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诉你真实的川人大抗战

来源 :文史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tanaZ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八年抗战中,350万川军出川抗战,其中64万多人伤亡。川军参战人数之多、牺牲之惨烈,居全国之首。
  八年抗战中,四川还提供了全中国近三分之一的财政粮赋……四川人民这段英勇悲壮的岁月,是四川有史以来最光辉灿烂的一段历史。
  无名英雄铜像曾经远去
  笔者小时家住成都东门,城门洞外有座巍然矗立的“川军抗日将士阵亡纪念碑”,但市民通常称为“无名英雄铜像”。铜像造型是一国民革命军人,着短裤、绑腿、草鞋,手握步枪,身背大刀、斗笠、背包,俯身跨步仰视前方,冒着敌人炮火欲出征冲锋……铜像由中国著名雕塑家刘开渠设计,在抗战硝烟弥漫的1944年7月7日落成。
  幼时常听父辈讲:抗战高潮的一年,寒冬腊月沉沉深夜,有个衣衫破烂、又冷又饿的穷军人走到城门洞边卖汤圆的小摊子前,埋头呼呼呼地只顾吃汤圆……眨眼间穷当兵的却不见了。卖汤圆的小贩恍然大悟:当年出川抗战的川军苦啊,是赴国难牺牲的“无名英雄”从阴间来吃汤圆啰!消息传开,附近市民们都哭了:“天冷了,他又冷又饿,莫让他在阴间受苦呀!”于是一家又一家,流泪端来一碗碗热气腾腾的汤圆,到铜像前祭奠……
  我那时仅几岁,听到这里哇地哭了。
  1963年,电影《抓壮丁》拍制完成,风靡全国。电影主要剧情是:1942年前后,四川天天在抓壮丁。地主李老栓一家人和王保长、县上管兵役的卢队长之间,相互“狗咬狗”,卢队长勒索王保长,王保长诈骗李老栓、调戏三嫂子……卢队长说:“难怪下江人都骂四川人是‘川耗子’!”王保长说:“出征军人是打中国人的”,“出征军人看哪个不顺眼就打哪个”……滑稽可笑的剧情、演员的高超演技、夸张的四川方言……电影院笑声不断。
  记得青年宫电影院外的海报和报纸评论说,《抓壮丁》影响很大,使中外人士认识了“抗战时期四川的黑暗”。这部电影被认为是新中国成立后经典方言喜剧,称其“展示了一个时代真实、鲜明的生活图画。”后来每当放学走过铜像前,同学们大做怪像,模仿王保长滑稽的自贡腔调:“抓,给老子抓龟儿子壮丁啊!”
  这时,成都抗战铜像大都早被拆毁,这是仅存的一尊。
  抗战时期,一些地方确实存在各级官吏、党棍横行霸道抓壮丁的局部现象,但不能一叶障目,把抗战中的四川说得一团漆黑。
  电影《抓壮丁》是极“左”年代的产物。电影以抗日战争为时代大背景,却丝毫看不到四川人民参与抗战的任何爱国行动,始终在描述老百姓逃瘟疫般躲避上前线……
  20世纪90年代后,“荒诞”味更足的《哈儿军长》、《哈儿司令》等电视剧出现,忠勇川军被演得洋相百出……这是真实的川军形象吗?
  我写作《川人大抗战》前,问过一些小青年,有些还是大学生,我问:“你们晓不晓得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四川人为抗战作过啥子事情?”许多人茫茫然,一些人则嘻嘻哈哈:“抓壮丁嘛,王保长调戏三嫂子嘛。啊,还有那个疯疯癫癫的哈儿军长、司令,歪戴帽子斜穿衣乱跳街舞,朝大炮头屙尿嘛。”
  听到这些叫人哭笑不得的话,实在很悲哀。影视作品的“戏说”在误导后代:抗战军人是被“抓”去强迫上前线的壮丁,大后方的四川看不到一点爱国行动……鲜血浸透的抗日爱国历史,就这样在滑稽搞笑中被漠视、淡化、扭曲了。
  历史上真实的川人大抗战,是怎么一回事呢?
  浴血杀敌
  “号外!号外!7月7日卢沟桥事变!”1937年7月8日午后,成都大街小巷响起急促的吼卖声。1937年9月5日,成都少城公园内人山人海、战旗飘扬。四川省各界欢送出川抗战将士,刘湘、邓锡侯等将领莅会讲话,表示抗战决心。几岁小学生也流泪上场致词……
  抗战全面爆发后,川军七个集团军,另有一军一师一旅共40余万人,先后开赴前线浴血奋战,此后四川每年都向前方输送青壮军人,人数令人震撼:抗战八年中,四川提供了近350万兵源,占全国同期实征1405万余人的1/5还强!
  安县农民王者成,赠给儿子王建堂的竟是一面“死”字旗:白布旗正中写了个大大的“死”字,旗上写道:“国难当头,日寇狰狞。国家兴亡,匹夫有分。本欲服役,奈过年龄。幸吾有子,自觉请缨。赐旗一面,时刻随身。伤时拭血,死后裹身。勇往直前,勿忘本分!”
  台儿庄战役中,一二二师师长王铭章奉命苦守滕县。日军主力矶谷师团以重炮飞机猛攻。弹尽粮绝,王铭章在县城中心指挥残部顽强抵抗,腹部中弹踉跄倒地。部下扶他,王铭章叫道:“不要管我,老子死在这里痛快!”日军怪叫冲来要抓“大俘虏”。周身血糊糊的王铭章,挣扎着高呼“杀敌,抗战到底啊!”他用枪口对准自己脑门,“砰”,一声枪响……受重伤的300多川军官兵,不愿被俘受辱,他们大叫:“小日本必亡!”这些战衣破裂、伤痕累累的中国军人,以手榴弹爆炸,消失在烟雾中……指挥“徐州会战”的李宗仁后来在回忆录中写道:“若无滕县之固守,焉有台儿庄之大捷!”“滕县一战,川军以寡敌众,不惜重大牺牲,阻敌南下,完成了战斗任务,写出了川军抗战史上最光荣的一页。”“八年抗战,川军之功,殊不可没!”毛泽东挥毫写挽联哀悼王铭章:“奋战守孤城,视死如归,是革命军人本色;决心歼强敌,以身殉国,为中华民族争光!”
  1937年10月后,淞沪战役广德战场,二十三集团军一四五师中将师长饶国华的部队,战斗尤为惨烈。饶国华离川时对家里人说:“我此去,为国而战,义无反顾,我万死不辞!”
  日军发起总攻,倾泻成千上万吨的炮弹、炸弹。饶部苦战三昼夜、伤亡极惨重。饶国华说:“前人史可法曾说过‘以城为殉’,我誓与广德共存亡!”11月30日晚,饶国华举枪自杀、慷慨成仁,年仅44岁。
  饶国华忠烈殉国后,国民政府明令褒扬,追赠为陆军上将。毛泽东在1938年3月发表讲话:“从郝梦麟、佟麟阁、赵登禹、饶国华……诸将领到每一个战士,无不给了全中国人以崇高伟大的模范!”1983年9月,四川省政府追认饶国华将军为革命烈士。   1938年1月20日,汉口“万国医院”。中将参赞黄罔走进病房,凑在第七战区司令长官刘湘耳边汇报:“甫公,川军按你命令反攻,不怕牺牲、前赴后继,收复芜湖指日可待了!”刘湘睁眼喃喃说:“打、打得好……”但马上昏过去了。1月20日刘湘与世长辞,年仅48岁。清理遗物时,发现刘湘曾在一张纸条上写有:“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刘湘还留有遗嘱:“余此次奉命出川抗日,志在躬赴前敌,为民族争生存,为四川争光荣,以尽军人之天职。不意宿病复发,未竟所愿……”
  毛泽东发来唁电:“国家失一栋梁,川军失一主帅。”对刘湘作了高度评价。
  川军第三十六集团军总司令李家钰1944年5月在战场上悲壮殉国。李家钰是在战场上牺牲的川军最高级将领。1984年4月25日,将军夫人王明德率三子李克林,受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颁发的革命烈士证书。成都政府拨款重新修整李家钰上将陵寝……
  惨烈伤亡
  在抗日正面战场上,日军高级将领酒井直次中将被川军炸伤毙命的重要史实,长期少为人知……
  2010年清明节,成都万年场“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前。几位八旬以上的老川军战士神情庄严地敬献花圈、长时间地低头默哀……
  当年,中国抗日军队中每五六个人中就有一个四川人,故有“无川不成军”之说。出川抗战的350多万川军,有64万多人伤亡(阵亡263991人,负伤356267人,失踪26025人);川军参战人数之多、牺牲之惨烈居全国之首,占全国抗日军队总数的1/5。川军贡献伟大!
  已89岁的黄士伟老先生久久地握着我的手,激动地说:“四川人民鲜血浸透的抗战史,如今许多人根本不清楚了……你写的《川人大抗战》全面描述了四川人民的伟大历史贡献,做了件很有意义的工作!”
  1937年7月后,在成都蜀华中学高中毕业的黄士伟热血沸腾,考入川军第二十一军。1938年9月10日,武汉大会战。黄士伟及独立工兵十八营,潜入梅埂地区敷设地雷,扫荡日军死伤不少……但工兵排张排长及士兵50余人,先后英勇阵亡,无一人生还!黄士伟和另一个见习参谋张代福子弹打尽跳入湖中,在芦苇丛中潜伏三昼夜,靠野菱充饥。黄士伟背着重伤的张代福,在江边找到一个渔民。一叶扁舟,冒着敌艇探照灯光和时时射来的枪弹,终于回到川军据点。梁泽民旅长奖赏渔民10元钱。渔民说:“你们川军千里之外来到皖南打鬼子,成千上万的官兵都牺牲了……我不是为了钱来的!”
  黄士伟老人向我讲述重大史实:1942年5月28日凌晨,他们在兰溪巧设地雷阵。酒井直次中将率第十五师团经此,酒井被炸死……日军战史后来称:“现任师团长阵亡,自陆军创建以来还是首次!”
  抗战八年,川军担任的前线战场约占全国1/5,川军牺牲更多的是“无名英雄”,即普通战士。
  川军第四十三军二十六师老战士何聘儒回忆淞沪会战时:“一个连仅有士兵八九十人,只有一挺轻机枪和五六十支步枪。有少数步枪机柄用麻绳系着以防失落,武器之窳劣,可以想见……”
  二十六师官兵顽强鏖战七昼夜,是参加淞沪抗战的70多个师中成绩最好的五个师之一。二十六师付出的代价极惨重:全师4个团长,两个阵亡。14个营长,伤亡13个,连、排长伤亡250余名。每连留存士兵仅三五人,最多不过八九人……全师4000多人,这场仗打后仅剩下600多人!
  350万川军将士,如果不是精忠报国,能那样义无反顾地浴血奋战吗?说他们是被强拉上前线的,那些血洒疆场的川军将士,九泉下也会死不瞑目!
  (请作者与本刊联系,以便奉寄稿酬和样刊)
其他文献
西藏政教领袖达赖喇嘛为取得中央政权的支持,也把清朝皇帝尊称为佛的化身:即康熙皇帝是无量寿佛转世,乾隆皇帝是文殊菩萨转世。  皇帝即佛,当蒙古、西藏各部贵族、宗教首领来寺内进香瞻礼时,既拜佛又朝拜了皇帝。  溥仁寺是承德寺庙中建成最早的,也是外八庙中现存的唯一康熙时建造的寺庙。  一、康熙即位后,奉藏传佛教为国教,采取了“因其教,不易其俗”和“俗习为治”的政策,以增强同边疆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巩固边防
期刊
毕加索是当代西方最具创造性和影响力的画家,被称为“人类艺术史上罕见的天才”。  早年的毕加索生活极为困窘,在巴黎闯荡多年却一直默默无闻,一张画也卖不出去,因为画店老板往往都喜欢一些当时很有名的画家的作品,对于像毕加索这样的无名画家毫无兴趣。毕加索只能住在一处破旧的住所,与一群流浪艺人混在一起。  面对残酷的现实,毕加索没有就此气馁,始终执着于自己的绘画理想。因为入不敷出,有一次,他的口袋里仅剩下1
期刊
1958年时我已满16岁。那一年村里刚成立小学“高级班”,规定,只要读过四年书,即使超龄也能入学。当时,已辍学四年多的我有幸成为一名五年级的“完小生”。  当时的学校政治运动不断,反右派过去跟着就是向党交心。历史不清的任老师,脖子里挂着画有白底黑心的牌子,低头弓腰,交代过无数遍“罪行”依然得不到“宽大处理”。那时的老师谁文化深,谁就是活靶子。校长有时候也要戴高帽子游街,做停职反省。作为学生的我们只
期刊
1926年初,梁启超发现自己尿中带血,便到北京协和医院检查,被诊断为尿血症,原因是一个肾发生了病变。在协和医院,大夫经过好几天的检查和研究,最后判定是右肾生瘤坏死。医院认为,要彻底治愈,必须开刀切除坏肾。梁启超同意治疗方案,并于3月16日动了手术,将右肾全部割去。但割去右肾后,尿血仍未停止。不久证实,由于医院误诊,错将健康的右肾切了。  一时间舆论哗然,矛头直指协和医院,人们嘲讽西医“拿病人当实验
期刊
新文化运动的扛旗人胡适是个典型的绅士,喜欢着一身正牌西装,足蹬锃亮的皮鞋,当然,脖子下是少不了一根打得极为规范的领带的。  胡适对领带比较讲究,坚持要品牌领带,布料上乘,做工考究。他认为只有这样,才配得上他国人导师的身份与地位。即使在旅美的那段经济拮据时期,胡适也没有对领带降低要求。  但胡适最要好的朋友都知道,胡适的每一条领带上,都有一个小秘密。这个秘密,是著名史学家何炳棣发现的。那是胡适在纽约
期刊
说起来也许有人会不相信:清朝时,中国就已经有了“机关枪”——这枪十分了得,一次能连射28颗子弹,杀伤力远胜于“洋枪”,更别说传统的冷兵器——大刀长矛和弓箭了。  在一些影视作品中,大清帝国军队所使用的兵器主要是大刀、长矛和弓箭,最先进的也不过是后来从国外买来的一些“洋枪”——虽说是“枪”,也不过一次只能射一颗子弹,民间俗称这种枪为“单子搂”。根本没有提到过“机关枪”。  事实上,清朝时,戴梓就研制
期刊
一次,英国一家电视台采访青年作家梁晓声时,英国记者忽然让摄像机停下来,说:“下一个问题,希望您能毫不迟疑地用‘是’或 ‘否’来回答,好吗?”梁晓声不知是计,欣然答应。  谁知英国记者一扬手,遮镜板“啪”地一声响,记者把话筒放到自己嘴边,说道:“没有‘文化大革命’,就不会产生你们这一代青年作家,那么‘文化大革命’在您看来究竟是好是坏?”说完把话筒立即伸到梁晓声嘴边。摄像机对准了梁晓声的脸。梁晓声的形
期刊
一、首次遇险,由于军官们的掩护,宋美龄没有受伤  1938年6月,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薛岳,命令第二○○师副师长邱清泉、第二十八军军长桂永清率部前往兰封县阻击日军进攻武汉。当二人赶到兰封后,桂永清不屑一顾地对人说:“这些敌人算得了什么!看我们来打他个落花流水。”果然,他打了一场小胜仗,更是忘乎所以,将其夸大为“兰封大捷”。  不久,日军大部队发动反攻。桂、邱二部抵挡不住,兰封很快失守,使得前敌总指挥
期刊
一、一张照片带来的冲击  1968年1月31日,越南农历新年初一。  尽管处于南北内战之中,但整个南方还是沉浸在节日氛围中,一半的军人和警察正在放假。为迎接新年,南越当局临时解除了燃放烟花爆竹的禁令。  凌晨时分,西贡大街上突然“轰隆”作响,不少民众以为有人放鞭炮庆新年。可是,响声越来越烈,大家听出街上混杂着AK-47点射的声音,这才明白,不是爆竹,是战争。  这就是越战期间最大的地面军事行动——
期刊
1949年4月解放南京之后,很快上海和杭州等大城市也回到了人民的怀抱。党中央、军委决心部署各路大军继续南下,目标直指福建。经过慎重地研究之后,华东军区做出相关部署,最终决定,解放福建省的作战任务由叶飞同志和韦国清同志所率第三野战军第十兵团担任。同时,决定任命原华中军区司令员、华东局组织委员张鼎丞同志为福建省人民政府主席兼中国共产党福建省委员会书记,组织接管干部队伍,随解放部队南下福建。  考虑到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