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食且乐过春节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yh9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节,俗称过年,是农历的岁首,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最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自西汉以来,春节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二十三的祭灶,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此期间,人们会放下所有重要事务,放松心情,会亲访友,且食且乐,恣意开怀,把万众狂欢的境界诠释到极致。
  ◎欢天喜地旧习俗
  春节,从腊月二十三的祭灶揭开序幕。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灶,体现了烟火红尘最根本的内涵——食。民以食为天,灶,关乎生计,关乎民愿,灶王爷的崇高地位自然无法撼动。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含义,家家户户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旧俗认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农历腊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民间对神的敬畏,并不全然是迷信,也是一种善良美德的期望。
  传统民俗中,腊月二十七、二十八这两天,要集中洗澡、洗衣,除去一年晦气,京城便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谚语。
  腊月三十便是除夕。除夕,即“月穷岁尽”,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贴门神、贴春联、守岁、爆竹、吃年夜饭、给压岁钱、祭祖,都是除夕夜的经典节目,以除旧布新、消灾祈福为中心。其欢庆热闹气氛,正像清朝孔尚任 《甲午除夕》中所写:“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买春钱。 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
  ◎载歌载舞迎新春
  春节带来一大堆繁文缛节,人们却不厌其烦。新年到来之际,开门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正像王安石《元日》里所写:“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满街祥瑞,喜气洋洋。
  新年初一,人们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出门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长寿安康,长辈则将事先准备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
  明代诗人叶颙《巳酉新正》描述道:“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在天朗气清的新春时节,逛庙会是不可或缺的年俗。这是民间宗教仪式,通常由僧人、道士做“法事”或“道场”以祭祀神佛,人们进香朝拜、许愿、还愿、求福。庙会期间,也少不了商贩叫卖、民间艺术表演,有许多历史悠久深受老百姓喜爱的传统项目,比如舞狮、舞龙、扭秧歌、踩高跷、跑旱船等。
  除了庙会,民间社火也是历史悠久的年节娱乐活动。社火源于古老的土地神与火神崇拜。在以农业文化著称的中国,土地是人们的立足之本。火,是人们熟食和取暖之源,远古人们认为火有“灵”,并视之为具有特殊含义的神物加以崇拜,于是形成了尚火观念。古老的土地与火的崇拜,产生了祭祀社与火的风俗。后来逐渐成为规模盛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民间娱乐活动。
  ◎喜尝美食过新年
  新年期间,美食成为一大主题。最普遍的食物是年糕和饺子。年糕谐音“年高”,加上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为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年糕的口味因地而异,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黄米制成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则喜欢在年糕中加入大枣、小红豆及绿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内蒙古等地,习惯吃黄米粉油炸年糕,有的还包上豆沙、枣泥等馅,山东人则用黄米、红枣蒸年糕。
  饺子,北方年夜饭有吃饺子的传统,但各地吃饺子的习俗亦不相同。按我国古代记时法,晚上11时到第二天凌晨1时为子时。“交子”即新年与旧年相交的时刻。饺子就意味着更岁交子,过春节吃饺子被认为是大吉大利。另外饺子形状像元宝,包饺子意味着包住福运,吃饺子象征生活富裕。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饺子,话新春,其乐融融,吉祥如意。
  ■编辑/王洪丽
其他文献
公元1180年,江西因旱灾而发生了严重的饥荒,粮价飞涨,一些不法奸商囤积居奇,有粮不卖,想趁机哄抬价格。饥民们忍无可忍,暗地里酝酿抢粮,一场群体性事件,甚至社会动乱一触即发。在此危机关头,辛弃疾走马上任,头衔是隆兴知府兼江西安抚使,当然,落在他脑袋上最重大的政治责任,就是维稳。  在我们的印象中,辛弃疾“文武双全”,他的词在武将里是最好的,在文人中也堪称超一流;他的武功同样出神入化,曾经独闯金人占
期刊
齐白石老人画的蜻蜓较照相更为细微,蜻蜓的翅膀画得很透明,有一触即掉的质感,翅膀上脉络历历可辨,跟拓印的实物一样。蜻蜓的身躯、眼睛乃至足都非常清晰,真是不可思议。  白石老人的儿子齐良末说:“我父亲对草虫情有独钟。他曾对我说:‘别小看这雕虫小技,它能名扬天下,求画者皆以草虫苦我。’父亲为什么这么说,是因为当时他的工笔草虫已征服了北京画坛,当然也是他‘红花墨叶’改革成就的一部分。父亲年轻时多以工笔草虫
期刊
健康本是身心合一的结果,体壮为健,心怡为康。疾病并非仅是肉体失衡,而是源于“多元因子”。“体”为人之本,但人的身体除了粗重体的肉体外,还有微细体的气体、情感体和自我意识体。  “人活一口气”,气体对于人的作用不言而喻。《黄帝内经》中就讲:“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已为现代科学实验所证实。在生气、沮丧等负面情绪状态下,心率变异呈现不规则,这显示神经系统中掌管身体节奏的自主神经系统失控,彼此不协调。而
期刊
给生命一个助跑的过程  在高原的上空,常常可以见到秃鹫在翱翔。秃鹫又叫坐山雕,也被人誉为“神鹰”,是高原上体格最大的猛禽。它们往往栖息在海拔2000—5000多米的高山原上,体重达到7—11公斤。秃鹫张开翅膀后,整个身体有2米多长,能长时间飞翔于空中。  当它盘旋在湛蓝的天空时,它宽大有力的翅膀,似乎连太阳也能遮蔽,你甚至还能听到它的双翅在空气中“哗啦,哗啦”扇动的声音。它一旦发现猎物,便如利箭一
期刊
毛泽东喜欢读冯梦龙的《智囊》。在该书卷22《兵智部·制胜》篇中,有一段是讲唐太宗用兵之道的:“唐太宗每观敌阵,则知其强弱,常以吾弱当其强,强当其弱。彼乘吾弱,奔逐不过数百步,吾乘其弱,必出其阵后反而击之,无不溃败。盖用孙子之术也。”  毛泽东写了一段批注:“所谓以弱当强,就是以少数兵力佯攻敌诸路大军。所谓以强当弱,就是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以五六倍于敌一路之兵力,四面包围,聚而歼之。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
期刊
说起良相,在贞观以前人们会想起姬旦、伊尹,但他们为国家人民做出了怎样的贡献,因为史料不详很少有人说得清,只能口耳相传认他们做好宰相;贞观之后,良相便有了更直观的代表人物,那便是房玄龄和杜如晦。  房玄龄是山东人,杜如晦是陕西人,他们的青壮年时代都是在隋大业年间度过的,身逢乱世,他们都已看透了腐朽不堪的隋王朝,直到碰上新兴的李唐起义军,才开始贡献自己的才华。于是有人说,他们其实是生来给李世民做宰相的
期刊
到了应该彰显我的名、我的命、我的族、我的祖、我的根的时候了,因为我们的先祖已经等待得太久。家庙已经破败得太久。家谱已经消失得太久。祖先之名已经被湮没得太久。家训已经荡然无存太久。我们的姓氏、名、字、号已经沉默得太久。  读者诸君,如果让你现在开始,你愿意为家族而不是只为三人的小家庭甚至只是个人自己而奋斗吗?如果你觉得拥有有内涵的名、字、号,可以让自己生命更有深度的话,是否现在就可以付诸行动?如果你
期刊
名字虽然是个人的,历朝历代的命名习惯受到其所处时代的影响。由于人们所属的民族、社会、历史、宗教信仰、道德传统及文化修养的不同,其命名习惯也很不相同。  ◎名的发展史  “名”的产生也是在氏族社会时期,同时也是人的个体意识逐渐觉醒的必然结果。《说文》对名这样解释:“名,自命也。从口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意为,黄昏后,天暗黑不能相认识,各以代号称。这便是名的由来,多少有些传说意味。人
期刊
红楼梦》描写的节庆活动很多,但过年只有一次,即五十三回的“宁国府除夕祭宗祠,荣国府元宵开夜宴”。贾家这个大家族,年怎么个过法呢?  《红楼梦》第五十三回写道:“当下已是腊月,离年日近,王夫人与凤姐治办年事。”这是说,时令一到腊月,就该治办年事了。而年事最重要者莫过于祭祖,所以宁国府贾珍那边先把宗祠打开,派人打扫,同时收拾供器,为祭祀作准备。当年荣宁二公,宁公居长,所以宗祠在宁国府。其次是压岁,就是
期刊
国内唯一传统文化教程——人教版《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全国中小学实验教材》近日发行。课题组希望,通过这套教材将国学文化融入中小学教育中。教材中选取了《弟子规》《论语》《孙子兵法》《道德经》等12册国学经典,同时规定每节课讲解一个繁体字,让学生充分理解中国文字的意境和美。此外,该课程提的问题均不设标准答案,只学不考。  现代文明的飓风下,传统文化之星火承袭,真可谓是摇曳将息了吧。相当长时间以来,国人的知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