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劳它坐在春天的牛车上

来源 :旅游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amadam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年四月过后,上缅甸的大城曼德勒热如焦土。前往茵莱湖的公路上,于是满目都是举家出游消夏的人们。茵莱湖作为缅甸第一号旅游目的地早已名声在外,不过,湖区周边的那些山城小镇,因其宁静甜蜜的环境和低调优雅的怀旧气氛,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旅游者,比如山城格劳。
  
  清凉的夏都之恋
  
  


  早晨四点半就从古城蒲甘出发了。破烂的二手中巴车在掸邦高原上颠簸行进。下午两点多,刚过分水岭,雨林带便倏忽变成亚热带风光,格劳到了。
  格劳距茵莱湖40来公里,许多旅行者选择在此驻足洗尘,然后徒步前往湖区。小镇不大,地处半山坪地,四野围绕着许多玲珑小山,景致和分水岭那边很是不同,多亚热带植被,随处可见高大芬芳的松林,空气清凉干燥,光线强烈,土壤多为红色黏土。分水岭那边,植被则以雨林为主,当地以前多生长着茂密的柚木林(非结柚子的果木,而是一种热带阔叶乔木,类似泡桐,枝干挺拔材质坚硬,是缅甸极为重要的出口资源),可惜已被砍伐殆尽,新植的柚木再生林,大的只有碗口粗。
  地理的分野似也造就迥异的人生。刚才的雨林地区,一路上常见无所事事的居民伴了他们呆头呆脑的家畜,就睡在路边的吊脚楼里;而山这边,田野里、集市上已是人勤春早,一片忙碌。
  和缅甸其他城市相比,格劳干净,整齐,悠闲里不乏热烈,亲近中又伴随着从容。镇上居民酋洋杂处,彼此间交通贸易,神态安然:印度锡克族人和尼泊尔廓尔克人大都是二战时随英军来缅甸与日军作战的军人后代;衣着鲜艳的山地部落族人,头戴花帕,当街做着小买卖;当地的华侨则坐在他们中国式的现代建筑里,从事着饭店和旅馆生意。
  
  中国大哥,中国妹子
  
  “是中国人吧?”永胜宾馆的中国大哥一眼就把我认了出来。
  他家的宾馆开在路边,离客车下客点很近,占尽天时地利。宾馆全仗他妹妹露比打理,中国大哥基本不管这些事务,他得忙着和当地的权贵们一起打高尔夫球!
  “一年365天,有300天都是在打球,”中国大哥说,“这是很重要的工作。”他的缅甸身份证就是这样申请到手的。露比却不行,尽管她在缅甸出生长大,至今仍持中国护照。上世纪六十年代缅甸曾爆发过排外运动,此后,外籍人士想要申请缅甸身份证就变得相当困难。
  住在永胜宾馆,露比一直用日本留学生式的中文跟我说话,这令我大为狐疑,以为她是故意模仿日本淑女的风格,因为来此地旅行的日本人很多!
  


  “米(没)有米(没)有,不细(是)不细(是),”她为我无礼的当面质问乐不可支。后来在掸邦的首府东枝,接触到好几个已经不太会说中文的当地华人女子,发现她们和露比一样,有着同样温婉谦和的神情、语调和动作,或许远古的中国女子,大概就是这样的礼数吧。在缅甸,他们把遥远的中国保留到了今天。
  中国大哥一眼能看出我是中国人,也是因为我的表情中有一股“大陆”的味道,他到过中国内地。他一方面赞叹中国内地发展的速度,一方面深深感叹那已经不是自己心中的中国,“那种紧张,匆忙,怀疑的神情,看得出来,不像我们这里……”
  
  寺庙一夜 萍水相逢的背包客
  
  早晨,向导谭顿出现在宾馆门前,他要带我们从格劳徒步前往茵莱湖。
  谭顿是帕朗族人(Pa Laung),五十出头,打扮年轻前卫,小平头,休闲短裤下穿了职业的红色长筒厚棉袜,背上却只背了一个碗大的小包。他示意我们,路上吃的东西都在他身边那身材瘦小的沉默男子的背包里,“我们的专用厨师克通!”克通是他的女婿。
  格劳的徒步旅行的路径分半天至五天不等,其中以从格劳前往茵莱湖的三天路线最受欢迎。因基本都是下山路,在体力上并无任何挑战,而山间景致以斑斓狂野的红土田园和悠闲的丘陵风光为胜,途中也会经过一些少数民族村庄,可以一睹部落时代的风情。因时间关系,我们只作徒步两天的打算。
  中午,我们在一家农舍解决中饭。一间大通屋,分为储藏区、生活区和厨房区。主人不久前因驾驶马车发生意外落下了严重残疾,家里家外都由他年轻漂亮宽厚隐忍的妻子打理。孩子只有一岁,那年轻女子,就像《春桃》里的女子,荷着一家的使命。
  克通在农家厨房的火塘上煮了一锅带蔬菜的方便面。因为来的是难得一见的中国游客,村人聚过来等着听难得的中国故事,前面一排是年长一些的村人,抽着自卷的雪茄,后面是当地的媳妇和孩子们。这样的中午,要讲远方的故事,我真不知要从何说起。
  接下来的一路,举目都是著名的令人触目惊心的红色原野,漫游者迷途不返的田园。黄昏时分,到达一个名叫Htitain的寺院。住宿Htitain寺是整个格劳徒步之旅中一个约定俗成的环节。
  寺院在一座小山脚下,荒凉,衰败。寺里的住持和当地村民决心重修寺庙,路过的旅行者也就有了广种福田的机会。寺庙在经堂一侧为他们辟出了住宿区,用竹篾夹板隔出几个单间,配上简单的被褥,如此一夜,第二天告别时可随愿付给寺院一些的费用,一般是缅甸货币一千块左右,相当于六元多人民币。
  几个徒步者汇合到一起,坐在寺院晒台上喝茶聊天。厨房里准备晚饭的现场却好像一场大比拼。带队的导游们都希望自己能拿出一顿丰富且富有想象力的晚餐,然而因为当地没有电灯,厨师们只能在微弱的烛光下操作,最后的排场也仅限于餐桌上碟子数量的多少而已。
  


  当晚八点不到就睡下了。山里的夜晚,是真正的夜晚,黑得密不透风。经堂里,小沙弥的暮时课诵,伴着蜡烛光影里飘忽的手势;隔壁是鬼佬们的情话和蹑手蹑脚的小动作;窗外,风推动木墙和窗户的声音不绝如缕。露水凝成了霜,从棕榈树上,一点点滴落在寺院的铁皮屋顶上,一直到天明。
  早晨五点,小和尚们开始诵经。在爆发出第一声唱诵之后,他们忍不住笑作一团,为能够在每一日的早晨把熟睡中的背包客闹醒而感到骄傲万分。唱经结束,他们会前往附近的村庄接受布施。寺庙不生火造饭,僧人过午不食,一切生计依靠周围村民,而村民们对能够供养他们感到心满意足。村里的孩子放暑假,寺庙也义务为他们安排各种假期教育。有孩子打算剃发为僧,家人和寺庙会准备隆重仪式,像为儿女操办婚事一样热烈。
  吃过早餐辞别寺庙,动身前往茵莱湖。那里会很美吗?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昨夜格劳,已是最美。
  
  Tips
  1.交通:从蒲甘到格劳,长途汽车耗时约8~10小时。也可乘车从茵莱前往格劳,不到两个小时路程。最好能够在格劳镇安排一天时间。格劳附近的宾得亚也是一座风景优美的小城,格劳到宾得亚一路,有整个掸邦最为优美的田园景观。
  2.住宿:格劳有各种档次的宾馆。中国大哥的永胜宾馆就在公路干道边,标间15美金一晚,赠早餐。
  3.餐饮:可选择各种当地小吃,不过要注意餐馆的卫生。推荐一家有名的:Thirigayhar Restaurant,缅甸语意思是“七姐妹饭店”。
  4.向导:可以请旅馆老板为你联系。他们也十分乐意为你预订茵莱湖的宾馆,并安排把行李送过去。当时是露比给我们准备好了这一切。细心的她随后还打电话到茵莱湖我们入住的宾馆,询问我们是否住得满意。
  5.装备:没有什么特别要求,准备好水与防晒霜,注意保证鞋子舒适。寺庙的夜晚较冷,需备保暖衣物。
  6.游览:格劳镇上可供玩赏之处还有中央市场以及几处寺庙。知名的Shwe U Min寺在小镇西南两公里处,它装满了佛像的洞窟十分著名;沿路前往不远处的竹佛寺(Nee Paya),保存有一尊历史悠久的竹篾编制佛像;小镇北面小山上的Thein Taung僧院,可俯瞰整个格劳小盆地的风光。有大半天时间即可把整个小镇漫游下来,顺便吃一吃当地人的烫嘴小吃:汤米线、印度煎饼、软炸豆腐以及各种蔬果。运气好的话,还能赶上那五天才有一次的少数民族集市——周边四个部落的族人穿戴了着各自的民族服饰做买卖,色彩斑斓,气氛热烈,妙不可言。
其他文献
克里雅,维吾尔语“飘移不定”的意思。地图上的克里雅河像把尖刀,深深插入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  沿河南北纵横足足200多公里,都属于同一个村——它就是达里雅博依村。  这么大的村,却只住了200多户人家——他们就是克里雅人。  几百年来,一直如是,从不改变。    一个不知来自哪里的族群      1896年1月,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最早发现了克里雅人并进行了史料记载。当时他本想弄清楚克里雅河最后一
期刊
都说在以色列驻中国大使馆办签证很不容易,都说应该去埃及办——中国人去非洲玩的越来越多,玩到埃及顺便一办、顺便一玩,多美。  我就是这么办的。不过我想告诉你们:也不见得就有多容易。    你急他不急,没进门先给你一串下马威    在开罗找到了以色列大使馆,才发现检查非常严格。大楼外面,已经有一个检查站。小屋子里面,等办证的人并不多,但是别想着速度就会快,以色列人根本不赶时间——门口等着去!查证件,查
期刊
四川西昌安宁河畔,矗立着数百座巨石垒成的千年墓葬:都是重达数吨、数十吨的石块筑成,墓高2~3米,上覆墓顶石,背后还由大而小排列着一些小石块,如同尾巴。历经岁月冲刷,大石墓已经风化、斑驳,挂满的藤萝,似乎已在上面纠缠很多年了。  古人为何要修建如此巨大的墓葬?又是哪个民族有这样的耐心修建这种巨大墓葬?     邛人:一个视武力为生命的部落      故事要从春秋时的安宁河畔讲起。  安宁河发源于菩萨
期刊
在去往昆明的火车上,认识了高三。他很瘦,嘴唇微翘,眼神清澈透明,黝黑的皮肤是高原生活的见证。  高三说此次是特地请假回老家“过年”的。大夏天过什么年呢?高三解释,他是哈尼族的,家乡每年的6月都要过“磨秋节”,就跟汉族的春节一样隆重。  我半开玩笑半认真地问高三:是否可以去他家“过年”?高三腼腆地笑,旁边一位四川大姐爽朗地替他答应了。下了车,高三给我留了一个手机号码,坐上长途汽车先回去,我则在昆明闲
期刊
飞机快要在雅典机场降落时,邻座的男孩子用迫切的口气问他爸爸雅典有什么美景。长着络腮胡子的父亲想了想,说:“Ruins.”然后拉过男孩的手,在他掌心里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拼写出来。  是的,Ruins,废墟。英语世界里,这个词汇更多是被用在文明遗迹上。人类传承文明的方式很特别,每达到顶峰,必伴随一场毁灭,而标志文明登峰造极的伟大建筑则以废墟的形式散落在历史深处。  比如爱琴海文明。比如希腊。比如雅典。
期刊
到韩国后的第一个周末,是在博物馆里度过的。不是由于旺盛的求知欲,而是因为在我不至于迷路的地铁沿线,最容易找到的就是各种各样的博物馆。    韩国的博物馆种类之繁,大概跟泡菜的品种不相上下。巍然如古王宫,小巧如泰迪熊;庄严似战争遗迹,家常若辣泡菜,都有专门的博物馆。博物馆通常分公立和私立,前者门票低廉且定期免费开放,后者稍贵,大约在五六千韩元,也不过两碗面的价钱。所以在韩国观赏形形色色的博物馆,所费
期刊
先说一则老笑话。  一衙役奉命押解一犯罪充军的和尚。衙役脑瓜不好使,责任心超强,一路上时不时摸摸和尚的脑袋点数:“和尚、公文、刑具、我,哦,重要的东西都在……”夜宿客栈,和尚趁衙役熟睡,剃光他的头发,摘下刑具给他套上,溜之大吉。一早醒来,衙役又点数了:“和尚……哎呀糟糕!和尚哪去了?”急得直抓脑袋,摸到自己的光头:“哦,在这!和尚、公文、刑具……我,那我哪去了呢?”  不要笑这个衙役,很多人会犯同
期刊
回锅肉怕是川菜中最“大路化”的品类了:随便拉一个四川人,上至八十老妪,下至十来岁幺妹儿,都能像模像样地炒一盘出来。好比沧州人个个都会三腿两拳一般。  要说这年头,能吃口肉早已不稀奇,见肉就发晕的倒有的是,回锅肉还能成为一道名菜正经八百地摆在桌上,是不是有点笑话?你别说,这回锅肉还真就有这魅力。  去年一个南京画家入川,高呼要吃正宗川菜,我等一行便在街边小饭馆点了回锅肉。见那肉阔如掌,且红白相间,这
期刊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第一次听说怒江大峡谷有几百座桥,我还半信半疑。直到从六库到丙中洛,见到了大小长短、新旧坚残无数座桥横跨湍流之上,我才默默地相信了。  逆水北上,一路高山,一路激流,一路大峡谷。今天走的是高黎贡,明天碾过的又是碧罗雪;一会江左,一会江右。无论车行哪边,看不尽的就是怒江上各具特色、各式各样的桥。于是,我心里滋生了一种想法:怒江上横跨着一座桥梁博物馆。  我记下了名字的有:弯桥,跃进
期刊
去日本原本是为了樱花。可那天漫走在东京六本木街头,已经夜了,那两把椅子突然像一个梦闯入我的眼睛。我扑过去,忍不住想用面孔和它们触碰,并不觉身边两个穿着风衣的日本男子一直在看我……  到后来,我知道了,其中一个,竟然就是这个“梦”的设计师;  再后来,我又知道,他竟然还是日本最TOP的设计师。      想象中的日本,最美的景象该是在飘着樱花雨的温泉里泡汤。在日本工作的朋友余余一直忽悠我:“来看樱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