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问题链设计研究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851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的“问题链”设计就是在这种理论指导下的一种新型的教学设计方式,是教师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或经验,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将要产生或可能产生的困惑,[1]将教材知识转换为层次鲜明、具有系统性的一连串的教学问题;是一组有中心、有序列、相对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问题;[2]是课堂教学中环环相扣,步步深入,领悟文本核心价值的一种链式过程设计。这种设计的目的指向的是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建构文本的思维逻辑。
   经过两年的实践,我认为:要想做好问题链的设计,实现对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完整性的培养,我们要对以下几个方面重点研究:
   一、思维理论的研究——做好问题链设计的前提
   (一)大假设法思维的研究。课堂教学的进程就其本质来说是师生思维共同活动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而问题则是思维的源泉,也是思维的动力。问题链的设计最终是要在课堂教学中去实践,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然而,思维并不等同于简单的思考,它是个十分抽象的概念,不太容易理解。所以,我们必须对我们所运用的大假设法思维进行深入研究,正确地理解并运用。大假设法思维和传统语文课堂当中运用较多的归纳思维不同,它是一种演绎思维,是一种先假设,后求证的思维,是一种推演性的思维,是要通过过程来证明观点的思维。如在《桂花雨》一课中,作者写到: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3]这句话中包含的观点是:母亲认为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更香。学生要理解母亲的话,就要从文中找到相关的信息来证明、理解,这当中运用的就是大假设法思维。
   (二)学生思维的研究。要做好问题链的设计,只是理解大假设法思维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要理解学生的思维特点,这样才能提出更合理的问题或采取更合适的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思维。比如:刚入学的儿童思维还离不开事物的具体形象,要借助具体的表象解决问题,分析综合能力还只能在直接观察事物的条件下进行。所以,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多采用图片、动画等形式。到了三、四年级,学生的思维不断发展,开始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随着儿童知识的积累,在教学条件的影响下,小学高年级儿童的抽象概括能力有了明显的发展,所以高年级的语文教学则可以在文章建构,语言表达等方面进行品析。
   二、文本解读的研究——做好问题链设计的基石
   (一)文本核心价值的解读。语文教学文本解读的价值在于实现读者与作者的交流,它是教师凭借自己的实际,力图走进课文、走近作者,形成自己对文本最本真的理解,以获取语文教学的最佳途径。[4]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决定了教师对文本的核心价值取向,直接影响着教学目标的制定和实现,是问题链设计的基石。
   如《中彩那天》这篇课文,通常意义上,我们都能解读出:父亲所面临的道德难题是把车还给库伯还是留下来实现自己的梦想?我们会在文中解读出很多“还”与“不还”的理由来体会父亲的难处。我们也能了解父亲最终的选择:把车还给了库伯。他选择做一个讲诚信的人。以这样的文本解读,我们本节课的核心价值取向便是要做一个讲诚信的人。但事实上,文本解读是有一定的层次性的,教师只有在各个层次上解读出符合语文性质和学情的内容,才能真正有效地呈现文本,完成課堂教学。这篇文章的核心价值便有两个层次:一是做人要讲诚信,二是父亲做人的道德感。也就是父亲真正的的难题不是难在“还”与“不还”的行为上,而是在于父亲内心的矛盾,是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的那种不欺心、慎独,是父亲内心的道德感。文本核心价值的挖掘,决定我们课堂的终点要走到哪里。如果我们解读得不到位,我们的课堂最终走向就有可能出现偏差或不够深入,那样,再好的问题设计也达不到它应该实现的目标。而这样的有层次性的文本解读,很显然,可以使文体价值得到更好地体现。
   (二)文本显性价值与隐性价值的解读。上面对《中彩那天》核心价值的解读是基于文本的显性价值——这个故事让我们明白了做人的道理。而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更需抓住它的隐性价值——语文的核心价值:即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综合的语文能力。尤其是一篇文章存在许多教学价值点的情况下,要把语文课应该完成的教学目标放在重要位置,而其它隐含的教育价值,比如科学普及价值,生活能力指导价值等要适当弱化。在做问题链的教学设计时,我们要依据文本解读将二者有效融合。
   (三)文本内在逻辑的解读。问题链的设计过程是基于核心价值的阅读过程的建构。所以,我们不但要关注文本的最终走向,还要关注文本的内在逻辑——主要是认知逻辑,也就是学生的思维过程。还以《中彩那天》这篇课文为例,学生要明白这个故事给我们带来的启示,首先明确父亲面临的道德难题是什么?然后再深入理解:讲诚信不难,为何对父亲来说是个难题?体会难题的本质来源于父亲的内心的矛盾:物质与精神的冲突,利益与道德的冲突。有了这样的铺垫,再理解选择后的父亲为什么是高兴的?是如释重负的?因为他获得了崇高感,不欺心,做到了慎独。如果父亲做了相反的选择呢?也许他一辈子都会愧疚。有了这样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的质疑、理解,学生应该对父亲选择的意义有了更深入的体会。然后再回到结尾:成年以后,回忆往事,我对母亲的教诲有了深刻的体会。是啊!中彩那天父亲打电话的时候,是我家最富有的时刻。基于这样对文本内在逻辑的深入解读与阅读过程的有效建构,文本的显性目标、隐性目标得以实现并有效融合。
   三、学生学情的研究——做好问题链设计的切实体现
   任何对学情忽视或不能很好地把握学情的教学设计都无法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所谓的学情既包括对不同学段学生的思维水平的研究,还包括对不同学段学生课程标准的研究,以及所教学班级学生具体知识基础及思维水平的研究。对这些学情准确的分析、判断决定了问题设计的方式及难易程度。太难的问题学生无法思考,太过简单的问题学生又不必思考,只有恰当地、符合学情的问题设计才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拿三年级下册《西门豹》这篇课文来说,课标中要求三年级的学生要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但如果要求学生来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要求就有点高。三年级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分析概括能力还不强,还不具备很好地实现对文字的抽象概括能力。但如果我们换一种方式,以填空的形式这样呈现:    这样降低难度之后,既实现了让学生初步把握课文内容的目的,又培养了学生的初步概括能力,同时体现了学生的思维和理解。这里只是就一个问题举例,问题链设计中的每个问题都应该切实考虑学生的学情,从而使教学目的得以更好地实现。
   四、原则要求的研究——做好问题链设计的关注要点
   有了思维的理论指引,有了文本解读的基础,有了学情的准确分析,在具体设计时还是要精心思考的,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要求。
   (一)确立问题链设计的逻辑主线。每一个问题链设计都应该有一条主线,这条主线是在文本解读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思维与认知现状逐层推进,最终走向课堂终点的过程中确立的。主线的设计既要关注文本核心价值的实现,又要关注文本的内在逻辑,主要是认知逻辑,它体现的是学生的思维过程。如《西门豹》一文,我将问题的主线设计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人物的认知。它既依据文本的叙事顺序:寻找原因,找到办法,解决问题,也关注学生的逻辑认知:了解问题才能解决问题。同时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文本的核心价值:理解西门豹的机智表现和一心为百姓做事的责任意识。
   (二)关注问题间的层次性。问题的设计不仅要体现主要问题之间的逻辑性,还要体现同一主线问题之间的层次性,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逐层推进,步步走向课堂的终点。只是所有层级问题的设计都要紧紧围绕问题的主线,文本内容的选择要围绕主线有所取舍。如我在做《西门豹》一课的问题链设计时,第一次的思考是這样的:
   这个设计当中第四个主问题是课堂的重点部分,体现的是西门豹超人的智慧。而西门豹的超人智慧就是通过他说的话、做的事当中体现出来的。在设计这个问题时,我也关注了老百姓思想的变化。一开始我并没有觉得这样的设计有问题,可到了课堂上,学生在交流反馈时,思维一下子就乱掉了。都把问题聚焦在西门豹的身上,而直接忽视了老百姓的思想。而事实上,老百姓思想的变化才是西门豹做法巧妙最有效的体现。回过头来再反思:老百姓的思想是随着西门豹的做法在不断变化的,是层层深入的。而我的设计当中没能将两者很好地融合,也没有体现出这种层次性,才导致学生的思维脱节,所以反思后我做了如下调整:
   将原来设计中的第四个问题分解成三个子问题,这样的设计层层深入,运用到课堂上,使学生对西门豹的智慧做法也有了更深的体会:西门豹第一次惩治巫婆,老百姓会心生疑虑,但还不会马上相信,毕竟迷信的思想早已深入百姓心中;第二次惩治了官绅头子,老百姓会半信半疑,但还不能确信;直到看到官绅们的表现,老百姓才彻底明白了:巫婆、官绅都是骗钱害人的。惩治只是手段,教育才是真正的目的,西门豹的做法高明之处正在于此。
   (三)关注问题的有效性
   有效的问题设计会关注到学生的起点:认知的起点,思维的起点。会考虑到每个问题存在的意义,不仅是问题本身的意义,还有它在整个问题链当中存在的意义。每个问题之间要有逻辑性,才能保证学生思维的连贯、完整、有效。比如:《西门豹》一课问题链设计中的第二个问题,这个问题的设计承接第一个问题,了解原因后就应是解决问题。同时它又为下面理解西门豹的智慧做法做铺垫。前后问题之间是有逻辑关系的,每个问题都有其存在的意义。此时,学生的思维起点是了解了邺地荒芜的原因:都是河泊娶媳妇给闹的,还有就是年年闹旱灾。给河伯娶媳妇是怕漳河发大水,事实是漳河没有发大水,还闹旱灾,所以老百姓虽然不愿意出钱出人,但还是相信有河伯,害怕发大水的。迷信思想是存在的。在这样的思维起点上,理解我作为“西门豹”的做法是行不通的。因为直接让大家不要给河伯娶媳妇了,不但巫婆和官绅不会同意,甚至老百姓也会反对。有了这样的思维基础,学生就更能体会后面西门豹做法的智慧体现。
   两年的时间,我不断地阅读学习、设计实践、反思总结,对问题链设计有了一定的思考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不但自身的专业素养有所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我们在设计与实践中,会不断的发现新问题,我们的研究之路还会继续,我们的研究还需深入。
   注释:
   [1]杨平平.英语阅读教学问题链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教学与管理,2017.31.
   [2]楼炳烽.基于提问的英语教学重点难点突破策略[J].文学教育(下),2014.03.
   [3]崔峦,蒯福棣,桂花雨[M].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上册,2013.07.
   [4]阮美好,范水国,李敏君.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2:4.
其他文献
马尔克斯曾言:“《礼拜二午睡时刻》我认为是我最好的短篇小说。”[1]然而这篇小说很不容易读懂,很多同学的初读感受都是“不知所云”“疑惑重重”。反复咀嚼文本、品读细节是阅读的不二法门,然而小说中密密麻麻的细节又让学生如入迷宫如坠云雾。基于此,笔者在教学中引进不同译本异文对读,试图以异文对读为钥匙,带学生开启文本解读之门。   马尔克斯以西班牙语写作,人民教育出版社《外国小说欣赏》教材中的中文译本选自
【教学设想】  《卖白菜》曾被当作小小说刊登在晚报副刊,被选家选入年度短篇小说集,也被莫言本人选入自己的散文随笔集。苏教版教材是将其作为散文处理的。本文的学习拟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围绕“留白”与“繁笔”,重点研讨三个问题:①在第24段至25段之间,作者好像有意“省去”了一些内容(“留白”)。这样写不是有点不明不白吗?②文章花很多文字刻画买白菜老太太的形象,这方面是否写得太多了?③行文表达上,有
信息时代,信息技术以其特殊的功能走进了各个领域,键盘取代了书写,网络与手机、电视平起平坐,足不出户就可以周游世界,信息技术让我们的视野开阔,耳听八方,视通万里,上天入地,神游海底。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让我们缩短了空间的距离,世界成了“地球村”,史料的模拟演绎,让我们穿越回到我们梦想生活的朝代,甚至天气预报的云图分析,地质领域的监测预报,影视娱乐的特技处理,网上购物的快捷方便等等,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
【教材分析】   《荆轲刺秦王》是人教版教材必修①第二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的三篇课文均为古代记叙散文。这三个叙事名篇或记政治、外交的刀光剑影,或记杰出人物的嘉言懿行,我们从中可以领略古人的才华和品德,还可以欣赏和借鉴其巧妙的叙事艺术。选自《战国策·燕策三》的《荆轲刺秦王》,比较详细记叙了荆轲刺秦王的背景、求取信物的过程、行刺的经过及结果,叙事脉络清晰,详略得当。本篇虽为文言文,但文言现象不多,
立足共性目标,挖掘个性文本的独特语文价值,是我们文言教学的定位追求。《祭十二郎文》“通篇词意刺骨,无限凄凉,乃祭文中千古绝调”[1]。教学本篇,以文立骨,从文字、文学、文化三维层面,披文入情,至臻至境,是一种不错的审美赏读。  一、立足文字体悟,悟读情感美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写到:“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吴楚材、吴调侯曰:“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需想其一面写,一面
肖培东,浙江省永嘉县上塘中学副校长,永嘉县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浙江省教坛新秀,浙江省首批名师名校长导师资源库人选,著名特级教师;《语文学习》“镜头”栏目主持人,中语会课堂优化策略研究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语文学习科学专业委员会浙江省分会理事;首届全国“我即语文”教学奖获得者,著有《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等。  骆文俊(浙江省富阳中学教师):肖老师,祝贺你荣获首届全国“我即语文”教学奖。我们的话题就
“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1]叶圣陶早在20世纪初就指出了略读的应用价值。《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標准(2017年版)》在“必修课程学习要求”中强调了整体阅读能力,要求学生能“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在整本书阅读部分,课标也明确要求学生能“综合运用精读、略读与浏览的方法阅读整本书”[2]。   略读是阅读的重
《唐诗综论》一书是林庚创作于80年代的一部诗歌论著集。在本书开篇的代序——《我为什么特别喜爱唐诗》一文中,林庚从自身情感体验为原点,回忆起自己小时候读诗歌的一些朦胧却又深刻的印象。在一个连唐诗都不知为何物的小孩子心中,他不可能懂得所谓唐诗的意象、格律、结构这些深奥的概念,但他有一种模糊的感觉,就是这些诗歌他能读明白,简简单单几句话说明白的道理就是比别的方式能给他留下更深的印象;甚至长大以后把这些浅
文本解读能力是语文教师最重要的能力。教师在与文本对话过程中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经过逻辑建构,最后在课堂上呈现出来。由于教师和学生在学识、认知、阅历等方面存在差距,二者文本解读的结果往往存在明显的高低、深浅之分。因此,教师需要指导和点拨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展开对话,读懂文本、读透文本。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重视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
“留白”是中国古典绘画手法,是一种构图技巧,它讲求着墨疏淡,在整体构图中留出空白,从而起到计白当黑、突出主体的神韵和特征的作用。这一绘画手法的存在使得中国画具备了虚实相生、神形兼备的艺术效果。随着留白艺术的不断发展,它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诗歌就是留白艺术拓展的第一场所。这种故意而为之的留白不但没有影响诗歌的表达效果,反而丰富了诗歌的文化内涵,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表达效果,搭建起了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