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要拥有其魅力,不能离开生活这片沃土。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让社会生活进入语文课堂,让语文教学充满时代的气息和活力,要构建充满生活气息的语文课堂。
““小娃娃嘻嘻地笑着,迎上去,捡起海螺和贝克,穿成彩色的项链,挂在胸前。快活的脚印落在沙滩上,穿成金色的项链,挂在大海的胸前。””这是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课文《项链》中的语句。在完成课文的教学后,我让孩子们回家自己做一条项链,可以用各种材料,比如,:豌豆、胡豆、竹节、野草的叶子、果实、家里的布条、彩纸……学生归宿假返校时,带来了各种项链,都是用农村随处可见的材料做成的,颜色各种各样,样式也各种各样。更有一个学生带来一张照片,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河围绕高山静静流淌,孩子告诉我:““小河就是大山的项链。””我惊讶于学生的想象力、动手能力,更惊讶于这个脑瘫孩子的理解力:他居然读懂了课文的最后一句话,并且在生活中找到一样的情景。这个案例,是语文对生活的最佳影响,是生活对语文的最好诠释。怎样做到语文和生活的最好连接呢?近年来,我参加了学校课题组,对生活化教学这一课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联系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教学
1.、联系生活进行感悟
。在语文教学中,我经常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寻找与课文中生活的相似性体验。如学习《乌鸦喝水》时,为了要学生理解并体验小石子放进瓶中,水就渐渐升高的道理。我让学生找来瓶子、水、小石子,亲自操作,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课文。同时,我让学生讲一讲生活中自己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怎样用智慧解决的事情;或者以前遇到困难没解决,现在学习了课文知道了解决方法;以后又遇到难事怎样克服。在随后的朗读中,同学们读得真切感人。感悟不一定借助实景实物,而更多的是一种感觉的迁移,一种情感的体验与共鸣。联系生活,借助想像,学生可以体验到未曾经历的事。
2.联系生活走进语义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因此,在教学中需要 让生活走进语义,让语义贴近生活。如教学《小蜗牛》时,我要求学生自行读懂大意后将课文改编成话剧剧本,然后自选角色,自排自演,以启发学生揣摩童话作为儿童文学体裁的精妙简约。再如教学《江南》一文时,我让学生大展绘画技巧, 画出自己理解的有莲花、莲蓬、小船、游鱼的江南水乡。
3.3.联系生活走进自然
古人治学提倡““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大自然是最博学的老师。 花开花落, 滑冰玩雪,爬山越野,都会激发学生无穷的兴趣和写作冲动。在教学《春夏秋冬》一课时,我让学生用讲一讲、画一画、写一写等方式展现自己理解的四季的特征。课堂上,孩子们的口语水平有了大幅提升,个个都有说不完的事、画不完的景。同时,我还有意識地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充分利 用当地广泛的自然和社会资源增加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机会,鼓励和引导学生 观察自然、,观察社会,利用本地的白然风光、风俗民情,让学生深入生活,开展社会调查, 将学习过程与解决生活和社会中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要求学生““观形而思神””,““观表而思理””,““观此而思彼””,““观果而思因””,让学生掌握观察、思考的方法。
二、模拟生活,让课堂教学充满生活味
把教学活动置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之中,无形中淡化了学生意识、学习意识,强化了主体意识、生活意识,从而能激发学生的听说读写的强烈愿望。
1.创设文中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创设具有浓厚生活气息、贴近学生认识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来自生活情境中的问题,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使其智力活动达到最佳激活状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沟通生活与语文学习之间的紧密联系,便于培养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学习语文的习惯。如在学到《比尾巴》时,让几个学生根据课文的生活背景,创造性地进行表演, 学生们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有一组学生表演猴子与兔子、松鼠对话;有一组学生表演公鸡、鸭子、孔雀比美。他们将课文的内容演绎成情趣盎然的生活的同时,想像力丰富了,语言表达顺畅了,表演才华施展了,且这些表演一定会成为他们对语文课的美好回忆。
2.2.运用教学生活化的理念,指导学生说话写话。
在教学时,我经常指导学生观察家庭、校园、社会的人和事,关注生活,并通过自己的感悟,每天说或写一句话。《青蛙写诗》以动植物来诠释标点符号,生动有趣。以此为启迪,引导学生随时留意生活中的点滴,善于捕捉周围动人的片段,注重生活素材的积累,将细节描写运用于平时的说话写话训练,便于自己语言水平的提高。经过如此的训练,同学们收获很大,既提高了语言能力,又在写句中再现了自己的生活情景,而不是一味的模仿课文中的句子,写出假、大、空的内容来。
三、用于生活,让课堂教学走入生活
学以致用是语文教学的一个基本准则,也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教学内容,再现语文知识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的具体现象,引导学生用学到的语文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了解语文知识的价值所在;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信心。如在学习完《雨点儿》后,我让学生结合实际,讨论雨水的作用,一方面巩固了课文内容,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另一方面,又联系了生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构建““语文——生活””大课堂,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听说读写的愿望,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陶冶学生的生活情操,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而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和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使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实到实处。
日常生活中,把所学的语文知识加以运用,是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我经常激励学生从生活化的语文课堂体验生活,感受到生活与语文知识间的亲密接洽,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再用于语文。我抓住每个学生家庭的特点巧妙设计语文教学: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服装的,则可以让他设计一下服装广告;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水果的,则可以让他写一写介绍有关水果方面的句子等等。再比如,学生都爱看电视,如何引导学生在看电视中学习语文,更加有效地学会看电视呢?我让学生在看电视的时候进行一些有效的听记训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听记能力,扩大语文学习的广度和深度,而且有力地开拓了语文学习的资源,进一步沟通了课堂内外的联系。
语文处处有生活,生活处处皆语文。时代的发展需要我们用崭新的视角去审视课堂,未来人才的培养需要我们用全新的理念去改造课堂,引导学生寻找生活和语文教学的连接点,挖掘其中的素材,让生活走近课堂,走进学生的情绪世界,让语文的触角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在新课堂里,我们将与新课程共同成长!
““小娃娃嘻嘻地笑着,迎上去,捡起海螺和贝克,穿成彩色的项链,挂在胸前。快活的脚印落在沙滩上,穿成金色的项链,挂在大海的胸前。””这是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课文《项链》中的语句。在完成课文的教学后,我让孩子们回家自己做一条项链,可以用各种材料,比如,:豌豆、胡豆、竹节、野草的叶子、果实、家里的布条、彩纸……学生归宿假返校时,带来了各种项链,都是用农村随处可见的材料做成的,颜色各种各样,样式也各种各样。更有一个学生带来一张照片,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河围绕高山静静流淌,孩子告诉我:““小河就是大山的项链。””我惊讶于学生的想象力、动手能力,更惊讶于这个脑瘫孩子的理解力:他居然读懂了课文的最后一句话,并且在生活中找到一样的情景。这个案例,是语文对生活的最佳影响,是生活对语文的最好诠释。怎样做到语文和生活的最好连接呢?近年来,我参加了学校课题组,对生活化教学这一课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联系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教学
1.、联系生活进行感悟
。在语文教学中,我经常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寻找与课文中生活的相似性体验。如学习《乌鸦喝水》时,为了要学生理解并体验小石子放进瓶中,水就渐渐升高的道理。我让学生找来瓶子、水、小石子,亲自操作,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课文。同时,我让学生讲一讲生活中自己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怎样用智慧解决的事情;或者以前遇到困难没解决,现在学习了课文知道了解决方法;以后又遇到难事怎样克服。在随后的朗读中,同学们读得真切感人。感悟不一定借助实景实物,而更多的是一种感觉的迁移,一种情感的体验与共鸣。联系生活,借助想像,学生可以体验到未曾经历的事。
2.联系生活走进语义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因此,在教学中需要 让生活走进语义,让语义贴近生活。如教学《小蜗牛》时,我要求学生自行读懂大意后将课文改编成话剧剧本,然后自选角色,自排自演,以启发学生揣摩童话作为儿童文学体裁的精妙简约。再如教学《江南》一文时,我让学生大展绘画技巧, 画出自己理解的有莲花、莲蓬、小船、游鱼的江南水乡。
3.3.联系生活走进自然
古人治学提倡““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大自然是最博学的老师。 花开花落, 滑冰玩雪,爬山越野,都会激发学生无穷的兴趣和写作冲动。在教学《春夏秋冬》一课时,我让学生用讲一讲、画一画、写一写等方式展现自己理解的四季的特征。课堂上,孩子们的口语水平有了大幅提升,个个都有说不完的事、画不完的景。同时,我还有意識地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充分利 用当地广泛的自然和社会资源增加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机会,鼓励和引导学生 观察自然、,观察社会,利用本地的白然风光、风俗民情,让学生深入生活,开展社会调查, 将学习过程与解决生活和社会中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要求学生““观形而思神””,““观表而思理””,““观此而思彼””,““观果而思因””,让学生掌握观察、思考的方法。
二、模拟生活,让课堂教学充满生活味
把教学活动置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之中,无形中淡化了学生意识、学习意识,强化了主体意识、生活意识,从而能激发学生的听说读写的强烈愿望。
1.创设文中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创设具有浓厚生活气息、贴近学生认识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来自生活情境中的问题,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使其智力活动达到最佳激活状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沟通生活与语文学习之间的紧密联系,便于培养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学习语文的习惯。如在学到《比尾巴》时,让几个学生根据课文的生活背景,创造性地进行表演, 学生们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有一组学生表演猴子与兔子、松鼠对话;有一组学生表演公鸡、鸭子、孔雀比美。他们将课文的内容演绎成情趣盎然的生活的同时,想像力丰富了,语言表达顺畅了,表演才华施展了,且这些表演一定会成为他们对语文课的美好回忆。
2.2.运用教学生活化的理念,指导学生说话写话。
在教学时,我经常指导学生观察家庭、校园、社会的人和事,关注生活,并通过自己的感悟,每天说或写一句话。《青蛙写诗》以动植物来诠释标点符号,生动有趣。以此为启迪,引导学生随时留意生活中的点滴,善于捕捉周围动人的片段,注重生活素材的积累,将细节描写运用于平时的说话写话训练,便于自己语言水平的提高。经过如此的训练,同学们收获很大,既提高了语言能力,又在写句中再现了自己的生活情景,而不是一味的模仿课文中的句子,写出假、大、空的内容来。
三、用于生活,让课堂教学走入生活
学以致用是语文教学的一个基本准则,也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教学内容,再现语文知识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的具体现象,引导学生用学到的语文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了解语文知识的价值所在;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信心。如在学习完《雨点儿》后,我让学生结合实际,讨论雨水的作用,一方面巩固了课文内容,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另一方面,又联系了生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构建““语文——生活””大课堂,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听说读写的愿望,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陶冶学生的生活情操,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而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和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使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实到实处。
日常生活中,把所学的语文知识加以运用,是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我经常激励学生从生活化的语文课堂体验生活,感受到生活与语文知识间的亲密接洽,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再用于语文。我抓住每个学生家庭的特点巧妙设计语文教学: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服装的,则可以让他设计一下服装广告;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水果的,则可以让他写一写介绍有关水果方面的句子等等。再比如,学生都爱看电视,如何引导学生在看电视中学习语文,更加有效地学会看电视呢?我让学生在看电视的时候进行一些有效的听记训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听记能力,扩大语文学习的广度和深度,而且有力地开拓了语文学习的资源,进一步沟通了课堂内外的联系。
语文处处有生活,生活处处皆语文。时代的发展需要我们用崭新的视角去审视课堂,未来人才的培养需要我们用全新的理念去改造课堂,引导学生寻找生活和语文教学的连接点,挖掘其中的素材,让生活走近课堂,走进学生的情绪世界,让语文的触角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在新课堂里,我们将与新课程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