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高校的发展迫切需要良好的课程考核系统。如何从传统的应试模式过渡到适合学生需要和社会需要的考试方式是高校急需解决的问题。相关教师应从自身出发相应考试评价方式改革的号召,增加形成性评价的比例,更好地达到高校教育的教学目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主要分析了考试方法改革的基本做法,学生学业评价的方式以期提高高校的教育水平。
【关键词】考试评价 改革方式 教学水平 形成性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043-02
从整体上来讲,现行的考试方式以及评价方式不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的需求,与推动高校教育和课程改革进程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的问题是:教师过分强调在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改进与激励的功能;一部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有待改进;考试内容主要围绕课本知识,评价内容过度注重学生的卷面成绩;笔试成绩占很大比重,并没有契合不同专业学生的实际需求……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高校素质教育的发展,影响了学生今后的就业和今后的发展。因此,改革我校的考试评价方式已经成为了十分紧迫的任务。
一、考试方法改革的基础做法
1.不断更新考试理念
考试时高校教育重要的有机环节之一,中国的考试自古代就开始了,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从古到今,考试与教育一直是分不开的。而目前的高校的考试基本是在学生没有升学压力的基础下对学生的一定阶段的学习情况进行考察,并对学生进行等级划分与优差划分。高校的考试成绩影响的是学生毕业情况,因此,考试分数是学生全部评价的结论,在这种考试观念的影响下,大部分的学生只是看中自己的考试分数,过多地追求分数,不在乎分数背后的知识。这种想法直接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整体素质的提升。因此,为了推动考试评价方式改革的进程,相关教育工作者应从观念出发,不断更新考试理念,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师需要认识到考试知识自身因材施教的调节手段,是及时了解受教育者的学习情况的重要措施,充分发挥考试的作用可以促使学生实现自我价值。更新考试观念是一切改革措施的出发点,教师从观念出发可以及时找准改革方向,事半功倍。
2.创新考试方法
要想充分发挥高校考试的教育功能,全面实现考试的目的,合理反映教学质量,就必须有科学的考试评价方式。纵观大部分的高校考试方法都是采用了应试教育传统的方法。这种传统考试方法题型单一、答案讲话、形式单一,不能真正达到检验学生现有学习情况,提升学生全面素质的要求。
高校所需要的考试方法不但要考察到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水平,还要能够检查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动手能力,并且要能显示出学生的职业能力、兴趣和习惯等。所以,为了达到上述的要求,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创新考试方法,采用开放的、灵活的多种考试考核方法,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定项考察。如:考察学生的反应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可以辩论的考试方式进行;考察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专业技能等可以试验操作,小制作竞赛的形式进行;考察学生的常识性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可以闭卷的形式进行……
3.丰富考试内容
高校考试的改革除了要从观念出发,创新考试方法之外还需要丰富考试内容。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学科考试内容还停留在“了解,掌握,记忆”的三个认识层面上。学生在阅读相关专业知识基础上对专业知识进行记忆。学生对自己掌握的知识还没有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不能再理解的基础上举出适当的例子进行证明,或者不能用相关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为“上课记笔记,作业抄笔记,考试之前复习笔记,考试之中默写笔记,考完之后卖笔记。”这种流水的学习习惯直接揭露了当前高校教育考试制度的成就、滞后。因此,高校教育必须改革考试内容,不能单纯从课本知识出发,还需要延伸到学生实际生活中,从现阶段的考试内容中转化到终点考核实际应用能力以及综合素质上来。通过这种方式才能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自学”的最佳目标。
二、学生学业评价的具体方式
1.终结性评价
终结评价既可以选择“纸笔考试加表现性评价”也可以选择“表现性评价”。教师需要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合理选择终结性评价。而评价方式可以以闭卷为基础,在此基础上提供开卷、闭开卷、闭卷+上机操作、闭卷+课堂演讲等不同评价方式。在文化基础课程考察上,终结性评价的比例需要占据60%;在专业基础、专业课程的考察上,根据课程的实践技能环节的比重终结性评价需要占据40%到50%。
2.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主要侧重评价学生的日常表现过程和学习过程,具体的形式可以有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等形式。鼓励学生参与到评价体系中,锻炼学生的客观评价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当然,在文化基础课程考察过程中,形成性评价需要占据40%的比重,在专业基础、专业课程考察过程中,形成性评价需要占据50%到60%。
总而言之,我校的考试评价方法改革道路任重道远,随着教育教学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考试评价方法的改革会在很大程度上引导者教学的具体方向,在教师教学过程中起着“指挥棒”的作用,只要做好考试评价方式改革工作,就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全面带动高校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等一系列的改革工作,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笔者认为所有的教职工都有责任监督此项改革工作的进程,共同推动高校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德成.减负背景下的评价与考试改革[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4,4.
[2] 党春红.改革数学考试与评价方式,促进学生的素质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2013,2.
[3] 韦华,姜伟.大学体育课程改革要点及学生取向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1,5.
[4] 赵顺延.改革考试评价方式搭建学生成长桥梁[J].新课程导学,2015,4.
[5] 朱亚先,林丽榕,陈小兰.改革考试方法全面评价学生能力[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z1.
【关键词】考试评价 改革方式 教学水平 形成性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043-02
从整体上来讲,现行的考试方式以及评价方式不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的需求,与推动高校教育和课程改革进程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的问题是:教师过分强调在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改进与激励的功能;一部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有待改进;考试内容主要围绕课本知识,评价内容过度注重学生的卷面成绩;笔试成绩占很大比重,并没有契合不同专业学生的实际需求……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高校素质教育的发展,影响了学生今后的就业和今后的发展。因此,改革我校的考试评价方式已经成为了十分紧迫的任务。
一、考试方法改革的基础做法
1.不断更新考试理念
考试时高校教育重要的有机环节之一,中国的考试自古代就开始了,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从古到今,考试与教育一直是分不开的。而目前的高校的考试基本是在学生没有升学压力的基础下对学生的一定阶段的学习情况进行考察,并对学生进行等级划分与优差划分。高校的考试成绩影响的是学生毕业情况,因此,考试分数是学生全部评价的结论,在这种考试观念的影响下,大部分的学生只是看中自己的考试分数,过多地追求分数,不在乎分数背后的知识。这种想法直接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整体素质的提升。因此,为了推动考试评价方式改革的进程,相关教育工作者应从观念出发,不断更新考试理念,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师需要认识到考试知识自身因材施教的调节手段,是及时了解受教育者的学习情况的重要措施,充分发挥考试的作用可以促使学生实现自我价值。更新考试观念是一切改革措施的出发点,教师从观念出发可以及时找准改革方向,事半功倍。
2.创新考试方法
要想充分发挥高校考试的教育功能,全面实现考试的目的,合理反映教学质量,就必须有科学的考试评价方式。纵观大部分的高校考试方法都是采用了应试教育传统的方法。这种传统考试方法题型单一、答案讲话、形式单一,不能真正达到检验学生现有学习情况,提升学生全面素质的要求。
高校所需要的考试方法不但要考察到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水平,还要能够检查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动手能力,并且要能显示出学生的职业能力、兴趣和习惯等。所以,为了达到上述的要求,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创新考试方法,采用开放的、灵活的多种考试考核方法,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定项考察。如:考察学生的反应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可以辩论的考试方式进行;考察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专业技能等可以试验操作,小制作竞赛的形式进行;考察学生的常识性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可以闭卷的形式进行……
3.丰富考试内容
高校考试的改革除了要从观念出发,创新考试方法之外还需要丰富考试内容。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学科考试内容还停留在“了解,掌握,记忆”的三个认识层面上。学生在阅读相关专业知识基础上对专业知识进行记忆。学生对自己掌握的知识还没有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不能再理解的基础上举出适当的例子进行证明,或者不能用相关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为“上课记笔记,作业抄笔记,考试之前复习笔记,考试之中默写笔记,考完之后卖笔记。”这种流水的学习习惯直接揭露了当前高校教育考试制度的成就、滞后。因此,高校教育必须改革考试内容,不能单纯从课本知识出发,还需要延伸到学生实际生活中,从现阶段的考试内容中转化到终点考核实际应用能力以及综合素质上来。通过这种方式才能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自学”的最佳目标。
二、学生学业评价的具体方式
1.终结性评价
终结评价既可以选择“纸笔考试加表现性评价”也可以选择“表现性评价”。教师需要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合理选择终结性评价。而评价方式可以以闭卷为基础,在此基础上提供开卷、闭开卷、闭卷+上机操作、闭卷+课堂演讲等不同评价方式。在文化基础课程考察上,终结性评价的比例需要占据60%;在专业基础、专业课程的考察上,根据课程的实践技能环节的比重终结性评价需要占据40%到50%。
2.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主要侧重评价学生的日常表现过程和学习过程,具体的形式可以有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等形式。鼓励学生参与到评价体系中,锻炼学生的客观评价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当然,在文化基础课程考察过程中,形成性评价需要占据40%的比重,在专业基础、专业课程考察过程中,形成性评价需要占据50%到60%。
总而言之,我校的考试评价方法改革道路任重道远,随着教育教学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考试评价方法的改革会在很大程度上引导者教学的具体方向,在教师教学过程中起着“指挥棒”的作用,只要做好考试评价方式改革工作,就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全面带动高校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等一系列的改革工作,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笔者认为所有的教职工都有责任监督此项改革工作的进程,共同推动高校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德成.减负背景下的评价与考试改革[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4,4.
[2] 党春红.改革数学考试与评价方式,促进学生的素质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2013,2.
[3] 韦华,姜伟.大学体育课程改革要点及学生取向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1,5.
[4] 赵顺延.改革考试评价方式搭建学生成长桥梁[J].新课程导学,2015,4.
[5] 朱亚先,林丽榕,陈小兰.改革考试方法全面评价学生能力[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