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静思考语文学案教学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har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程改革的阵阵浪潮中,学案教学模式逐渐成为各学科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手段,取得了显著成效,得到了一些学校的肯定,也受到了一些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和推广。在学案教学模式的推广中,部分教师不断地融入个人元素或者依学情“单独开方”,结果各地学案形式各异,“百花齐放”。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案教学的问题逐渐出现,也引起了学校教学管理者和一线教师的高度关注和深刻反思。像一些教育基础相对落后的农村学校,盲目引进和强力推广学案教学模式,学案的形式化、虚幻化加重了师生负担,等等,这些问题都实实在在地摆在了师生面前,值得大家冷静地去思考。
  一、语文学案,侵蚀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片天地
  新课程改革一直倡导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学习是最响亮的口号,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可实际上如何呢?课堂上,教师有意无意地控制学生,诱导学生,甚至误导学生,教师具有压倒性优势,学生只能被牵着鼻子走。学生只能是名义上的主体,被对话,被追问,被讨论,他们的主体意识越来越模糊。课后教师布置的拓展、延伸和复习巩固的任务,一股脑儿地压来,学生没有选择的余地。本来说在语文世界里,学生是可以自由支配的,他们会被一篇篇美文所吸引,高唱低吟,有收获的喜悦,也有等待课堂讨论的焦虑和期盼,这就是语文自主学习的魅力。然而,学生的自由被学案侵蚀了。学生只能按照学案既定的路线行进,做好被提问的各种准备。加之学校都要求学案教学做到“提前发,课前改”,这样课后作业变成了课前作业,阅读欣赏变成了阅读训练。于是,自由没有了,激情没有了,语文味儿消失了。学生只有完成学案的份儿了,效果可想而知了。
  二、语文学案,打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学案教学,的确在不少地方有成功的经验,但是教师叫苦不迭,既不能逆潮流而行,又不能违背学校的意志。但是,不能忽视非常现实的问题,学案教学掩盖了学生的学习心理、习惯和品质:学生抓现成,图省事,吃不了苦,滋长了人们普遍的功利和浮躁心理。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培养了学生的做题意识和能力,而消磨了他们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的学生未必懂得学案的目的、意义,只知道按照教师的路线前进、作业。越是语文基础差的学生越是喜欢学案,甚至直接用资料学案代替了语文课本,而真正语文成绩好的学生,都对学案怀有抵触情绪。可见,语文学案教学打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语文学案,消磨了教师的个性和教学的风格
  学案的使用,既不能体现学科的特点和规律,又不利于因材施教,培养个性特长的人才。对教师而言,关系到教学风格和专业化成长。每一名教师,由于个人的成长经历、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和工作环境不同,会逐渐形成不同的教学风格。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随时调整教学策略。如果擅长背诵,可以不带教材资料学案,靠记忆力、用脑用心来教学,学生会由衷地佩服;如果擅长朗诵,可以申请朗诵,让学生叹为观止;如果有表演的天赋,可以用肢体语言;等等。总之,语文的课堂就是教师发挥专长的舞台。
  其实,在课堂教学中,不论是课改与否,从来就没有适合每个教师和任何学科的万能模式。因此,现在的学案教学不能不让人产生忧虑,一人编,模式化,不问学生层次,少长咸宜,这种教学模式真的会构建高效课堂吗?长期下去,教师的教学风格消失殆尽,终日迷失于学案之中,最终教师也成了千人一面。种种问题,不禁让人忧从中来,面对热闹中的语文学案,真的该冷静思考。
其他文献
举例论证是议论文写作中常用的论证方法,运用合理、恰当的事例,会有力地证明中心论点,增强说服力。但是,学生在平时的写作中,往往不能很好地把握事实论据与中心论点的关系,因此造成了材料与中心论点的脱节。所以,在议论文写作中,能做到正确叙例和恰当议例是非常重要的。  一、剪裁舍弃法  事例材料往往生动具体,有的篇幅较长,而议论文运用这些事例材料的目的只在于印证观点,说明道理,不是以形象动人。所以叙例时,应
期刊
在诗歌鉴赏中,“意象”是诗歌作者托物言志、写景抒情的羽翼,具有强烈的个性色彩,最能显示诗人的风格。菊之于陶渊明,梅之于陆放翁,这些意象都成为诗人的化身。因为谢灵运创造了“池塘生春草”这一鲜明的意象,以致后人的诗一出现“池塘生春草”便联想起谢灵运来;因为薛道衡创造了“空梁落燕泥”这一鲜明的意象,后人的诗再出现“空梁落燕泥”便带着薛道衡的色彩。意象就这样浸染了作者的情感,成为诗人情感的载体。因此,抓住
期刊
2001年中国开始了面向21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改革的核心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在此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合作学习以其独特的优势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合作学习是一种得到广泛应用和高度评价的教学理论与策略,它的研究在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自上世纪80年代引入中国以来,得到了大力的推广。王坦先生认为:“合作学习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在异质小
期刊
“内容充实,中心明确”,是对作文立意的主要要求,这里的“内容”是指写进文章里的思想感情、人物事物和数据资料等。“内容充实”,就是要求记叙文中的记叙要素完整,人物事件具体实在;就是要求议论文中的议论要素明晰,论据充足。“内容”上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单薄,能够有力地表现和说明中心的材料太少,还有就是材料不典型,不新鲜,不管写什么题目,都是那几个“永恒”的例子。  法国作家莫泊桑对文章的内容充实作过形象的比
期刊
一、网络语言的特点  (一)风趣幽默,有人情味。  在网络这个特别的交流平台上,语言成为了网民们的个性标志。网络上的新词比比皆是,不乏生动有趣的词语。比如,论坛在线不说话或QQ隐身状态,叫做“潜水”,两者都有一个隐秘性的特点,虽存在但别人却看不到,这就是两者的相通点,多么的形象而生动!又如,“大虾”一词,据说最早的形式是“大侠”,后来渐渐演变成“大虾”,为何?无外乎“大虾”更形象幽默。JJ代表姐姐
期刊
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很多情况下是在和文言文打交道。文言文凝聚着中国灿烂的历史文明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学习文言文,就是走近中国的传统文化;学好文言文,将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然而,一提到文言文,不少教师会喊头疼,因为上文言文课,往往是出力最多,效果却不大。通常情况是,教师口干舌燥,拼尽力气给学生讲完了一篇文言文后,满怀希望地叫起一个表现还不错的学生回答一个不算很难的句子翻译,可是学生的回答通常是让人
期刊
伴随着语文课改和新课标大讨论的浪潮,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被广泛关注和认同。语文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被突出放大,学生的个体差异得到尊重。鼓励学生自由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求,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培养学生形成健全人格,这些正在被教育工作者越来越广泛地接受。与此同时,教师的主导地位也得到了极大的重视,呼唤在课堂上真正实现师生平等,师生之间不仅是教与被教的关系,更是互相合作的关系。由此而形成的
期刊
意象,也就是诗歌中的形象。古诗中涉及的人、物、景观、花、鸟、鱼、虫等,都可以称为“意象”。古诗中的意象往往蕴涵着丰富的意旨,寄托着复杂的情感。平时重视对诗歌意象的积累,对把握诗歌的情感、理解诗歌的主旨大有帮助。为此,将常见的诗歌意象进行整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  1.秋。秋天天气转凉,秋风萧瑟,草木凋零,万物蛰伏,有时也用秋来表示人生迟暮。在这样的生理感受和心理体验下,秋之意象大都积淀
期刊
鲁迅的作品如何教,这应是一个老话题了;鲁迅作品难教、难学,这也已成为教师和学生的共识。谈论鲁迅作品教学的文章,都喜欢引进所谓学生的口头禅:“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或“一怕写作文,二怕周树人,三怕文言文”。当下,鲁迅作品难教、难学,似乎已成定论。从舆论势头看来,谁要对此表示一点不同意见,就难逃灭顶之灾。  如今,在全民娱乐化、文化快餐化、阅读卡通化的当下,教学鲁迅作品有难度,是一个不争
期刊
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赫尔巴特也曾说过:“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根据《中小学德育大纲》规定:“学科教学是德育的主载体,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