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房地产何去何从

来源 :老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recursor12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近几年,政府对房地产市场进行的调控似乎从未停止。其中既有金融危机期间的“救市”,更多时候是采取措施遏制房价过快上涨。2009年年底以来,政府开始了新一轮针对房价过快上涨的楼市调控。但令人不解的是,在各方政策对“高房价”围追堵截中,2010年8~9月楼市出现“小阳春”,11月下旬“地王”逆市而出。这些似乎昭示着调控之路益发漫长修远。为何调控政策频出,房价却始终没有控制在合理范围?房地产领域究竟涉及多少博弈方?虽然中国人民大学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预计2011年房价将下降近20%,对房价下跌极为乐观,但在通胀的大背景下,政策效果将如何显现?2011年房价走势又将如何?
  
  房价走高,调控政策频出
  
  1998年,我国实施住房市场化、货币化改革,房地产行业进入市场化运行阶段。
  2003年,我国房地产土地价格和房价大幅上涨,中国人民银行下发了两个文件,主要从土地供给和资金供给方面调控市场,但对需求,尤其是非合理需求缺乏有效控制。供求关系的失衡状况未得到根本解决。
  2005年,以北京、深圳为代表的全国众多城市房价迅猛上涨。2005年3月底,国务院办公厅提出抑制住房价格过快上涨的八项措施(简称“国八条”),建立政府负责制,将稳定住房价格提升到政治高度。
  2006年5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有针对性的六项措施(简称“国六条”),将调整住房供应结构作为调控着力点。其中提到的“限套型”、“限房价”的普通商品住房,被称作“限价房”——以期解决中等收入夹心层群体的住房问题。
  2007年,以稳定房价为诉求的房地产调控进一步深化。土地、信贷、税收等为房地产市场降温的各项调控新政密集推出,从土地管理、规范市场秩序、抑制投机(尤其抑制外商投资房地产)、调整住房结构等多方面全面出击。总体来说,2007年房地产宏观调控是最有效的。也是最有针对性的。
  2008年,房地产市场进入观望期,房价有所下降。2009年下半年起,楼市又开始火爆。2010年年初,楼市顺应了这种走势,投资性和恐慌性购房的比重增加,房价进一步被推高。
  2009年12月,为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中央政府决定不再延长2008年年底出台的二手房营业税减免优惠政策,将个人住房转让营业税免征时限由2年恢复至5年,遏制炒房现象,随后提出了“国四条”。
  2010年,以稳定房价为主的房地产调控到了关键时刻。4月27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简称“国十条”),被称为“史上最严厉的调控政策”。9月29日,国务院出台“新国五条”,被不少业内人士和媒体称之为“二次调控”。
  2010年11月26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在公开场合提及房价过高过快增长将会引起四大问题:房价过快增长易引发资产泡沫,若泡沫破裂易导致居民出现“负资产”,影响社会稳定;另一方面会引致投资投机性需求旺盛,对实体经济资金需求产生“挤出效应”;而房价过高,超出居民平均收入水平易影响社会公平和稳定,另一方面则会导致房价过高的城市或地区被“边缘化”。
  
  调控不断,房价为何居高不下
  
  ◆《新财经》杂志2010年第11期发表题为《房地产,还有什么可说的》的文章。文章说,在纯市场环境下,房地产价格的形成过程应该就是消费者与地产商之间博弈的过程。而在中国的市场环境下,在房地产的巨大利益蛋糕面前,参与的博弈方太多,有: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地产商,银行,消费者,等等。
  ◆《证券时报》2010年12月3日刊文称:中国的房地产问题,正是其中盘根错节的利益链,才使这么多年一边普通大众闹腾着房价太高,另一方面降价的梦只能是镜中花水中月。眼看着今天调控,明天就涨价;今天吼着房价太高,明天就不得不去排队拿号,因为不赶紧买,房价会更高。
  ◆新华社2010年从3月28日到4月2日,一连6天发表“新华时评”,矛头直指地方政府,痛批当前房地产市场的根源所在——土地财政以及腐败所酿生的高地价高房价。文章指出,解决“土地财政”问题。当务之急是从制度安排上弱化地方政府“以地生财”的冲动。如何遏制冲动?文章建言,按照事权和财权相匹配的原则,给予地方政府更多的资金支持。而房地产调控,税收杠杆应当发挥更大的作用。
  
  “新华时评”观点摘要:
  3月29日《不能让楼市成为投机者的乐园》指出,楼市投机活动盛行,催生了房地产市场火爆,营造着供不应求的“繁荣”景象,但随之而来的房价飞涨、空置率不断增加、信贷风险迅速累积等一系列严重问题,让大量百姓自住性购房的希望化为泡影。无论是早些年的日本,还是上世纪90年代初的海南,都说明:房地产市场一旦成为投机者的乐园,投资者面对的必然是噩梦。
  3月31日《疯狂的房价叫板土地招拍挂》指出,从经济学的角度讲,现有的土地招拍挂属于供给垄断和需求竞争型。这种供给垄断与需求竞争并存的模式,必然造成需求方恶性竞争,导致地价不断暴涨。
  4月1日《“土地财政”还能维持多久》指出,(地方政府)仅凭所谓“经营城市”的口号,通过“收储土地”和高价拍卖,转手就能获得巨额收益。更何况,房地产开发当年就能见效,对GDP的“贡献”显著。如此情况下,又如何寄希望于地方政府主动控制房价?
  ◆《大众商务》杂志2010年第12期发表题为《商业银行,你能抵制高房价的诱惑么?》的文章。文中分析了商业银行通过贷款,在地产商和购房者之间获取双面利润的同时,也间接地推高了房价。在当前楼市持续攀升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对楼盘开发商的贷款几乎是稳赚不赔的,因此,很多银行在贷款给开发商时,经常将审核流于形式。虽然监管部门一再强调要收紧贷款,实行宏观调控压低房价,但高额的利润仍使很多商业银行无视政府的政策。
  ◆《经济参考报》2009年11月26日发表题为《网民称房地产业绑架中国,房地产破坏经济结构》的文章。文章说大家都在谈中国经济结构不合理。其实最大的不合理不就在房地产所占比重太大。地方经济增长过分依赖于房地产行业吗?在保增长为第一要务的关键时期,谁都不敢得罪房地产,谁都要宠着惯着甚至敬着房地产商。其实,不但中国经济被房地产绑架,社会许多方面也都被房地产所绑架。文章犀利指出,房地产绑架了某些地方官员,因为房地产的发展能给他们带来鲜活的GDP数字,有了GDP高增长才有所谓的政绩。有了政绩才能把官帽越戴越大;房地产绑架了中国金融,中国金融机构在房地产里的贷款数量惊人;房地产也绑架了中国普通百姓,在房价高企时代,为一套住房普通百姓往往需耗尽一生,甚至几代人的积蓄,2010年1月25日,《嘹望》新闻周刊刊文称“学者疾呼:房地产业已经‘绑架’了中国经济”。
  ◆人民网2010年12月13日刊发题为《2011年房价 大跌恐怕只是“镜花水月”》的文章,称在各方政策对“高房价”的围追堵截中,2010年11月下旬“地王”逆市而出有两个信号意义:其一是从开发商的角度看,地王本身即代表着他们对未来市场的判断,这是一种市场行为,预示着资金流状况较好的开发商对后市仍积极看好,布局未来;其二是从政府调控的角度看,历次调控之所以难以有效抑制房价。根本原因即在于地价难以下跌,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仍难以弱化。这在部分程度上也反映出,当前地方政府“以土地经营城市”的理念未能改变之前,房地产调控也只能是阶段性的,调控的压力也将持续存在。
  ◆《广州日报》2010年11月30日发表题为《CPI与房价为何居高不下?》的文章,指出如果要控制房价的上升,有以下几个办法:第一,要控制需求量。保证基本消费,抑制投资和投机。目前,我国所有的城市都是在采取这种政策。第二,实行房地产税。由于目前没有征收房地产税,囤房不用成本,无形抬高了房价。征收房产税,目的就是要把剩余的房子挤出来。这是比较符合市场化的一个手段。第三,实行经济适用房政策。不能把所有需要买房的消费者都推上市场,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要分类地解决这方面的问题。第四,改变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而且,政府从土地中获得的收入,只能用来调控房价。不能用在其他方面。如果以上几个因素能起作用,房价上升的趋势就会减弱。
  
  房地产未来走势
  
  房地产展望
  ◆《上海金融报》2010年11月26日发表题为《中国房地产业谋变》的文章。该文报道:“根据中共中央制定的‘十二五’(2011~2015年)规划建议,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趋势显而易见,房地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地位也将会被淡化。”
  文章指出,满足住房需求应成行业发展方向。2010年至2012年,保障性住房建设将是政府力推的重点工作。随着未来房地产业回归消费属性,满足百姓的住房需求应成为行业的发展方向。各级政府和房地产开发商,这两个房地产业最重要的参与方,其行为模式也将围绕这一方向发生改变。
  ◆《人民日报》从2010年10月21日起围绕“深入看楼市”,先后刊载三篇文章:
  10月21日《房子是给人住的》一文指出,2010年以来以“国十条”为代表的房地产调控,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增加供给、打击投机,目的正是试图推动房地产回归消费品特性,调控的方向符合当前我国的实际情况。从2009年底本轮调控启动之初,就始终强调要努力增加供应,尤其是保障性住房和中小套型普通商品房的供应。随着调控政策的落实,土地供应持续增加、楼市供不应求的情况有所缓解,房价上涨预期得到遏制,投机性需求被有效抑制甚至离场。住房回归消费品特性的转变正越来越明显。
  10月28日《土地属全民所有,地价不能成“天价”》一文指出,临近年底,为落实2010年4月份国土资源部公布的18.5万公顷的年度土地供应计划,全国各地加紧推地。土地供应量较前几年大幅增长,其中保障性住房用地增加最快。保障性住房供给严重不足、住房体系不完善是造成商品房价格连续攀升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保障性用地的不断增加,未来几年住宅供应总量将大增,进一步扩大保障性住房受益面,对平抑房价将起到重要作用。
  11月4日《住有所居,政府有责》一文提到,从福利分房时期的国家包办,到房改初期过度依赖市场,再到近年来一边进行房地产市场调控,一边开展大规模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政府在解决居民住房问题中的角色正越来越清晰。调控应以总量与结构平衡作为调控长远目标。专家建议在短期房地产市场趋于平稳的情况下,要加快住房体制和政策体系的改革,并采取更多经济手段来稳定市场。制度改革与经济手段的最佳结合点,将是房产税的改革。中央应加强对地方政府负责人的问责,继续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和相关财政、金融、税收制度的改革,在某些方面给地方更多的自主权。
  
  房价预测
  ◆中国人民大学报告:2011年房价降20%,3月至4月或迎拐点
  2010年11月21日,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等机构发布的一项研究报告表示,在楼市新政持续的基础上,货币政策的调整以及楼市调控的加码,2011年上半年房地产行业资金链将出现严重问题,房地产价格将出现接近20%的下滑,但不会出现硬着陆的情况,预计2011年3月至4月是楼市全面调整的时点。
  ◆人民网:2011年房价大跌恐怕只是“镜花水月”
  人民网2010年12月3日刊发《2011年房价大跌恐怕只是“镜花水月”》的文章。文中称《证券日报》记者采访长江证券首席地产分析师苏雪晶时了解到,在通胀大背景下,如果公众对于房价保值增值的预期不改变的话,政策即使发生效果也不过是暂时的。一旦政策放宽,房价存在上行压力。而至于反弹的幅度,还取决于市场的供需对比情况。至于房价,在他看来,房地产开发商会选择慢慢推盘的方式,而不是一下子放量去冲击房地产市场。价格下降可期,但是期望值不必太高。
  ◆社科院蓝皮书:85%家庭无力购房;若调控放松,2011年房价或现报复性反弹,房价可能涨20%~25%
  据中国社科院2010年12月7日发布的2011年《经济蓝皮书》预测:2010年住宅价格上涨15%。蓝皮书强调,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丝毫不能放松。明年房地产经济及房价走势,主要取决于政府调控房价的决心、政策的组合方式以及改革的力度。一种可能是陷入价格上涨与暴涨之间的恶性循环。如果调控放松,房价将会报复性反弹,价格可能上涨20%~25%。另一种可能是房价略有下降或者温和上涨。
  
  责编 玉坤
其他文献
     
期刊
外婆有60多岁,可见过她的人都说她只有50多岁。她性格开朗,为人热情,见人常带三分笑,左右邻居对她是友好加羡慕。外婆对穿着很注重,每天出门都把自己收拾得整整齐齐,就是去买个菜那也不含糊。在我眼中,外婆有许多可爱之处:爱管闲事,也很健谈,遇到熟人要说上半天的话,外公说她就是见到石头都要敬个礼。  我从小是在外婆家长大。也可以说是在外公、外婆的欢声笑语中成长的。记得我入学第一天,妈妈带我去学校报名,回
期刊
中医称的脾位于中焦,居膈之下,在左季肋的深部,附于胃的背侧左上方。《医学入门·卷一》称脾“形扁似马蹄,又如刀镰”。从其形态与位置的所在,类似解剖学中的脾与胰腺,但其生理功能又非脾与胰腺所能概括。脾与胃以膜相连,互为表里,是人体消化系统的主要脏器。脾还是最大的淋巴器官,是淋巴系统的核心。通俗地讲,脾胃好似人体的大仓库、一座化工厂、一条交通运输线。    一、脾的主要生理功能    (一)主运化。运即
期刊
当我收到2010年第10期《老友》,翻开一看,一股清新之风扑面而来。我感觉到改版后的《老友》与改版前相比,有4个新面貌,更加贴近老年读者,更受老年读者喜爱。  一是内容新,改版后的《老友》,在保留了原来读者喜爱的栏目外,增加了4个受老年人喜欢的新栏目。《热点聚焦》《老友资讯》是老年人学习时事政治很需要的内容,退休老人更要了解国内外形势、时事政治,与时俱进。这两个专栏,介绍国内外热点问题,帮助老年人
期刊
风味小吃    顾客:“你在街头卖食品,应该加一个防尘罩。”  售货员:“用不着,我卖的都是风味乡土小吃。”    看医生    有一人去看医生,医生检查后说:“没关系,注射一针就好了。”  医生拿药棉在他手臂上擦了擦,突然,把药棉凑近眼睛看了看,又到手臂上擦擦,如此反复了三四次。  那人以为病重,担心地问:“医生,问题严重吗?”医生认真地说:“你该洗澡了。”    离婚    某日,我去图书馆借
期刊
又一次打开父亲的小灵通,打开发一件箱,看到那几十条熟悉的短信,禁不住又一次泪流满面。  前年冬天,父亲住院了,为了便于联系,我给他配了个小灵通。父亲戴着老花镜,满脸欢喜地摆弄着那个对他来说的新鲜玩意,还对同房的病友说:“这是女儿给我买的小灵通。”病友们都夸父亲有个好女儿。父亲听着笑了,那神情就像在表扬他。  在病房,我手把手地教会了父亲用小灵通拨打电话、接听电话,又自作主张地替他存了几个常用的号码
期刊
“研究成果用于指导我国飞机定延寿至今已30余年,与众多厂家合作完成的歼击机、轰炸机、客机、运输机、直升机等20余个机型数千架飞机的定寿和延寿,经济效益已达数百亿元。本项研究成果不仅经济效益十分巨大,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将我国数千架军机的每架飞机使用寿命从1000多小时延长至3000小时,为保障部队的战斗能力和飞行安全作出了历史性重大贡献,军事和社会效益十分巨大。”记者手中所拿的这张证明由空军某主管部门
期刊
10多年前,妻子时常在我的耳畔说起某某人出国打工回来,带回多少万多少万,接着便绘声绘色地盘算一番:这么多钱,可以买一套三室两厅的住房。还可以将家里装饰成和宾馆一般……妻子专注的神情,透着一份羡慕,一份向往。  其实,我单位的劳务服务中心,经常组织职工出国打工,然而每次挑选的都是技术性强的车工、铣工、磨工和钳工等。我在办公室里做文秘工作,抄抄写写,又身单力薄。因此,那些外出打工的事与我总是挨不着边。
期刊
2009年8月下旬,我突发腰痛,同时左腿从大腿后侧一直麻木到大脚趾,不能坐,不能站,更不能走路,整天只能躺在床上。CT检查结果是:腰椎及部分椎小关节退变,L3/4、L4/5椎间盘膨出,L4/5椎间盘左后突出,相应椎间盘硬膜囊受压变性,L5/S1椎间盘可见真空征。因年龄大加上有心脏病,我不敢接受手术治疗,住了近3个月的院,进行了按摩、电针、封闭等多种治疗,效果都不怎么显著。  后来。我儿子从在美国当
期刊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转型的加速,社会保障的职能有一部分从单位逐渐分离出来,转移到社会和社区。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先后荣获了“全国和谐示范社区”、“全国文化型家庭示范社区”、“全省和谐示范社区”等诸多殊荣的新余电工厂社区,亲身感受该社区如何提升社会化、服务性功能,如何为老年人提高晚年生活品质。  该社区居民大多数是原江西电工厂的职工及家属。他们当中下岗失业人员多,退休人员养老金偏低,因此困难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