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兴趣是小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要动力,有兴趣的支持,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容易获得灵感,在遇到困难时不会轻言放弃,这体现了兴趣培养在教学中的重要性。所以作为教师,要考虑学生的特点和内心诉求,积极采取趣味教学策略,呈现数学生动有趣的新面貌,优化学生的学习体验,从而促进学生数学兴趣以及数学素养的形成。
关键词:小学数学;兴趣;趣味教学;策略
教师要立足兴趣培养,注重趣味元素与知识的融合,争取构建内容生动、形式活泼的高效课堂,让学生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得到愉悦的体验,最终更好地实现小学数学课程的育人价值。
一、注重文化渗透,体现人文之趣
数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它在萌芽和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其中包括数学家、数学史。对小学生来说,这些内容远比数学知识更具有吸引力。而纵观我国数学发展史,可以发现数学与周易、数术、天文、历法等中华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度融合,这更增强了数学的神秘性。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注重文化渗透,即充分利用现代技术,给学生呈现与当前学习内容相关的数学文化或传统文化,以体现数学的人文之趣,进而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主动走进课堂学习。
例如,在学习“时、分、秒”一课时,教师可以先展示一些古装剧中经常出现的与时辰有关的台词,如“午时三刻问斩”“还有一个时辰”等,然后向学生提问:“古代计时方式跟现代一样吗?你知道一个时辰、一刻具体指多长时间吗?”这一问题情境具有较强的生活性、人文性,学生很容易被吸引,并在讨论的过程中对古今计时方式产生强烈的探知欲。之后,教师可以顺势引出本节课的知识内容,带领学生认识时、分、秒,并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尝试解决之前提出的问题。此外,当学生出现倦怠情绪时,教师可以展示日晷的图片,给学生拓展相关的传统文化,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课堂的人文魅力,同时丰富学生的数学文化。
二、创设实验情境,感受探究之趣
在数学学习中,学生必须经历思考、质疑、实验、交流等探究过程,才能准确理解数学概念,真正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但是,一些教师缺乏求新求变的意识,不注重对教学策略的整改,导致学生的探究过程十分艰难、枯燥,使学生失去学习的信念和动力。而实验一直以来是验证理论、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更重要的是,实验能够解放学生的手和脑,让学生得到足够的独立思考和探索的空间。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课程内容创设相应的实验情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数学探究之趣,同时做到对知识内容的深度理解。
例如,在学习“圆的周长”一课时,鉴于圆周率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不易接受,所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实验。具体形式如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身边的圆形物体,然后利用绳子、软尺测量这些圆形物体的周长和直径,并记录数据。待各组完成第一项任务后,教师可以提出探究性问题:“圆的周长和其某个要素之间是否存在联系?”目的是引导学生观察数据,通过计算发现圆的周长除以其直径等于一个约为3.14的定值。当学生得到这一结论,对圆周率的概念以及圆周长的计算公式便能产生透彻的理解。而且,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动手动脑,发挥创意,展现个性,他们不仅收获了知识和学习方法,还能得到快乐和满足感,并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三、关联现实生活,体验应用之趣
数学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而从个人的角度来说,学好数学可以为我们解决很多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也有助于我们接触其他自然科学领域的知识。所以,在小学数学趣味化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注重数学与生活的关联,呈现学生熟悉的生活图景,让学生在应用数学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得到成就感,同时能够从自己独特的角度认识数学学科发展的意义。
例如,在学习“简易方程”一课时,为了锻炼学生解方程的能力,教师可以创设如下生活情境:“小孟帮几个同学买饮料,买了三杯苹果汁,一杯奶茶,一共花了26元。可是他只记得苹果汁6元一杯,忘记了奶茶多少钱,你能帮他算出来吗?”在设未知数解方程的过程中,学生便完成了一次数学建模,同时能够认识到方程思想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以致用,学生能够得到满足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和价值,從而增强学习的信念。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注重趣味元素与数学知识的整合,实现活力课堂的构建,从而让学生在兴趣的支持下在数学学习之路上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1]王务养.小学数学教学中趣味性教学方法的应用[J].天津教育,2019(36):110-111.
[2]田莹.如何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J].读写算,2019(36):170.
关键词:小学数学;兴趣;趣味教学;策略
教师要立足兴趣培养,注重趣味元素与知识的融合,争取构建内容生动、形式活泼的高效课堂,让学生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得到愉悦的体验,最终更好地实现小学数学课程的育人价值。
一、注重文化渗透,体现人文之趣
数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它在萌芽和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其中包括数学家、数学史。对小学生来说,这些内容远比数学知识更具有吸引力。而纵观我国数学发展史,可以发现数学与周易、数术、天文、历法等中华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度融合,这更增强了数学的神秘性。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注重文化渗透,即充分利用现代技术,给学生呈现与当前学习内容相关的数学文化或传统文化,以体现数学的人文之趣,进而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主动走进课堂学习。
例如,在学习“时、分、秒”一课时,教师可以先展示一些古装剧中经常出现的与时辰有关的台词,如“午时三刻问斩”“还有一个时辰”等,然后向学生提问:“古代计时方式跟现代一样吗?你知道一个时辰、一刻具体指多长时间吗?”这一问题情境具有较强的生活性、人文性,学生很容易被吸引,并在讨论的过程中对古今计时方式产生强烈的探知欲。之后,教师可以顺势引出本节课的知识内容,带领学生认识时、分、秒,并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尝试解决之前提出的问题。此外,当学生出现倦怠情绪时,教师可以展示日晷的图片,给学生拓展相关的传统文化,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课堂的人文魅力,同时丰富学生的数学文化。
二、创设实验情境,感受探究之趣
在数学学习中,学生必须经历思考、质疑、实验、交流等探究过程,才能准确理解数学概念,真正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但是,一些教师缺乏求新求变的意识,不注重对教学策略的整改,导致学生的探究过程十分艰难、枯燥,使学生失去学习的信念和动力。而实验一直以来是验证理论、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更重要的是,实验能够解放学生的手和脑,让学生得到足够的独立思考和探索的空间。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课程内容创设相应的实验情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数学探究之趣,同时做到对知识内容的深度理解。
例如,在学习“圆的周长”一课时,鉴于圆周率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不易接受,所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实验。具体形式如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身边的圆形物体,然后利用绳子、软尺测量这些圆形物体的周长和直径,并记录数据。待各组完成第一项任务后,教师可以提出探究性问题:“圆的周长和其某个要素之间是否存在联系?”目的是引导学生观察数据,通过计算发现圆的周长除以其直径等于一个约为3.14的定值。当学生得到这一结论,对圆周率的概念以及圆周长的计算公式便能产生透彻的理解。而且,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动手动脑,发挥创意,展现个性,他们不仅收获了知识和学习方法,还能得到快乐和满足感,并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三、关联现实生活,体验应用之趣
数学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而从个人的角度来说,学好数学可以为我们解决很多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也有助于我们接触其他自然科学领域的知识。所以,在小学数学趣味化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注重数学与生活的关联,呈现学生熟悉的生活图景,让学生在应用数学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得到成就感,同时能够从自己独特的角度认识数学学科发展的意义。
例如,在学习“简易方程”一课时,为了锻炼学生解方程的能力,教师可以创设如下生活情境:“小孟帮几个同学买饮料,买了三杯苹果汁,一杯奶茶,一共花了26元。可是他只记得苹果汁6元一杯,忘记了奶茶多少钱,你能帮他算出来吗?”在设未知数解方程的过程中,学生便完成了一次数学建模,同时能够认识到方程思想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以致用,学生能够得到满足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和价值,從而增强学习的信念。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注重趣味元素与数学知识的整合,实现活力课堂的构建,从而让学生在兴趣的支持下在数学学习之路上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1]王务养.小学数学教学中趣味性教学方法的应用[J].天津教育,2019(36):110-111.
[2]田莹.如何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J].读写算,2019(36):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