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之研究综述

来源 :科教新报·教育科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bin1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自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概念被提出来之后,学术界对它的内涵的探讨和研究就从来没有停止过。自从2001年后,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方面研究,包括对其内涵的研究可以说进入了一个繁盛的时期。国内外的学术界和理论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的研究都更加深入,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见解。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概念 内涵
  
  我国理论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的研究,有很多不同的的观点。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对这个问题既有继承深化又有创新发展。本文就几种学说,作一下综述。
  一、结合论
  所谓“结合论”是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持这种观点的人是最多的。当然,虽然大家的核心都认为是两者的结合,但结合所包含的内容是不同的。像武汉大学梅荣政教授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核心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其科学内涵包括按照中国的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和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经验提升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两方面。笔者把它叫做运用和提升的两个方面。陈国庆教授认为:“从内涵要旨上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民族化、具体化、通俗化、与时俱进的当代化,是马克思主义“化”中国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辨证统一。”马克思主义会受到中国实际与中国文化之“化”,也只有接受中国之“化”,才能获得“中国形式”与“中国内容”。因此,马克思主义“化”中国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体之两面,只有把二者有机结合、辨证统一起来,才能准确全面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要旨。
  传统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包括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内容方面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和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问题,形成适合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情况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并在这一过程中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形式方面就是赋予马克思主义以中华民族的风格和特点。从这个论述中,笔者认为不管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强调马克思主义“化”中国的过程,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过程没有体现出来。而说梅教授的运用和提升理论以及陈教授的两“化”理论都体现了一种互动性,交互性,这比单独的马克思主义“化”中国,更全面、更恰当。
  当然,如果将上面总结为“一个结合,二个方面”,那么还有的人是坚持“一个结合,三个方面”。例如,北京大学陈占安教授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一个科学命题有丰富的内涵。它的思想实质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践、中国的历史传统,中国的民族文化相结合;这三个根本方面是一个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历史过程。其实,不仅中国人坚持这样三个方面,就是国外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专家也是这样认为的。美国著名的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专家施拉姆(Stuart R .Schram)和迈斯纳(Maurice Meisner)都坚持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应该和中国的历史时代、社会实践和文化传统相结合。迈斯纳曾写道:“当马克思主义理论面对中国的具体社会环境时,有三个互相联系的基本方面引人注目。在每一个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逐渐地融合于历史环境之中,理论和客观实际之间尖锐的对立趋向消失。这三个方面分别就是指历史、实践和文化。由此不难看出,尽管国内外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视野,方法和目的可能不同,但是结论却是可以一致的,也就是说对于马克思主义来说,必须充分考虑到中国的悠久特殊的历史,中国的丰富社会生活实践和以儒家文化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这三个因素,否则马克思主义就不可能在中国的土壤上发挥其巨大的作用。
  二、文化结合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文化是分不开的,“目前学术界正逐渐在一个问题上达成共识,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含义。从前这些年只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现在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同中国文化相结合”。郭建宁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过程实际上包括两方面:即一是和中国实际相结合,二是和中国文化相结合,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包括实践诠释而且包括文化解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内容要在中国实践和中国文化传统的两个维度上展开。与中国实践和中国文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个基本途径。
  笔者认为,之所以这么多的学者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决定的。中国文化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其兼容并包的开放性,中国文化的特点使外来文化带上了中国文化的色彩。同样,我们说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两者是相互起作用的。正如美国学者德里克指出的“不像过去的中国化,即中华文明吸收外来文化和人口,使他们失去原有特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是自然而然的中华文化吸收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要作为试纸来检验中华文化。”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同其它一般文化的不同之处。
  三、几化论
  薛俊超教授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的历史,这是由马克思主义蕴涵的本质特征来决定的。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即包括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又包括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袁辉初教授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一个总体性范畴,对其理论本质的阐释,必须在明确其所指的具体对象的前提下,通过对这一对象内在基本内容或矛盾的全面把握为前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就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化,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和中国实践经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化的有机统一。
  当然,对于这一概念的内涵,很多学者还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如李君如教授对马克思主义概念的解读。这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民族化,时代化。”他着重强调了这“三化”突出的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特殊性,没有内在地反映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包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普遍性”。“突出‘特殊性’最能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个性特点,这是正确的,而忽视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所包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普遍性’,会造成理论上的某种片面,因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要求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由此,我们知道,不管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怎么化都必须要保持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的,普遍的东西的指导意义。否则就不会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了,所以在强调中国化的时候,不能忘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
  赖大仁教授持转化论,他认为,如果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一个完整的命题来理解可以说它是指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在中国语境中的具体转化,也就是将其转化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形态及其实践探索的过程。这个转化包括相互联系的两层含义:其一,这是一个历史过程,即把马克思主义转化为中国化的理论话语及其实践探索的过程;其二,它也指一种理论形态,即在上述历史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徐奉臻认为,基于时代的批判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实质,也贯穿马克思主义产生发展之路,批判包括理论批判和实践性批判,理论批判呈现对已有成果的扬弃性批判和对自身成果的内省式批判,实践性批判表现在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揭露上和中国现代化践行者对现代化发展道路的调适中。当然,还有很多人从现代化,现代性,当代化等方面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做了不同角度的探讨。
  四、作者的观点
  笔者认为,考查一个概念的内涵,最根本的应该从提出该概念的人和提出的背景来看。第一次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概念是毛泽东,他在1938年9月29—11月6日召开的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了《论新阶段——抗日民族战争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展的新阶段》的政治报告,这个报告分为八个部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概念就是在第七部分《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的“学习”一小节中。毛泽东指出“成为伟大中华民族之一部分而与这个民族血肉相连的共产党员,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每一个表现中,带着中国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
  为什么在抗日战争时期,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概念呢?这是因为当时党内还存在着严重的教条主义的思想倾向,王明的教条主义路线仍深深影响着解放区的人民,这对当时开展各项活动来说是极不利的。鉴于此,一向以注重研究中国实际为著名的毛泽东提出了要反对本本主义,要坚持从实际出发,要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那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到底是什么? 笔者是坚持结合论的,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的结合。只是,马克思主义经过这么多年的丰富和发展,现在这个概念的的含义和意义可能与当年不同了。同样,中国的实际更是天天在发生变化,所以两者的结合,不是两个静态的结合,而是两个动态的结合。马克思主义影响中国,中国实践影响马克思主义,在这个相互作用下,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其他文献
摘 要肢体对侧迁移是学习迁移中比较特殊的一类。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查阅,总结肢体对侧迁移的前期研究和发生机制。  关键词肢体 对侧迁移 发生机制    一、早期的实验研究  研究人员很早就发现在生理学上由于某一侧肢体肌肉训练的结果,使得未经训练的对侧肢体相应肌肉群的力量也得到增加。十九世纪中叶,美国的韦伯、德国的费希纳就发现辨别距离的能力可以从训练过的一只手迁移到未训练的一只手。伍德沃斯189
期刊
摘要: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教师要摆正教师与教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教材的关系,才能引导学生在主动参与、全面参与的过程中达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课堂。  关键词:预设动态生成师生课堂    传统的课堂教学过分强调认真执行教案,导致课堂缺乏应有的生气和乐趣。随着课堂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意识,对它
期刊
摘要:法国教育家卢梭曾说过:在教育中要“把孩子看成孩子”。所以我们美术教师要在小学美术教学中“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按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因材施教,让学生了解美术的基本语言,培养学生美术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从各个方面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  关键词:小学美术学生教师兴趣美术语言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一、在“造
期刊
摘要: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的幽默曲(Op.101-7)作于1894年。钢琴曲。原为其钢琴曲集《八首幽默曲》的第七首。后被改编为管弦乐曲、大提琴曲、单簧管曲、口琴曲、声乐曲等。该文主要通过节奏量化的方式对它做出分析和总结。希望对于德沃夏克的幽默曲的研究能够有所借鉴。  关键词:节奏音型音长装饰音演奏    一、通过节奏量化的方法分析此曲    首先本曲为优雅的稍缓板,降G大调,2/4拍子。全曲采用复三
期刊
摘要:美读,就是指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  关键词:诗歌美读体裁    诗歌是文学之母,诗歌是培养学生文学趣味和文学素养的最佳媒介之一。而在日常高中诗歌教学中,怎样才能培养并提高学生们的诗歌鉴赏能力呢?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指导学生去多读,而且是去美读。  “诗歌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
期刊
摘要:课堂讲评是教学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如何有效地提高讲评课的效果,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本文指出课堂讲评要讲清知识脉络,要突出师生合作互动,要以题练为载体,要坚持讲评与传授解题技巧相结合等培养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四个方面教学策略相互学习。  关键词;讲评课教学效果策略知识迁移能力    政治考试的材料从社会来,学生的能力从知识来,而答案从教材中来。新课程改革更是对能力提出了
期刊
摘 要小学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学生作文能力较差的现象,而在作文教学中采用学生互批作文的办法对学生作文能力和语文素质的培养有很大裨益。本文旨在探索其在理论上的优越性和实践上的可行性。  关键词作文教学 学生互批 理论 实践    在新课程标准深入实施的今天,我们发现,小学作文教学中仍然存在着学生害怕写作文、不会写作文、写不出作文的现象,这种现象在农村小学更加突出,值得我们认真研究。把作文批改的权利交给
期刊
教育观察:十一长假后“教育大事件”点评  事件:小升初学生家长热报押题班,七天假成“培训期”据《新京报》报道,七天长假,对于不少今年即将小升初的学生和家长而言,则是七天高密度的“培训期”。为了在“坑班”考试中脱颖而出,不少培训机构推出了“小升初目标班”,揭秘往年坑班考试真题并对今年的考试进行押题,这成为了不少学生家长国庆培训班的首选。这类培训价格不低,一些培训班上一次课为两三个小时,通常会安排十几
期刊
摘要:大学英语泛读是英语专业学生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他是一门结合听、说、写、译的综合性课程,历年来收到一线教育者的重视,但是在目前大学英语泛读课程的教学主要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使课堂教学达不到一种很好的效果,为此,本文结合本人的教学经验,对学英语泛读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探讨。  关键词:英语泛读传统教学法教学模式    大学英语泛读课程一直以来都是英语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课程,期中的“泛”是指教材内
期刊
摘要:中国的美术教育正在日新月异飞速发展,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21世纪,各地的美术教育者都在积极地探索与新时代相适应的美术教育方向,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本文通过美术欣赏课的有效性教学探讨,简述了教学的思路和策略。  关健词:小学美术美术欣赏策略思路    美术欣赏课是小学美术课程中一种重要的课堂类型,随着美术课程改革的实施,小学美术欣赏课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那么,作为小学美术教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