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诗歌形象探究诗人思想情感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q198701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书为心画,诗为心声。诗人作诗的目的就是抒发自己忧国忧民、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思乡怀友、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等思想情感。因此我们欣赏诗歌就要领会诗人思想情感。领会诗人思想情感可以从诗人生活经历、写作风格、写作背景、表现手法、语言特点等方面进行探究。笔者从诗歌形象入手探究诗人思想情感。
   一、从诗人形象及诗人描绘的客体形象探究诗人思想情感
   1.诗歌中诗人形象“我”不同于小说形象中的“我”(非作者本人),诗歌中形象的“我”一般指的是诗人自己,诗人在形象中隐含自己的思想情感。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怀。
   从诗歌最后四句可见诗人处世艰难,四处漂泊,客居他乡,年老疾病缠身,独自登台站立,鬓发霜白(诗人此时56岁),举酒解愁而身体有疾病不得不暂停饮酒的人物形象。通过诗人这一人物形象结合诗人写作背景(安史之乱之后,地方军阀争夺地盘,时局混乱。杜甫依托严武不成(严武病逝),本想离开成都直达夔门,但因病魔缠身,只好呆在云安,一呆就是三年。三年后在极端困苦的情况下,拖着病身辗转到夔州。那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感慨万千而作此诗。)可探究诗人思想感情。诗人这时处在颠沛流离,老病孤愁的复杂情感之中。
   2.诗人借助所描绘的客体形象来抒发自己情感。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诗的最后两句刻画了一个寒江独钓的渔翁形象。他在漫江大雪,几乎没有任何生命的地方,在一条孤单的小船上,在大雪纷飞的江面上垂钓。诗人通过这一客体形象(渔翁)来表现自己。我们通过诗人刻画的这一客体形象结合写作背景(柳宗元参加“永贞革新”失败后,九月被贬邵州刺史。这对一个年仅33岁勇于改革的志士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元和元年又遇母亲病逝,这时国忧、家祸集于一身,激愤伤感而作此诗。)来探究诗人思想感情。这一形象表达诗人在政治上改革失败后虽然处境孤独,但顽强不屈、凛然无畏、孤傲清高的思想感情。
   二、从诗人借助的事物形象探究诗人思想情感
   诗人常常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来表明自己某种志趣和某种情感。“竹”具有气节和积极向上的内涵,“松柏”具有坚挺、傲岸、不屈生命力的内涵,“菊”具有隐逸、高洁、脱俗的内涵,“梅”具有傲雪、坚强、不屈不挠的内涵,如此等等。
  《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凿深山出,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石灰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出来,视烈火焚烧为平常之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畏惧,甘愿把清白留在人间。我们通过诗人借助石灰这一事物形象和诗人作诗背景(明英宗时,瓦剌入侵,英宗被俘。于谦议立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政治家。)可以探究诗人思想情感。诗人借助石灰这一事物形象抒发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和坚守节操的思想情感。
   三、从诗人借助的景物形象探究诗人思想情感
   诗人往往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来表现自己的主观情感,这些“物象”就变成“意象”,多个“意象”便组成“意境”。诗人借助“意象”或“意境”来抒发自己情感,即“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相融”。
  《山居秋冥》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诗人借助物象“空山、新雨、明月、松林、清泉、石头、浣女、渔舟、莲动”描绘一幅清新、宁静、淡远的秋山晚景图。通过诗人这一景物形象可以探究诗人思想情感。诗人借此抒发自己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向往之情,对官场生活的厌恶之情。
   总之,诗在言情。诗人借助人物形象、事物形象、景物形象来抒发思想情感。我们能正确感受理解诗歌形象,就能准确把握形象所寓含的思想情感。
其他文献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寻、理、信、遇”等实词词义;帮助学生借助工具书巩固文言文的相关知识,理解文章内容。   2.技能目标:掌握古代的文化常识,培养分析古文的能力,拓展探讨问题的思路。   3.情感目标:了解《贞观政要》的主要思想及其进步意义; 感悟唐太宗对于纳谏的认识,体会封建帝王的治国思想。    【教学方法】   1.诵读   2.合作探讨   【教学过程】  
期刊
近一年来,多次参加市区两级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新课程改革研讨会,许多教师都提到了一个有些尴尬又令人深思的问题:新课程既有必修课,又有选修课,并且阅读量也偏大,怎么赶进度似乎都完不成教学任务。单从教学内容本身来看,这确实是一个问题,但我们的教师似乎忘了新课程改革本身的目的是什么,那就是要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教师只是一个参与者和引导者,也就是说,在新课标下,教师应该有这样的理念——学生才是学习的主
期刊
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一篇平庸无奇的文章是无法吸引读者的,而使文章能吸引读者是从事文学创作的基本要求之一,也是提高自己文学创作水平的关键。如何才能使文章吸引读者,归纳起来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情节曲折,引人入胜   高尔基说:“文学的第三要素是情节及人物之间的联系、矛盾、同情、反感和一般的相互关系,某种性格、典型的成长和构成的历史。”文学作品的情节是对社会生活中矛盾冲突的反映,而现实生活
期刊
哈利波特作者罗琳在哈佛大学的演讲中谈到想象力的重要性。罗琳说,想象力是一种能促使人类预想不存在事物的独特能力,是所有发明和创新的源泉。想象构成了创新的基础,是一种极其可贵的思维品质。   阅读教学中,笔者尝试从下面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一、增加储备,培养想象   知识经验是发展学生想象力的基础,往往能迸发出想象的火花。语文教学要开拓学生的视野,扩大知识范围,就得增加表象储备。创造
期刊
在否定失当这一类语病中,有些句子因为使用了特殊否定词或特殊否定句式而造成了语病。如果我们按一般否定失当去理解,往往很难辨别出来,因此需用我们抓住以下几种特殊的否定词认真辨析。   一、使用同义否定形式的复合词引起否定失当   例1.人类的智慧在于不断征服大自然,使未来的世界更加美好。然而,大自然好像有意与人类作对,让疾病无时无刻地困扰着人们的身心健康。   这个句子本身要表达的意思为:大自然
期刊
艺术手法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在高三语文复习过程中是一个难点,也是高考的一个必考点。诗歌鉴赏、文学类文本阅读都涉及到艺术表现手法。考试说明要求“把握作品内容,注意传统文化底蕴和表现方法”。在学生写作的过程中也涉及到如何巧妙地熟练运用表达技巧的问题。所以,“艺术表现手法”也是高三语文复习的一个重点。   一、带领学生搞清楚什么是“艺术手法”   “艺术手法”这个概念,很多学生搞不明白。这很大程度上影
期刊
高考中对诗歌鉴赏的考查,无非就是对诗歌形式和内容的考查,即对诗歌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初步的考查;对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进行综合评价。那么如何去征服高考鉴赏诗歌的这座高峰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了深入的探究,从四个方面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一、培养学生对题意的理解能力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高考试题指向明确,要求简明,解答前一定要仔细审题,注意弄清题目中的
期刊
语文教育专家刘国正先生曾说:“板书是一种教学艺术,既要醒目,又要悦目,对教学起画龙点睛作用。”为了充分发挥板书作用,让学生了解课文中的点睛之笔,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进行板书设计,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1.首先给学生讲一些板书的基本知识,介绍一些板书类型。如结构图板书,形体板书,文字符号板书,整体板书,局部板书等等。打开学生创作思路,掌握科学方法,找到切入点。   2.将自己设计积累的板书样式
期刊
高考在即,十年寒窗只为“一鸣惊人”。 虽然语文博大精深,但高考语文有规律可循,有技巧可应对。现就树立并保持“清醒”的高考语文答题意识问题与学子共勉。   一、审题意识   “磨刀不误砍柴工”,仔细审读并深入研究题干是关键。   1.勾画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学生高考时因紧张或没有养成“精”读的习惯,读题时易漏读、误读,以致答非所问。而命题人在设置题干时常变化多端,如“选出最准确的”“选出正确的”
期刊
诗歌是心灵世界的一朵奇葩,无数诗人用心灵浇灌它,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它是一种高雅艺术,它以精练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愫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自“诗三百”以来,经楚辞、汉乐府、魏晋南北朝诗,迄唐诗宋词元曲,其间不绝如缕的是两千多年来诗人们忘情于其间的醉心之作。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之豪情壮志之辞,也有“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之羁旅思乡之作,更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