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伟国老师曾说:“历史,是一门智慧之学,悟性之学,启迪之学。今天我们咀嚼历史,并非为了发思古之幽情,流连既往的斑斑陈迹,而是为了解读我们身上所携带的历史基因,从而获得继续前行所需要的智慧力量。”可见历史结论(或历史认识)得出在历史课教与学过程中是多么的重要,无疑是灵魂,是关键。
然而在历史课教与学过程中,教师常常感到得出历史结论这一块很难讲透,往往直接“兜售”给学生。而学生则感觉很难理解,一般是死记硬背,到解题应用时就束手无策了。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呢?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总结出历史教学应遵循历史教与学的一般规律,坚持十二字方针:“论从史出,史为论据,史论结合。”
下面通过《专题七: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必修二)这一案例加以说明。本课将分四个步骤(自主学习、能力提升、自我测评、合作探究)、四个环节(预设内容、预设目的、生成效果、教学反思)完成。
一、自主学习
(一)预设内容
课题: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
重点:了解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实施前的时代背景、实施政策的目的、内容和意义。
难点: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从这种转变中,能得到哪些经验?
阅读教材归纳:
1.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背景、主要内容、特点及对战时共产主义的评价。
2.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主要内容、特点、实质及对新经济政策的评价。
(二)预设目的
构建知识体系,培养学生文字阅读、理解、概括、表达等能力。
(三)生成效果
对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背景,学生通过阅读课文,能搜集到相关的语句,但缺乏概括性。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军事三个角度列举具体表现,从中得出新生政权面临形势严峻这一结论。顺而转入下一目:主要内容、特点。对于主要内容的理解,特点的归纳,学生表现明显不足。教师要求学生明确苏俄国情,再结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两相比较得出认识:政策内容(所有制方面追求公有制、经济管理体制方面高度集中行政命令、分配方式平均主义)脱离生产力的水平,超越国情。总结原因:非常时期非常政策。进而对这一政策的特点(战时需要、共产主义)和评价(积极性和局限性)处理就容易了。新经济政策相关知识要素的落实依照上一目,由学生自主操作,效果较好。
(四)教学反思
首先应注意知识体系的构建,其次在具体知识要素的处理上思考的角度,应具备必要的概括说明能力,避免孤立地看问题,应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待知识要素之间、知识点之间的内在关系,形成严谨的逻辑关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理解、概括、表达等诸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例如对新经济政策的评价)和历史唯物主义(例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的观点去解决问题。
二、能力提升
(一)预设内容
比较分析二者内容的不同之处,从中得出历史结论(或历史认识)。
(二)预设目的
通过具体内容的比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为历史结论的正确推导与理解这一能力培养打下基础。
(三)生成效果
基于第一目两经济政策基础知识要素的构成的处理。学生能够逐条比较出二者的差异。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能力方面尚显不够。为此,教师将学生逐条比较出的结果列出,从中得出结论:所有制方面向多种所有制并存转变,管理体制方面由高度集中行政命令向宏观调控与市场相结合,分配方式方面由平均主义向按劳分配转变,从实施效果看,前者损害了劳动者的利益,后者维护了劳动者利益,调动了他们生产的积极性,从而正式得出生产关系的调整与变革应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才能促进社会发展这一唯物主义观点。
(四)教学反思
基本上明了了历史史实、历史现象、历史事件与历史结论、历史认识生成之间的关系,那就是针对性要强,官话、套话要摒弃,真正做到十二字方针:“论从史出,史为论据,史论结合。”能够让学生明白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结论的正确得出非常关键。这样学生们就可以应用这些观点去分析历史现象,评价历史问题了,当然还需要反复的巩固和落实。
三、合作探究
(一)预设内容
出示一组材料将苏俄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中国改革开放组合考察,设置三问主要考查内容、特点、性质,最后一问谈认识。
(二)预设目的
落实基础知识,培养训练学生合作交流,从而达到进一步理解运用“论从史出,史为论据,史论结合”这一基本能力要求。
(三)生成效果
基本达到了预期目的,尤其学生已经能够熟练运用这一基本能力要求了。思维方式方面有了可喜的变化:开始由表及里地认识历史问题了,不自觉地运用理论来指导实践了。
(四)教学反思
从不同性质经济模式的探索实施,使学生们掌握了分析经济现象、经济政策的一般方法,更重要的是有了些许正确的历史思维方式、历史认识能力和科学的表达能力。
四、结语
史论能力(或历史认识)的培养与训练,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思维方式
由直接到间接,由局部到整体,由现象到本质,由特殊到一般,通过苏俄经济政策转变这一特例,首先可以直接推导出经济政策不是一成不变的,应因时制宜。接着可以间接推导出经济政策的制定及变化应遵循的一般规律,甚至是普遍规律。例如: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从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出发等结论。
(二)基础理论
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是必备良药。
(三)遵循方针
论从史出,史为论据,史论结合。
良方在手,课堂成功,那将是师生在教与学的互动交流中共同成长。其间既有智慧火花的闪烁,又有心灵深处激情的碰撞,气氛和谐,心情愉悦,尽享孔颜之乐。作为一名教学组织者、引导者,笔者深知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重要性。也只有按规律办事,才能事半功倍。
然而在历史课教与学过程中,教师常常感到得出历史结论这一块很难讲透,往往直接“兜售”给学生。而学生则感觉很难理解,一般是死记硬背,到解题应用时就束手无策了。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呢?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总结出历史教学应遵循历史教与学的一般规律,坚持十二字方针:“论从史出,史为论据,史论结合。”
下面通过《专题七: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必修二)这一案例加以说明。本课将分四个步骤(自主学习、能力提升、自我测评、合作探究)、四个环节(预设内容、预设目的、生成效果、教学反思)完成。
一、自主学习
(一)预设内容
课题: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
重点:了解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实施前的时代背景、实施政策的目的、内容和意义。
难点: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从这种转变中,能得到哪些经验?
阅读教材归纳:
1.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背景、主要内容、特点及对战时共产主义的评价。
2.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主要内容、特点、实质及对新经济政策的评价。
(二)预设目的
构建知识体系,培养学生文字阅读、理解、概括、表达等能力。
(三)生成效果
对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背景,学生通过阅读课文,能搜集到相关的语句,但缺乏概括性。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军事三个角度列举具体表现,从中得出新生政权面临形势严峻这一结论。顺而转入下一目:主要内容、特点。对于主要内容的理解,特点的归纳,学生表现明显不足。教师要求学生明确苏俄国情,再结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两相比较得出认识:政策内容(所有制方面追求公有制、经济管理体制方面高度集中行政命令、分配方式平均主义)脱离生产力的水平,超越国情。总结原因:非常时期非常政策。进而对这一政策的特点(战时需要、共产主义)和评价(积极性和局限性)处理就容易了。新经济政策相关知识要素的落实依照上一目,由学生自主操作,效果较好。
(四)教学反思
首先应注意知识体系的构建,其次在具体知识要素的处理上思考的角度,应具备必要的概括说明能力,避免孤立地看问题,应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待知识要素之间、知识点之间的内在关系,形成严谨的逻辑关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理解、概括、表达等诸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例如对新经济政策的评价)和历史唯物主义(例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的观点去解决问题。
二、能力提升
(一)预设内容
比较分析二者内容的不同之处,从中得出历史结论(或历史认识)。
(二)预设目的
通过具体内容的比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为历史结论的正确推导与理解这一能力培养打下基础。
(三)生成效果
基于第一目两经济政策基础知识要素的构成的处理。学生能够逐条比较出二者的差异。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能力方面尚显不够。为此,教师将学生逐条比较出的结果列出,从中得出结论:所有制方面向多种所有制并存转变,管理体制方面由高度集中行政命令向宏观调控与市场相结合,分配方式方面由平均主义向按劳分配转变,从实施效果看,前者损害了劳动者的利益,后者维护了劳动者利益,调动了他们生产的积极性,从而正式得出生产关系的调整与变革应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才能促进社会发展这一唯物主义观点。
(四)教学反思
基本上明了了历史史实、历史现象、历史事件与历史结论、历史认识生成之间的关系,那就是针对性要强,官话、套话要摒弃,真正做到十二字方针:“论从史出,史为论据,史论结合。”能够让学生明白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结论的正确得出非常关键。这样学生们就可以应用这些观点去分析历史现象,评价历史问题了,当然还需要反复的巩固和落实。
三、合作探究
(一)预设内容
出示一组材料将苏俄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中国改革开放组合考察,设置三问主要考查内容、特点、性质,最后一问谈认识。
(二)预设目的
落实基础知识,培养训练学生合作交流,从而达到进一步理解运用“论从史出,史为论据,史论结合”这一基本能力要求。
(三)生成效果
基本达到了预期目的,尤其学生已经能够熟练运用这一基本能力要求了。思维方式方面有了可喜的变化:开始由表及里地认识历史问题了,不自觉地运用理论来指导实践了。
(四)教学反思
从不同性质经济模式的探索实施,使学生们掌握了分析经济现象、经济政策的一般方法,更重要的是有了些许正确的历史思维方式、历史认识能力和科学的表达能力。
四、结语
史论能力(或历史认识)的培养与训练,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思维方式
由直接到间接,由局部到整体,由现象到本质,由特殊到一般,通过苏俄经济政策转变这一特例,首先可以直接推导出经济政策不是一成不变的,应因时制宜。接着可以间接推导出经济政策的制定及变化应遵循的一般规律,甚至是普遍规律。例如: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从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出发等结论。
(二)基础理论
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是必备良药。
(三)遵循方针
论从史出,史为论据,史论结合。
良方在手,课堂成功,那将是师生在教与学的互动交流中共同成长。其间既有智慧火花的闪烁,又有心灵深处激情的碰撞,气氛和谐,心情愉悦,尽享孔颜之乐。作为一名教学组织者、引导者,笔者深知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重要性。也只有按规律办事,才能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