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诗词鉴赏教学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j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词鉴赏是高考必考内容,其分值是八分或十分。对学生来讲这又是一大难点。即便是读懂了内容,但做题又无从下手,这就需老师化简为难,通过个别诗词的讲解,让学生抓住做题技巧,做到思路清晰。下面主要说一说鉴赏艺术手法和感情。
   1.鉴赏艺术手法
   艺术手法包括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
   抒情方式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常见的有借景(物、事)抒情、托物言志、寓情于景。
   表现手法常见的有以动衬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虚实结合、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衬托、委婉含蓄、联想想象、起兴、用典、侧面描写。
   教师只需讲解透这些常见手法,让学生记熟,让学生在做题时对号入座,自然就减轻了做题的难度。这其中有几点需要给学生讲清楚。
   ①间接抒情中的借景抒情等与表现手法不必区分开来,把借景抒情等算在表现手法里即可。
  借景抒情是为了衬托感情。如果是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那就要答出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其实现在对借景抒情与寓情于景的区分已不明显。
   ②托物言志属于借物抒情,如果题目是写物的,第一感觉就是借物抒情,在此基础上再考虑是否是托物言志,如《石灰吟》《画眉鸟》。并不是诗词中提到某物就是托物言志,它必须是写作中心。
   ③动静结合是既表现动有表现静,以动衬静是为了表现静。
   ④凡是联想想象出来的内容,在诗词鉴赏当中一律是虚的,所以可以把联想想象和虚实结合并列来写。
   2.鉴赏感情
   乍接触诗词鉴赏,学生是问什么答什么,尤其在回答作者感情时。作者感情或高兴或孤独寂寞…考生只答出这些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指导学生严格按三步走:
   ①翻译 ②手法 ③感情
   所以鉴赏感情的思路是写了……,用……手法,表达了……情。
   其实这也是所有诗词鉴赏的做法。举例说明:
   苏轼 望江南 超然台上作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问题:从“情”“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答案;上片描写的是超然台下“春未老”之景(译);下片抒发的是春虽未老,人却在无奈之中的思念之情(情)。这首词因景生情,情景交融。(手法)
   总而言之,教师在诗词鉴赏教学中要化繁为简,教给学生做题技巧,通过个别题的讲解,培养学生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
  
其他文献
一、灵活运用授课方式,调动学习积极性   开放性原则:美国教育学家科勒涅克曾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一句话阐明了这样的一个道理:语文教学对象是处在网络时代的学生,语文教学的内容是存在于网络上的活生生的语言,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教会学生正确理解和使用生活言语。   创新性原则:语文创新性原则是指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开动脑筋发现、分析、解决教学中的新
期刊
小说和散文是两种不同的文学体裁。小说是以塑造典型人物形象、生动曲折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并以程度不同的虚构想象为创作基础的文学体裁。散文是用凝练、生动、优美的文学语言写成的叙事、记人、状物、写景的短小精悍的文章。金人王若虚在《滹南遗老集》中说:“或问文章有体乎?曰:无。又问无体乎?曰:有。然则果何如?曰:定体则无,大体则有。”这段话用在小说和散文两种文体的密不可分关系上最适合
期刊
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是对以前那种课堂教学只唯教参的理解为上,不考虑学生自己的领会如何的做法的棒喝。尊重学生自己独特体验,让学生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肯定和强化学生有时并不那么正确的“独特体验”和看法,而是要让学生对教材有自己的感知和领悟,养成自己独立思考并能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提出自己看法和见解的习惯。因为每一个人的生活阅历和认知水平是不一样的,尤其是学生,我们不能苛
期刊
一、目前农村中学作文批改的现状   1.消极应付。批是批了,改也改了,但只是浮光掠影地写上一些不着边际的评语;有指导,有讲评,但往往是隔篇进行;浏览一遍,打一个分;两本作文本交替使用,打作文批改的持久战。显然这些做法还是停留在消极应付这个表面。   2.面批难以推广。由于学生学习任务繁重,老师教学时间紧张,面批只能个别进行,在实际中很难做到,更谈不上推广。   3.精批细改一部分,其他略批,
期刊
一、运用多媒体直观形象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文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直观形象的特点,通过录音、录像、图片资料等以声传情,以形达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培养学生的情感,从而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   在教朱自清的《春》这篇课文时,我采用了配乐朗读结合录像的方式。在优美的音乐伴奏下,一句句优美的语句缓缓而出,一幅幅优美的画
期刊
什么是“语文味”?怎样使课堂多一些“语文味”呢?笔者认为,语文教师要在认真解读新课标的基础上,立足语文课堂,抓住语文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语言上的有效训练。   1、关注语言表达,引发学生的美感体验   教学一篇文章,我们首先要让学生对课文进行“初步感知”,这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步骤,它是学生走进文本的第一步,但这个环节常常只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而紧接下来的“怎么写”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对文本
期刊
课堂教学离不开课堂提问,它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巧妙的提问是激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手段;是沟通师生教与学的桥梁,是传授知识的有效途径。   有效的提问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习效率;提问不当,不仅对教学无益,而且会堵塞学生思路,窒息课堂气氛。明代著名学者陈献章认为:学贵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
期刊
一、时间问题   看看学生作息时间表和课程表就知道,学生一天里学习,生活快节奏,一周没有星期六,甚至难有星期日。上不完的课,做不完的题,考不完的试。正如学生顺口溜所写的:“星期一,走向深渊;星期二,路漫漫;星期三,夜茫茫;星期四,黎明前的黑暗;星期五,归心似箭;星期六,胜利大逃亡;星期日,莫斯科不相信眼泪。”学生没有自由的天地,没有闲暇的时间,课外阅读从何谈起?   二、兴趣问题   初中学
期刊
一、认真领会课文内容,切实把握好感情基调   与其它学科相比,语文学科有自身的特点。它的涉及面之广,内容之多,是其他学科无法与之相比的。语文课本的编写者经过精心策划、筛选、编排,浓缩了上下几千年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时文精品、科学小品等文质兼美的文章于课本之中,涉及到文学、科学、历史、自然、军事等等方方面面的知识。这些文章,或喜,或怒,或乐,或悲;或语言犀利,或平实厚重,或流畅自然,或庄重典雅
期刊
一、努力实现三个转变   1、教师内涵的转变:教书匠→教育家。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但在语文实际教学中,人们往往走入单纯“老师教,学生学”的误区。采用“一刀切”“齐步走”大运动量的办法“孜孜乐教”,固守着一套陈旧的教学观念,教师架空分析教材,照本宣科,成了教材的奴隶,为教而教的机器,毫无艺术性可言。这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