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想与质疑:整本书阅读的有效路径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ngg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节课,我感到很惊讶。一是扬州中学高一(2)班学生的认知水平超出了我的想象,二是他们的逻辑思维表现超过了很多高三的学生,三是他们的质疑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实在很突出。如果这个班的学生持续这么坚持学习语文,未来的收获是可期待的。
  我具体说三层意思。
  第一,这节课是由两个小组来交流阅读《野草》后的感受。我们知道,鲁迅先生的《野草》不是能随便说的。但是在这节课上,王舒成老师用“猜想”来解读这本书,高一学生的表现也让人很振奋,我个人以为“猜想”是一个很好的阅读路径。虽然诗的语言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但是只要我们建立在一定解读角度上的时候,“猜想”就是完全可以成立的。由舒成老师的“猜想”我想到了一个理论——伽尔默达的视域融合理论,这个理论说穿了,很多情况下都依赖猜想。视域,在英语中的意思是地平线。根据这个理论,作家眼中的“地平线”(视域)和作品成为一个客观东西之后所呈现的“地平线”(视域),以及阅读者看完之后所看到的“地平线”(视域),这三个视域之间如果能有一个好的融合的话,就能够实现我们努力倡导的好的阅读应有的两个向度:一是阅读者借助于阅读走进作家的内心世界,从而把握作家的精神立场;一是阅读者让作品进入自己的精神领域并与作品发生互塑。我们将这种阅读称为理想阅读。如果从理想阅读角度去看这节课,我觉得在第一个向度上已经做得非常好了。第二个向度虽未达到一定的水平,但是它是取决于阅读者的年龄和阅读对象的具体特征,这节课的阅读者仅仅是高一学生,何况阅读对象又是这么深奥的《野草》。所以这节课更大的意义是让我们看到了高中语文教学和高中整本书阅读教学更广阔的天地。另外,我们很快就要面对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挑战,所有人都必须面对。从这三节课看,我觉得扬州的探索已经在这一方面走到了全省、全国的前列!
  第二,學生在阅读《野草》的时候,所用的一些语言很专业。比如第一个学生在讲《秋夜》《影的告别》的时候讲到“一个自我与另一个自我的对话”,提到了庄子与鲁迅,还提到了虚无主义;第二个学生对“过客”的判断很好,“老翁”年轻的时候是一个过客,如今是一个守旧者,是一个绝望的人。过客向西走,是西方这个判断非常不简单;《墓碣文》一文,学生不懂就是不懂,但是在分析中学生对自我的阅读进行了一种否定。这些都是让人很惊讶的素质。最突出的是在今天的这节课上学生给我们展现了一种非常优秀的品质:陈述者陈述了观点,但是有人向他提出了质疑,陈述者进行了回应,回应得不理想,老师又进行及时的干预,但是提问者接着又对老师进行质疑。这是非常宝贵的课堂民主,也让我看到了做语文教师的幸福。
  顺便提一个建议:教者还可以把自己放得再低一点,再退后一点。一堂语文课不一定是完整的,一节课只要启发了学生深刻的思考,哪怕是闹哄哄地结束,都无所谓。教者在课堂上通过自己的表述想把课堂导向自己预先设计的那个途径,无可厚非,但是课堂上争来争去最终没有形成结论,也非常好!
  第三个意思:整本书阅读对于所有的高中语文老师来讲,也是一个课题,是我们一定要面对的问题。整本书阅读一定不能在学生的语文学习生活中缺失。文选教材是必要的,但是整本书阅读是必须的。如何把一本书的阅读处理好,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途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办法,不应只有一种模式去解决,而应该是开放。
  总体来讲,读前推荐,读中推进,读后分享,扬州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在这里我向扬州语文高研班表达我个人的敬意!谢谢!
  (作者单位: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整理人:扬州市宝应县画川高级中学 骆强)
其他文献
我发现,小學生阅读测试越来越难!难,应该说是可喜的进步,首先源于大家对测试的重视,对考题的研究。国际知名的几个阅读测试系统在中国引起巨大的反响,瞬间被中小学阅读测试命题研究者学习借鉴,在面对小学生的测试中大量运用。注意,教学没有改,测试已经改了,所以难度加大源于这一落差。  从原先的随意命题到如今的国际标准化测试命题格局,这个变化是好的。但我们发现,三到六年级,各年级题型、考查内容、考查的能力等几
2014年7月28日,我在“2014年全国第一次小学语文教学研讨会”上执教了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的导入课,受到了与会专家与教师的一致关注。其焦点在于之前在全国的大型语文教学研讨会上还没有人就综合性学习上过公开课,大家都是带着一种期待与一种思考在“观望”。面对压力与挑战,在课堂结束后,我感到带给我更多的是一种思考,且行且思,且思且行。  一、挑战,源于特级教师的责任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多年来
叶圣陶先生坦言,他的儿童文学创作一来受到西方儿童文学作家格林、安徒生、王尔德等人的影响。而中国亟需专为儿童所作的文学,“身为小学教员,对这种适宜给儿童阅读的文学形式当然会注意,于是有了自己来试一试的想法”。(叶圣陶《我和儿童文学》)二来受人所托,为好友郑振铎主编的《儿童世界》供稿。  一、叶圣陶儿童文学的教育意义  叶圣陶编著小学教科书《开明国语课本》(1932年出版),将儿童文学编写为小学教材。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理解作者盼望穿上雨衣的迫切心情。  2.体会课文是怎样围绕中心  意思写的。  3.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见过这个玩具吗?(出示陀螺图片)  2.为了玩转这个陀螺,下面给大家提供一根小棒和两根绳子(出示两根绳子图片,一根10厘米,一根50厘米),请问你会选择哪根绳子?为什么?  3.这个习作单元,我们主要学习“围绕中心意思写
教材解读  这是三年级下册习作单元的第一篇想象作文,要求聚焦有趣的题目,展开无穷的想象。“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在本单元两篇精读课文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畅游在想象的世界里感受着想象的神奇,并从阅读中习得表达方法。再经过交流平台进行归纳梳理,提炼方法:大胆想象能创造出现实中不存在的事物和景象;大胆想象可以实现美好的愿望,拥有奇异的经历。初试身手中,学生初步尝试运用,展开想象,接龙编故事。经过层层学习与
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将课文读正确、流利。  2.认识“可怜、挪动、笨拙、灵巧挣脱、轻盈、色彩斑斓、九牛二虎之力、尽心竭力”等生词。会写“整、怎”两个生字。  3.体会小毛虫变化的过程。  4.积累词语,运用词语。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直接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一篇课文,齐读课题。  生:《小毛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  师:同学们之前已经预
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给予教师新的考验:如何培养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會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作为一线教师,课堂教学才是我们的主战场。  在核心素养理念的引领下,数学课堂要从教学生学会转向教学生会学。对此,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学生要具备提出问题的能力,还要掌握学习数学的思想方法。  建立知识关联,引发学生提问  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
教学篇目  《小蚱蜢》《妹妹的红雨鞋》《谁的耳朵》《月牙》《大年初一扭一扭》。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借助音乐,感受儿歌和儿童诗的不同韵律。  2.通过朗读,体会儿歌的节奏美和儿童诗的韵味美。  3.体会儿歌通俗易懂和儿童  诗含蓄典雅、韵味深长的语言表达特点。  4.抓住儿童诗想象的语言特  点尝试创作。  教学过程:  一、初读感知,音乐区分  1.出示文本,学生朗读,要求读正确,流
教学实录  一、起—— 一曲《乡愁》蕴情  师:同学们,我们现在来上课。考考你们。现在我这里有一首诗,这首诗有四个小节。张老师每次读一个小节,只读一遍,读完之后,看哪个同学能把张老师读的一字不差复述出来,听懂了吧?用耳朵听,用心记。现在读第一个小节。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师指名复述)  (师依次朗诵,生一一复述。最后指名一生背诵全诗。)  师:大家来看一看这
《给孩子上文学课》不是张学青老师第一次谈文学教学。多年前她所著《张学青讲语文》一书已经收入很多文学作品教学案例。这些年,她对此有了更深的思考与实践,即以“文学教学”为观照,以“给孩子上文学课”为主题,以不同文体为例给出阐释和回应。当一切美好的课堂从文字中、书籍里流淌出来的时候,作为读者之一,我,醒来了。  儿童语文  醒来之后的我,从这本书里首先看到的是什么呢?也许,还不全是文学,而是另一个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