该有不同的职业……”、“(苏格拉底说)不同样的禀赋不应该从事于同样的职业”。而后,柏拉图认为个人的禀赋源于个人的身体,《理想国》记载“(苏格拉底说)当你说一个人对某件事有天赋的才能另一个人没有天赋的才能,是根据什么呢?……是不是因为有的人身体能充分地为心灵服务,有的人身体反而阻碍了心灵的发展呢?”。由此,可以看出,柏拉图认为分工的不同源于禀赋的不同,而禀赋的不同又源于身体的不同。禀赋决定分工的思想彰显柏拉图对分工思想理论的贡献,但是身体决定分工。又带有宿命的成分,文艺复兴之后。尤其是亚当斯密之后,被古典经济学家们逐步放弃了。二、柏拉图认为,分工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理想国》记载“(苏格拉底说)……我的意见是说,农夫要为四个人准备粮食,他要花四倍时间和劳力准备粮食来跟其他人共享呢?还是不管别人。只为他自己准备粮食——花四分之一的时间,生产自己的一份粮食,把其余四分之三的时间,一份花在造房子上,一份花在做衣服上,一份花在做鞋子上……”。紧接着“(阿得曼托斯说)恐怕第一种办法便当,苏格拉底。”,而后“(苏格拉底说)那么是一个人干几种手艺好呢,还是一个人单搞一种T-~好呢?”。“(阿得曼托斯说)一人单搞一种手艺好。”上述的对话表明。柏拉图已经认识到了分工和专业化对于提高劳动者的劳动熟练程度。对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及提高产品质量的作用。这一点,在亚当·斯密《国富论》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三、柏拉图认为,分工格局取决于禀赋,禀赋取决于身体。因此为了使生产单一产品的每个生产者的多样化需求得到满足。需要一个协调和组织机制,这就是城邦或国家。《理想国》记载“(苏格拉底说)……在我看来,之所以要建立一个城邦,是因为我们每一个人不能靠自己达到满足,我们需要许多东西。你们还能想到什么别的建立城邦的理由”,紧接着“(阿得曼托斯说)没有”。由此看来,柏拉图认为分工是国家起源的结果,从分工角度来解释国家的起源是经济思想史上的一个创见,它提供了解释国家起源的一个重要思路。
2、色诺芬的分工思想 色诺芬(约公元前430-公元前354)是古希腊历史学家、伟大的著作家,苏格拉底的弟子学生。色诺芬一生著作很多,他的分工思想代表作是《居鲁士的教育》,《居鲁士的教育》是西方思想史的重要著作之一,同时也是西方文学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长篇小说。色诺芬对于分工思想的贡献重点在两个方面,一、色诺芬认为,分工有利于提高财富创造能力,即分工可以提高效率。《居鲁士的教育》记载“他(居鲁士)认为,就他已有的了解,无论做什么事情,任何的成功都不可能在同时完成几项任务的情况下取得,必须做到集中心思在一项任务上。”,由此可以看出色诺芬已经充分认识到分工效率提高的重要作用,这一点与柏拉图的思想一致,到了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中成为财富理论的一个支撑点。二、色诺芬认为分工受到市场规模限制。《居鲁士的教育》记载“在小城小镇中。譬如像床榻、椅子、犁锄以及桌案都是同一个人做的,而且,这个人时常还要去盖房子;如果他能够雇佣足够多的人来做这些事情,那么他会极为高兴。而在这里,要一个人来做这十几种手艺,又要做好,是根本不可能的;在大都市,各种特定的手艺都会有方方面面的要求,这样,有了一种手艺就足够谋生了,通常甚至只掌握了某一种手艺的一部分就足够了。”由此分析可知,色诺芬通过把分工和专业化同城镇与都市联系起来,最早意识到分工受到市场规模限制。色诺芬的这一思想是从产业链的上下游角度来说明分工受到市场规模限制,用现代的产业集群思想就是从节约交易成本的角度来说明产业集群能够提高劳动生产效率。这一创见是色诺芬的对分工思想的一个重要贡献,是产业集群的思想重要源泉。
3、结论
由上面的论述可见,在经济学早期,柏拉图和色诺芬根据当时的经济现象。经过分析、归纳,整理,通过著书提出了分工创造效率这一思想。从思想传承的角度来看,柏拉图的分工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色诺芬的分工受到市场规模限制这两个思想对后人的影响是相当深远的,可以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是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这些思想还是不成系统的,总体上是散乱的、零星的,因此,在经济学早期大师们还是没有触及分工创造效率以及分工受到市场限制的本质性原因。
二、古典经济学时期的分工理论以及产业集群思想萌芽期
古典经济学又称古典政治经济学,产生于17世纪中叶的英国,此时的代表人物是威廉·配第,他一生中著作颇丰,主要有 《赋税论》(全名《关于税收与捐献的论文》)、《献给英明人士》、《政治算术》、《爱尔兰政治剖析》、《再论与伦敦城市增长有关的政治算术》,史上尊称他为“最有天才的和最有创见的经济学家”,他的分工理论的提出主要在其著作《政治算术》和《再论与伦敦城市增长有关的政治算术》中。古典经济学形成于18世纪末,此时的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他的主要著作是《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全名《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亚当·斯密被后人尊称为“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奠基人”,他的分工理论在《国富论》中,得到了详细地阐述。
1、威廉·配第的分工理论 威廉·配第(1623~1687)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创始人,他一生中著作颇丰,主要有《赋税论》(全名《关于税收与捐献的论文》)、《献给英明人士》、《政治算术》、《爱尔兰政治剖析》、《再论与伦敦城市增长有关的政治算术》,后人尊称他为“现代政治经济学的创始者”、“最有天才的和最有创见的经济学家”。 威廉·配第的分工理论主要体现在《政治算术》和《再论与伦敦城市增长有关的政治算术》中。威廉·配第对于分工理论的贡献重点在两个方面,一是深入而直观表述了分工提高效率的思想。《政治算术》记载“譬如纺织,当一人梳清,一人纺纱,另一人织造,又一人拉引,再有一人整理,最后由一人将其压平包装。这样分工生产,与只由单独一个人笨拙地负担上述全部操作相比,其成本必定较低。”由此可以表明,与柏拉图和色诺芬比较而言,威廉·配第对于分工可以提高效率这一思想的研究已经比较深入。但是,对于为什么分工可以提高效率,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解释。二是首次描述出产业集群的经济现象。《再论与伦敦城市增长有关的政治算术》记载“制造业(之间)会相互影响”。由此表明,威廉·配第觉察到企业的聚集可以提高效率,这就是产业集群理论思想的雏形。而后在200多年后德国区域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韦伯把这种现象定义为聚集经济。
2、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 亚当·斯密(1723~1790),古典经济学的集大成者,他对经济学最大的贡献就是把当时零星片断的经济学学说,经过有体系的整理,使之成为一门分门别类独立于哲学的大学问。因此,后人尊称其为“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奠基人”。
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主要体现在《国富论》(全名《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在《国富论》中,亚当·斯密用了三章,详细地阐述并论证了柏拉图、色诺芬以及威廉·配第等提出的分工思想及其相关问题,因此,亚当·斯密对于分工理论的重要贡献在于三方面:一、亚当·斯密提出分工是效率提高的主要原因,并且解释了分工为何会提高效率。《国富论》记载“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改进,以及在劳动生产力指向或应用的任何地方所体现的技能、熟练性和判断力的大部分,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这段话。表明了亚当·斯密充分认识到了分工可以提高效率这一思想及其重要性。而后,亚当·斯密又举制针实例来论证分工提高劳动生产率,《国富论》记载“如果他们都各自独立地工作,谁也不专门学做一种专门业务,那么他们之中不论是谁都绝对不能一天制造二十枚针,也许连一枚针也制造不出来。这就是说,他们绝对不能制造出现在由于他们的不同操作的适当分工和合作而制成的二百四十分之一,也许就连这数字的四千八百分之一也制造不出来。”最后亚当·斯密对分工提高效率给出了一个详尽的解释。《国富论》记载“这种由于分工而使同一数量的人所能完成的工作数量的巨大增长,归因于三种不同情况:第一,由于每一个特定工人熟练程度的提高;第二。由于节约了从一种工作时间转向另一种工作通常要损失的时间;最后,由于发明了大量的机器,方便和简化了劳动,使一个人能干许多人的活。”二、亚当·斯密认为交换导致分工。分工又进一步使才能的差异成为有用,同时又使得才能的差异比天赋的差异更加重要。《国富论》记载:“就像通过契约、交易和购买,我们彼此能获得我们需要的绝大部分帮助的那样,分工最初也是从这种相同的交换倾向中产生的……这样,由于肯定能把自己劳动产品中自己消费不了的所有剩余部分去交换自己所需要的他人劳动产品的剩余部分,这就鼓励每一个人从事一种专门的职业,并培养和完善他可能具有的从事这一职业的天才或禀赋”、“成年人从事不同职业所表现出来的非常不同的才能。在许多场合,与其说是分工的原因,不如说是分工的结果”。由此表明亚当·斯密认为交换是分工的原因,才能是分工的结果。柏拉图认为身体决定禀赋,禀赋决定分工。三、亚当·斯密认为市场范围对分工会有限制。《国富论》记载:“由于交换的力量而引起的分工,所以分工的范围必然总是受到交换能力范围的限制。换言之,受到市场范围的限制。”相对于色诺芬是从产业链的上下游角度来说明分工受到市场规模限制,亚当·斯密从两个方面提出市场范围对分工有限制,一个方面是从供给的产业链上下游角度提出,《国富论》记载:“有些种类的产业,即使是最低的一种,也只能在大城市中进行。例如,一个搬运工在其他地方就我不到工作维持生活。”另一个方面是从市场需求角度提出。《国富论》记载:“通过水运,为每一种产业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市场,这是单凭陆地运输办不到的。因此,正是在海岸和通航河道的两岸,各种产业自然而然地开始分工,并得到改进,这种改进常常要经过很长的时间以后,才能推广到全国各地。”以上的论证表明,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是站在前人的思想之上,但是他通过对现实情况的思考和理论上完善又成为后人,(不管是阿林·扬格还是杨小凯等人),在分工理论与产业集群理论上的航标。
3、结论 在群星闪耀的古典经济学时期,我们选取了在分工理论领域内最具影响力的两位大师:威廉·配第、亚当·斯密。他们给后人留下的分工创造效率以及产业集群理论的灯塔式结论:1、分工提高效率的思想以及对此的解释。2、市场范围对分工会有限制。3、首次描述出产业集群的经济现象。由于他们这些结论,比较深邃,在当时无人能出其右,因此没有人对此提出有力的批驳意见,也做不出能够证伪的经验材料,所以这些结论被当作公理存在于分工理论以及产业集群思想中。由于亚当·斯密主要关注的是工场手工业的分工,但对整个社会的分工以及其相互关系和演进的特点却很少论及,所以亚当·斯密在分工理论上的瑕疵是没有参透工场手工业分工与社会分工的区别以及相互联系,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近代经济学时期才被打破。
三、近代经济学时期的分工与产业集群理论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同时提出了两种思想:一般均衡和报酬递增。对一般均衡思想继承与发展的是新古典经济学奠基人A·马歇尔,A·马歇尔在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范式中虽然试图在其一般均衡框架中通过外部经济这个概念将规模报酬递增纳人到一般均衡体系内,但是由于规模报酬递增与一般均衡理论的矛盾,以及当时的数学处理手段的限制,A·马歇尔就放弃报酬 递增思想的假定,转而假定为报酬不变。而传承报酬递增思想的是美国经济学家阿林·杨格,阿林·杨格在英国科学促进协会F分部主席的就职演说时,发表了一篇文章《报酬递增与经济进步》。这篇文章在研究分工、市场与报酬递增问题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纳克斯的《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是以阿林·杨格的思想为基础。罗森认为这篇文章代表了研究分工问题的最高成就。杨小凯则更是尊称阿林·杨格为伟大的经济学家。后来在阿林?杨格的基础上,华裔经济学家杨小凯更是将这种思想推向极致,杨小凯的经典代表作《经济增长的微观基础》用非线性规划(超边际分析)重新将古典经济学中关于分工、专业化和经济增长等精彩思想变成决策和均衡模型,掀起一股用现代分析工具复古古典经济学的思潮,成为分工、专业化和经济增长理论从90年代迄今最重要的发展。阿罗盛赞杨小凯将斯密的劳动分工论与科斯的交易费用理论浑然一体,在某种程度上,新兴古典分析框架其实就是一种“斯密-科斯-历小凯”框架。由此,我们认为分工提高效率不仅是经济增长的理论基础,也是产业集群理论的理论乃至很多相关理论的基石。换言之,产业集群理论是分工提高效率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1、阿林·杨格的分工理论与产业集群理论 阿林·杨格,美国经济学家,1928年在英国科学促进协会F分部主席的就职演说时,发表了一篇文章《报酬递增与经济进步》,这篇文章在研究分工、市场与报酬递增问题上,具有划时代意义。阿林·杨格最重要的贡献就在于,从分工、专业化的角度深刻揭示了报酬递增与市场规模扩大的自我演进机制。阿林?杨格认为,劳动分工和专业化之所以会提高生产率,是因为劳动分工通过迂回生产的方法实现了报酬递增,反过来,报酬递增又降低了生产的单位成本,并使作为外生变量的家庭收入购买力上升,从而扩大了市场规模,市场规模的扩大导致分工的进一步深化,分工深化进一步导致市场规模扩大,这是一个动态相互作用的一个自我演进的机制。阿林·杨格的研究重心落在“迂回生产”上,从而弥补了亚当·斯密“直接生产”的理论瑕疵。在阿林·杨格的眼里迂回生产的程度是产业发展乃至经济增长的原动力,产业发展程度越高,其迂回生产的产业链条的长度就会越长,产业链条上的每个企业和产品种类就越多。由此推断,当产业链条上的企业越聚越多,便会成为相关产业的集群。在集群形成之中,相关的企业之间通过分工合作、迂回生产等使集群内链条不断加长,生产效率不断提高,出现了产量增加的比例大于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的报酬递增现象,这实际上就是建立在迂回生产基础上的产业集群效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建立在专业化程度不断加深、分工链条不断加长、不同企业之间迂回生产、相互协调所带来的报酬递增,是产业集群理论的一块坚实的基石。 2、杨小凯的分工理论与产业集群理论 杨小凯。旅居澳大利亚的华裔经济学家、澳大利亚社会科学院院士,1991年杨小凯和博兰在《政治经济学期刊》上发表一篇经典论文《经济增长的微观基础》,这篇文章被同行匿名审稿人视为第一篇用劳动分工的内生演进解释经济增长的论文,真正为经济增长奠定了微观基础。该文章用非线性规划(超边际分析)重新将古典经济学中关于分工、专业化和经济增长等精彩思想变成决策和均衡模型,成为分工、专业化和经济增长理论从90年代迄今最重要的发展。1993年杨小凯和黄有光合著的经济学专著《专业化和经济组织——种新兴古典微观经济框架》通过了严格的匿名审稿程序,被列入了“对经济分析的贡献”丛书,这本专著初步建立了新兴古典经济学的框架。在这个框架中,专业化经济、劳动分工和经济组织结构被引入了经济学的核心部位。他们引入专业化经济和交易费用,并且沿用个人最优化和市场均衡的方法,证明劳动分工内生演进的基础是专业化经济与交易费用之间的两难选择。诺贝尔奖得主阿罗称赞,杨小凯“使斯密的劳动分工论与科斯的交易费用理论浑然一体”。这句话点出了杨小凯对劳动分工论乃至相关领域的重要贡献。在某种程度上,新兴古典分析框架其实就是一种“斯密一科斯—杨小凯”框架。 杨小凯对分工以及产业集群理论思想的贡献主要为两方面:一、认为分工与专业化能带来经济效率的提高。专业化经济报酬递增的根源之一,即每个人专业化程度加深会带来的生产率提高,也就是说,边际或平均生产率随着生产活动的专业化水平的上升而增加,专业化水平的提升就会导致分工的深化,进而共同提升了报酬递增的效果,从这个方面来说杨小凯对专业化研究的深入,是对阿林·杨格分工理论的必要补充。二、提出分工与内生交易费用的关系以及解决办法。杨小凯在《新兴古典经济学》中说“不管是内生交易费用还是外生交易费用,对分工水平和生产力的发展都有决定性影响。而如何降低内生交易费用,对分工就更是意义重大”。杨小凯把内生交易费用分为广义内生交易费用和狭义内生交易费用,内生交易费用都是由特定的人类行为引起的。为了降低交易费用对分工的影响,杨小凯在借鉴前人的思想基础上提出了合约设计。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杨小凯所做的贡献是出色的完善“斯密-科斯”框架,因此,后人,也称此框架为“斯密-科斯-杨小凯”框架。
3、结论 在近现代经济学中,亚当·斯密、阿林·杨格、杨小凯三位经济学巨匠,他们在各自的时代把经济学尤其是分工理论,不断地深入,为后人不断地指明研究方向,因此他们是经济学理论界的灯塔。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同时提出了两种思想:一般均衡思想和报酬递增思想。报酬递增思想则由阿林·杨格传承,阿林·杨格在英国科学促进协会F分部主席的就职演说时,发表了一篇文章《报酬递增与经济进步》,这篇文章在研究分工、市场与报酬递增问题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罗森认为这篇文章代表了研究分工问题的最高成就。杨小凯则更是尊称阿林·杨格为伟大的经济学家。阿林·杨格迂回生产以及报酬递增思想的提出成为后来分工理论以及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的重要基石。在阿林·杨格之后,华裔经济学家杨小凯更是将这种思想推向极致,他的经典代表作《经济增长的微观基础》用非线性规划(超边际分析)重新将古典经济学中关于分工、专业化和经济增长等精彩思想变成决策和均衡模型,掀起一股用现代分析工具复古古典经济学的思潮,成为分工、专业化和经济增长理论从90年代迄今最重要的发展。杨小凯的重要贡献在于“使斯密的劳动分工论与科斯的交易费用理论浑然一体”,丰富完善了阿林·杨格的理论基石。因此,亚当·斯密、阿林·杨格与杨小凯这三位大师在专业化与分工以及经济增长领域里面理论上的杰出贡献,使产业集群理论乃至很多相关理论找到了理论基石。换言之,产业集群理论是分工提高效率理论的应用与进一步的发展。
关键词:分工思想;报酬递增;迂回生产;内生交易成本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0)01-84-04
一、经济学早期的分工思想
在古典经济学形成之前,有不少思想家,如苏格拉底、柏拉图等。对当时一些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发表见解,形成某种经济思想。但是没有形成系统,并常与他们的政治、法律、伦理、宗教等思想混杂在一起,因此,这种古代经济思想的萌芽,可以称为经济学早期的逻辑起点。在当时,分工思想的代表性人物,是柏拉图、色诺分他们的分工思想在《理想国》(柏拉图著)与《居鲁士的教育》(色诺芬著)得到系统的梳理。
1、柏拉图的分工思想 柏拉图(约公元前427年~前347年)是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的老师,三人称为古希腊三大哲学家。
柏拉图在西方得到许多的尊重和注意,因为他的作品是西方文化的奠基文献。在西方哲学的各个学派中,很难找到没有吸收过他的著作的学派。即使在分工思想理论中,柏拉图的思想依然保持着巨大的辐射力,柏拉图的分工思想首先直接影响了西塞罗,而后得到哈奇森和孟德维尔的传承。在他俩的影响下,亚当斯密最终把分工思想进一步完善,形成分工理论,由此可知柏拉图是有记载以来分工思想的鼻祖。 柏拉图对分工思想的理解集中体现在《理想园》中,《理想国》是一部以他的老师苏格拉底为主要对话者的一部传记。柏拉图对于分工思想的贡献重点在三个方面,一、柏拉图认为,劳动分工是禀赋的要求,禀赋不同,则人们从事的职业也会不同。《理想国》记载“(苏格拉底说)好,让我们来看看能不能找到一条出路。我们承认过不同的禀赋应该有不同的职业……”、“(苏格拉底说)不同样的禀赋不应该从事于同样的职业”。而后,柏拉图认为个人的禀赋源于个人的身体,《理想国》记载“(苏格拉底说)当你说一个人对某件事有天赋的才能另一个人没有天赋的才能,是根据什么呢?……是不是因为有的人身体能充分地为心灵服务,有的人身体反而阻碍了心灵的发展呢?”。由此,可以看出,柏拉图认为分工的不同源于禀赋的不同,而禀赋的不同又源于身体的不同。禀赋决定分工的思想彰显柏拉图对分工思想理论的贡献,但是身体决定分工。又带有宿命的成分,文艺复兴之后。尤其是亚当斯密之后,被古典经济学家们逐步放弃了。二、柏拉图认为,分工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理想国》记载“(苏格拉底说)……我的意见是说,农夫要为四个人准备粮食,他要花四倍时间和劳力准备粮食来跟其他人共享呢?还是不管别人。只为他自己准备粮食——花四分之一的时间,生产自己的一份粮食,把其余四分之三的时间,一份花在造房子上,一份花在做衣服上,一份花在做鞋子上……”。紧接着“(阿得曼托斯说)恐怕第一种办法便当,苏格拉底。”,而后“(苏格拉底说)那么是一个人干几种手艺好呢,还是一个人单搞一种T-~好呢?”。“(阿得曼托斯说)一人单搞一种手艺好。”上述的对话表明。柏拉图已经认识到了分工和专业化对于提高劳动者的劳动熟练程度。对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及提高产品质量的作用。这一点,在亚当·斯密《国富论》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三、柏拉图认为,分工格局取决于禀赋,禀赋取决于身体。因此为了使生产单一产品的每个生产者的多样化需求得到满足。需要一个协调和组织机制,这就是城邦或国家。《理想国》记载“(苏格拉底说)……在我看来,之所以要建立一个城邦,是因为我们每一个人不能靠自己达到满足,我们需要许多东西。你们还能想到什么别的建立城邦的理由”,紧接着“(阿得曼托斯说)没有”。由此看来,柏拉图认为分工是国家起源的结果,从分工角度来解释国家的起源是经济思想史上的一个创见,它提供了解释国家起源的一个重要思路。
2、色诺芬的分工思想 色诺芬(约公元前430-公元前354)是古希腊历史学家、伟大的著作家,苏格拉底的弟子学生。色诺芬一生著作很多,他的分工思想代表作是《居鲁士的教育》,《居鲁士的教育》是西方思想史的重要著作之一,同时也是西方文学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长篇小说。色诺芬对于分工思想的贡献重点在两个方面,一、色诺芬认为,分工有利于提高财富创造能力,即分工可以提高效率。《居鲁士的教育》记载“他(居鲁士)认为,就他已有的了解,无论做什么事情,任何的成功都不可能在同时完成几项任务的情况下取得,必须做到集中心思在一项任务上。”,由此可以看出色诺芬已经充分认识到分工效率提高的重要作用,这一点与柏拉图的思想一致,到了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中成为财富理论的一个支撑点。二、色诺芬认为分工受到市场规模限制。《居鲁士的教育》记载“在小城小镇中。譬如像床榻、椅子、犁锄以及桌案都是同一个人做的,而且,这个人时常还要去盖房子;如果他能够雇佣足够多的人来做这些事情,那么他会极为高兴。而在这里,要一个人来做这十几种手艺,又要做好,是根本不可能的;在大都市,各种特定的手艺都会有方方面面的要求,这样,有了一种手艺就足够谋生了,通常甚至只掌握了某一种手艺的一部分就足够了。”由此分析可知,色诺芬通过把分工和专业化同城镇与都市联系起来,最早意识到分工受到市场规模限制。色诺芬的这一思想是从产业链的上下游角度来说明分工受到市场规模限制,用现代的产业集群思想就是从节约交易成本的角度来说明产业集群能够提高劳动生产效率。这一创见是色诺芬的对分工思想的一个重要贡献,是产业集群的思想重要源泉。
3、结论
由上面的论述可见,在经济学早期,柏拉图和色诺芬根据当时的经济现象。经过分析、归纳,整理,通过著书提出了分工创造效率这一思想。从思想传承的角度来看,柏拉图的分工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色诺芬的分工受到市场规模限制这两个思想对后人的影响是相当深远的,可以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是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这些思想还是不成系统的,总体上是散乱的、零星的,因此,在经济学早期大师们还是没有触及分工创造效率以及分工受到市场限制的本质性原因。
二、古典经济学时期的分工理论以及产业集群思想萌芽期
古典经济学又称古典政治经济学,产生于17世纪中叶的英国,此时的代表人物是威廉·配第,他一生中著作颇丰,主要有 《赋税论》(全名《关于税收与捐献的论文》)、《献给英明人士》、《政治算术》、《爱尔兰政治剖析》、《再论与伦敦城市增长有关的政治算术》,史上尊称他为“最有天才的和最有创见的经济学家”,他的分工理论的提出主要在其著作《政治算术》和《再论与伦敦城市增长有关的政治算术》中。古典经济学形成于18世纪末,此时的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他的主要著作是《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全名《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亚当·斯密被后人尊称为“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奠基人”,他的分工理论在《国富论》中,得到了详细地阐述。
1、威廉·配第的分工理论 威廉·配第(1623~1687)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创始人,他一生中著作颇丰,主要有《赋税论》(全名《关于税收与捐献的论文》)、《献给英明人士》、《政治算术》、《爱尔兰政治剖析》、《再论与伦敦城市增长有关的政治算术》,后人尊称他为“现代政治经济学的创始者”、“最有天才的和最有创见的经济学家”。 威廉·配第的分工理论主要体现在《政治算术》和《再论与伦敦城市增长有关的政治算术》中。威廉·配第对于分工理论的贡献重点在两个方面,一是深入而直观表述了分工提高效率的思想。《政治算术》记载“譬如纺织,当一人梳清,一人纺纱,另一人织造,又一人拉引,再有一人整理,最后由一人将其压平包装。这样分工生产,与只由单独一个人笨拙地负担上述全部操作相比,其成本必定较低。”由此可以表明,与柏拉图和色诺芬比较而言,威廉·配第对于分工可以提高效率这一思想的研究已经比较深入。但是,对于为什么分工可以提高效率,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解释。二是首次描述出产业集群的经济现象。《再论与伦敦城市增长有关的政治算术》记载“制造业(之间)会相互影响”。由此表明,威廉·配第觉察到企业的聚集可以提高效率,这就是产业集群理论思想的雏形。而后在200多年后德国区域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韦伯把这种现象定义为聚集经济。
2、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 亚当·斯密(1723~1790),古典经济学的集大成者,他对经济学最大的贡献就是把当时零星片断的经济学学说,经过有体系的整理,使之成为一门分门别类独立于哲学的大学问。因此,后人尊称其为“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奠基人”。
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主要体现在《国富论》(全名《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在《国富论》中,亚当·斯密用了三章,详细地阐述并论证了柏拉图、色诺芬以及威廉·配第等提出的分工思想及其相关问题,因此,亚当·斯密对于分工理论的重要贡献在于三方面:一、亚当·斯密提出分工是效率提高的主要原因,并且解释了分工为何会提高效率。《国富论》记载“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改进,以及在劳动生产力指向或应用的任何地方所体现的技能、熟练性和判断力的大部分,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这段话。表明了亚当·斯密充分认识到了分工可以提高效率这一思想及其重要性。而后,亚当·斯密又举制针实例来论证分工提高劳动生产率,《国富论》记载“如果他们都各自独立地工作,谁也不专门学做一种专门业务,那么他们之中不论是谁都绝对不能一天制造二十枚针,也许连一枚针也制造不出来。这就是说,他们绝对不能制造出现在由于他们的不同操作的适当分工和合作而制成的二百四十分之一,也许就连这数字的四千八百分之一也制造不出来。”最后亚当·斯密对分工提高效率给出了一个详尽的解释。《国富论》记载“这种由于分工而使同一数量的人所能完成的工作数量的巨大增长,归因于三种不同情况:第一,由于每一个特定工人熟练程度的提高;第二。由于节约了从一种工作时间转向另一种工作通常要损失的时间;最后,由于发明了大量的机器,方便和简化了劳动,使一个人能干许多人的活。”二、亚当·斯密认为交换导致分工。分工又进一步使才能的差异成为有用,同时又使得才能的差异比天赋的差异更加重要。《国富论》记载:“就像通过契约、交易和购买,我们彼此能获得我们需要的绝大部分帮助的那样,分工最初也是从这种相同的交换倾向中产生的……这样,由于肯定能把自己劳动产品中自己消费不了的所有剩余部分去交换自己所需要的他人劳动产品的剩余部分,这就鼓励每一个人从事一种专门的职业,并培养和完善他可能具有的从事这一职业的天才或禀赋”、“成年人从事不同职业所表现出来的非常不同的才能。在许多场合,与其说是分工的原因,不如说是分工的结果”。由此表明亚当·斯密认为交换是分工的原因,才能是分工的结果。柏拉图认为身体决定禀赋,禀赋决定分工。三、亚当·斯密认为市场范围对分工会有限制。《国富论》记载:“由于交换的力量而引起的分工,所以分工的范围必然总是受到交换能力范围的限制。换言之,受到市场范围的限制。”相对于色诺芬是从产业链的上下游角度来说明分工受到市场规模限制,亚当·斯密从两个方面提出市场范围对分工有限制,一个方面是从供给的产业链上下游角度提出,《国富论》记载:“有些种类的产业,即使是最低的一种,也只能在大城市中进行。例如,一个搬运工在其他地方就我不到工作维持生活。”另一个方面是从市场需求角度提出。《国富论》记载:“通过水运,为每一种产业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市场,这是单凭陆地运输办不到的。因此,正是在海岸和通航河道的两岸,各种产业自然而然地开始分工,并得到改进,这种改进常常要经过很长的时间以后,才能推广到全国各地。”以上的论证表明,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是站在前人的思想之上,但是他通过对现实情况的思考和理论上完善又成为后人,(不管是阿林·扬格还是杨小凯等人),在分工理论与产业集群理论上的航标。
3、结论 在群星闪耀的古典经济学时期,我们选取了在分工理论领域内最具影响力的两位大师:威廉·配第、亚当·斯密。他们给后人留下的分工创造效率以及产业集群理论的灯塔式结论:1、分工提高效率的思想以及对此的解释。2、市场范围对分工会有限制。3、首次描述出产业集群的经济现象。由于他们这些结论,比较深邃,在当时无人能出其右,因此没有人对此提出有力的批驳意见,也做不出能够证伪的经验材料,所以这些结论被当作公理存在于分工理论以及产业集群思想中。由于亚当·斯密主要关注的是工场手工业的分工,但对整个社会的分工以及其相互关系和演进的特点却很少论及,所以亚当·斯密在分工理论上的瑕疵是没有参透工场手工业分工与社会分工的区别以及相互联系,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近代经济学时期才被打破。
三、近代经济学时期的分工与产业集群理论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同时提出了两种思想:一般均衡和报酬递增。对一般均衡思想继承与发展的是新古典经济学奠基人A·马歇尔,A·马歇尔在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范式中虽然试图在其一般均衡框架中通过外部经济这个概念将规模报酬递增纳人到一般均衡体系内,但是由于规模报酬递增与一般均衡理论的矛盾,以及当时的数学处理手段的限制,A·马歇尔就放弃报酬 递增思想的假定,转而假定为报酬不变。而传承报酬递增思想的是美国经济学家阿林·杨格,阿林·杨格在英国科学促进协会F分部主席的就职演说时,发表了一篇文章《报酬递增与经济进步》。这篇文章在研究分工、市场与报酬递增问题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纳克斯的《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是以阿林·杨格的思想为基础。罗森认为这篇文章代表了研究分工问题的最高成就。杨小凯则更是尊称阿林·杨格为伟大的经济学家。后来在阿林?杨格的基础上,华裔经济学家杨小凯更是将这种思想推向极致,杨小凯的经典代表作《经济增长的微观基础》用非线性规划(超边际分析)重新将古典经济学中关于分工、专业化和经济增长等精彩思想变成决策和均衡模型,掀起一股用现代分析工具复古古典经济学的思潮,成为分工、专业化和经济增长理论从90年代迄今最重要的发展。阿罗盛赞杨小凯将斯密的劳动分工论与科斯的交易费用理论浑然一体,在某种程度上,新兴古典分析框架其实就是一种“斯密-科斯-历小凯”框架。由此,我们认为分工提高效率不仅是经济增长的理论基础,也是产业集群理论的理论乃至很多相关理论的基石。换言之,产业集群理论是分工提高效率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1、阿林·杨格的分工理论与产业集群理论 阿林·杨格,美国经济学家,1928年在英国科学促进协会F分部主席的就职演说时,发表了一篇文章《报酬递增与经济进步》,这篇文章在研究分工、市场与报酬递增问题上,具有划时代意义。阿林·杨格最重要的贡献就在于,从分工、专业化的角度深刻揭示了报酬递增与市场规模扩大的自我演进机制。阿林?杨格认为,劳动分工和专业化之所以会提高生产率,是因为劳动分工通过迂回生产的方法实现了报酬递增,反过来,报酬递增又降低了生产的单位成本,并使作为外生变量的家庭收入购买力上升,从而扩大了市场规模,市场规模的扩大导致分工的进一步深化,分工深化进一步导致市场规模扩大,这是一个动态相互作用的一个自我演进的机制。阿林·杨格的研究重心落在“迂回生产”上,从而弥补了亚当·斯密“直接生产”的理论瑕疵。在阿林·杨格的眼里迂回生产的程度是产业发展乃至经济增长的原动力,产业发展程度越高,其迂回生产的产业链条的长度就会越长,产业链条上的每个企业和产品种类就越多。由此推断,当产业链条上的企业越聚越多,便会成为相关产业的集群。在集群形成之中,相关的企业之间通过分工合作、迂回生产等使集群内链条不断加长,生产效率不断提高,出现了产量增加的比例大于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的报酬递增现象,这实际上就是建立在迂回生产基础上的产业集群效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建立在专业化程度不断加深、分工链条不断加长、不同企业之间迂回生产、相互协调所带来的报酬递增,是产业集群理论的一块坚实的基石。 2、杨小凯的分工理论与产业集群理论 杨小凯。旅居澳大利亚的华裔经济学家、澳大利亚社会科学院院士,1991年杨小凯和博兰在《政治经济学期刊》上发表一篇经典论文《经济增长的微观基础》,这篇文章被同行匿名审稿人视为第一篇用劳动分工的内生演进解释经济增长的论文,真正为经济增长奠定了微观基础。该文章用非线性规划(超边际分析)重新将古典经济学中关于分工、专业化和经济增长等精彩思想变成决策和均衡模型,成为分工、专业化和经济增长理论从90年代迄今最重要的发展。1993年杨小凯和黄有光合著的经济学专著《专业化和经济组织——种新兴古典微观经济框架》通过了严格的匿名审稿程序,被列入了“对经济分析的贡献”丛书,这本专著初步建立了新兴古典经济学的框架。在这个框架中,专业化经济、劳动分工和经济组织结构被引入了经济学的核心部位。他们引入专业化经济和交易费用,并且沿用个人最优化和市场均衡的方法,证明劳动分工内生演进的基础是专业化经济与交易费用之间的两难选择。诺贝尔奖得主阿罗称赞,杨小凯“使斯密的劳动分工论与科斯的交易费用理论浑然一体”。这句话点出了杨小凯对劳动分工论乃至相关领域的重要贡献。在某种程度上,新兴古典分析框架其实就是一种“斯密一科斯—杨小凯”框架。 杨小凯对分工以及产业集群理论思想的贡献主要为两方面:一、认为分工与专业化能带来经济效率的提高。专业化经济报酬递增的根源之一,即每个人专业化程度加深会带来的生产率提高,也就是说,边际或平均生产率随着生产活动的专业化水平的上升而增加,专业化水平的提升就会导致分工的深化,进而共同提升了报酬递增的效果,从这个方面来说杨小凯对专业化研究的深入,是对阿林·杨格分工理论的必要补充。二、提出分工与内生交易费用的关系以及解决办法。杨小凯在《新兴古典经济学》中说“不管是内生交易费用还是外生交易费用,对分工水平和生产力的发展都有决定性影响。而如何降低内生交易费用,对分工就更是意义重大”。杨小凯把内生交易费用分为广义内生交易费用和狭义内生交易费用,内生交易费用都是由特定的人类行为引起的。为了降低交易费用对分工的影响,杨小凯在借鉴前人的思想基础上提出了合约设计。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杨小凯所做的贡献是出色的完善“斯密-科斯”框架,因此,后人,也称此框架为“斯密-科斯-杨小凯”框架。
3、结论 在近现代经济学中,亚当·斯密、阿林·杨格、杨小凯三位经济学巨匠,他们在各自的时代把经济学尤其是分工理论,不断地深入,为后人不断地指明研究方向,因此他们是经济学理论界的灯塔。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同时提出了两种思想:一般均衡思想和报酬递增思想。报酬递增思想则由阿林·杨格传承,阿林·杨格在英国科学促进协会F分部主席的就职演说时,发表了一篇文章《报酬递增与经济进步》,这篇文章在研究分工、市场与报酬递增问题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罗森认为这篇文章代表了研究分工问题的最高成就。杨小凯则更是尊称阿林·杨格为伟大的经济学家。阿林·杨格迂回生产以及报酬递增思想的提出成为后来分工理论以及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的重要基石。在阿林·杨格之后,华裔经济学家杨小凯更是将这种思想推向极致,他的经典代表作《经济增长的微观基础》用非线性规划(超边际分析)重新将古典经济学中关于分工、专业化和经济增长等精彩思想变成决策和均衡模型,掀起一股用现代分析工具复古古典经济学的思潮,成为分工、专业化和经济增长理论从90年代迄今最重要的发展。杨小凯的重要贡献在于“使斯密的劳动分工论与科斯的交易费用理论浑然一体”,丰富完善了阿林·杨格的理论基石。因此,亚当·斯密、阿林·杨格与杨小凯这三位大师在专业化与分工以及经济增长领域里面理论上的杰出贡献,使产业集群理论乃至很多相关理论找到了理论基石。换言之,产业集群理论是分工提高效率理论的应用与进一步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