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美狄亚》和《秦香莲》是西方和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悲剧,二者都有男子为了权势高攀而抛妻弃子的情节,结局也有一定程度的相似,但二者在相同中又有着诸多的不同。美狄亚面对抛弃选择了亲自杀子报复负心的丈夫,疯狂的复仇展示了古希腊文化中较为感性的民族性格,而秦香莲周旋求官式的复仇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较为理性的民族性格;《美狄亚》侧重于对女性形象的描述,尤其是对其杀子前后的心理有着深入细腻的描写,而后者对秦香莲心理描写则较少且粗疏,侧重于对故事情节的叙述,这也体现了中西方文化的不同。
关键词:美狄亚;秦香莲;弃妇形象;复仇;文化
“随意性的比较是没有意义的。……‘仅仅对两个不同对象同时看上一眼就作比较,仅仅靠记忆和印象的拼凑,靠主观臆想把一些很可能游移不定的东西扯在一起来找类似点,这样的比较绝不可能产生论证的明确性’1”2《美狄亚》是古希腊悲剧大师之一欧里庇得斯的代表性戏剧,亦是古希腊三大悲剧之一,其成书于公元前四三一年,与中国的《诗经》成书时间相近。《秦香莲》是根据明代《包公案百家公案》和清代《三侠五义》及其续书《续七侠五义》改编的戏曲《秦香莲》又名《铡美案》,这是包公故事里一个很有名的段落。虽然两部作品相隔时间久远,但相比较却能从中得出一些相似点,根据这些相似点二者则进一步作出了不同的选择,在这个比较过程中,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传统的某些文学差异和特点,包括价值取向、审美趣味等,就可以清楚地浮现出来,从而窥见中西方文学的许多异同之处。
一、相同之处
首先,两部作品都是悲剧。美狄亚和秦香莲作为女主人公,为家庭付出了自己的全部,本来和谐美满的家庭却因为丈夫不顾妻儿的高攀,导致家庭破裂。
其次,两部作品的时代背景都同为父权社会,男性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女性的反抗成功都象征着对封建社会的反抗和一定程度上女性意识的觉醒。戏剧中的负心汉都因权力和年轻貌美的公主而变心,剧末受到了应有的惩罚,不仅没有过上梦想中荣华富贵的生活,还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两部作品都编排了丈夫冷漠绝情的情节来引起观众的共情机制,从而让无论是阅读文本的读者还是观看戏剧演出的观众,都不自觉站到被抛弃的妻儿一方,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最后,两部作品中的女主人公都出身高贵,并且在少女时期为了追求爱情义无反顾和家庭决裂。身为科尔喀斯国的公主的她因对伊阿宋一见钟情,便毫不犹豫的背叛了国家和父亲,帮助伊阿宋盗取了金羊毛;在帮助伊阿宋逃走的途中,面对前来追捕的亲弟弟,并且为了阻止父亲及其他士兵的追击,不惜残害手足,亲手杀死弟弟还把尸体砍碎扔进大海。而秦香莲是北宋时期翰轩院院长的女儿,容貌出众、聪慧才智。无奈却被当朝太师的儿子逼婚,落入水中,被书生陈世美救下。秦香莲失去了记忆,所以陈世美带她进了京城寻亲。在经历了种种艰难困苦之后,秦香莲找到了自己的家,也在不知不觉中爱上了这位救了她性命、还一路上陪伴她寻亲的书生。两人情投意合,在一次无意之中,还发现对方是彼此的青梅竹马,随即陷入热恋。面对父母之命和爱情之间,秦香莲勇敢地选择了爱情,随后与家庭断绝了关系。
虽然二者都是悲剧,但诞生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度,二者依然有着众多的不同。
二、不同之处
1.叙事中心的不同
《美狄亚》整部剧紧紧围绕其各种复仇行为展开,是一部完全意义上的“女性中心”的戏剧。而《秦香莲》的最终目的则是歌颂包公大人的公正无私,歌颂其不畏权贵、奉献自己、为民伸冤的美好品质。秦香莲得益于剧中其他人物帮助,如王延龄、韩祺、包公均为男性,并没有完全冲破父权社会和封建制度的束缚。这也体现了西方文学重视审美而中国文学重视审德的不同。
2.文化背景影響反抗方式
虽然美狄亚和秦香莲均在少女时期就进行过激烈的反抗,但相比之下,显然美狄亚的反抗更为激烈。对比两者的形象可以看出,中西 女性形象在对待爱情、婚姻和人生方面的态度还是有很大的差别。而造成这种显著差异的原因,主要在于文化背景的不同。
首先是传统思想、道德观念的影响。美狄亚所处的时代是古希腊城邦时代,人们崇尚自由平等思、想开放,强调人的个性的解放与自我独立,西方女子敢于追求婚姻自由、追求幸福并不是新鲜事。反观中国,自从中央集权统治建立以来,统治阶级无不压制人们自由思想的发展,明确划分社会阶层,汉武帝实施“独尊儒术”的政策以来,“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思想几乎窒息了人性。以此为基础,中国妇女必须遵守“三从四德”,即“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和 “妇德、妇言、妇容、妇功”,中国女性几乎没有自我可言,仿佛只有衣服男性才能生存的价值和意义,一直以来都只是男性完全意义上的附属品。
其次是风俗习惯、社会制度的影响。在西方,由于讲究平等,虽然社会地位不及男性,但在家庭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接受教育、可以用自己的财产,她们有资本、有底气、敢于牺牲一切追求自己所向往的,所以在这种氛围中成长的女性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并显得更加果敢,甚至是暴戾。然而,秦香莲却生活在一个“存天理、灭人欲”伦理观的国家中,对女性来说,各种社会风俗习惯都是封闭的,不管是未婚还是已婚,她们都不能有一点点触碰规则的思想和行为,女子无才便是德是普遍思想。再加上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的思想,从意识形态上升到了法律层面。女子从小一般没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即使接受教育也是建立在固有传统思维之上的,不仅不能接受父亲的遗产,并且各朝各代都规定了女子未婚的最高年龄限制,婚后如果没有儿子几乎等于失去了生存的意义,这就自然而然的导致中国古代女性“一叶障目”,以夫为天,秦香莲就是典型的封建礼教的牺牲品。
综上所述,西方文明注重进取与挑战,东方文明更注重遵从与苟安。3也就导致了后期,美狄亚为了报复负心的丈夫,不惜一切代价,毫不犹豫的设计毒杀了丈夫的新欢。虽然杀子过程中她有过犹豫,但复仇的火焰很快淹灭了爱子之心,使她最终将利剑伸向了两个无辜的孩子,亲手结束了他们年幼的生命,这种杀子以报复出轨对象的行为在中国社会是无法想象的、不可理喻的。整部剧中的美狄亚就像一丛熊熊燃烧的火焰,它激烈、它灼人、它美艳、它不受任何控制,在烧灭目标的同时也瞬间把自己烧为灰烬,它是一种非理性的激情,4更是一种本能性反应,5让身边的人甚至自己骨肉都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去浇灭自己心中的怒火,且整个过程属于主动复仇。 而秦香莲贤惠、勤俭持家,是一位符合传统道德标准的好女人形象,早在陈世美进京赶考之前,她承担了所有的家务事,上敬父母高堂、下抚一双儿女,还时常观照夫君,还没有一点怨言。听闻陈世美在京城谋得一官,千里迢迢、一路艰辛却打听到已经考取了状元还做了公主的驸马。面对背叛自己的丈夫,一开始并没有要将其置于死地的复仇心理,更没有和丈夫决裂的勇气,甚至一开始还为其考取状元而感到欣喜,且选择相认、挽回。两个年幼的孩子始终是她活下去的动力,坚持去找他也是为了孩子能够有所依靠,没有一丝要抛下孩子一走了之,更没有因为丈夫出轨而将亲生骨肉杀害的念头。面对乱棍殴打和冷漠绝情的丈夫,仍然诉说家乡连年遭灾荒和公婆双双饿死的不幸,以求得收留。实则就是默认了丈夫另娶公主的事实,且愿意“二女侍一夫”,体现其局限性。直至发现了曾經恩爱的丈夫居然派杀手想要杀害自己和儿女,让她倍感心痛,深感自己已走投无路。韩祺为了她们母子竟然拔刀自刎,这鲜血淋漓摆在眼前的现实刺激了秦香莲,使她彻底清醒,为了恩人的大义,为了自己的孩子,她也必须让陈世美伏法,付出应有的代价。所以,在包拯受到皇权的威压下有所退让时,秦香莲也决不相让,不肯收下他赠送的银两,并悲愤地用言语刺激包拯,坚持要把陈世美送上断头台。她的悲剧命运和传统自然经济时代妇女的生存境遇脱不开干系,是典型的东方柔弱女性形象,同时也有一定的觉醒意识,但整个过程属于被动复仇。除秦香莲之外,本剧中还有一个出场不多但具有重要意义的角色——皇姑。从小享不尽的千宠万爱和荣华富贵,在皇帝特权的制度庇护下,一道圣旨便可以招状元做女婿,是普天之下的女子想都不敢想的事,可即便这样,还是被陈世美所欺骗、玩弄于手掌之中。
3.最终命运不同
虽然两部戏剧的负心汉都受到了惩罚,但是女主人公的命运却是不同的。美狄亚作为科奇斯岛会施法术的公主、日神赫利俄斯的后裔,完全有自己独立生存的能力,可以忘却这段痛苦的往事重新开始。而秦香莲则不同,带着两个年幼的孩子无依无靠,唯一的生存方法恐怕只有乞讨,靠别人的好心度日了。就连皇姑都会同秦香莲一样,受到民间舆论、不得不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处境尴尬的活下去。
三、结语
作为中西方文学史上较早产生的“弃妇”形象,美狄亚和秦香莲无疑具有典型意义。通过对《美狄亚》与《秦香莲》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二者在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上存在明显的差异。不同的文化背景导致了不同的理念和行为方式,也孕育了不同的文学特质。把握这些差异的内在原因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中西方文化的不同特点。
参考文献
[1](古希腊)欧里庇得斯著.罗念生译.罗念生全集(第三卷):欧里庇得斯悲剧六种[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文聘元.西方文学的故事[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
[3]白永成.秦香莲[M].北京.现代出版社.2013。
[4]刘珠凤.从《美狄亚》与《氓》看中西文学之差异[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7)。
[5]郭雨祺.从女性复仇形象看希腊神话悲剧中命运因素的变化[J].广西教育学院报,2016(03)。
注释:
[1]张隆溪:《比较文学译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4页。
[2]乐黛云,陈跃红,宇根,张辉:《比较文学原理新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17页。
[3]张隆溪:《比较文学译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4页。
[4]乐黛云,陈跃红,宇根,张辉:《比较文学原理新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17页。
关键词:美狄亚;秦香莲;弃妇形象;复仇;文化
“随意性的比较是没有意义的。……‘仅仅对两个不同对象同时看上一眼就作比较,仅仅靠记忆和印象的拼凑,靠主观臆想把一些很可能游移不定的东西扯在一起来找类似点,这样的比较绝不可能产生论证的明确性’1”2《美狄亚》是古希腊悲剧大师之一欧里庇得斯的代表性戏剧,亦是古希腊三大悲剧之一,其成书于公元前四三一年,与中国的《诗经》成书时间相近。《秦香莲》是根据明代《包公案百家公案》和清代《三侠五义》及其续书《续七侠五义》改编的戏曲《秦香莲》又名《铡美案》,这是包公故事里一个很有名的段落。虽然两部作品相隔时间久远,但相比较却能从中得出一些相似点,根据这些相似点二者则进一步作出了不同的选择,在这个比较过程中,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传统的某些文学差异和特点,包括价值取向、审美趣味等,就可以清楚地浮现出来,从而窥见中西方文学的许多异同之处。
一、相同之处
首先,两部作品都是悲剧。美狄亚和秦香莲作为女主人公,为家庭付出了自己的全部,本来和谐美满的家庭却因为丈夫不顾妻儿的高攀,导致家庭破裂。
其次,两部作品的时代背景都同为父权社会,男性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女性的反抗成功都象征着对封建社会的反抗和一定程度上女性意识的觉醒。戏剧中的负心汉都因权力和年轻貌美的公主而变心,剧末受到了应有的惩罚,不仅没有过上梦想中荣华富贵的生活,还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两部作品都编排了丈夫冷漠绝情的情节来引起观众的共情机制,从而让无论是阅读文本的读者还是观看戏剧演出的观众,都不自觉站到被抛弃的妻儿一方,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最后,两部作品中的女主人公都出身高贵,并且在少女时期为了追求爱情义无反顾和家庭决裂。身为科尔喀斯国的公主的她因对伊阿宋一见钟情,便毫不犹豫的背叛了国家和父亲,帮助伊阿宋盗取了金羊毛;在帮助伊阿宋逃走的途中,面对前来追捕的亲弟弟,并且为了阻止父亲及其他士兵的追击,不惜残害手足,亲手杀死弟弟还把尸体砍碎扔进大海。而秦香莲是北宋时期翰轩院院长的女儿,容貌出众、聪慧才智。无奈却被当朝太师的儿子逼婚,落入水中,被书生陈世美救下。秦香莲失去了记忆,所以陈世美带她进了京城寻亲。在经历了种种艰难困苦之后,秦香莲找到了自己的家,也在不知不觉中爱上了这位救了她性命、还一路上陪伴她寻亲的书生。两人情投意合,在一次无意之中,还发现对方是彼此的青梅竹马,随即陷入热恋。面对父母之命和爱情之间,秦香莲勇敢地选择了爱情,随后与家庭断绝了关系。
虽然二者都是悲剧,但诞生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度,二者依然有着众多的不同。
二、不同之处
1.叙事中心的不同
《美狄亚》整部剧紧紧围绕其各种复仇行为展开,是一部完全意义上的“女性中心”的戏剧。而《秦香莲》的最终目的则是歌颂包公大人的公正无私,歌颂其不畏权贵、奉献自己、为民伸冤的美好品质。秦香莲得益于剧中其他人物帮助,如王延龄、韩祺、包公均为男性,并没有完全冲破父权社会和封建制度的束缚。这也体现了西方文学重视审美而中国文学重视审德的不同。
2.文化背景影響反抗方式
虽然美狄亚和秦香莲均在少女时期就进行过激烈的反抗,但相比之下,显然美狄亚的反抗更为激烈。对比两者的形象可以看出,中西 女性形象在对待爱情、婚姻和人生方面的态度还是有很大的差别。而造成这种显著差异的原因,主要在于文化背景的不同。
首先是传统思想、道德观念的影响。美狄亚所处的时代是古希腊城邦时代,人们崇尚自由平等思、想开放,强调人的个性的解放与自我独立,西方女子敢于追求婚姻自由、追求幸福并不是新鲜事。反观中国,自从中央集权统治建立以来,统治阶级无不压制人们自由思想的发展,明确划分社会阶层,汉武帝实施“独尊儒术”的政策以来,“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思想几乎窒息了人性。以此为基础,中国妇女必须遵守“三从四德”,即“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和 “妇德、妇言、妇容、妇功”,中国女性几乎没有自我可言,仿佛只有衣服男性才能生存的价值和意义,一直以来都只是男性完全意义上的附属品。
其次是风俗习惯、社会制度的影响。在西方,由于讲究平等,虽然社会地位不及男性,但在家庭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接受教育、可以用自己的财产,她们有资本、有底气、敢于牺牲一切追求自己所向往的,所以在这种氛围中成长的女性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并显得更加果敢,甚至是暴戾。然而,秦香莲却生活在一个“存天理、灭人欲”伦理观的国家中,对女性来说,各种社会风俗习惯都是封闭的,不管是未婚还是已婚,她们都不能有一点点触碰规则的思想和行为,女子无才便是德是普遍思想。再加上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的思想,从意识形态上升到了法律层面。女子从小一般没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即使接受教育也是建立在固有传统思维之上的,不仅不能接受父亲的遗产,并且各朝各代都规定了女子未婚的最高年龄限制,婚后如果没有儿子几乎等于失去了生存的意义,这就自然而然的导致中国古代女性“一叶障目”,以夫为天,秦香莲就是典型的封建礼教的牺牲品。
综上所述,西方文明注重进取与挑战,东方文明更注重遵从与苟安。3也就导致了后期,美狄亚为了报复负心的丈夫,不惜一切代价,毫不犹豫的设计毒杀了丈夫的新欢。虽然杀子过程中她有过犹豫,但复仇的火焰很快淹灭了爱子之心,使她最终将利剑伸向了两个无辜的孩子,亲手结束了他们年幼的生命,这种杀子以报复出轨对象的行为在中国社会是无法想象的、不可理喻的。整部剧中的美狄亚就像一丛熊熊燃烧的火焰,它激烈、它灼人、它美艳、它不受任何控制,在烧灭目标的同时也瞬间把自己烧为灰烬,它是一种非理性的激情,4更是一种本能性反应,5让身边的人甚至自己骨肉都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去浇灭自己心中的怒火,且整个过程属于主动复仇。 而秦香莲贤惠、勤俭持家,是一位符合传统道德标准的好女人形象,早在陈世美进京赶考之前,她承担了所有的家务事,上敬父母高堂、下抚一双儿女,还时常观照夫君,还没有一点怨言。听闻陈世美在京城谋得一官,千里迢迢、一路艰辛却打听到已经考取了状元还做了公主的驸马。面对背叛自己的丈夫,一开始并没有要将其置于死地的复仇心理,更没有和丈夫决裂的勇气,甚至一开始还为其考取状元而感到欣喜,且选择相认、挽回。两个年幼的孩子始终是她活下去的动力,坚持去找他也是为了孩子能够有所依靠,没有一丝要抛下孩子一走了之,更没有因为丈夫出轨而将亲生骨肉杀害的念头。面对乱棍殴打和冷漠绝情的丈夫,仍然诉说家乡连年遭灾荒和公婆双双饿死的不幸,以求得收留。实则就是默认了丈夫另娶公主的事实,且愿意“二女侍一夫”,体现其局限性。直至发现了曾經恩爱的丈夫居然派杀手想要杀害自己和儿女,让她倍感心痛,深感自己已走投无路。韩祺为了她们母子竟然拔刀自刎,这鲜血淋漓摆在眼前的现实刺激了秦香莲,使她彻底清醒,为了恩人的大义,为了自己的孩子,她也必须让陈世美伏法,付出应有的代价。所以,在包拯受到皇权的威压下有所退让时,秦香莲也决不相让,不肯收下他赠送的银两,并悲愤地用言语刺激包拯,坚持要把陈世美送上断头台。她的悲剧命运和传统自然经济时代妇女的生存境遇脱不开干系,是典型的东方柔弱女性形象,同时也有一定的觉醒意识,但整个过程属于被动复仇。除秦香莲之外,本剧中还有一个出场不多但具有重要意义的角色——皇姑。从小享不尽的千宠万爱和荣华富贵,在皇帝特权的制度庇护下,一道圣旨便可以招状元做女婿,是普天之下的女子想都不敢想的事,可即便这样,还是被陈世美所欺骗、玩弄于手掌之中。
3.最终命运不同
虽然两部戏剧的负心汉都受到了惩罚,但是女主人公的命运却是不同的。美狄亚作为科奇斯岛会施法术的公主、日神赫利俄斯的后裔,完全有自己独立生存的能力,可以忘却这段痛苦的往事重新开始。而秦香莲则不同,带着两个年幼的孩子无依无靠,唯一的生存方法恐怕只有乞讨,靠别人的好心度日了。就连皇姑都会同秦香莲一样,受到民间舆论、不得不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处境尴尬的活下去。
三、结语
作为中西方文学史上较早产生的“弃妇”形象,美狄亚和秦香莲无疑具有典型意义。通过对《美狄亚》与《秦香莲》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二者在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上存在明显的差异。不同的文化背景导致了不同的理念和行为方式,也孕育了不同的文学特质。把握这些差异的内在原因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中西方文化的不同特点。
参考文献
[1](古希腊)欧里庇得斯著.罗念生译.罗念生全集(第三卷):欧里庇得斯悲剧六种[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文聘元.西方文学的故事[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
[3]白永成.秦香莲[M].北京.现代出版社.2013。
[4]刘珠凤.从《美狄亚》与《氓》看中西文学之差异[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7)。
[5]郭雨祺.从女性复仇形象看希腊神话悲剧中命运因素的变化[J].广西教育学院报,2016(03)。
注释:
[1]张隆溪:《比较文学译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4页。
[2]乐黛云,陈跃红,宇根,张辉:《比较文学原理新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17页。
[3]张隆溪:《比较文学译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4页。
[4]乐黛云,陈跃红,宇根,张辉:《比较文学原理新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