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进教学方式,提高学习能力,构建高效课堂”倡导以“主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教学中,找准课文的切入点,设计主问题是课堂教学最为关键的一环。找准切入点,我们就能提纲挈领地对课文进行全面把握,把课文理解透彻,提高提问效益,使课堂呈现出“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局面。
一、以文章题目为切入点
有人说如果把一篇文章比作一间房子,那么标题即是文章的“窗户”,透过这扇“窗户”我们可以窺出文章的主要内容或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所以阅读教学中我们常常把“课题”作为切入点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引导学生针对课题进行质疑。这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提高了阅读效果。
教学《小泽征尔的判断》时,我出示课题后,先让学生读题,然后围绕题目质疑。一双双小手举起来,一个个紧扣课文内容的问题也诞生了:“小泽征尔是谁?”“小泽征尔在什么情况下作出判断?”“小泽征尔作出了什么判断?”“小泽征尔的判断对吗?”“小泽征尔为什么会作出这样的判断?”……这些问题有机联系在一起,我简要把它们写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默读课文。在学生有了自己的独立思考后,我又让他们围绕这些问题进行了小组交流学习,有些问题小组解决不了,组长把它记录下来,在全班交流时提出来共同研讨。简单的问题学生通过自学小组交流就会了,结果就剩下两个问题:“小泽征尔是什么情况下做出果断判断的,为什么能做出这样的判断?”这正是课文的重点,我就抓住这两个主问题引导学生细细品读课文三、四段,体会小泽征尔不迷信权威,敢于坚持自己正确判断的品质。
二、以关键词为切入点
每一篇课文都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性词语,有人称为“文眼”。关键性词语是我们理解文章的切入点,是打开文章之锁的钥匙。“文眼”找得准,学生和文本之间就会产生巨大的磁场,就会发生学生和文本之间情理意趣的“高端对话”,可以收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效果。
教学《皮巧根桥》时,我抓住“不声不响”这个词为切入点。先让学生读词、理解词的意思,再问:“皮巧根不声不响表现在哪些地方?”学生把皮巧根和同学的表现相比较进行理解:“上学路上同学们讲立功的人和事,有的想当救火英雄,有的想当打渔英雄,而皮巧根却不声不响。皮巧根也有梦想,但不像同学侃侃而谈,而是落实在行动中——为大家造了一座木桥。”学生在读文思考、小组讨论中理解:皮巧根是怎样架桥的,为什么人们有了新桥,还是那么喜欢叫“皮巧根桥”。感悟到一个孩子虽然力量有限,也能用爱心做些有益于人们的事。
三、以重点句子为切入点
在阅读教学中以重点句为切入点,将这个句子的理解和文章思路、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有机结合在一起组织教学,可以使课堂教学脉路清晰,也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有效地思维、读书,顺利完成学习目标。
如教学《争吵》第二课时,我先听写父亲说的最后一句话:“既然你错了,就应该第一个伸过手去请他原谅,更不应该向一个比你高尚的朋友举起尺子!”再让学生读句子,谈谈自己对这个句子的理解,然后质疑:为什么说克莱谛是“高尚的朋友”?围绕这个主问题学生先自主学习,边读课文,边思考,画出能体现克莱谛高尚的语句,并作批注。然后小组交流讨论画的地方并说说自己的体会。接着班级汇报,学生抓住文中关键词句说体会,体现克莱谛的高尚,我相机指导、点拨,并把“我”和克莱谛进行对比,使学生懂得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宽容、团结友爱。
又如教学《语言的魅力》,我出示两个句子:“我什么也看不见!”“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让学生读读,比较一下哪个句子好,为什么?初步感受语言的魅力。然后让学生读课文思考:这两句话分别是谁说的,各起到了怎样不同的效果?并就这两个主问题进行讨论、交流,明白恰当地运用语言,会产生非凡的感染力,能深深地打动人。
四、以人物形象为切入点
以人物形象为切入点,来设计主问题,以整合课程内容。教学《莲叶青青》,我以祖母这个人物形象为主线,联系课文内容,谈谈祖母是一个怎样的人。这样就串起了整篇文章的情节、环境、主旨等,贯穿整个阅读教学的过程。这条主线提纲挈领,高度概括、整合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使教学于单纯中尽显丰满,有效凸显了文本内在的最佳信息。
阿基米德曾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整个地球。”对于阅读教学来说,教师选择了一个合适的切入点便是选择了难点的突破口,也是给了学生一个支点。找准课文切入点设计好主问题,围绕主问题进行教学,不仅能使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而且使阅读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构建高效课堂的有效策略。
一、以文章题目为切入点
有人说如果把一篇文章比作一间房子,那么标题即是文章的“窗户”,透过这扇“窗户”我们可以窺出文章的主要内容或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所以阅读教学中我们常常把“课题”作为切入点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引导学生针对课题进行质疑。这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提高了阅读效果。
教学《小泽征尔的判断》时,我出示课题后,先让学生读题,然后围绕题目质疑。一双双小手举起来,一个个紧扣课文内容的问题也诞生了:“小泽征尔是谁?”“小泽征尔在什么情况下作出判断?”“小泽征尔作出了什么判断?”“小泽征尔的判断对吗?”“小泽征尔为什么会作出这样的判断?”……这些问题有机联系在一起,我简要把它们写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默读课文。在学生有了自己的独立思考后,我又让他们围绕这些问题进行了小组交流学习,有些问题小组解决不了,组长把它记录下来,在全班交流时提出来共同研讨。简单的问题学生通过自学小组交流就会了,结果就剩下两个问题:“小泽征尔是什么情况下做出果断判断的,为什么能做出这样的判断?”这正是课文的重点,我就抓住这两个主问题引导学生细细品读课文三、四段,体会小泽征尔不迷信权威,敢于坚持自己正确判断的品质。
二、以关键词为切入点
每一篇课文都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性词语,有人称为“文眼”。关键性词语是我们理解文章的切入点,是打开文章之锁的钥匙。“文眼”找得准,学生和文本之间就会产生巨大的磁场,就会发生学生和文本之间情理意趣的“高端对话”,可以收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效果。
教学《皮巧根桥》时,我抓住“不声不响”这个词为切入点。先让学生读词、理解词的意思,再问:“皮巧根不声不响表现在哪些地方?”学生把皮巧根和同学的表现相比较进行理解:“上学路上同学们讲立功的人和事,有的想当救火英雄,有的想当打渔英雄,而皮巧根却不声不响。皮巧根也有梦想,但不像同学侃侃而谈,而是落实在行动中——为大家造了一座木桥。”学生在读文思考、小组讨论中理解:皮巧根是怎样架桥的,为什么人们有了新桥,还是那么喜欢叫“皮巧根桥”。感悟到一个孩子虽然力量有限,也能用爱心做些有益于人们的事。
三、以重点句子为切入点
在阅读教学中以重点句为切入点,将这个句子的理解和文章思路、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有机结合在一起组织教学,可以使课堂教学脉路清晰,也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有效地思维、读书,顺利完成学习目标。
如教学《争吵》第二课时,我先听写父亲说的最后一句话:“既然你错了,就应该第一个伸过手去请他原谅,更不应该向一个比你高尚的朋友举起尺子!”再让学生读句子,谈谈自己对这个句子的理解,然后质疑:为什么说克莱谛是“高尚的朋友”?围绕这个主问题学生先自主学习,边读课文,边思考,画出能体现克莱谛高尚的语句,并作批注。然后小组交流讨论画的地方并说说自己的体会。接着班级汇报,学生抓住文中关键词句说体会,体现克莱谛的高尚,我相机指导、点拨,并把“我”和克莱谛进行对比,使学生懂得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宽容、团结友爱。
又如教学《语言的魅力》,我出示两个句子:“我什么也看不见!”“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让学生读读,比较一下哪个句子好,为什么?初步感受语言的魅力。然后让学生读课文思考:这两句话分别是谁说的,各起到了怎样不同的效果?并就这两个主问题进行讨论、交流,明白恰当地运用语言,会产生非凡的感染力,能深深地打动人。
四、以人物形象为切入点
以人物形象为切入点,来设计主问题,以整合课程内容。教学《莲叶青青》,我以祖母这个人物形象为主线,联系课文内容,谈谈祖母是一个怎样的人。这样就串起了整篇文章的情节、环境、主旨等,贯穿整个阅读教学的过程。这条主线提纲挈领,高度概括、整合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使教学于单纯中尽显丰满,有效凸显了文本内在的最佳信息。
阿基米德曾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整个地球。”对于阅读教学来说,教师选择了一个合适的切入点便是选择了难点的突破口,也是给了学生一个支点。找准课文切入点设计好主问题,围绕主问题进行教学,不仅能使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而且使阅读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构建高效课堂的有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