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课前准备策略的研究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zhang55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开放型的课程,它强调超越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活动主题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要进行一些实验操作、实地考察,开展各种实践活动等。课前准备是完成综合实践活动的基础和保证,是上好实践活动课的重要环节,可以说没有活动的准备阶段,就没有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同时,学生为了成功地参与活动,认真准备,在“温故”的过程中不仅知“新”,而且各方面的能力均得到了相应的提高。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选题准备的策略——把握活动目标与学习经验的结合
  如果说活动准备是综合实践活动成败的关键,那么选题则是这个关键的关键。《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指出:综合实践活动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所以它是面向自然、面向社会、面向学生的生活及学生已有经验的学习。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选题还会遇到了很多困难。例如让学生根据兴趣自己选题,结果发现学生的选题不是过大,就是太狭窄,不好开展研究,就是所选内容不成为研究题目。为了改变这一局面我就自己给学生选题,结果也很难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于是就会抱怨学生的生活面狭窄。后来反思其,主要是前期调查不足。其实只要在做好前期调查了解的基础上,放眼整个生活,触及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行选题,这样既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又可以激发他们研究兴趣,实践资源是源源不断的。
  二、组织准备的策略——关注集体要求与小组个体的结合
  首先要考虑优势互补。小组成员在完成主题任务中能各尽其能,取长补短。另外,也要考虑同学的兴趣、爱好,做到志趣相投。其次预防“放单”现象。综合实践活动非常重视学生合作,但是学生是有差异的,所以要特别关注个性特异的学生。老师要巧妙的引导,防止“放单”现象的发生。第三要选好小组长。组长一定要有号召力,具备领导组员顺利开展各项研究活动的能力,这是实施综合实践主题活动的基础保障,作为组长,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而且要有较强的协调、组织、实践能力。另外,还要在分工前,我们应该要提醒学生按照各自的特长分工,取长补短,互相帮助。不过无论是记录人还是发言人,每个“工种”还是要适当地进行轮换担任,这样有助于每位学生的成长。同时还要注意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力避以往小组合作经常会发生在没有明确分工的任务中出现不和谐,且有埋怨,导致任务目标达不成,影响小组成员间的合作感情的现象。
  三、认知准备的策略——重视专题知识与探究方法的结合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研究、解决的一些问题,涉及的范围很广泛,它可能是某学科的,也可能是多学科综合、交叉的;可能偏重于实践方面,也可能偏重于理论研究方面。这不仅对学生,同时还对教师的课前知识的准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比如说本次主题活动涉及哪些方面?哪些学科?在哪儿可以找到的相关资料?可以采访哪些单位,专家等?然后按照大致的框架,引导学生通过网络、书刊、询问家长等途径,收集一些有关家乡的人文历史、民间传说、风物特产等资料。教师课前有了相关的知识储备,课堂中才能丰富内容,有的放矢,把社会融进课堂,把课堂延伸到课外,体现综合实践活动的社会实践意义。对于一个开放的学习形式,教师也是在不断地吸收与消化过程中,为学生最终完成学习内容提供保障。
  四、技能准备的策略——做好日常训练与课前指导的结合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走出校园,走进自然,走向社会。因此,在日常学习中必须重视训练,特别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之前,教师要开办一些讲座,教给学生基本的活动方法。即在活动开展过程中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技能,必须在活动之前要求学生知道的,必须在准备活动中作必要的准备的一些事情,例如如何收集、整理、筛选资料?交流询问有哪些技巧?调查问卷如何制作?怎样准备访谈?如何撰写研究活动报告?等等,这些技能准备充分了,才能确保综合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所以学校可以组织开展讲座,可以展开交流,可以组织调查访问,可以进行资料查阅,也可找专家咨询等等,以各种渠道,培养或训练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相关技能。
  还有采访的注意事项:采访前学生要尽量“武装”好自己,实际上这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另外工具的准备也是不可忽视的,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必然会用到的交通、实验、观察记载等工具,所以为了保证活动的顺利顺畅,必须做好工具上的准备。
  五、预测准备的策略——研究预设与生成的结合
  1、安全预测。一切活动以保证学生的身心安全为前提,并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比如说外出活动前要点名,到达目的地要组织和开展活动,不要随意“放羊”,分散活动时,不要个别行动,活动结束时要按规定的地点按时集中,小组长清点人数,向指导老师汇报。
  2、问题预测。即在活动过程中,对学生可能遇到的难点,关键点作出预测和准备。每次活动都做好课前指导,把可能发生的问题提前想到,并拟定应对措施。只有这样,遇到问题时老师才不至于手足无措。
  课前准备作为活动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要加强研究。课前准备本来就是件费时且繁杂的工作,尤其是综合实践活动的课前准备,但是“磨刀不误砍柴功”,教师不能怕麻烦而草率行事。总之,只有做好课前准备,才能保证教师在活动中才能做到胸中有数,临场不乱,减少活动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减少课堂无用功,提高活动有效性,从而达到预期的活动目标。
  【作者单位:灌云县伊山中心小学 江苏】
其他文献
<正> 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总是谆谆教导:“我们始终要记住历史上社会划分为阶级这一基本事实。”(列宁:《论国家》,《列宁选集》第4卷第45页)历史进程表明,作为历史范畴的民族也是这样,它是由不同阶级组成的。所以,早在1848年马克思在论法国《六月革命》这篇文章中,就提出了“法兰西民族分裂为两个民族即有产民族和工人民族”的论断。接着,恩格斯在19世纪50——60年代期间论《匈牙利斗争》,《德国农民战争》和《论英国》等一系列光辉著作中,都精明的论证了不同阶级组成为民族这个基本原理。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
一、当前背景21世纪,计算机网络、幻灯、投影仪以及电子白板等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已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中。这些现代教学手段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促进了教育教学的发展,为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新课程改革由更多关注学习的结果转为更多地关注学习的过程,让学生乐于学习,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勤于动手动脑,积极探索。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
<正> 斯巴达克是一位古代杰出英雄。他的业绩革命导师评价很高。马克思称赞说,阿庇安笔下的“斯巴达克是整个古代史中最辉煌的人物。一位伟大的统帅(不象加里波第),高尚的品格,古代无产阶级的真正的代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第169页)马克思还说,斯巴达克是他“所热爱的英雄”(《回忆马克思恩格斯》第304页)。列宁在《论国家》中说:“斯巴达克是大约两千年前最大一次奴隶起义中的一位最杰出的英雄。”(《列宁全集》第29卷,第438页) 这里首先介绍一些有关斯巴达克的图像。1927年意大利那
中国的小学生普遍觉得英语难学,这是因为我们总是把英语教学固定在课堂上,固定在一定的模式中,减少了随时随地学习英语的机会,减少了学以致用的乐趣,把英语局限于一个枯燥的反复记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产生效能的关键。今天,教师不再是简单的管理者、指挥者或裁决者,更不是机械的灌输者或传授者,而是良好师幼互动环境的创设者,积极互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支持者与合作者。《纲要》中已明确提出:“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观察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可见,师幼互动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双向互动的新型师幼关系,是幼儿与教师互为教育伙伴式的
叶澜教授曾说过:“要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园。”班级干部是班级的核心,是班主任的有力助手。作为班主任在班内打造一支富有活力、和谐向上、能独立工作的班干部队伍,发挥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让全班学生在班级这个大家庭里能够得到自由快活地成长,是我们在新课标理念下追求的目标。    一、班主任要善做伯乐,知人善任    (一)重品德表现,良好的品德是当班干部所不可缺少的。班干部要勇挑重担,为
科学实验作为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探索科学的主要过程,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操作能力,还能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造力,另外也是我国教育部的要求,对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科学实验教学中,要突破学生对学科学习仅仅停留在获得知识的限制,更应该重视实际的科学活动,使得学生能亲身体会科学精神,逐渐培养学生的科学技能和创新能力。一般比较完整的科学探索过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发
一、挖掘教材中“快乐”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思维的具体性,越具体形象的东西,越能唤起他们的兴趣。因此,直观教学的运用,在一定意义上说,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据此,我在教学中,根据教材的特点,在挖掘教材本身“快乐因素”上下功夫,尽量使用好直观教具。例如: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我就问学生:“你们跟爸爸妈妈到超市去买过东西吗?”学生回答:“去过。”“你自己买过东西吗?”有的说
课堂教学作为落实新课程理论的主阵地,决定着课程改革的成败。我们提高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效性,必须聚集于课堂,依据课标,削尽浮华,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的有所收获。近几年,我在《品德与生活》的课堂教学中,进行了这方面的探索,下面就谈一谈我的一些浅见。    一、从“教材唯一”走向“生活为本”    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的资源是多样的、开放的,可包括各种有形和无形的资源,如教科书、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