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丈夫(妻子)眼里……

来源 :父母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tang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父母在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孩子也在不知不觉中左右着父母的相互评价与关系。我们的父母意识调查,自然要力图尽可能地反映这方面的现状。
  
  约有七成(父亲为69.3%,母亲为68%)的父母认为,"有了孩子,我与妻子(丈夫)的感情联系更密切了"。这提示尽管约有半数左右父母在养育孩子的问题上会有不一致的意见乃至争执(见第16项),但从孩子对家庭、对婚姻的整体影响来看,他毕竟更能增强夫妻间的感情联系,大多数年轻父母对孩子的这种影响持积极的评价。
  一半左右父母(其中父亲为57.3%,母亲为50%)体会到,"我与妻子(丈夫)的共同话题主要集中在孩子身上"。从中不难看出,孩子在家庭中的核心地位并非口头说说而已。可以肯定的是,孩子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任务,从刚出生时的吃喝拉撒,到将来的升学与就职,几乎每时每刻都有让父母牵挂、探讨的话题。比较而言,在孩子年少时,父母所要经常讨论的话题涉及的面就更广些。
  
  有57%的丈夫认为,"妻子关注的首先是孩子,其次才是我",而妻子只有37.7%认为"丈夫关注的首先是孩子,其次才是我"。二者有显著性的差异。
  由于在家庭中的角色不同,分工有异,通常母亲会花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照料孩子,因而父母亲之间的感受会有较大的不同。让我们先来看看父亲的这种感受中隐含了什么样的信息。
  
  一部分父亲的这种感受是对母亲"有了孩子,没了丈夫"的一种抗议。的确,仍有少数女性认为,有了孩子之后,关心、照料孩子是天经地义的头一位的事,现在哪里还有什么时间与情调来关注爱人、卿卿我我!妻子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因此,做丈夫的,自然产生了一种被冷落的感觉。
  
  当然,绝大部分父亲的这种感受只是对现状的一种客观的表述,抱怨的成分并不多。多数母亲也反映,对孩子的关心并不意味着对丈夫的冷漠,之所以丈夫有种种不同于有孩子之前的感受,是因为妻子不得不相对地减少了与丈夫一起交往与分享的时间。
  
  从积极的父母意识角度来看,我们希望,有了孩子之后,父母不仅要关注好孩子,也不要忽略了自身和配偶。
  
  尽管有高达71%的父亲和89%的母亲认为"有了孩子后,我更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第22项)。但在配偶眼里,他(她)的形象是否有改变,又是怎样改变的呢?我们发现,42.3%的父亲认为"有了孩子后,妻子就不大注意自己的形象了",而只有13.3%的母亲认为"有了孩子后,丈夫就不大注意自己的形象了"。在这一问题上,同样是丈夫的感受更为明显。
  
  粗略一看,父母亲的前后回答似有很大的矛盾,特别是对母亲而言。但仔细推敲一下,我们不得不认为,在丈夫或妻子眼里,配偶不大注意自己的形象主要指的是日常的衣着与打扮等方面。比如不少女性,婚前的观点是"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很注重打扮自己,并且特别在意男方对自己形象的评价。有了孩子以后,一方面繁忙的家务与紧张的工作压力,使她们再难以有足够的时间从从容容地美化自己;另一方面,在观念上,她们也不再有"女为悦己者容"的冲动:反正好歹是他的人了,还整天讲究那些干啥!
  
  而父母亲自己所认识到的更注意言行举止,更多的是体现在行为的榜样方面,如举止得体、谈吐文雅等。尽管家务忙,工作紧张,没有多少精力修饰自己,多数父母还是十分注意对孩子的那些潜移默化的影响。
  
  然而,令我们不解的是,这两方面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割裂?难道一个出色的父亲或者母亲,注定只能是形象上的矮子,行动上的巨人?难道父母就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外在形象也是影响孩子的重要方面之一?
  
  在一些发达国家,通常情况下年轻女子的衣着打扮都较为随意、朴实,相反是一些上了年纪的人,往往会刻意穿上鲜艳漂亮的服装并加以打扮。她们的观点是,天然、健康的美丽不需要再加以任何人为的修饰,而逝去的青春则需要装饰来稍加弥补。在这里,我们并非要求成为人母的中国女性统统向国外的老太太们看齐,但至少在心态上,我们不妨借鉴一点:在为孩子提供行为榜样的同时,也不忘为自己的生活添上一些亮丽的色彩。而这样一道色彩,照亮的或许就是整个家庭。
  
  在父母意识调查的最后一个问题上,有72%的父亲和71%的母亲认为"在我看来,妻子(丈夫)是一位非常称职的母亲(父亲)"二者几近一致,表明从总体上说,丈夫、妻子双方对配偶的满意程度是基本一样的。
  在此,我们有必要对父亲的角色再作一些分析与评论。从前面对父母意识问题的回答来看,实事求是地说,父亲在家庭中、特别是在育儿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能与母亲相提并论的。那么,在妻子眼里,之所以也有三分之二的人认为"丈夫是一位非常称职的父亲",要么就是妻子默许了男女在家庭中的不同角色与作用,父亲只要稍有表现即可称职;要么就是妻子认为父亲的称职是通过对家庭的其他贡献而体现出来的。
  
  在有关父亲与年幼孩子交往的研究中,我们发现许多调查都得出了两种结论。第一个结论是,当设置好情境并排除其他可能的影响因素时,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父亲的表现与母亲差不多。他们像母亲那样具有对孩子的敏感性和反应性,当然与母亲相比,他们更乐于同孩子做有关躯体活动的游戏,而较少像母亲那样怀抱着孩子照料他们。第二个结论是,在家庭自然条件下对父亲进行观察时,他们与孩子的交往时间要远远逊于母亲,不论在照料孩子方面,还是在与孩子进行游戏活动方面,都是如此。这两个结论正好对应于父亲与孩子交往的两个不同的维度:与孩子交往的能力和与孩子交往的实际表现,即父亲能做什么以及日常他做了些什么。
  
  这样看来,事实上父亲并不欠缺育儿的能力。通常情况下,他们与孩子的交往少,客观上可以从工作、事业等方面找借口,主观上则要从育儿意识方面找根源。
  按照国外一些学者的观点,根据父亲在家庭中与孩子的交往方式,我们也将父亲分为四种类型:事无巨细都给与关注的照料者角色,着重于同孩子玩、情感交流及指导的玩伴-师长型角色,高高在上多给孩子提出要求的惩戒者角色,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不参与者角色。前两种类型的父亲,应该更能在妻子的眼里成为称职的父亲。
  
  可以肯定地说,孩子的降临会对家庭的各个方面带来一些微妙的影响,尤其是夫妻关系,有时都令人难以觉察。而事实上,通常是那些难以觉察的变化,会孕育着夫妻与家庭内的隔阂。我们的调查与分析,则正是希望在这些问题上,父母有所触动与反思,进而作出适度的调整,提高婚姻与家庭生活的质量。
其他文献
一天,刺猬和狐狸在小溪边相遇了。狐狸看了一眼刺猬说:“你看看我身上的皮毛又柔软又光亮,多么漂亮。你身上长了那么多又硬又尖的刺,难看死了。我劝你还是快点想法把讨厌的刺拔了吧。”  刺猬问:“如果我把刺都拔掉,就变得漂亮了?”  狐狸忙说:“对对,改变一下形象就变得可爱了,让人喜欢。听我的劝告绝对不会错。”  第二天,狐狸又在小溪边遇见了刺猬。今天刺猬身上披着一张大树叶,只把小脑袋伸在外边。狐狸见刺猬
期刊
1小猕猴一聪去买瓜,卖瓜的小狗热情地招呼:“又大又甜的西瓜,两个森林板一个。”  2一聪见旁边小狐狸的摊前立了块牌子,写着“买一送一”,心想:还是这儿合算。  3一聪抱起两个大西瓜,对小狐狸说:“给,两个森林板。”  不料小狐狸急了:“不对不对,买一送一不是送西瓜,是送个装西瓜的袋子。”  4一聪听了忙说:“那我的钱也给错了。”说着把手中的一枚大森林板换成了小森林板。  “那钱就不够了呀?
期刊
相识和相融     从婴儿降生的那一刻起,母亲便开始了她一生中美好而富有意义,同时又责任重大的时期。她与孩子相识、相融,在每日照料孩子的劳作中,逐渐培养对孩子的责任感与义务感。她要与孩子游戏,使孩子在丰富的环境刺激中学习和成长,而她自己也乐在其中。   这种与孩子相融的感觉,会使父母萌发对孩子的爱,并在未来养育孩子的种种艰辛中体味到快乐。   在孩子降生后,这种相识和相融的过程通常就自然地开始了。
期刊
一次活动激出全部活力    学校走廊的一个专栏里贴满了照片,照片上,孩子们有的在跋山涉水,有的在相互照顾,有的仿佛又在商量着什么秘密……但无论他们在做什么,从孩子们的笑颜里,我们都能看出他们由衷的喜悦。  这情景和国内学校的春游活动很相像,却又有些不同——为什么孩子的服装显得那么怪异?我们的春游是以班级为单位的,可为什么照片上却大孩子和小孩子混在一起呢?……    也许是看到了我们迷惑的神情,范思
期刊
5岁的小京京喜欢玩的游戏可多了,但就是不能输。一输他就恼。和爷爷下象棋,爷爷一喊“将军”,他就双手把棋盘一搅,“不算,不算,重来。”爷爷不答应,他就又哭又闹。和小朋友玩也是如此。这不,因为藏猫猫被小伙伴抓住,他又哭着跑回家了。这个输不起的小家伙可让爸爸妈妈有点发愁。    “下次我一定能赢你”    以前,我儿子也有这个毛病,折纸比别人慢了就甩手不干;玩牌、下棋输了就生气、噘嘴。反正,什么事都得占
期刊
提到“折纸”,大家都会觉得很熟悉。“折纸”就是通过折叠使纸改变形状。例如,我们可以将纸折叠成衣服形状、飞机形状或小鸟形状等。而心理折叠”一词对于大多数非专业人员来说可能很陌生。简单地讲,“心理折叠”是对心理表象的操作,是在人的头脑中对一个形象进行折叠或展开。例如,人们想像着把一张平整的纸折叠成一个三角形,或想像着把一只小火柴盒展开成一个平面后的形状等。  这是一种通过想像完成的心理操作,目的在于要
期刊
现在的年轻父母教育孩子的水平已经远远超过他们的父辈了。这不,小"鲁豫"一出生,父母就开始考虑他的教育方式问题。孩子生活在这样一个宽松的环境里,真是太幸福了。  正是在这样一个环境里,小鲁豫长大了。他"活泼好动,能言会道,而且对许多事情都不是人云亦云",而是有自己的想法和主意。    在我们的社会中,每一位年轻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有主见,能够自强自立的人。因而,发展孩子的兴趣,为孩子创造更多的选
期刊
“你与孩子有多深的感情,你的话对他就有多大的威力。”  ——西方格言  家长看到孩子的成绩下降时,他们的谈话常常是这样开始的:    “你这样的成绩怎么行呢?我们年轻时想学习没有条件,你现在的条件这么好,可你却不珍惜……不学好本领,将来你以什么立足于社会呢?”    这就是讲道理的谈话。你期望这样的谈话能对孩子有什么触动吗?孩子都是现实导向的人,很难勾画出自己的未来。他们只注重“今天”或“明天”,
期刊
也许继母这个形象在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大都扮演着令人厌恶的角色,也许社会传统世俗偏见给继母这个词抹上了太多太多令人痛恨的色彩,所以在6年前,当我一不小心当了两个孩子的继母后,真是尝遍了酸甜苦辣。    我当了数年"老插",返城后成了一名女警。我曾为自己设计过若干的社会角色,但无论如何没有将自己定位于"继母"。当我与孩子的父亲由相识到相爱到谈婚论嫁时,我对自己能否在后妈这个位置上坐得稳心中尚无底。 
期刊
看了这个题目,您是不是觉得我写错了。俗语都说"孩子是自家的好",哪有人家的好的道理?    别急,我先给您举一个例子。上个月学校开了一次家长会,会后很多家长围着老师询问孩子的情况,第一个提问的是罗佳的妈妈:"老师,我们罗佳最让人头痛的就是成天不知愁,大大咧咧的,你看她的同桌王小娟多好,又稳当又听话。我老让她跟王小娟学,可就是比不上人家,怎么办呀。"  一直在教室后面看墙报的王小娟的妈妈这时走了过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