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个性化备课概念的提出更多的是对集体备课弊端的一种拨乱反正。然而审视课改形势下的个性化备课,无论是下载教案式的“备课”,还是“收集”式的备课,都不是真正的个性化备课。个性化备课应从原始阅读开始。原始阅读,即教师不借助任何的资料阅读文本,理解文本。但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排斥资料的查找,与课堂的生成、生态课堂也并不矛盾。
关键词:个性化备课;集体备课;原始阅读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22-018-2
一、关于“个性化备课”
“个性化备课”是现今教科研中一个比较时尚的用语。有专家说,“个性化备课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思维,它是对人的重新审视,是在个性的张扬中建立自信的教学生活,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备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个性化备课使师生互动根植于充满个性自由的教学土壤里,并且能够通过个性化的教学把每个学生的个性潜力充分发掘出来,让语文课堂永远充溢着蓬勃的生命活力。”
专家的描述很令人神往,那么什么叫“个性化备课”?笔者的理解是这样的:“个性”是和“共性”相对,“个性化”和“大众化”相对,顾名思义,“个性化”就是非共性、非一般大众化的东西,“个性化备课”就是备非共性、非一般大众化的课。换言之,只要是自己独立备课,独立备自己的课,围绕自己的教学主张,备出自己的特质,备出自己的个性,打造出独特的、别开生面的、独具一格的、与众不同的效果,那么,这样的备课就是个性化的备课。
时下集体备课备受青睐,并已成为学校教研活动中的重头戏和亮点。“庇千山之木于一台,汇百家之流于一体”,集体备课本身并没有错,但是在当前的集体备课背后,也隐藏着种种弊端:目前的集体备课往往功利意识太强,教学围绕考试打转,考什么,就教什么,于是就有了统一的教案、统一的教学方法和统一的学生作业。这样,本应是师生即兴发挥的语文课堂,变成了僵化、狭隘的牢笼。这种“集体备课”无异于把大家往一个笼子里赶,扼杀了教师的独立思维和教学个性。不考虑实际教学情况,千篇一律,这对教师的成长和专业发展是很不利的。
所以,笔者认为,个性化备课并不是“全新的教学思维”,它其实仍是一种常规的教学思维,其概念的提出更多的是对集体备课弊端的一种拨乱反正,是在推行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课改形势下,让我们重新对“备课”这一语文教学的首要环节进行审视和反思,进而探索备课的有效途径的一种引导。
二、审视我们的“个性化备课”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堂上一节课,堂下千滴汗”,要上好课,必须下足课前的准备功夫。备课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备课是指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一辈子”备课,即一个好的教师随时随地都要为备课做准备,用整个生命去备课。作为狭义的备课,其基本要求是三备: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备课不是单纯地写教案,而必须备教材,备学生;不仅要花功夫钻研教材、理解教材,仔细琢磨教学的重难点,更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设计教学活动,要设计高质量的有针对性的课堂练习,根据教学过程的设计和教学的实际需要制作好教学所必须的课件、教具、学具等。然而审视课改形势下的我们的备课,我们发现,在“学生为主体”、“生态课堂”的理念下,我们重视了备学生;在“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指导思想下,我们重视了备方法,而偏偏忽视了备教材、备文本。
教材、文本是知识的载体,是教学的依据,是教师上课的凭借。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说过:“钻研教材是备课最重要一环,这法儿那法儿,钻研不好教材就没法儿。”因此,备课必须要在钻研教材上下功夫,教师要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阅读教材,钻研教材,分析教材和确定知识的重点、难点上,把教材“嚼烂”,“吃”到肚子里,做到“腹中有本”。而作为新课标下的新型教师更要刻苦钻研教材,并具有创新性。
然而,我们不少教师在备课时常常只是拿起教材、教学参考资料浏览一遍,或到语文教学网页下载教学资源就算是完成了与教材的对话。这样的准备虽然表面上资料丰富,其实是相当粗浅的。因为你准备的资料都是别人的,都是别人对文本的解读,而你其实与文本仍然保持着相当的距离,所谓的备课,其实你只是完成了收集而已。
有一种理论说:“抄写教案,既能起到熟悉教材的作用,也可以学到人家的方法。”看似有道理,其实是错误的。如果说教案、教学设计是一种有效教学的组成部分的话,它应该是与原创者的教学环境相互依存的,再优秀的教案“也只能适宜于原创者的课堂,你若将其直接复制,并在自己的课堂上完整地执行这个教学设计,教学效果未必如意。”(孙琪斌老师的《在学中教·异步达标》p120)
备课是一门艺术,是一种充满激情、凝聚智慧的创造性劳动。因此,无论是抄写(下载)教案式的“备课”,还是“收集”式的备课,都不是真正的个性化备课,虽然省却了钻研的劳苦,但也随之失去了思索的灵光,往往使备课变成了一种虚设的“道具”。总之,教师如果一味凭借他人经验来应付教学,就会丧失自己的教学主张和个性。用著名特级教师胡明道的话说,就是“一望而知之下的深层的无知”。
三、个性化备课从原始阅读开始
语文是一门十分感性的学科,特别注重体验,特别强调感悟。所有的教学设计始于文本研读。教一节课犹如写一篇文章,想不好就写不好,想不深就写不深,想不透就写不透。如果教师与文本保持相当的距离,就无法帮助学生拉近距离。如果教师对教材没有感悟的过程,又怎么能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怎么能较好地引导学生与教材对话呢?如果教师备课时对文本解读存在欠缺,就很难为学生的思维打开一个更加自由、广袤的空间。如果老师教什么都心中无数,就谈不上什么效果。所有这些都将严重制约与窄化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设定,从而影响了语文教学整体质量的提升。
所以,文本是教与学的基本对象,必须扎扎实实予以落实。
教师读文的深浅是优教优学的关键之一,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充分重视文本解读这一环节,静心静气融入文本,为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过程的生成乃至教学重点、难点的把握提供必要的依据。在这里笔者引入一个“原始阅读”的概念,即教师不借助任何的资料阅读文本,理解文本,这其实也是培养自己的文本解读能力,“解读文本就是解密”,而这一能力也是一个语文教师的基本功,甚至是最重要的基本功。
新课程强调“以学定教”和“先学后教”,这里的“学”一般只理解为学生的“学”,为什么不能理解为教师的“学”呢?在“教”之前,教师为什么不能以学生的身份先“学”一学呢?“个性化备课从原始阅读开始”,在“原始阅读”中,教师自行发现、建构起文本的意义,才能帮助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体验、感悟的情绪化的“场所”;在“原始阅读”中,教师产生矛盾,生成困惑,才会理解、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感悟,尊重学生独特的生命感受;在“原始阅读”中,教师画出关键词语、含義深刻的句子,读出心得,读出味道,才会充分地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才会有教学设计的背景、教学设计的力量,才能转化为课堂教学的教学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说,“个性化备课从原始阅读开始”的提出与“下水作文”、“教师先下题海”的倡导,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当然,原始阅读并不排斥资料的查找。教师在原始阅读的基础上,多方面查找资料辅助对文本的理解,丰富自己对文本的解读。这是一种居高临下的解读,又是一种由点到面的解读。学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博采众家之长而又不迷失自己,“化”他人为自己,不被资源的海洋所淹没。资源化和个性化,不是简单相加,而应和谐辩证地统一在备课工作中。参照前人对文本的解读,不断提炼自己的观点,形成独特的见解,以便在教学中既能做到游刃有余,提升师生对话的质量,真正使自己担当平等对话中的首席位置。
当然,对备教材、备文本的充分重视与课堂的生成、生态课堂也并不矛盾,相反,重视文本的解读反而会促进课堂的生成,有利于教师课堂教学智慧的提升。“预设因生成而精彩,生成因预设而纷呈”。已故上海教育家陈钟梁曾说“研究的外延等于教育教学的外延”。备课充分了,教师便从容了,课堂便活跃了,学生便快乐了。有道是“好课无案,大课无痕”。
备课,是凝聚智慧的创造性活动。我们要把个性化备课的过程作为自己学习的过程、自我提高的过程。在教学实践中寻找和树立自己的个性,并善于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和张扬自己的个性,从而展现语文课堂和语文教师的独特魅力。“个性化备课从原始阅读开始”,个性化的备课成就个性化的教学,而个性化的教学终将造就教学的个性。
关键词:个性化备课;集体备课;原始阅读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22-018-2
一、关于“个性化备课”
“个性化备课”是现今教科研中一个比较时尚的用语。有专家说,“个性化备课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思维,它是对人的重新审视,是在个性的张扬中建立自信的教学生活,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备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个性化备课使师生互动根植于充满个性自由的教学土壤里,并且能够通过个性化的教学把每个学生的个性潜力充分发掘出来,让语文课堂永远充溢着蓬勃的生命活力。”
专家的描述很令人神往,那么什么叫“个性化备课”?笔者的理解是这样的:“个性”是和“共性”相对,“个性化”和“大众化”相对,顾名思义,“个性化”就是非共性、非一般大众化的东西,“个性化备课”就是备非共性、非一般大众化的课。换言之,只要是自己独立备课,独立备自己的课,围绕自己的教学主张,备出自己的特质,备出自己的个性,打造出独特的、别开生面的、独具一格的、与众不同的效果,那么,这样的备课就是个性化的备课。
时下集体备课备受青睐,并已成为学校教研活动中的重头戏和亮点。“庇千山之木于一台,汇百家之流于一体”,集体备课本身并没有错,但是在当前的集体备课背后,也隐藏着种种弊端:目前的集体备课往往功利意识太强,教学围绕考试打转,考什么,就教什么,于是就有了统一的教案、统一的教学方法和统一的学生作业。这样,本应是师生即兴发挥的语文课堂,变成了僵化、狭隘的牢笼。这种“集体备课”无异于把大家往一个笼子里赶,扼杀了教师的独立思维和教学个性。不考虑实际教学情况,千篇一律,这对教师的成长和专业发展是很不利的。
所以,笔者认为,个性化备课并不是“全新的教学思维”,它其实仍是一种常规的教学思维,其概念的提出更多的是对集体备课弊端的一种拨乱反正,是在推行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课改形势下,让我们重新对“备课”这一语文教学的首要环节进行审视和反思,进而探索备课的有效途径的一种引导。
二、审视我们的“个性化备课”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堂上一节课,堂下千滴汗”,要上好课,必须下足课前的准备功夫。备课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备课是指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一辈子”备课,即一个好的教师随时随地都要为备课做准备,用整个生命去备课。作为狭义的备课,其基本要求是三备: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备课不是单纯地写教案,而必须备教材,备学生;不仅要花功夫钻研教材、理解教材,仔细琢磨教学的重难点,更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设计教学活动,要设计高质量的有针对性的课堂练习,根据教学过程的设计和教学的实际需要制作好教学所必须的课件、教具、学具等。然而审视课改形势下的我们的备课,我们发现,在“学生为主体”、“生态课堂”的理念下,我们重视了备学生;在“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指导思想下,我们重视了备方法,而偏偏忽视了备教材、备文本。
教材、文本是知识的载体,是教学的依据,是教师上课的凭借。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说过:“钻研教材是备课最重要一环,这法儿那法儿,钻研不好教材就没法儿。”因此,备课必须要在钻研教材上下功夫,教师要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阅读教材,钻研教材,分析教材和确定知识的重点、难点上,把教材“嚼烂”,“吃”到肚子里,做到“腹中有本”。而作为新课标下的新型教师更要刻苦钻研教材,并具有创新性。
然而,我们不少教师在备课时常常只是拿起教材、教学参考资料浏览一遍,或到语文教学网页下载教学资源就算是完成了与教材的对话。这样的准备虽然表面上资料丰富,其实是相当粗浅的。因为你准备的资料都是别人的,都是别人对文本的解读,而你其实与文本仍然保持着相当的距离,所谓的备课,其实你只是完成了收集而已。
有一种理论说:“抄写教案,既能起到熟悉教材的作用,也可以学到人家的方法。”看似有道理,其实是错误的。如果说教案、教学设计是一种有效教学的组成部分的话,它应该是与原创者的教学环境相互依存的,再优秀的教案“也只能适宜于原创者的课堂,你若将其直接复制,并在自己的课堂上完整地执行这个教学设计,教学效果未必如意。”(孙琪斌老师的《在学中教·异步达标》p120)
备课是一门艺术,是一种充满激情、凝聚智慧的创造性劳动。因此,无论是抄写(下载)教案式的“备课”,还是“收集”式的备课,都不是真正的个性化备课,虽然省却了钻研的劳苦,但也随之失去了思索的灵光,往往使备课变成了一种虚设的“道具”。总之,教师如果一味凭借他人经验来应付教学,就会丧失自己的教学主张和个性。用著名特级教师胡明道的话说,就是“一望而知之下的深层的无知”。
三、个性化备课从原始阅读开始
语文是一门十分感性的学科,特别注重体验,特别强调感悟。所有的教学设计始于文本研读。教一节课犹如写一篇文章,想不好就写不好,想不深就写不深,想不透就写不透。如果教师与文本保持相当的距离,就无法帮助学生拉近距离。如果教师对教材没有感悟的过程,又怎么能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怎么能较好地引导学生与教材对话呢?如果教师备课时对文本解读存在欠缺,就很难为学生的思维打开一个更加自由、广袤的空间。如果老师教什么都心中无数,就谈不上什么效果。所有这些都将严重制约与窄化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设定,从而影响了语文教学整体质量的提升。
所以,文本是教与学的基本对象,必须扎扎实实予以落实。
教师读文的深浅是优教优学的关键之一,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充分重视文本解读这一环节,静心静气融入文本,为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过程的生成乃至教学重点、难点的把握提供必要的依据。在这里笔者引入一个“原始阅读”的概念,即教师不借助任何的资料阅读文本,理解文本,这其实也是培养自己的文本解读能力,“解读文本就是解密”,而这一能力也是一个语文教师的基本功,甚至是最重要的基本功。
新课程强调“以学定教”和“先学后教”,这里的“学”一般只理解为学生的“学”,为什么不能理解为教师的“学”呢?在“教”之前,教师为什么不能以学生的身份先“学”一学呢?“个性化备课从原始阅读开始”,在“原始阅读”中,教师自行发现、建构起文本的意义,才能帮助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体验、感悟的情绪化的“场所”;在“原始阅读”中,教师产生矛盾,生成困惑,才会理解、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感悟,尊重学生独特的生命感受;在“原始阅读”中,教师画出关键词语、含義深刻的句子,读出心得,读出味道,才会充分地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才会有教学设计的背景、教学设计的力量,才能转化为课堂教学的教学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说,“个性化备课从原始阅读开始”的提出与“下水作文”、“教师先下题海”的倡导,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当然,原始阅读并不排斥资料的查找。教师在原始阅读的基础上,多方面查找资料辅助对文本的理解,丰富自己对文本的解读。这是一种居高临下的解读,又是一种由点到面的解读。学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博采众家之长而又不迷失自己,“化”他人为自己,不被资源的海洋所淹没。资源化和个性化,不是简单相加,而应和谐辩证地统一在备课工作中。参照前人对文本的解读,不断提炼自己的观点,形成独特的见解,以便在教学中既能做到游刃有余,提升师生对话的质量,真正使自己担当平等对话中的首席位置。
当然,对备教材、备文本的充分重视与课堂的生成、生态课堂也并不矛盾,相反,重视文本的解读反而会促进课堂的生成,有利于教师课堂教学智慧的提升。“预设因生成而精彩,生成因预设而纷呈”。已故上海教育家陈钟梁曾说“研究的外延等于教育教学的外延”。备课充分了,教师便从容了,课堂便活跃了,学生便快乐了。有道是“好课无案,大课无痕”。
备课,是凝聚智慧的创造性活动。我们要把个性化备课的过程作为自己学习的过程、自我提高的过程。在教学实践中寻找和树立自己的个性,并善于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和张扬自己的个性,从而展现语文课堂和语文教师的独特魅力。“个性化备课从原始阅读开始”,个性化的备课成就个性化的教学,而个性化的教学终将造就教学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