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是众所周知的道理,也是《数学课程标准》所提倡的理念。我们在实践中也一直要求自己这样做,可有时会无意识地只顾“授人以鱼”,而忘了“授人以渔”的培养学生的一种潜在能力。
“比一比”是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是非常重要的数学思想。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方法、思想。我们知道数学知识不完全取决于教材内容和知识点的数量,应注重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对数学知识的驾驭作用,可有时还是会对教材中的数学知识进行纯粹的传授,心中虽说有理论,却苦于找不到好的教学方法。
第一年刚从中高年级转入到低年级的教学,我是这样教学的:利用挂图,呈现果树、电灯杆、石桌、石凳,以及小朋友上滑梯、跳绳等景物和场面。
1.指导学生按一定顺序从左往右或从上往下观察主题图,说说院子里有些什么东西。
2.指导学生用画○和画√的方法自己比较两棵树、两条绳子的长短,比较小刚和小强的高矮。引导:比长短时让学生体会不能确定哪根绳长时要像右边图(略)那样将这两根绳拉直,一端对齐着比;比高矮时两人要站在同一个高度上,进行比较。
3.同桌交流比较的结果,相互说说自己是如何比较的。
4.交流反馈,说说比较方法。通过学生间汇报交流,体会比较方法,感受长短、高矮都是比较结果。
5.通过找找、比比,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比长短、比高矮的方法。
6.组织讨论,加深学生对长短、高矮是比较结果的认识。
……
就在自己感觉教的还很顺利的时候,最后还是遇到了一个始料未及的问题─—比轻重:一个红萝卜和三个胡萝卜一样重时(如图一),要比较一个红萝卜和一个胡萝卜谁重谁轻。红萝卜一个就顶三个胡萝卜,那当然就是一个红萝卜厉害,也就是一个红萝卜重。这种思维自己心里清楚,可没法让一年级学生去体会,这怎么教呢?
恰巧,看到一本杂志上也刊登了这道题,说“要让比的过程动起来,要比一个红萝卜和一个胡萝卜谁重谁轻,就从平的称上拿掉两个胡萝卜,这时胡萝卜那边就会往上翘(如图二),说明胡萝卜轻;红萝卜那边会往下掉,说明红萝卜就重” 。这个方法值得一试,我随即借用了这个办法,果然效果不错,这节课的任务基本完成。
自我反思:在实际生活中,长短、高矮联系较为紧密,而且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长短、高矮的经验,一般他们都会进行直接判断。这节课我过多地趋向于例题教学,照本宣科,只不过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做了一些练习、整理,增添了一些形式和技巧而已,看上去效果还不错,该学的都学了,该会的都会了,可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并没有得到深层次的提高。这显然违背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新课程核心理念,只顾“授人以鱼”的满足一时之需,心想只要以后碰到这样的题型学生能做对就行了。我想,这大概也是处于应试教育下绝大多数一线教师的心理。显然,这样不能为学生今后独立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而是以牺牲学生的灵性为代价,陷入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中,在此模式里还谈什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
再次教学一年级,这一回我心里有底了,决定抛开“考试教育”和“题型教育”的枷锁,从片面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变为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于是课前,我准备了一红、一绿两根有点弯曲且差不多长的绳子,故意错开拿在手上,让学生比较。
师:老师手中有一红、一绿两根绳子,大家觉得哪根绳子长呢?
生1:红颜色的长。
生2:绿颜色的长。
生3:红颜色的长。
生4:绿颜色的长。
……
师:那我们能不能想个办法进行比较呢?
生:把它们拉直了比。
(教师把两根绳子拉直,又故意错开粘在黑板上)
师:现在能确定长短了吗?
生:还不能。
师:那怎么办呢?
生:对齐放。
(教师将两根绳子对齐放好,终于可以比出长短了,学生们都露出了笑脸)
这时,学生的思维被激发了,兴趣上来了。紧接着,我又出了一道这样的题目(如右图),比较两根线的长短。有了刚才的启发,学生可有方法了:把弯的拉直,下面那根就变长了,所以第二根长。更有学生创新方法:把直的那根弄得和下面那根一样弯,直的就变短了,所以第一根短,第二根长。学生想出这种方法的时候,我很欣慰,因为他们的思维打开了。有了这个比法,下面的比高矮、比轻重就水到渠成了。
随即我又找了一高一矮两个学生,让矮的学生站在黑板前面的台阶上,让高的学生站在台阶下,进行比较。学生们感觉到这样比不妥,随即想出类似的两种方法:1.让站在低处的人上去;2.让站在高处的人下来。总之,让他们站在同一高度比较,这不就是用了比长短时的对齐思想吗?
比轻重,一个红萝卜和三个胡萝卜一样重时,要比较一个红萝卜和一个胡萝卜谁重谁轻的难点也解决了,学生们自然而然地就想到了让它们“公平”比较:拿掉两个胡萝卜,或者加上两个红萝卜,想象称的变化就知道谁重谁轻了。
自我反思:课始我选择学生喜欢的活动,给学生创设质疑的空间,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激活思维,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教学中,我又组织了一系列的比较活动,不断挑战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进一步形成比较的思想,让学生感受到长短、高矮、轻重的密切联系,从而潜移默化地领会了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使学生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思维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这节课学生经历了“捕鱼”方法的发生、形成、应用过程,真正掌握“捕鱼”方法,甚至创造出更好的“捕鱼”方法,获得终身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意识。
两次“授人以鱼”和“授人以渔”的经历让我感触颇深:原来,好的教法藏在不断的积累和不停地思考中。大胆地尝试处理教材,用活教材,会让你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反之,墨守成规,只能原地踏步。寻求最好的方法给学生以最有效的教育,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学生都将受益匪浅,省时又省力,何乐而不为呢?
(责编杜华)
“比一比”是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是非常重要的数学思想。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方法、思想。我们知道数学知识不完全取决于教材内容和知识点的数量,应注重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对数学知识的驾驭作用,可有时还是会对教材中的数学知识进行纯粹的传授,心中虽说有理论,却苦于找不到好的教学方法。
第一年刚从中高年级转入到低年级的教学,我是这样教学的:利用挂图,呈现果树、电灯杆、石桌、石凳,以及小朋友上滑梯、跳绳等景物和场面。
1.指导学生按一定顺序从左往右或从上往下观察主题图,说说院子里有些什么东西。
2.指导学生用画○和画√的方法自己比较两棵树、两条绳子的长短,比较小刚和小强的高矮。引导:比长短时让学生体会不能确定哪根绳长时要像右边图(略)那样将这两根绳拉直,一端对齐着比;比高矮时两人要站在同一个高度上,进行比较。
3.同桌交流比较的结果,相互说说自己是如何比较的。
4.交流反馈,说说比较方法。通过学生间汇报交流,体会比较方法,感受长短、高矮都是比较结果。
5.通过找找、比比,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比长短、比高矮的方法。
6.组织讨论,加深学生对长短、高矮是比较结果的认识。
……
就在自己感觉教的还很顺利的时候,最后还是遇到了一个始料未及的问题─—比轻重:一个红萝卜和三个胡萝卜一样重时(如图一),要比较一个红萝卜和一个胡萝卜谁重谁轻。红萝卜一个就顶三个胡萝卜,那当然就是一个红萝卜厉害,也就是一个红萝卜重。这种思维自己心里清楚,可没法让一年级学生去体会,这怎么教呢?
恰巧,看到一本杂志上也刊登了这道题,说“要让比的过程动起来,要比一个红萝卜和一个胡萝卜谁重谁轻,就从平的称上拿掉两个胡萝卜,这时胡萝卜那边就会往上翘(如图二),说明胡萝卜轻;红萝卜那边会往下掉,说明红萝卜就重” 。这个方法值得一试,我随即借用了这个办法,果然效果不错,这节课的任务基本完成。
自我反思:在实际生活中,长短、高矮联系较为紧密,而且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长短、高矮的经验,一般他们都会进行直接判断。这节课我过多地趋向于例题教学,照本宣科,只不过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做了一些练习、整理,增添了一些形式和技巧而已,看上去效果还不错,该学的都学了,该会的都会了,可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并没有得到深层次的提高。这显然违背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新课程核心理念,只顾“授人以鱼”的满足一时之需,心想只要以后碰到这样的题型学生能做对就行了。我想,这大概也是处于应试教育下绝大多数一线教师的心理。显然,这样不能为学生今后独立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而是以牺牲学生的灵性为代价,陷入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中,在此模式里还谈什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
再次教学一年级,这一回我心里有底了,决定抛开“考试教育”和“题型教育”的枷锁,从片面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变为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于是课前,我准备了一红、一绿两根有点弯曲且差不多长的绳子,故意错开拿在手上,让学生比较。
师:老师手中有一红、一绿两根绳子,大家觉得哪根绳子长呢?
生1:红颜色的长。
生2:绿颜色的长。
生3:红颜色的长。
生4:绿颜色的长。
……
师:那我们能不能想个办法进行比较呢?
生:把它们拉直了比。
(教师把两根绳子拉直,又故意错开粘在黑板上)
师:现在能确定长短了吗?
生:还不能。
师:那怎么办呢?
生:对齐放。
(教师将两根绳子对齐放好,终于可以比出长短了,学生们都露出了笑脸)
这时,学生的思维被激发了,兴趣上来了。紧接着,我又出了一道这样的题目(如右图),比较两根线的长短。有了刚才的启发,学生可有方法了:把弯的拉直,下面那根就变长了,所以第二根长。更有学生创新方法:把直的那根弄得和下面那根一样弯,直的就变短了,所以第一根短,第二根长。学生想出这种方法的时候,我很欣慰,因为他们的思维打开了。有了这个比法,下面的比高矮、比轻重就水到渠成了。
随即我又找了一高一矮两个学生,让矮的学生站在黑板前面的台阶上,让高的学生站在台阶下,进行比较。学生们感觉到这样比不妥,随即想出类似的两种方法:1.让站在低处的人上去;2.让站在高处的人下来。总之,让他们站在同一高度比较,这不就是用了比长短时的对齐思想吗?
比轻重,一个红萝卜和三个胡萝卜一样重时,要比较一个红萝卜和一个胡萝卜谁重谁轻的难点也解决了,学生们自然而然地就想到了让它们“公平”比较:拿掉两个胡萝卜,或者加上两个红萝卜,想象称的变化就知道谁重谁轻了。
自我反思:课始我选择学生喜欢的活动,给学生创设质疑的空间,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激活思维,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教学中,我又组织了一系列的比较活动,不断挑战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进一步形成比较的思想,让学生感受到长短、高矮、轻重的密切联系,从而潜移默化地领会了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使学生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思维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这节课学生经历了“捕鱼”方法的发生、形成、应用过程,真正掌握“捕鱼”方法,甚至创造出更好的“捕鱼”方法,获得终身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意识。
两次“授人以鱼”和“授人以渔”的经历让我感触颇深:原来,好的教法藏在不断的积累和不停地思考中。大胆地尝试处理教材,用活教材,会让你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反之,墨守成规,只能原地踏步。寻求最好的方法给学生以最有效的教育,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学生都将受益匪浅,省时又省力,何乐而不为呢?
(责编杜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