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40分钟要质量

来源 :商情·科学教育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_shenf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名教师,我时常感叹:现在的小学生真的不容易!不仅要学习学校里的种种课程,还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到外面“充电”,生怕输在了“起跑线上”。但是,孩子毕竟还是孩子,他们无论从心理还是从生理上都决定了他们的精力十分有限,那么,怎样才能让数学知识及数学思想在这十分有限的时间里有效地分的一杯羹呢?我想那就应该向每一堂课要质量,向每一个40分钟要实效。
  怎样才能向40分钟要质量呢?
  一节课绝不仅仅是40分钟那么简单,正所谓“台上1分钟,台下十年功”,教师对于自己要上的每一节课是否有足够的准备,才是决定课堂有效性的关键。怎样才能实现课堂的有效性呢?
  首先,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对每一节课要学习的知识究竟了解多少、有多少生活中的感性认识?这是教师确定自己教学方法及教学设计的基础。在教学三年级下期《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之前,我翻阅了大量教辅资料。看到一位特级教师对于这节课的两堂截然不同的课堂实录,给了我很大的感触。该教师在课前对两个班的学生进行交谈、检测,从中了解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情况、摸清学生已有的关于分数知识与技能的情况。然后实施了两种相去甚远的教学设计。在甲设计中教师从数学运算的封闭性人手,对1÷2=?这个算式用除法意义引出分数。再利用动手折一折认识三分之一、四分之一、八分之一。感知其大小,并运用图形的直观性,进行分数加法、分数乘法、分数除以分数的简单运算,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而在乙教学设计中,教师则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分苹果)入手,从自然数过渡到分数,在充分认识了二分之一的意义后,教授了分数的读法及写法;然后,结合具体实物,揭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最后认识其他分数,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我对教学设计甲很是喜欢,它打破了对于分数初步认识的传统教学,在强调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中引出分数,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逻辑美。但是,它对学生的要求却相当的高,它要求学生不仅要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一定的知识推移能力,还要求学生具有相当高的观察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及探究能力。而我的大多数学生则达不到这个要求,于是,我在教学是不得不舍弃自己欣赏的教学设计。选择了大多数学生能接受的教学设计乙,并对其不太适合我的学生的部分进行调整。在我教授《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时,我也是先从分苹果这一生活情景入手,引出分数——二分之一,并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理解二分之一的含义,着重强调“平均分”;之后,请学生通过折一折、涂一涂认识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十六分之一并在此过程中认识四分之一、八分之一等的含义,并且初步感知它们的大小,进而体会分数的意义,之后,学习分数的读写方法;最后通过一系列练习来巩固学生对分数的认识,并且在此过程中和学生一起讨论了诸如(四分之四、五分之五……)这样的分数,实际上都可以用“1”来表示。通过课后的独立练习发现,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孩子们95%都对分数的含义、怎样用分数表示相对应的事、物等都能做到全部正确。我想这一堂课应该算是一节比较有效的课吧!
  其次,在新课引入重要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不同的教学内容使用不同的引入方式。当我们开始提倡数学教学生活化,实施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这一教学理念之后,大量的数学课在整堂课的教学设计中都很钟情于情景教学。固然,一些运用的恰当的情景来的自然而有效,而有的情景则是为了情景而情景,过多地将时间浪费在了与教学联系不太紧密的情景之中。我曾经看过这样一节课《街心广场——小数乘法》,在开课之时,教师运用电脑放映了大量广场、街心花园、大型建筑、地砖等的图片,要学生反复说什么是面积,这些东西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作用,花了大约7、8分钟,在学生和听课教师被弄的摸不着头脑之后,教师莞尔一笑终于引人正题,列式求广场面积、草坪面积及地砖的面积。由前两个算式20×30=600,2×3=6中乘数与积的关系推断出0.2×0.3=0.06。老师将大量的时间浪费在了与本课关系不太大的生活场景上,冲淡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乘积的小数位数等于乘数小数位数之和这一规律及规律发现的过程。我也曾看过这样一节课《认识平行线》,在开课之初,教师让学生迅速在纸上随意画出两条直线(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然后请一部分学生将纸贴在黑板上。请大家观察并将这些线进行分类。学生很快将直线分成了相交于平行两类(虽然有的线看起来似乎是平行的)。教师指出象这样的线就是相交线,在同一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关系不是相交就是平行,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和研究平行线(出示课题)。短短几句话不仅将同一平面两条直线的关系交待清楚,而且也开门见山地引入课题,使学生对平行线充满好奇,带着这种心情进入学习。使40分钟的课堂得以有效地利用。
  再次,在课堂上能根据学生的实际反应。对自己的教学设计做出合理的调整,不能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学,对学生的一些突发性的并且十分有价值的问题置之不理。这需要教师要善于发现教学契机,这就要具备相当高的教学机智。在教学《街心广场》一课时,同学们都通过观察发现乘数30→3缩小到原来的l/10,乘数20→2也缩小到原来的1/10,而乘积则由600→6缩小到原来的1/100;那么当乘数3→0.3缩小到原来的1/10,乘数2→0.2也缩小到原来的1/10,乘积也应该缩小到原来的1/100即为0.06。于是得出0.3x0.2=0.06。一切来的那么自然。那么有根有据,那么顺理成章。所以的人都露出了成功的微笑(包括我),可是,正在这时一只小手执着的高高举起,我在心里打了个大大的问号,难道我们刚才的推理过程她没有听吗?经过许可,小女孩起立了,脸涨的红红的,她鼓足了勇气小声的说“帅老师,为什么会越乘越小呢?跟我们以前的乘法不一样,我不太明白。”我笑了,好可爱的孩子,会将新知与旧知相联系进行比较。我说“你的问题提的非常好。那么,同学们你们能帮助她理解这个问题吗?”这时,有学生举手发言了:“老师,我们刚才推理的过程没有一点错误。说明我们的结果是正确的,但是,为什么会越乘越少我想和大家先讨论讨论。”于是,我答应给他们一点时间思考。终于,2分钟后有几个同学兴奋的举手了“我们知道了,我们知道了。你想如果你去买糖,1斤糖20元,你只买了半斤,用小数表示就是0.5斤。当然钱就比买1斤的钱要少了,这不也是越乘越小了吗?”“对、对。当我们买的东西不足1斤时付的钱自然会比1斤的钱少的。”又有不少同学明白过来。“老师,我还有发现。”一个胖胖的男孩子兴奋的说“我发现只要乘的数比1小,那么,它们的乘积就会变的比它小。”提问的小女孩点着头说,“我明白了。并不是所有的乘法都是越乘越多。”我暗自一喜,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没想到一个问题居然会引发出这么多的发现。整个过程完全在我的教学设计之外,来的那么突然,但是,解决的也是这么自然。通过这些争论,学生们不仅再次重温了推理过程,而且还进一步对小数乘法加深了理解与认识。让我的课堂显的更为丰满而有效。
  最后,教师在教学中要将自己的目光多分给中生及学困生,多关注他们参与学习、讨论、研究、发言的状态,多给他们一点发表意见的时间与空间。无可厚非,很多老师在教学当巾特别是展示课上都非常喜欢学习好、思维敏捷、口才出众的学生,因为自己想要的一切答案在他们那里都有令人满意的答复。这样,就使得整堂课中师生配合的如此默契,教学也显的如同行云流水,教学效果似乎也是“轻松达到”。可是,等到真正开始做练习时,教师才发现:原来还有很多学生对很多知识点没有真正理解。叉开始在下一堂课上不停的“查漏补缺”,而这种“炒陈饭”的教学是很令学生反感的。其实。在课堂上,教师要对自己的每一个提问都十分明确其难度与尺度,要衡量“哪些问题应该属于中生,哪些问题要面向学困生,哪些问题要求助于优生?”对于难度不大的但也需要一定的思维能力的问题我们可以多倾向于巾生,鼓励他们多思考、并帮助他们“完美”地回答,建立他们的自信心;对于一般性问题,我们可以多多关照学困生,一方面可以给他们带来自信,令一方面对于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孩子来说请他们回答问题是最好的提醒方式,可以“温柔”的强制他们不断地集中精力,认真听讲,积极参与到学习、思考与讨论中来。而对于优生,我们可以将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抛向他们,通过个人独立思考、小组合作讨论,既可以发展他们的思维,又可以让他们的想法去影响,启发一些同学,这样他们也能在同学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满足一下孩子小小的虚荣心。我想,要想一节课有效,就必须一个都不能少,一定要照顾到教室里的每一个角落,一定要把教师的目光洒到每个孩子的身上。
  如今高节奏的生活要求我们高效率的办事,教学也不能例外,我们不能将“向40分钟要质量”作为一句口号,也不能将其作为我们的远景目标,我们要从现在,在自己的每一节课上实践它,真正的让我们的学生有效的上好每一节课,真正充实地渡过每天的40分钟。
其他文献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艺术学科与国民生活、经济建没越来越紧密。艺术学科在整体框架上得到了调整,各专业特点划分为艺术设计、音乐、美术、戏剧、广播影视、舞蹈六大门类。而新的专业方向不断涌现,如动画、视觉传达等一些新兴专业发展迅猛,各专业的招生规模也在逐年扩大。近年来艺术类专业招生和报考持续升温,仅山东省04年就有近8万人报考,占全省考生总数的13%,这一现象反映了国民生活对艺术的需求越来越高和艺术类
期刊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构建以活动为中心、以任务型教学为途径的教学模式将成为小学英语教学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小学英语课堂进行游戏教学也就有了其必要性,我国《小学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中明确规定: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发展要求,小学阶段英语课程的目标首先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态度,使他们建立起初步的学习英语的自信心。显然这种强调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的思想,较之以
期刊
“阳光体育运动”明确指出,学校要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把健康素质作为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指标,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培养青少年良好的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广大青少年中形成热爱体育、崇尚运动、健康向上的良好风气。体育课是学生体育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课要引导学生走到阳光中,主动积极的参加体育学习和锻炼。广大教师常常会遇到这样的困惑:少数学生在体育课中要“赶鸭子”
期刊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课堂教学过程正是师生问情感流动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教学时饱满的激情,对学生充满人文关怀的情感倾注,是打开学生心灵,激发学生活力,启迪学生智慧的钥匙。教师对作品的深入理解、准确把握进而演绎而展露出来的丰富多彩、感人至深的情感,是使作家情感撞击学生心灵、使学生产生强烈共鸣、为之感染、为之振奋、为之陶醉的重要纽带。在课堂教学中怎样
期刊
社会转型,社会道德也随之转型,为社会培养人材的学校教育的道德理论也应随之转型。以人本思想为基础的新道德体系强调珍视生命,“生命第一”的新理念取代了往日的“舍生取义”,“节操大于生命”,“及士可杀不可辱”的旧的舍命侠义。也取代了为朋友两胁插刀的江湖道义;以“极大增强国家防预体系和高科技创新来维护国家安全和人民利益”取代了为保卫国家财产,而勇敢献身的“英雄主义”。“生命第一”这一新的道德观念在七年级思
期刊
长期以来,阅读教学都以其地位的特殊性占据着语文教学的一片天空,如何通过有限的课堂教会学生阅读,一直是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思考和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现就我在阅读教学中的实践谈点体会。    一、创设阅读的大环境。    1、让学生走进阅读。  阅读是一个心理过程。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要想通过阅读收到一定的效果。达到一定的目的,必须遵循一个过程,不能急于求成。因此,在指导学生阅读时
期刊
真是没想到在教《故乡》一文时,我们周围环境提供给我们的问题是这样一种巧合,而我的灵感又是这样及时地捕获到了《故乡》与问胚之间的这种巧合。  《故乡》是2006年初三第九册(下册)的第十三课,在小说这个单元《故乡》是重巾之重,对于本文的教学准备都做得非常充分,学生的收获也不只是停留在知识的层面,更上升到了:作为社会的一员,如何来面对社会问题,解决社会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等精神层面。那么我在教学中是如
期刊
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阅读理念告诉我们学生的阅读不是消极被动的,他们是阅读活动的主体。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进行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我在阅读
期刊
传统的作文批改老师成了主体,“精批细改”使教师陷入作文批改的“苦海”,而学生则对“满纸红”从心生厌倦到漠视,事倍功半,不利于加强作文训练。  《普通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表达和交流”栏目中明确要求语文教师“应鼓励学生将自己或同学的文章加以整理,按照要求进行加工,汇编成册,回顾和交流学习成果。”周先慎先生也说:“改文章不只是老师的事,首先是学生的事。”事实上作文过程的本身就是学生自觉与不自觉地使用着
期刊
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果把学生置于运用语言的环境中去感知、理解,并在模拟环境中进行交际,对知识的掌握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实验心理学家赫瑞特拉(Treicher)做过两个著名的心理实验,一个是关于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就是人类获取信息到底主要通过哪些途径。他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个加起来就有94%。还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