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网络技术为科学探究插上想象的翅膀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luo136131525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并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网络技术的日益发展,催促着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已形成一种大的趋势,这里不仅是教学技术有了变化,更重要的是教学新理念在教学中有了体现。信息技术以其逼真的图像、动画、音效能营造另一个教室外的“真实的虚拟环境”,同时又以其灵活多变的交互性深深吸引着学生,将信息技术应用于科学教学之中,能使科学课堂更形象生动,更富感染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因此,为学生创设一个资料丰富、详实,图、文、视频相结合的网络环境下学生进行科学知识、技能的学习,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效果达到最优。
  一、利用网络资源、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如在四年级上册《怎样搭配食物》一课中,可以先将与科学搭配食物相关的图片、录相、录音、教学课件、教学软件、参考文献,以及网站、网页保存在自己备课收藏夹中,根据上课的内容提供给学生相关的网站网页,然后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指导他们登陆相关网站,进行在线收集资料,大量的资料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学生再将这些信息整理、筛选、归纳,得出科学搭配食物的规律性知识。这样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既让学生收集到许多有用的信息,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在老师的指引下,学生们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学生不再是单纯地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成为信息加工、处理的主体,成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这一点是传统课堂所难以实现的。
  但是网络环境下的科学教学如果仅停留在搜集信息加工信息、交流信息这一层面,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为学生创造机会,展示学习成果。如学完了《保护濒危野生动物》这一课后,让学生利用网上搜集的资料出手抄报,写倡议书等,深化探究学习,延伸探究成果。所以网络环境中的科学课堂教育既丰富了教学资源,又拓展了教学模式。它将过去传统的、静态的、封闭的课堂变成了现代的、动态的、开放的课堂教学模式,使科学课堂更形象生动,更富感染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不但轻松地学到更多的知识,而且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利用网络资源、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网络环境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无限开放的课堂,通过课程的整合形成巨大的资源库,它储有大量的数据、档案资料、程序、教学软件、兴趣讨论等各种各样的教学信息,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在教学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岩石与矿物》这一单元时,如果光让学生观察岩石标本、矿物质标本发现有什么不同,是不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我们只有借助信息技术,引导学生从每种岩石出现的化学反应中认识岩石和矿物质,将无法解决跨越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经过漫长时间的变化各种岩石、矿物质缩短至几分、几秒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我们在教学中,先通过学生上网查询资料、信息,从学生最关注的矿物质信息,如由泥、砂、岩石的碎屑沉积形成的岩石;湖泊、海洋里的生物死后可能会沉积到水底,经过千百万年后变成了石油和天然气所带给人类的影响,让学生研究岩石与矿物质的形成过程。把复杂的岩石与矿物形成过程,变得集中、具体和形象,不仅让学生对岩石与矿物质的形成过程有了深层次的认识,更使学生经历了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
  三、利用网络资源、丰富学生课外知识
  课堂上的40分钟和书本上知识毕竟有限,一堂课的教学并不是随着40分钟的结束而结束,更多的是引导学生课外去探究。假如课时充裕,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进网络,在网络中获取课本以外的知识,来拓展40分钟的课堂教学。比如《探索宇宙》一课,应该说学生在课堂上已经获取了很多关于宇宙的信息,但学生心中还有很多问题要问,还有很多疑团没有解开,这在一堂课上是不可能全部解决得了的,于是我再向学生推荐几个比较好的网站,如“循宇天文网”:http://karajan.lamost.org/;“谈天天文网”:http://www.2-sky.com/;“天文网”:http://oka.16789.net/以及“世界未解之谜”等,请学生课后自行上网到这些网站中去进一步查询,获取更多的太空知识。
  四、利用网络资源、加强师生合作交流
  现代教育观则认为人的本性是积极进取的,具有向上的潜力,教育的目的是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健全发展。因此构建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尤其显得十分必要。而网络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合理应用,能很好地实现这一点。为了能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探究能力,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我经常鼓励学生自己去寻找身边的科学,用不要本来就是这样的目光看问题。在平时有什么发现,可以及时地与老师进行交流。可以把自己的QQ号码、电子信箱告诉学生,有什么问题,可以随时进行联系并沟通。从而使师生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活动。
  【作者单位:沭阳县潼阳中心小学 江苏】
其他文献
<正> 斯巴达克是一位古代杰出英雄。他的业绩革命导师评价很高。马克思称赞说,阿庇安笔下的“斯巴达克是整个古代史中最辉煌的人物。一位伟大的统帅(不象加里波第),高尚的品格,古代无产阶级的真正的代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第169页)马克思还说,斯巴达克是他“所热爱的英雄”(《回忆马克思恩格斯》第304页)。列宁在《论国家》中说:“斯巴达克是大约两千年前最大一次奴隶起义中的一位最杰出的英雄。”(《列宁全集》第29卷,第438页) 这里首先介绍一些有关斯巴达克的图像。1927年意大利那
中国的小学生普遍觉得英语难学,这是因为我们总是把英语教学固定在课堂上,固定在一定的模式中,减少了随时随地学习英语的机会,减少了学以致用的乐趣,把英语局限于一个枯燥的反复记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产生效能的关键。今天,教师不再是简单的管理者、指挥者或裁决者,更不是机械的灌输者或传授者,而是良好师幼互动环境的创设者,积极互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支持者与合作者。《纲要》中已明确提出:“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观察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可见,师幼互动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双向互动的新型师幼关系,是幼儿与教师互为教育伙伴式的
叶澜教授曾说过:“要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园。”班级干部是班级的核心,是班主任的有力助手。作为班主任在班内打造一支富有活力、和谐向上、能独立工作的班干部队伍,发挥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让全班学生在班级这个大家庭里能够得到自由快活地成长,是我们在新课标理念下追求的目标。    一、班主任要善做伯乐,知人善任    (一)重品德表现,良好的品德是当班干部所不可缺少的。班干部要勇挑重担,为
科学实验作为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探索科学的主要过程,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操作能力,还能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造力,另外也是我国教育部的要求,对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科学实验教学中,要突破学生对学科学习仅仅停留在获得知识的限制,更应该重视实际的科学活动,使得学生能亲身体会科学精神,逐渐培养学生的科学技能和创新能力。一般比较完整的科学探索过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发
一、挖掘教材中“快乐”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思维的具体性,越具体形象的东西,越能唤起他们的兴趣。因此,直观教学的运用,在一定意义上说,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据此,我在教学中,根据教材的特点,在挖掘教材本身“快乐因素”上下功夫,尽量使用好直观教具。例如: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我就问学生:“你们跟爸爸妈妈到超市去买过东西吗?”学生回答:“去过。”“你自己买过东西吗?”有的说
课堂教学作为落实新课程理论的主阵地,决定着课程改革的成败。我们提高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效性,必须聚集于课堂,依据课标,削尽浮华,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的有所收获。近几年,我在《品德与生活》的课堂教学中,进行了这方面的探索,下面就谈一谈我的一些浅见。    一、从“教材唯一”走向“生活为本”    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的资源是多样的、开放的,可包括各种有形和无形的资源,如教科书、音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开放型的课程,它强调超越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活动主题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要进行一些实验操作、实地考察,开展各种实践活动等。课前准备是完成综合实践活动的基础和保证,是上好实践活动课的重要环节,可以说没有活动的准备阶段,就没有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同时,学生为了成功地参与活动,认真准备,在“温故”的过程中不仅知“新”,而且各方面的能力均得到了相应的提高。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良好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科学,合理的安排和组织一日生活”中明确指出:“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 结合《纲要》提出的“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并针对我班幼儿的实际情况,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后收获很大,教师避免了许多烦琐小事,也不断提升了自己的管理能力。在实践中也证明了孩子不仅得到了能力上的锻炼,而且更容易满足和快乐。  一、自我管理从自我服务开始  首先,教师要
<正> 孙中山是我国近代民主主义的伟大的革命家。他在临终前半年多的时间里,为了召集国民会议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这是他毕生革命历史上极其光辉的一页。今天,我们纪念孙中山逝世六十周年之际,重新回顾这一段历史仍是十分有益的。一孙中山为召集国民会议的斗争是他根据中国共产党的倡议而提出来的。1923年初,中国共产党在《向导》杂志中开始提出了“召开国民会议”的口号。同年7月,中国共产党发表了《中共中央第二次对于时局的主张》对于召集国民会议的政治主张作了系统的阐述。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