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三雕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choofst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徽州的雕刻,产生于宋元,兴盛于明清,按照所使用的材料来分,有木雕、砖雕、石雕、竹雕。因为竹雕一般不在建筑上使用,范围有限,所以徽州古建筑雕刻中的木雕、砖雕、石雕,通常被称为三雕。徽州三雕多以传统戏剧故事为题材,雕刻的图案反映了徽州人对于琴棋书画的修身之好,对福禄寿禧的良好寄寓,而各类的雕件大多精美细致,更是反映了徽州人做事的用心和认真。徽州雕刻的品位之高,来源于徽州人世代积累的底蕴和广阔的视野。明代雕刻粗犷古朴,以平面浅浮雕为主,借助于线条造型,强调对称,富于装饰趣昧,但缺乏透视变化。清代雕刻多用深浮雕和圆雕,提倡镂空效果,有的镂空层次多达十余层,亭台楼榭、山水树木、人物走兽、花鸟鱼虫等集于同一画面,错落有致,细腻繁复,追求的是艺术美,它与徽派建筑互为辅弼,相得益彰,展示着徽州文化博大精深的一面。
  徽州三雕浓郁的地方特色形成,主要基于:以徽州的奇山秀水入画,具有地方个性;新安书画的特色,予三雕画以直接影响;遍及城乡的徽戏演出,为三雕人物画提供了独特的蓝本;宗法礼教意识注入,使简单的物象组合有了深刻的含义。
  三雕中展示地方艺术特色非常丰富。其中物象有:日、月、星、云、雷、雪;山、水、树、石、竹、花卉、蔬果、昆虫、鸟兽、楼、台、亭、阁、园林、居室、桥梁、船舫;旗、幡、幌、博古架、暗八仙、佛八宝(法轮)、法螺、宝伞、白盖、莲花、宝罐、金鱼、盘长、八吉(宝珠、菱镜、金钱、方胜、磬、犀角、书本、蕉叶)以及神佛塑像;各阶层人物及活动场面等等。
  三雕艺术作品,不同于其他美术作品由作者独立创作完成,而需服从主人的建筑、装修的总体设计方案,主人甚至会对每幅图提出题材、构图的主导意见。如建成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的歙县斗山街汪宅,内装修前主人汪维梁先后请了许多名流来讨论设计方案和草图,使该宅的木雕刻显得系统而不俗。这种主人主体设计,工匠捉刀绘刻的风气,也是形成徽州三雕地方特色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从三雕作品中可窥见徽州人的审美情趣和所寄托的道德理念。
  如植物主要有松树、荷花、灵芝、兰草等。松树寓意“长青不老”,荷花喻“君子”,也是崇佛的象征。一些石拦望柱头,须弥座、佛座皆雕变形莲花,一些寺庙祠堂的柱础及民宅悬柱式门楼的悬柱头也雕莲花,有一块荷鹭图的砖雕,两枚盛开的荷花中间穿插着两朵待放的蓓蕾,一只鹭迎风立于一隅,画面丰富而有节奏,形象写实,改变了那种讲究对称和变形的手法,简直就是一幅优美的花鸟画。以荷花荷叶组合人三雕图的就更多。灵芝,是吉祥如意的象征,三雕中广泛应用的如意图案本自灵芝。兰草,亦比喻君子,儒雅高洁。古人云:“善人交,如入芝兰之室。”
  动物有:龙、凤、麒麟、狮子、象、鹿、喜鹊、蝙蝠等。
  龙,在三雕中有单龙、有双龙。单龙代表皇帝,出现极少。还有一种夔龙,多见于拦板石雕,如呈坎罗东舒祠享堂前丹墀两侧夔龙如意石栏,还有借鉴传统雕刻的徽园城楼石栏板。有趣的是明初叶前夔龙为单脚,明中叶后徽州已衍化成四脚。二龙组合图则较多,民间称图名“二龙戏珠”,寓意吉祥。凤一般为两只成双,一为凤,一为凰,图名有《双凤朝阳》《凤凰来仪》。
  麒麟,是传说中的仁兽,只有圣人诞生才会出现。相传孔子之母就是梦见麒麟唧玉书而生孔子,所以民间信奉为送子神兽。狮子、大象,民间最初认为是文殊、普贤菩萨的坐骑,通佛法而引为镇宅避邪的图腾。
  鹿喻“禄”,喜鹊带“喜”,蝙蝠喻“福”,常与捧寿桃的寿星组合成福禄寿喜图,不仅三雕引用广泛,更多见于民居的中堂画。
  在三雕图中谐音寓彩出现最多,不管作为主图,还是作为衬图,或作为边框图。虽然构图会因艺术工匠志趣不同而各异,但其寓意都是一样的,都借图的物象名谐音,讨美好的彩头。菊谐“居”,如和鹌鹑组合则寓“安居”;荔枝谐“利”字,与枣组合就喻“早早得利”;荷叶荷花谐“和”,与鹤组合就寓“和合”;若荷梗上立一只白鹭,则寓“一路连科”,讨连科高中彩头;又如荷与鱼组合,则寓“连年有余”;若刻蝙蝠在天,喻“洪福齐天”;蝙蝠与铜钱组合,则喻“福在眼前”;五只蝙蝠绕…·个寿桃或一个“寿”字,即寓“五福捧寿”。歙城斗山街汪宅上房窗栏板中间就雕有“五福高寿”,两侧衬图还雕有两只仙鹤在云中翱翔,既寓“高福高寿”,也寓“双福双寿”。鹤,一直被视作长寿的仙禽。《鹤豹古今谈》说:“鹤千年变苍,又两干年变黑,所谓云鹤也”。佛予,带佛字也谐“福寿”,若是刻一长串缠枝佛手,即寓“福寿全吉”。此外,培蛛亦谐“喜”,有一幅图,刻的是半空中一个蝽蛛网,一只蝽蛛垂线而下,一个小孩在好奇地望着,此图寓“喜从天降”或“喜在眼前”。
  还有些物象直接寓意带彩头的成语,如奔马寓“马到成功”;一只张帆的船寓“一帆风顺”;官员身边有人手指A阳,寓“指日高升”;随从簇拥着官员乘轿、乘马前往,寓“衣锦荣归”;大小九狮共图,寓“九世同同堂”三羊共图,寓“三阳开泰”等等。
  更有以人物图像来表现理念教化的,大体可分为三大类。其一,与民间关系密切的神仙人物,出现最多的是八仙(汉钟离、铁拐李、曹国舅、吕洞宾、张国老、韩湘子,蓝采和、何仙姑),连他们的兵器也列入刻图,作镇宅之宝。依次为温凉扇、铁拐或胡芦、阴阳板或洞箫、纯阳剑、鱼鼓筒、花篮、竹笛、笊篱或荷花,谓之“暗八仙”。此外,有吉祥的福、禄,寿、禧四星,主生死的南斗、北斗星(俗谓南斗主生、北斗主死),送子的九天玄女、张仙及其他仙人,献寿的麻姑、至尊的西王母以及四大财神、和合二仙、刘海等。还有佛教菩萨观世音,人们通过这些仙佛人物表达种种良好愿望。
  其二是民间景仰的,视为忠、孝、节、贞、勇、仁、义、礼。智、信楷模的历史人物,典型的如《二十四孝图》。分别为:《孝感动天》《戏彩娱亲》《鹿乳奉亲》《为亲负米》《单衣顺母》《亲尝汤药》《拾葚供亲》《郭巨埋儿》《卖身葬父》《刻木事亲》《啮指心痛》《涌泉跃鲤》《怀橘遗亲》《扇枕温衾》《行佣供母》《闻雷泣墓》《哭竹生笋》《卧冰求鲤》《扼虎救父》《恣蚊饱血》《尝粪忧心》《乳姑不怠》《亲涤溺器》《弃官寻母》。这些人物图像都生动地表现了历史人物一段感人的故事。
  二十四孝外,入图较多的楷模人物尚有《燕山五子》或《五子登科》,说的是后周窦燕山治家严谨,教子有方,仪、俨、侣、僻、僖五子俱中进士,《三宁经》赞他“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唐郭子仪的大富大贵亦寿考,是人生最高的理想境界,因此,砖木雕作品中郭子仪题材很多,有《汾阳府》《上寿》《万寿亭》和《长乐宫》,表现郭子仪赋闲在家而其乐融融,揭示了徽州人对“知足常 乐”理念的褒扬,体现了徽州人的情操和对历史人物的崇仰。
  其三是体现忠孝节义的戏剧、文学故事。比较多见的有三国故事如《桃园结义》《子龙救主》《关公夜读》《单刀赴会》《关公送嫂》《三顾茅庐》《水淹七军》《辕门射戟》《火烧赤壁》《三英战吕布》《凤仪亭》《空城计》《刘备招亲》等等;还有杨家将故事、罗家将故事、封神榜故事等等,都是徽州砖、木雕看重并着力刻画的。此外,尚有“诗教”题材,以唐宋名家名诗诗意创作的雕刻图幅。
  砖雕,从宋代的雕砖生产年代算起,至少有一千多年历史。根据有关考古资料,徽州砖雕是在汉画像砖、画像石的基础上衍续发展而成。汉画像砖大多为模印砖坯,或砖坯刻画后入窑烧制,使用时再修刻定型。岩寺、呈坎数处门楼砖雕仍可窥见模制砖坯烧后加刻的痕迹,这都表明与汉画砖的传承关系。
  砖雕一般用来装饰普通住宅大门上的门罩、门楼以及官邸或祠庙的八字墙。所谓门罩,就是在大门上的门框上用水磨青砖砌成的向外突出的线脚及装饰,顶上覆以瓦檐,除了作为装饰外,还具有把墙面流下的雨水引向远处的实用价值。门罩的装饰手法一般比较简单,出现的时代较早。门楼的装饰则刻意求工,从整体看,和牌楼的格局十分相似。
  砖雕所使用的材料是质地细腻的水磨青砖。制作这种砖首先要精选泥土,再加人工淘洗除去杂质和砂粒,烧制而成的。在砖上雕刻分“打坯”和“出细”两道工序。除有些立体神龛是在一块特制的硕大砖坯上雕刻而成外,多数是在方寸的砖上多层次雕刻,一般为三四个层次,最多的透雕至九个层次。
  就砖雕的艺术风格来说,明代比较古拙朴素,用刀刚劲洗练,气势雄浑有力,注重整体效果,颇似汉代画像石。手法一般为浮雕或一层浅圆雕。景与物前后紧贴,画面内容较为刻板单纯,人物重复雷同,但富于装饰趣味。明末清初,徽州地区新安画派兴起,尤其是徽州版画趋向纤细工丽的风格大受青睐,这些都不能不在无形中影响着砖雕风格的迭变。到了清代,这一地区的商人愈加富有,豪华的生活必然要求砖雕艺术与之相适应。一些富贾大户装饰住宅祠堂不惜工本,相互攀比,追求豪华富丽,进一步推动了工匠们的艺术竞争。所以这一时期的砖雕风格逐步趋于细腻繁缛,构图多层次,玲珑剔透,人物追求不同的神态,画面内容注重情节性。花边图案更是繁复曲雅,精细入微,令人叹为观止。
  和砖雕同时作为建筑材料并作为装饰的是木材和石料。木雕,在徽州三雕中的比重最大,它不仅用于民宅、祠堂、庙宇的内装修木构件装饰,还用于家具装饰。用于房屋的木构件主要有:梁、柱、斗拱、飞檐、栏杆、门、窗等等。用于家具的主要有:床、书架、桌、椅、高低橱、梳妆台等等。作为装饰,其特点不涂彩漆,“髹以桐油”,既能起防腐作用,又保持了木质本色。雕刻后,能显示出天然纹理的自然美。
  木雕,形成于元末明初,鼎盛于明中叶至清中叶,没落于清末民初,经历了五百多年的演变历史。在雕饰范围上,从明初到清末由部分雕饰到整体雕饰的演变。在艺术风格上,由古拙、质朴单纯的风格,趋向缜密、繁复、精巧的演变。在艺术特点上,木雕构图饱满,画面注重张力,人物造型生动,雕刻粗犷,动感强烈,具有沉雄、奔放、古拙的艺术风格,呈现出民族上升时期的自信、富足、生气勃勃的艺术格调,也就所谓的“汉唐气度”。徽州木雕完整的构思设计、大胆的构图布局、巧妙的光影造型和夸张与隐喻的表现手段,及平面造型与空间造型的结合,在雕刻门类中,没有任何姐妹艺术能具有这么多样的雕刻手段,几乎各种雕刻工艺都能囊括并一一展示。
  徽州石雕,与徽州砖雕、木雕一样都沿袭了汉画像砖、汉画像石的遗传因子,但由于石雕艺术早在初唐前就大量用于佛像雕塑,它出现在徽州的时间早于砖雕、木雕。自唐开元间创造了歙砚后,砚雕艺术即由此发轫,代代流行不辍。到了明清时期,由于徽商“酵母”的摧化,石雕艺术被大量引入建筑,与砖、木雕艺术一起被作为装饰徽派建筑的重要手段,并逐渐引取新安画风和版刻艺术营养,形成徽派石雕风格。
  石料大多用于房屋的基础部位或牌坊、桥梁。雕琢于望柱、栏板、华板或柱础。在望柱上雕刻狮、象等动物,也有雕卷云、莲花等。雕刻最集中于石栏杆系列和石牌坊。在石雕手法上有线雕、平雕、浮雕、透雕。特别是栏板的雕刻题材十分广泛,有一座明代祠堂建筑中的十二块栏板,全部用不同形态的夔龙图案十分生动。
  砖、木、石雕在题材内容、艺术表现上有许多共同之处,只因材料质地的不同,在技巧手法上各有特点。徽州人充分利用这些不同的材料特点,创作出无数的艺术珍品,形成了独具风格的徽州民间建筑的装饰艺术。它精美的画面、独特的风格、深邃的内涵,冲尖于我国工艺美术之林。这些宝贵的民间艺术遗产,是我国建筑艺术园地中一颗灿烂的明珠。
其他文献
5月30日,20世界纪早期油画家常玉创作于1950年的一幅《五裸女》在香港岁芙奥春拍中拍出1.2832亿港币,这是中国油画拍卖史上首次出现的超亿元画作。此画的成交,在业内音起巨大反响,有中国油画价格迈向亿元的重要标杆之誉,有行家称其“为华人油画建立了新的里程碑”。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行内人士对这‘价格普遍持认可态度,未出现相关质疑。一位画廊界人士指出,“近十年来,老油画的价格持续上涨,常玉的画价
期刊
以“瓷都”著称的景德镇所烧造的瓷器在明代达到鼎盛,特别是永乐、宣德时期的官窑青花清新优雅、气韵生动,足与水墨画并驾齐驱。而在官窑青花独占并亨通窑业的同时,民窑青花也渐渐兴起,并在明末占据了主要市场,成为士大夫喜爱的生活用品,也成为外销瓷的主要来源。民窑青花之所以常久不衰,就是因为她根植于民间的肥沃土壤,其朴素吉祥的民间题材和行云流水的笔法,给人留下无限遐想的空间。本文以旅顺博物馆收藏的大连地区出土
期刊
2011年4月27日,在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王勇超,当选中国民协副主席,成为自中国民协成立以来首位进入领导班子的陕西人。  2011年2月24日,陕西省政府表彰“十一五”期间全省文物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王勇超创办的西安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成为唯一一家受表彰的民办博物馆。  2010年,王勇超当选陕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和陕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这一年,
期刊
篆刻印章是中国独特的艺术之一。它肇始于商代,盛行于秦汉时期,至南北朝后渐渐式微。宋元时期,文人士大夫开始介入印章的创作,为篆刻艺术注入了新的内容。乃至后来出现了流派纷呈的局面,艺术形式多种多样,其中又以元朱文印最独具特色。  元朱文印,顾名思义,是生发在宋元时期的朱文印,这样的称谓与汉式的白文印形成一种对应关系,其最显著的特点是以“婉而通”的小篆直接入印。因为印中的线条圆劲流畅,近乎书法中的“玉箸
期刊
引子    一般说来,书画收藏者和投资者对现代书画名家的名字,可谓是耳熟能详,但对他们作品的真伪甄别却并非都能做出正确判断。我曾困惑,为什么流通在书画市场上且离开我们时间并不长的书画家作品大多是赝品?而在我对一些拍品作真伪鉴定时,不时也会有感到非常棘手的无奈。通过长时间的调查和鉴定实践,似乎明白了其中的一点蹊跷,那就是:越是离我们近或我们越熟悉的现代书画家,其作品所显现的时代气息、个性风貌、笔墨习
期刊
编者按:6月25日,芷兰雅集艺术月谈第二十三讲邀请段洪刚先生主讲中国近代机制币的收藏。段洪刚,云南人,汉族,生于1972年。1993年开始收藏、交流钱币。2000年开始集中精力研究近代铜元,并于2006年在中华书局出版第一部专著《中国铜元分类研究》,该书获中国钱币学会第四届金泉奖银奖。其后陆续出版有《中国铜元谱》《铜元收藏与投资》《中国钱币大辞典-清编-铜元卷》《中国钱币大辞典 民国编 铜元卷
期刊
赵卫艺术简历    1957年生于北京。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国家画院国画院常务副院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享受国务院专家政府特别津贴,国家一级美术师。作品先后参加第七、八、九、十、十一届全国美展,分别获铜奖、优秀作品奖、齐白石奖、中国美术创作奖,2005、2007、2010年参加文化部主办的全国画院优秀作品展,均获奖。入选《百年中国画展》、《中国绘画五十年》等国家级大型展览
期刊
20世纪早中期油画史上名家辈出,学者李超在《中国现代油画史》一书《人名录》中收入162人,最早的李瑞清生于1867年,末一位席德进生于1923年,他们的创作活动有的持续到了21世纪,如吴冠中、赵无极、朱德群等人,在中国油画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2011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处于动荡之巾,油画家的生活、创作动荡不定,不少油画家的创作甚至未能延续下来,再加上油画不易保存,现今存留作品有限。新中国成立后
期刊
中国近现代是一个动荡转折的时代。随着西方列强的侵入,油画这种文化附属品也逐步传人我国,另一方而中国传统绘画显现出一片衰颓迹象,无法适应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到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兴起,提出了“美术革命”的口号,主张学习西方绘画来改革传统中国绘画,通过“美术革命”来推进新文化的发展,以改造中国社会。引进西画(油画),以西而(油丽)来挽救中国传统绘画,改造中国社会,这符合当时中国的社会实际。
期刊
5月20日下午,北京翰海上拍的3件孙佩苍家族收藏的徐悲鸿油畫因来源可靠,悉数成交——上世纪30年代的《孙慧君像》2300万元,上世纪20年代的《坐裸女》632.5万元,1933年的《参孙与大莉拉》1150万元。民间收藏的徐悲鸿油畫数量极少,一次上拍数件实在难得。  北京翰海历年在老油畫拍卖方面成绩斐然,2006年舂拍徐悲鸿1940年作《愚公移山》以3300万元拍出;同年秋拍吴冠中约1973年至19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