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历史的善与美

来源 :首都教育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jayliu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学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历史即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二者相辅相成,无法脱离对方而单独存在。真善美一直以来都是人们讨论的热点,不论文学抑或历史,其“真”已不容置疑,而“善”与“美”的角度则少有,本文试图从“善”与“美”的角度来看待文学和历史,以及二者在此维度的同与不同。为我们讨论文学与历史的关系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关键词:文学;历史;善;美
  美,会意字。金文字形,从羊,从大,古人以羊为主要副食品,肥壮的羊吃起来味很美。本义:味美。另外羊是象形字,象征人佩戴羊角,牛角,古人认为这样很美。美的基本形态是艺术美和现实美,其中现实美包括:自然美、社会美、教育美 。善,会意字,从言从羊。本义“吉祥”,做形容词用有“完好、共同满足、吉、美好、善良、慈善、高明、熟悉”等义项,做动词用有“擅长、修治、认为好、赞许、友好”等义项,做名词用有“好人”义,还做姓氏。还有“好好地、多、常、易”等义项。“善”具有深刻的伦理学、哲学内涵。
  文学是通过语言媒介表达的审美意识形态,这种审美意识形态是一般社会意识形态的特殊形式,而一般社会意识形态又属于整个社会结构中的上层建筑,它受制于并反作用于社会经济基础。①文学是语言文字的艺术,是社会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它将艺术美展现的淋漓尽致。文学通过语言提供一种语词概念,让人根据这些语词概念来进行想象,将其转换成眼前的视觉形象,进而在头脑中恢复事件发展的全部有声有色的过程。如“国王死了”这是历史语言,“国王死了,王后很悲伤”这便是文学语言,其形象性充分的展现了出来。从先秦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王勃气势磅礴的《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南唐后主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朦胧诗派代表人物顾城的“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文学的美不仅表现在极富表现力的语言文字中,同时通过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寓言、童话等形式,表现作家内心情感、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风土人情以及自然景观。
  文学发展是受文学内部和外部各种因素影响的复杂过程。一般说,文学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发展。文学的社会作用,即文学的善主要表现在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审美作用。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②这也就是说诗歌具有感染启发的作用,认识现实的作用,使人们相互团结促进的作用,以及批判现实的作用,它与整个国家的政治伦理相关,也可以让人们认识世界了解社会。西方文论中,不论是亚里士多德还是车尔尼雪夫斯基都肯定了文学艺术功能的多样性。文学可以让读者感知生活、认识人生、把握自己,同时可以补充个人人生经历的不足,实现替代性的补偿,丰富拓展自己的精神世界。文学作品在记录生活的同时,也在润物细无声的传达作家的价值观念和价值评判。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能帮助读者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高尚的情操。葛朗台的塑造,有力的带动读者批判了吝啬的品行;花木兰的塑造,则让读者体会孝之道,巾帼不让须眉的魅力;简爱的塑造,淋漓尽致地展现女子在爱情中冲破世俗观念努力争取的画面。文学作品中精彩纷呈的人物塑造、故事情节,都是审美功能带给读者的愉悦享受。
  人们常说文史不分家,在很长一段时间,中国的文学与史学并无明显的界限,最早的文学是对历史的记录。
  历史是一切事物的运动过程;广义地说,它包括自然界的发展过程即自然史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即人类社会史;一般地说,仅指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亦即历史学研究的对象;狭义地说,历史是指一个具体事物的发展过程或一个人的经历;在习惯上,也指人们对于历史的记载和撰述。历史属于现实美的范畴,同时也具有引导人们向善的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历史具有可观赏性。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我国,拥有五千多年的历史,自然历史遗迹数量巨大。现今考古学家可以通过科技手段测定这些历史遗迹的年代、价值及其自身的信息,为人类共同记忆提供新的内容;而作为普通大众,可以通过参观它们,提升自己的民族自豪感和心理认同感。
  历史具有神秘感。先民对于历史的记忆和传播,是通过原始的“口述史”“传说”来实现的,这里所说的最原始的“口述史”,是指它所叙述的内容仍不能完全摆脱虚构的成分,但其中毕竟包含着不少真实的人物和事件,即使是虚构的部分,也并不是完全脱离历史内容的奇想。被流传下来的远古传说乃是史学家们探索、研究先民初始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
  历史是真实的,它容不得我们的假设,但陷于技术的局限和资料的有限,到目前为止,世界历史未解之谜还有很多,这就为这些未解的迷披上了神秘的面纱,迫使人们望而却步。作为西方史学的萌芽《荷马史诗》,其内容是充满神话传奇色彩,人们对其真实性的界定一直悬而未决。直到1900年英国人伊文恩在克里特岛上挖出迷宫,证明了公元前2000年就存在希腊文明,其源头为克里特岛文明,公元前12世纪初克里特文明末期,阿卡尔人在希腊半岛创造了迈锡尼文明,后来被南下的多利亚人毁灭,希腊又回到了原始社会末期。
  历史具有教育功能。不论是在中国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封建社会的政治哲学经典,儒家“五经”地位最尊的《尚书》;还是西方史学的创立者希罗多德的《希波战争史》,历史科学之父、传统史学的集大成者兰克的《罗马·日耳曼民族史》都在各自的领域中记录了人类为美好生活奋斗的历程。
  在《报任安书》中,司马迁提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就是《史记》撰述的指导思想。司马迁取众家之长而成一家之言创立本纪、世家、列传、书和表五种体例,而成纪传体通史体裁,宗罗百代,使几千年史实脉络清晰。“究天人之际”体现为司马迁强调人对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史记》以纪传体记载历史,本身就说明司马迁是以人为中心,重视记载人事的,通篇记载的史事都体现了一种重人事的思想,在谈论夏、商、周、秦相继更替这一历史发展大势时,充分肯定了夏、商、周、秦的王天下,都是修仁行义、积德用力的结果,是人为而非天意。同时,司马迁对那些将自身失败归咎于上天的做法进行反驳,如否定项羽的“天亡我”说法,认为其亡是咎由自取。   历史与文学互为补充,任何时代的文学作品,都可以被史学家看作是该时代的史料之一,除去经过打磨塑造的人物形象,文学中的环境描写、语言描写都可以挖掘出其深刻的历史背景,成为历史研究的一种补充。在文学作品中,作家大都会考虑在一个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展开故事的叙述,必然要遵循当时的历史情境,符合客观历史规律。
  历史的善通过展示真人真事,着重记录英雄的事迹,正是他们引领着历史轨迹螺旋式的上升,人类文明不断向前发展。而文学的善体现在作家通过时代情景的设定来塑造人物,更多的关注小人物的命运,他们也正是历史洪流中被正史忽视的群体,他们的生存状态和内心诉求也是特定时期内最值得关注的。从善的角度来看,文学与历史二者都在努力凸显人物的个性特征,弘扬人物拼搏奋斗的精神品质,与读者产生共鸣,从而达到引导读者向善向美的状态,实现教育功能。文学与历史互相渗透,文学中,有历史自觉的作家,通常会要求自身带有历史意识地进行创作。历史意识,从一般意义上说,它是人类在文明发展过程中产生出来的对自身历史的记忆和描述,并在求真求实的基础上从中总结经验、汲取智慧,进而以其用于现实生活的一种观念和要求。在文学中,即指“能够跨越特定时空,探察人生、社会和世界,审视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一种思维观念与方法。历史意识在小说家及其小说中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开放的时空穿越意识;历史的悲情书写及小说家的忧患意识;人的探求和超越精神;追问自我的反思精神与忏悔意识。”③
  从美的角度来看,文学中语言文字的美,不仅在于作家个人文学素养,还与其身处的历史环境以及作品设定的历史背景有关。盛世之下,文学的语言必然恢弘大气,自信澎湃;而逢疾苦之时,文学语言必然有哀有怨,低沉深思。历史除了文字记录得以保存外,还有历史遗迹等。不难看出,蜿蜒绵长的长城有孟姜女之哭的故事,屹立长江边的黄鹤楼,有崔颢的妙诗交相辉映,就连纵观风云几千年的埃及的金字塔,也有怪兽斯芬克斯的传说相伴。因为有了文学的附丽,历史才更加荡气回肠,伴随历史震撼的记录,文学才更加生机勃勃。
  [注释]
  ①姚文放《文学理论》江苏教育出版社[M],2007年7月第一版.
  ②《论语·阳货》.
  ③王春云《小说历史意识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M],2013年11月第一版.
  [参考文献]
  [1]姚文放《文学理论》江苏教育出版社[M],2007年7月第一版.
  [2]曾繁仁《文艺美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M],2005年10月第一版.
  [3]金毓黻《中国史学史》商务印书馆[M],2007年9月.
  [4]张广智《西方史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M],2010年2月第一版.
  [5]周建忠《中国古代文学史》南京大学出版社[M],2005年1月.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教育研究的深入,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越发彰显出旺盛的生命力,并对当前的各级各类教育、教学实践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 “最近发展区理论”应与我国目前流行的多媒体网络英语教学相结合,让教师充分认识并运用“最近发展区”理论,掌握好实践“最近发展区”的“度”,最终使多媒体网络英语教学在促进成人学生英语潜能发展、创设互动性语言学习手段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最近发展
期刊
摘要:通过文献检索的方法,收集并整理了大量关于语文课堂教学的相关资料,本研究着重从注重学生的兴趣体验和才艺展示、强调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弱化教师的权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这几个方面展开论述,提出了让语文课堂成为百家讲坛的改革构想。  关键词:语文课堂;兴趣;自信心  语文,在我看来就是语言文学,语文教学就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思辨能力、表达能力等等。所以我梦想有一天我的语文课堂能够变为“百
期刊
【摘要】当下网络的普及,智能终端设备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须品,智能终端泛在化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的方式,也成为小学生成长的重要文化环境。科技是把双刃剑,针对智能终端泛在化对小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进行分析,并提出应对策略。  【关键词】智能终端泛在化;小学生;影响;对策  移动终端技术的更新与广泛应用,不管你身在何处,只要有智能终端设备,连上网络,新闻“触手可及”;不知道的“百度一下”!想
期刊
【摘要】:台湾原住民教育一直以来都是台湾教育的一个特殊领域,文章从原住民的教育政策问题出发,主要探讨了原住民教育政策存在盲目拉近平地与山地教育、不尊重文化多元与文化差异等问题,以及现行教育体制对平地主流文化和山地边陲文化的双向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揭示出原住民教育政策问题的根本原因,进而指出真正合理的原住民教育为何。  【关键词】:原住民教育;山地文化;主流文化;同化教育 ;多元文化  我国台湾地区的
期刊
摘要: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制定土地改革的路线,指明了根本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的斗争目标、根本解决农民问题的途径以及团结广大农民这个中国革命主力军的根本方法。在当代,要想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正视农民问题,正确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关键词:毛泽东;土地改革路线; 历史价值; 当代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的实现,依靠的是人民的力量。农民是中
期刊
摘要:八七会议是中共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转折点,给处于危机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方向,但是八七会议也存在着很大的历史局限性,主要表现为矫枉过正,在纠正右倾错误的同时忽略了对左倾错误的预防,在对共产国际的盲目服从中丧失了对于中国现实国情的独立思考和准确把握。然而这些问题的产生在根源上,是与共产国际的错误指导分不开的。尤其是共产国际关于中国民主革命性质和阶级关系的错误分析、关于中国民主革命整体形势的错误
期刊
摘要:随着近年来,我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随之而来的体育社会问题,越来越多的引起人们的关注。其中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发展的不平衡是影响我国体育发展的社会问题之一。本文通过对文献资料法,对影响我国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发展不平衡的因素进行阐述,探讨更有利于促进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的途径,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和谐发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协调发展  1 前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
期刊
摘要:生态批评融合文学研究与当代生态思潮,综合回应生态危机,被广泛应用于当今的文学作品分析之中。《桑尼的布鲁士》是美国著名黑人作家詹姆斯·阿瑟·鲍德温(James Arthur Baldwin)的经典短篇小说之一,主要讲述主人公桑尼在遭遇种种危机后的自我救赎。本文旨在运用生态批评主义,分析《桑尼的布鲁士》中普遍存在的生态危机,即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之间的二元对立悲剧。作者认为鲍德温向读者更多地展示了
期刊
摘要:本文根据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分析了教师如何将英语影视在大学英语听说课中的运用并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使其最大效力地发挥促进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作用,从而突破学生英语口头表达的瓶颈,以达到提高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教学要求。  关键词: 建构主义;英语影视;英语听说  1、引言  教育部2007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将大学英语教学的目  标定位在“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
期刊
摘要:大多数的留守儿童长期以来父母不在身边,家庭教育一直处于空白状态。留守儿童家庭管教方式停留在传统的体罚与打骂、道德教育处于空白。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集中表现在:家庭教育存在着空白、缺乏合理的管教方式;父母对留守儿童联系少、缺乏内心的关注;因此,要关注留守儿童内心世界、聆听留守儿童心底的声音;此外,学校教育应多关注留守儿童,填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空白。  关键词:留守儿童; 现状; 家庭教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