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新实践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ngyy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博物馆集中展示着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既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地标,又是社会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阵地。在文旅融合背景下,文博旅游正作为一种时下潮流革新着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文章以南京城墙为例,探寻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的新模式,满足大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新需求。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博物馆;南京城墙
  博物馆是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非营利的永久机构,并向大众开放,它以研究、教育、欣赏为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见证物。①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科学技术的智能应用,博物馆的发展呈现出焕然一新的面貌。经常逛博物馆的人不难发现博物馆在保持其原始使命的同时,也正逐步向着休闲、娱乐等更为多元化的方向转变。在传统博物馆向现代博物馆转变的过程中,催生了多维度、多形式、多业态的博物馆模式,已成为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推动博物馆转型发展的主要形式和基本路径。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国家重视、推动和社会的关注下,博物馆的社会开放和公众服务不断取得实效,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新建博物馆选址区位科学,交通可达性好,与城市旅游融合度高;二是服务配套设施日趋完善,停车场、游客服务设施、无障碍设施已经成为标配;三是展览和教育活动日益丰富,为游客提供更为多元的参观体验。②
  1 南京城墙博物馆简介
  南京城墙始建于1366年,完成于1393年,由宫城、皇城、京城、外郭四重城垣构成,是世界上最大的都城城墙。原南京市明城垣史博物馆位于台城,整个展厅面积仅200平方米,不少城墙方面的资料无法向公众展示。按照国家文物局“建成南京新的文化地标”的批复意见,2016年9月,南京城墙博物馆设计方案启动全球征集,以建设传世文化精品工程为标准,打造南京城南的文化新地标。
  南京城墙博物馆(图1)新馆选址在边营1号,紧邻中华门瓮城,总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作为中国古代城墙历史与文化的专题博物馆以及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展示地,建成后将成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城墙专题博物馆。南京城墙博物馆本体是一座地下两层、地上两层的博物馆,其中3层均为展厅,新馆将为游客配备完善的便民设施,开设富有城墙特色的陈列展览及文化体验活动。从一楼到二楼,设置了3条马道,公众从马道可以上到博物馆的平台。站在平台上,公众可以休闲、观瞻。白天博物館开放的时候,公众也可以走进博物馆里面参观。博物馆闭馆后,平台依旧开放,24小时不打烊,是开放的城市公园。
  南京城墙博物馆将与中华门及其周边地区“城、河、山、塔、寺、民居”融为一体的城市文化景观,增强旅游的场景性和体验性,使文化传播更加生动、富有趣味性,让公众进一步提升对博物馆文化的兴趣和认可。同时博物馆将展现南京城墙历史文化等基本内容,还将展出近年来征集的相关历史文物以及对护城水系、砖窑遗址等的最新研究成果,并以图文、影像等多种形式建立城与人和谐共生的情感纽带。
  2 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模式革新的内部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要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博物馆正在寻找创新的方式来承接新时代的历史使命,博物馆资源和其他社会资源协同整合、有机融合、相互促进的资源转化模式,是对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多样化发展的变革与创新。
  2.1 “博物馆+文创”
  龚良说:“文创不是文化产业,是公共文化服务的一部分。”设计生产出具有传统文化、反映公众生活、体现大众审美的文创产品,能够更好地架起博物馆与公众之间的桥梁。南京城墙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积极探索博物馆发展的更多途径及可能性,让最具代表性、规模性的藏品—“明城砖”讲述着南京城墙的历史文化,使“把博物馆带回家”的理念通过市场和产品得以实现。南京城墙文创产业部采取自主研发、与高校合作、与企业联合开发等多种模式,设计并打造出富有南京城墙特色的文创产品。其中“铭文天下”“聚宝文化”“大明茶砖”“城墙喵”等产品深受大众的喜欢(图2、图3)。借助着文创产品的研发销售,“明城砖”这一文物得以新生。这些叫好又叫座的产品让越来越多的游客了解了城墙历史,爱上了城墙文化,进一步开拓了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的途径。
  如果说文创产品是博物馆精神的静态演绎,那么文创活动则是博物馆灵魂的动态展现。南京城墙利用“《南京城墙》专用邮资图首发仪式”“中国南京国际儿童时装周”“1366·‘筑梦名城’造物计划”等文创活动,不断提升南京城墙品牌知名度,同时积极参加博博会、文博会、旅交会等多种展览交流活动。通过“引进来”与“走出去”的文创活动,拓宽博物馆藏品衍生物展览展示的空间,丰富博物馆办展的多样性,拓展公共文化服务领域。
  2.2 “博物馆+媒介”
  近年来,博物馆与旅游行业跨界碰撞产生了新的火花。自央视《国家宝藏》节目开播以来,仅携程网上搜索“博物馆”,发现国内旅游产品的数据上升了50%,国内博物馆旅游线路已达到近千条,包含跟团游、自由行、当地玩乐、私家团等多种玩法,在目的地上覆盖了北京、陕西、湖南、江苏、浙江、山东等各地区。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等国内著名的博物馆,以及各地特色博物馆都越来越多地被安排进跟团游行程中。①随着大数据、5G技术的革新,博物馆与新媒体积极融合,推动了对外新媒体文化的传播,拓展了公共文化传播的广度与深度。现下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已经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再到全媒体融合,从线下活动到线上宣传,再到线上线下联动,不断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推动博物馆文化的传播。
  南京城墙通过官方微博、微信、抖音平台的宣传报道(图4),大大提升了公共文化传播的深度及广度。比如“城门挂春联,南京开门红”“正月十六爬城头”“站上城墙看月亮”中秋主题活动、“趣满国庆,乐在城墙”国庆特色活动、“‘城墙秋之美’儿童摄影赛”等多姿多彩文化活动,吸引了城内外的市民前来“打卡”,“城跑金陵,名扬天下”“南京·城市乐跑赛”“乐享骑城”环城墙复古骑行等体育赛事精彩纷呈,吸引了中外游客踊跃参加。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南京城墙利用新媒体打造云端上的城墙,推出数十场在线讲座、展览及活动,线上访问量突破千万,极大地丰富了公众精神文化生活,迎合了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的新趋势。   2.3 “博物馆+科技”
  科技与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给文博领域搭建了一条未来之路。博物馆与新技术不断融合,推动软硬件设施升级,深挖文物的多元价值,实现对博物馆多样性更深入、更广泛、更持久的传播。已成熟的AR、VR等新兴技术不仅在博物馆展陈和社教方面的应用提高了展览的吸引力,同时也增强与公众的互动性和体验感,进一步激发公众对文物和历史的学习兴趣。随着现代技术的进步,数字化保护正以便捷、直观、接近真实的技术优势,成为延展文化生命力的重要载体。①
  南京城墙在数字化建设上深入探索,不断寻求文物与科技的平衡点。据统计,在历经650余年的数亿块城砖中,有90%以上都带有铭文。受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这些历史的吻痕逐渐淡化,进而消逝。为了延续文物的生命力,南京城墙建立了城砖电子档案。通过GPS定位、无人机和三维激光扫描仪,获取铭文砖在城墙本体中的三维坐标信息,形成可视化的铭文砖分布图,再用高清相机等设备记录下每块铭文砖的详细信息。“南京城墙本体砖文信息采集项目”利用3年时间,对25千米城墙本体的砖文信息进行采集、采集了17万余块铭文城砖的照片与坐标信息。待南京城墙博物馆开馆后,砖文采集成果將通过“三维可视化展示平台”进行展示,让公众在博物馆内就能了解砖文中蕴藏的历史信息,可以纵览南京城墙各处的砖文魅力。
  科技赋能,沉浸体验。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南京城墙用科技元素,把城墙作为天然的舞台,结合金陵文化元素,扮靓美丽古都的文化地标。“明月印·中华门”光雕艺术秀以中华门三重瓮城为舞台,通过全息盒子、3mapping投影秀等先进的光影演艺技术,为中华门换上富有科技时尚的华彩盛装。南京白局、戏曲及现代舞等真人实景节目与光影秀巧妙地融合互动,呈现出如梦如幻的观影效果,广受公众喜爱。
  3 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模式革新的外部探索
  为进一步加强南京城墙的保护、利用、研究等重要工作,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南京城墙广纳社会力量,成立了(南京)城墙研究院、南京城墙研究会、南京城墙保护基金会三个重要组织机构,形成“一院两会”的格局。
  3.1 (南京)城墙研究院
  南京城墙研究院由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与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研究所合作,于2017年10月正式成立。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研究所在物质文化遗产、从事文物修复等工作上具有很强的科研实力,为进一步对南京城墙相关研究提供支持,研究院出版了《中国城墙》一书,这是国内首本专门、系统研究中国城墙的辑刊,涉及学科范围广,汇集了各地城墙保护利用的成功经验,有利于唤起相关研究人员及公众对城墙遗产的关注。
  3.2 南京城墙研究会
  南京城墙研究会是一个学术性、地方性和非营利性的社会组织,由长期从事南京城墙研究的专家和学者组成。主要围绕南京城墙的科学保护工作,开展有关城墙多元文化价值和当代科学利用等方面的研究,为相关部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南京城墙研究会不仅致力于城墙研究的深度,还不断开展学术讲座,激发公众对南京城墙的兴趣,普及有关南京城墙的历史文化知识,推动城墙文化的传播。
  3.3 南京城墙保护基金会
  南京城墙保护基金会旨在资助城墙保护修缮项目,促进城墙合理利用及价值的研究与展示传播,参与城墙领域的公共文化服务。自基金会成立以来,联合多家爱心企业,围绕品牌宣传、基础研究两方面开展项目运营及管理。基金会作为参与公共管理和社会治理的新生力量,其自身在人员、组织、资金、审计等方面有严格的管理规定,以保障各项日常工作有序、良好地运行。南京城墙保护基金会的成立,标志着南京城墙保护工作从政府主导的单一模式转为社会各界多方支持的新阶段。南京城墙保护基金会重点开展的“颗粒归仓,守护城墙”活动,为提供散落城砖线索的市民给予现金奖励,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基金会联合南京万科企业有限公司共同打造了城墙公益展示空间—砖集馆。砖集馆取“城砖文化集合传承”之意,“砖集”二字就是对“颗粒归仓”活动三年多来成果的释读。
  “一院两会”的成立是南京城墙在公共文化服务模式的外部探索。机构组织的成立集合了高校、企业等社会各界的丰富资源,三者共同合作、合理分工,创新模式,优势互补,让南京城墙独特而又深厚的文化内涵得以向公众传播,让南京城墙的展览展示、宣传教育工作得到物质与知识层面上的多方支撑,让南京城墙保护事业的决策朝向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发展。
  4 结语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博物馆是人类丰富多彩的文化多样性的记录者和守护者,也是公共文化的传播者和创造者。作为新一代的年轻博物馆人,我们要紧跟新时代的步伐,应时而谋、顺势而动,以“博物馆+”模式,推动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向着高品质、高质量发展,普惠公众,让博物馆成为更广范围社会公众共同创造、分享和互动的场所,成为连接公众、社区和旅游的文化中枢。
  ①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修订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②钱兆悦.文旅融合下的博物馆公众服务:新理念、新方法[J].东南文化,2018(3):90-94.
  ①陶宁宁.国家宝藏播出引发寻宝热,博物馆旅游搜索量激增50%[EB/OL].(2017-12-21)[2021-03-25].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912471.
  ①高明.乘文旅融合东风 促文化生态保护[N].中国旅游报,2019-01-18(003).
  【作者简介】王珊,女,汉族,江苏南京人,本科,助理馆员,研究方向:博物馆学。
其他文献
摘 要:博物馆发展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随着时代的发展,博物馆的职能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从最初单纯地对文物进行收藏、保护,到之后的展示参观,直至今日博物馆以文物本身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来教育公众,以新的姿态步入社会教育行业,成为社会文化发展重要的助推器。作为民族地方的博物馆,如何利用自身资源开展社会教育活动是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民族博物馆多年来探索的问题。文章以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民族博物馆为例,浅显论述
期刊
摘 要:19世纪初,中国古代井盐钻井技术在四川自贡地区臻于成熟,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钻井工艺技术。中国井盐工具的发明、发展、完善,是中国古代钻井技术成熟的重要标志。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珍藏有不同形制的凿井、修治井、制盐工具700余件(套),拥有世界上唯一一套完整的中国古代凿井、修治井工具群。这些工具种类功能繁多,形制复杂多样,难以辨识。在梳理这些珍贵的盐史文物时,发现有些文物名称与资料记载有异,与同
期刊
摘 要:二叠纪大灭绝事件之后,地球上的生命迎来了重新洗牌。中国的三叠纪,基本延续了古生代以来“南海北陆”的格局,华南许多地区都被海水所覆盖,浅海密布,气候温暖,给海洋生物提供了复苏与辐射的良好环境,生命逐渐繁荣。然而随着地壳运动,海退开始,海洋生物又遭遇了灭顶之灾,在经历亿万年的岁月之后,以化石的面貌呈现在人类面前。文章以国家海洋博物馆“远古海洋”展厅的藏品视角,分别介绍安徽巢湖龙动物群、南漳—远
期刊
摘 要:涉侨类博物馆是以“侨”文化为主题的专题博物馆,一般以华侨博物馆、华侨人物纪念馆的方式体现出来,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陈嘉庚纪念馆、华侨博物院等。涉侨类博物馆的建设发展对当前华侨华人文化的建设和人文交流产生着重要影响,是有效促进华侨华人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文章结合位于福建厦门的华侨博物院,针对涉侨类博物馆在当前华侨华人文化建设、人文交流方面的主要地位和作用进行了细化的分析,希望能充分发挥涉侨类博
期刊
摘 要:收藏、研究和教育是博物馆的三大职能。近年来,随着“博物馆热”的来袭,教育逐渐成为博物馆的核心职能,博物馆儿童教育也逐渐受到重视。儿童作为参观博物馆的特殊观众,由于本身的认知差异特点,博物馆须采取相关针对性活动,将丰富的博物馆资源转换成有趣的主题活动来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使其获得充足的知识体验。文章以河南博物院历史教室“特色学程”教育活动为例,通过对活动过程的分析,总结出其中的不足之处,并提
期刊
摘 要:中国国家博物馆(下文简称“国博”)文创起步较晚,传统的开发模式使得其产品声量不足。在IP授权模式大热发展的全球形势下,国博积极参与变革,“文创中国”授权开发平台被催生,并逐步走上正轨。文章聚焦该平台下国博与品牌商的合作现状,对其合作模式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分析,呈现出双方合作之后的价值创造、传达与撷取的全过程,并归纳其合作的成效,以期对博物馆的IP授权模式提供借鉴经验。  关键词:文创产品;
期刊
摘 要:文物档案对文物的保存、管理以及研究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博物馆工作的基础。但是在基层博物馆中,由于种种原因,从文物最初的发掘整理到后续的研究利用,其文物档案工作就存在着诸多不足,使得后续工作难以开展。通过探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以便基层博物馆文物档案工作的有序开展。  关键词:基层博物馆;文物档案;问题;改进策略  文物档案工作对博物馆工作的开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是
期刊
摘 要:我国汉族女性佩戴耳环的风气始于辽宋。在各式耳环中,葫芦耳环是常见的样式之一,其兴起源自宋元金银器的仿生象形之风。元代以后,葫芦耳环纳入宫廷服饰礼制。明代的四珠葫芦耳环、清代的三钳葫芦耳环是明清后妃盛装时最常见的耳环样式。宫廷的受宠引起民间的狂热效仿,葫芦耳环在明代中后期涌现了如金光葫芦耳环、金宝葫芦耳环、金珠宝葫芦耳环等诸多样式。文章通过实物与文献互证,缕述葫芦耳环自宋元到明清的发展沿革和
期刊
摘 要:博物馆是文化建设的重要机构,是人类收藏过去的重要场所。随着时代的发展、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博物馆文化传播的方式也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博物馆展柜的实物展览已不再是传播信息的唯一途径,新媒体以其广泛性、便捷性、及时性和互动性等特点,颠覆了传统的宣传思维,已经成为博物馆信息传播的重要工具。  关键词:博物馆;新媒体;信息传播;文化建设  目前我国已然进入了互联网时代,微信、QQ、微博等各种网络平台已
期刊
摘 要:隋代佛教空前兴盛,存世的佛造像数量也非常之多。作者尝试以蚌埠市博物馆所藏两件隋代铜造像为例,通过探究佛造像的特点以及鉴定方法,浅析隋代佛造像的发展。  关键词:隋代;铜造像;佛教  1 佛造像文物介绍  1.1 隋“开皇十三年”铜造像  该铜造像(图1)为本馆旧藏,工作人员于1979年自本市废品回收站拣选。其底座长2.5厘米,高9.8厘米,背光宽3.3厘米,重52克,铜质。佛像为立佛,束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