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问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它从一定程度上引导着学生的思维,体现着教师的智慧,提问的有效与否从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堂课的成败。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运用得好,能帮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能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西方学者德加默曾提出这样一个观点:“提问的好即教的好”。也就是说,课堂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提问的技巧。陶行知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指出:“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可见,善问、巧问是语文教师重要的课堂教学技能之一。
  一、有效的提问应该紧紧围绕教学内容,有的放矢
  设置“主问题”,牵一发动全身。如《祝福》一课,可以设置了这样一个主问题:我认为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请同学们研读课文来证明。同学们终于在教师的点拨之下,找到祥林嫂悲惨命运的发展历程:立春,丈夫死去;孟春,被迫再嫁;暮春,痛失爱子;迎春,一命归天。大家理解到:作者刻意把祥林嫂生命中几个“关节”都安排在春天发生,由此巧妙揭示出她是一个没有春天的苦命女人,由此突出了她的生命的悲剧并在其中寄托了深邃的象征意义。正是“没有春天的女人”这个主问题,串起了阅读教学过程的许多内容。
  二、提问次数要适度,问题设计要有一定的梯度
  提问并非多多益善,提问的次数要根据教学内容而定,要掌握一个度。过多,学生易紧张而来不及思考;过少,则缺乏必要的启发,学生听课容易懈怠。有个教育行家说过:“跳一跳,摘个桃”。问题设计也必须从学生基础出发,难易要适度。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人的认识水平可分为三个层次: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有效的提问应该是靠近“最近发展区”的,接近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范畴,接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实际,这样学生才会积极参与问题的探讨,逐步解决问题。
  三、课堂提问要有启发性。变“死”为“活”
  1.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提问
  在教《祝福》这篇课文时,因为文本不好懂,我引导学生反复阅读,鼓励他们深入文本体味感受,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并共同解决问题。在我的鼓励和引导下很多学生都提出了非常有价值的问题。比如,有同学提出:“祥林嫂自己没有名字吗?人们为什么不称呼她自己的名字呢?”“既然中国女性出嫁后就会成为丈夫的附属品,她嫁给贺老六后人们应该喊她贺六嫂啊,可是为什么人们仍然叫她祥林嫂?”应该说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在阅读文本、独立思考后提出的疑问,我顺势引导学生再次深入阅读文本,思考、讨论,逐渐明确祥林嫂之所以一直被叫做祥林嫂,是因为中国封建传统文化观念中“‘好女不嫁二夫”的毒害,联系祥林嫂被逼改嫁时的嚎、骂,挣扎,甚至以死抗争,就很容易明白包括祥林嫂自己在内的所有人都对改嫁不认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既然她嫁给了祥林,生就是祥林的人,死是祥林的鬼。大家一直稱呼她祥林嫂也就合乎情理了。
  2.延伸性的提问
  如《鸿门宴》情节分析完后,为了能将历史人物与现今社会的人才需求相结合,可这样提问:项羽和刘邦若生活在现今的社会将会怎样?或项羽该不该杀刘邦?教学中一个巧妙的提问,常常可以一下子打开学生思想的闸门,使他们思潮翻滚,奔腾向前,有所发现和领悟,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四、有效提问要能够根据不同的文体特点进行提问
  1.小说教学的有效提问
  如在教授《祝福》时,可以进行这样的提问:文章是怎样描写祥林嫂的?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反映了祥林嫂什么样的性格特点?通过祥林嫂的故事表现怎样的主题?
  2.散文教学的有效提问
  如教授余光中先生的《听听那冷雨》,这是一篇语言优美,内涵丰富的散文,它的语言奇偶相谐,参差错落,句式整散交替,节奏和谐,朗朗上口,特别是在描写那一幅光色声味具存的雨景图时,更是充满了无与伦比的美感,为了让学生品味这种散文的语言美,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这一段雨景图的描绘,语言有什么特色?作用怎样?你通过这段文字感受到了什么?学生在吟咏、体味、思考中如同身临其境,真正的理解散文语言的魅力。
  3.诗歌教学的有效提问
  如教授《声声慢》,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体会词中三处感叹号应该读出什么样的语气?《声声慢》被称为千古第一悲情词,可以从哪些地方看出来?“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样的一幅画面给你怎样的感受?这样的问题既能紧紧围绕着诗歌的特点,又可以启发学生深度思考,使学生沉浸在诗歌王国,感受到诗歌的艺术之美,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五、问题要有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标志,是积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内趋力。有疑问才能造成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探求问题的热情,启发学生思维不断引向深入。在教《项链》一课时,我在引导学生梳理情节,把握故事中的主人公玛蒂尔德形象后,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如果删去小说的最后一部分,即玛蒂尔德得知项链是假的这一部分,对原文有什么影响?这个问题就像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很快就激发了学生思考探讨的兴趣,在相互交流讨论中最终深刻理解了莫泊桑小说结尾“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特点及其奇妙效果。
  宋代王安石曾说过:“词之不切,则听之不专;听之不专,则其取之不固。”优化课堂教学效果,必须注重提问艺术,必须坚持从教学实际出发的原则,要问在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上,问在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的“热点”上,问在学生内在情感的触发点上。只有这样,才能发展学生思维,提高教学质量。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善于琢磨反思,定能形成适合自身特点、同时也适合学生口味的提问艺术风格,语文课堂教学将会进入—个新的境界。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无关供者脐血移植(UNRUCBT)治疗小儿急性白血病的可行性.方法用HLA不全相合UNRUCBT治疗小儿急性白血病患儿6例.供给受者的有核细胞(3.63~15.35)×107/kg,CD34+细
目的探讨消化液回输配合早期肠内营养在消化道外瘘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19例消化道外瘘患者建立消化液引流和回输通道后,收集消化液并回输,同时配合早期肠内营养,观察其效果和
例1.男,61岁.因便后有物脱出15年,便鲜血7 d入院.自诉每次便后滴鲜血数滴,大便软,1次/d,无黏液脓便.患者入院前9个月曾因内痔大出血出现脑梗死,经治好转;有脑动脉粥样硬化、
在当今信息化时代,为了让不同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土壤,我把博客引进作文教学领域。相比单纯的日记,博客上的文章更有生命力。尤其是博客作文所产生的多元评价更是让学生的个性得以淋漓尽致地发挥,使学生在个性张扬的基础上自觉主动地进行作文,在潜移默化中让自己的写作水平得以提高。  在班刊《金秋的阳光》出版后,为了进一步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我开通了班级博客,并取名为:奋斗阳光班。在博客中,我将班刊上同学们
张炜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依然坚持自己的创作理念,他拥有“倔强的心灵”,也正是在他的这种坚持下,《独药师》被创作了出来。  “倔强”一词原本为贬义词,而在书中体现的却是另一层意思,书名也暗含这一层含义,《独药师》里面的人物都有自己不同的信仰,因此他们都有自己“倔强”的一面,这一面并不是指性格,而是他们对自己理想的追求。从《独药师》这这部书中能看到书中人物的“倔强”,也能影射出作者张炜的“倔强”。现在
兴趣是学习活动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兴趣愈浓,注意力就愈集中,记忆等多种智力活动也就愈有成效。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说:“优秀的教师无不是优秀的心理学家,他们不约而同地都十分精通如何从激发兴趣入手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和热情。”《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为每一个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更广阔的成长空间,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因此,语文教师应该把学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对话、协作活动而实现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然而,在“先教后学”的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错误地认为学习就是教师管束下的被动学习、机械学习,从而导致了学习的低效。所以,不改革语文课堂单调、沉闷的局面,将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是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它是在一定的情感体验的影响下产
群文阅读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下,群文的宏观意义是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采用互联网,新媒体等多种媒介以提取有效信息的阅读方式。但在狭义上理解的群文阅读主要是指,老师综合多种教学素材进行归纳整合以帮助学生阅读的教学活动。有专家明确指出群文阅读所开拓的不仅仅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而是突破单篇教学的传统教学体系下的创新性教学理念。  一、群文阅读教学的创新性教学价值  群文阅读虽在教学宗旨,教
语文是一门提升学生素质和综合实力的学科,所以为了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就要对语文学科以及教师的教学水平有综合性的、标准化的诊断,从而为语文教学带来新的教学活力。新课标改革之后,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教学观念都发生了相应的改变,所以高中语文教学既要完善教师的理论知识,还要提高教师教学方法运用,语文课堂统筹的能力,而这就需要通过课堂教学诊断的标准对此进行规范。  一、以兴趣为课堂教学诊断的前提
说梦想,我最爱是《论语》中的一段:“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此语出自曾皙之口,他也说过“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铮铮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