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原的温度

来源 :雪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73761844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80年代初,钱钟书的小说《围城》如一件尘封已久的珍贵文物,被学界挖掘了出来,成为争相阅读的书籍,一时间竟有“不读《围城》,枉为读书人”的说法,各路媒体记者前去采访钱钟书,想向人们介绍一个学者之外“围城故事”之中的钱钟书,钱先生一一拒绝,理由是“吃了鸡蛋就好,何必去了解下蛋的老母鸡”,这属于典型的“钱氏幽默”,钱先生自然明白知人论世的意义。或许是对“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观念的尊崇,当友人命我为彭康先生的小说集《香气缭绕》作序,我踌躇再三,颇感棘手。可能是机缘未到,我与彭康先生至今未曾谋面,对他的经历和写作了解甚少,深恐写下的文字言不及义,泛泛而论。好在手头有几种彭康先前出版的作品集,通过一些时日的阅读,将他散落在不同作品中的个人信息聚合起来,大体将其生活经历和写作履历串成了一条线索,他的形象逐渐清晰,成为了一个“熟悉的陌生人”。彭康幼年即离开陕西故乡,跟随父亲来到青海油田,高中毕业接替父亲工作,成了一名长年累月辗转于西部高地荒漠戈壁的采油工。可以想见,在远离尘嚣、几近于外界隔绝的野外环境,他所感受到的那份孤寂,也许是为了排解精神的孤独,他开始了写作,此后,调入机关工作,一直以业余作者的身份保持着持久的写作热情,并且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曾在“中华铁人文学奖”——这个石油行业的最高文学奖项的评选中获得提名奖。我读他朴实自然文字的同时,想象他是一个谦和而诚恳的人,这印象与他印在作品集勒口的照片所呈现的敦实形象也高度吻合。


  彭康因父辈与石油结缘,此后在青海石油行业的多个岗位摸爬滚打,可谓地道的“石油人”,而他的创作,也多取材于自己的生活经验,同样可谓“石油文学”。追根溯源,中国的石油文学的出现是与一个民族现代化梦想联系在一起的,为祖国的建设和富强愿景提供能源支持的行业目标,内在地规约了石油文学的价值取向,一曲唱遍大江南北的《我为祖国献石油》,成为表现石油工人生活的各类别艺术共有的激越昂扬格调的表征。在上世纪50年代,大规模开发青海石油资源之初,李季、李若冰等知名诗人、作家,便来到高原腹地的石油开采一线,实地采访,体验生活,写出了《柴达木小唱》《柴达木手记》等一批脍炙人口的作品,他们笔下最常见的是石油工人风餐露宿、顶着烈日酷暑、冒着风雪严寒忘我劳动的场景,所歌咏的是四海为家、乐于奉献的精神,是把“小我”融入国家意志和集体利益的崇高思想,文学话语与时代话语的融合,从而建构了一种刚健豪迈的文学风格,在很长时间里作为写作基因与经典范式或隐或显地影响着青海石油题材的写作,至今依然不失为“石油文学”身份认证的标准和价值判断的尺度之一。直至上世纪80年代,文学与特定文化诉求的啮合关系渐次松动,石油文学也逐渐改变颂扬体式的单一样态,开始关注那些时代共名之下被化约的生活图景,开始挖掘那些被宏大叙事所遮蔽的个体经验,在呈现石油开采历史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的过程中突破既有的写作模式。彭康恰是在这一写作氛围中走进了文学,从起步之时,便以人性关怀的角度审视坚守在荒原戈壁石油人的生存境遇与命运遭际,剥离以往石油文学中赋予基层劳动者身上金色的光环,还原他们在荒寒环境下的喜怒哀乐,内心的挣扎、無奈甚至苟且,这使他的创作在视角、叙事方式与情感基调与传统石油文学相比,都显现出某种异质性。
  在我看来,彭康对传统石油文学风格的疏离并非源自对模式化写作的警觉,而是对自己切身经验和生活实感的珍惜。作为一个数十年厮守在高原油田的人,他深知所从事的是一个需要与荒凉、寂寞、艰辛为伴的职业,石油人青春的容颜在风沙的吹打下皲裂,要忍受与家人分离的煎熬,还要迎接可能随时而来的猝不及防的危险,这种工作和生活状态,在曾经的文学书写中被赋予了一种崇高的意义,这无疑是有价值的,但毋庸讳言的是,这种书写也屏蔽了生活的严峻和粗粝的一面,忽略了那些鲜活的个体生命独特体验和心灵世界。彭康显然不愿意舍弃岁月留在生命中的擦痕,不愿意服膺经典化的叙述而牺牲自己的体认,他曾在一篇题为《我的阅读与写作》中说,“对我来说,阅读与写作却是重要的,是我内在地一种现实需要,离开了她们,我活得不开心,就不快乐,因为我不喜欢掩饰,不喜欢掩饰后的现实画面”,可见,他选择了遵从内心的需要力图直面真实的写作,本能地拒绝着矫饰,他要用文字照亮那些“暗淡的角落”,去发现那些终年奔波在荒原上的平凡生命中所散发的温热。


  正是对感同身受体验的重视,彭康在油田的经历成为其写作重要的生活资源,他的小说大多是在讲述一线采油工人和油田机关职员的故事,早些年出版的小说集《荒原不长庄稼》如是,即将付梓的小说集《香气缭绕》亦如是。或许,荒原上的井架、抽油机、输油管道,风雪中的孤独,钻井工略显粗鲁又真挚饱满的情谊充盈着彭康的青春记忆,所以,每当触摸旧日的生活印记,都会让他情不能已。小说《陪狗过年》回忆了“我”三次除夕的经历,第一次是“我”刚参加工作不久,除夕夜轮到我值班,荒原夜晚,独自一人,在天然气停供的值班室里,吞咽着的饭菜,度过了难忘的新年。小说中“我”打开冻得邦邦硬饭盒的过程颇费周折,一连串细节的描写生动传神,想必是有真实的生活依据的。远离亲人和家乡,同时远离节日氛围独自过年的经历对于石油人而言似乎司空见惯,但实际上却偏离了正常的生活轨道,留下了难以弥补的欠缺,“我”在委屈失落心境中过年就是无数高原石油人非常规生活状态的写照。这篇作品不仅仅再现的是石油人的一种生活状态,更是传递了一种温暖,小说写到“我”的在“狗年”来临的之际,在野外值班室和一只流浪狗共度除夕的经历,选择留在野外不是因为职责,而是出于深切的同情与怜悯,暗含人性关怀和尊重生命的题旨。小说《夜间行动》写了转井队一次连夜抢修事故的故事,这次事故本是青年女工小刘工作失误所致,为了应对次日的检查,全队出动消除事故痕迹,这次行动的初衷确乎有些不堪,但为了全队的荣誉也为了同伴摆脱事故责任,那种相扶相携的侠肝义胆着实让人感动,这是共同在荒原度过漫长寒夜所凝结情谊的真挚流露。彭康在这一类小说写作中呈现的是曾经的一线采油工的情感底色,体现了在特定环境下形成的对于友谊、忠诚、善良的理解。   彭康在涉及企业机关职员生活的小说,则展示了庸常、琐屑的,一地鸡毛式的生存状态。小说《信用卡》《电话》,前者写某机关中层干部,处心积虑,揣摩领导意图,不落痕迹地巴结领导,但最终百密一疏,算计不当,在极有可能得到提拔的关键时刻功亏一篑;后者写了一名机关秘书,整日陷入琐细公务不能自拔,即便到基层挂职也不得清净,原单位电话终日响个不停,他使出浑身解数,费心劳力,想和所有人搞好关系,最后还是被排挤捉弄,在机关裁员中被安置在基层。彭康的这一类小说与近期流行的官场小说、职场小说有所不同,没有波诡云谲的宦海沉浮、勾心斗角的职场风云,没有硝烟和生死倾轧,着意表现的是机关化生存以及密布其间的潜规则对人的精神的伤害,如钝刀子割肉一般给人带来暧昧的持续不断的痛楚。多年的机关工作,让彭康深知其中的运行原则和行为方式,故而,在创作中,对处在不同职位的机关干部的心理拿捏准确,人物行为的逻辑线索明晰,更重要的是,他对机关生活的叙述,依然贯穿尊重人的精神这一价值诉求,避免了某些官场小说揭隐私挖黑幕的恶趣。
  在彭康对平凡人生和小人物命运的书写中,潜藏着一种道义的力量。在《你是一只羊》《卧铺票》等作品中,渗透着对那些底层弱势群体的人道同情。《你是一只羊》写先后离开阳世的一对父子,在另一个世界的一番对话,父亲描述了儿子离世以后发生的种种事情,儿子进城打工,为抢救公物丧生,工厂送来了抚恤金,扣七扣八,剩下的正好是购买一只羊的价钱。人的生命价值等同于一只羊,对此,长期处在贫穷境遇中的父亲,认为价钱很公道,并且将买回一只羊看作自己的家转机的开端。这是一个读来令人窒息的故事,农民工的生命被漠视,农村生活的贫穷与破败,处于社会底层喑哑无声的草民的无奈与悲哀,共同渲染出浓重的悲剧氛围。而《卧铺票》中两姐妹为照顾患病的亲人补购一张卧铺票所遭遇的侮辱,则从一个片段展示了现实中缺乏同情心的冷漠现象的存在。彭康无意于批判或谴责,他只是以一颗悲悯之心去感受生活中不幸与苦难,发现生活中存在的种种裂隙,继而为那些置身社会边缘的弱者发声。在这里,彭康表现了一切优秀的写作者共同的品质,那就是富有良知与爱的情愫,书写有担当有温度的文字。
  彭康的小说从整体上讲,是具有明显写实性质的,根植于现实生活,追求真实再现,强调场景画面的质感,叙述朴实自然,加之小说表现的基本场域与其本人的生活场域重合,使得读过他作品的人,不难产生这样的印象,这是一个本色、质朴的写作者。然而,事实上,彭康在艺术表现上是作过多方面探索的,有着绝不偏狭的审美眼光,呈现了多种可能性。前文提到的《你是一只羊》采用了离开阳世的父子对话的叙述方式,更早一些时间的小说《人羊》采用了死去的羊的灵魂自述的方法,给他写实性的小说增添了奇异的色彩。本集收入的作为书名的小说《香气缭绕》,则显示了诗化小说的特征,小说中的 “我”暗恋自己的师傅孙丽,孙丽大不了我几岁,是一个浑身散发着迷人香气的姑娘,“我”因她身上的香气爱上了她,孙丽经历了种种情感波折,不告而别离开了油田,“我”四处寻找,想再一次嗅到那扑鼻的香气。这篇小说不事细节的逼真描述,没有针脚绵密的情节编织,却是在传达一种情绪,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年对于爱情、对于一切美好事物略带懵懂的憧憬与向往,这是一篇带有哲理意味的小说,“孙丽”及其香气并非现实的存在,是虚拟的精神性的象征,是“爱与美”象征,“我”遵照孙丽不仅仅是对爱情的追寻,而是对理想的追求。这又是一篇抒情气息浓郁的小说,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我”的直抒胸襟般的心灵剖白,梦境与现实的交融,文字清丽旖旎,整篇小说灵动飘逸,诗意盎然,与他惯常的樸实风格差异极大,这显然是他有意识地拓展艺术表现的方式,积极探索的成果。写作者不断改变自己正是创作活力的体现,彭康的这一努力,预示了他的写作远未定型,未来可能会有更多出人意料的表现。
  多年来,彭康保持着一个业余写作者率性、自由的心态,他拒绝功利化写作,而愿意把那些与自己的生命体验血肉相连的石油人的故事讲述出来,并且带着自己体温。他一直走在探索的路途中,虽然崎岖,但他走得很坚定,走得也很坚实。
其他文献
田野上的高粱,如今已不知去了哪里。在被玉米统治的大地上,我一直在努力寻找它们的身影。  如今,我可以在隔街相望的超市里方便地买到加工好的高粱米,然而却始终无法在一望无际的秋田里看到它们鹤立鸡群般秀颀绰约的身姿。可能是我走得还不够远,没能走到莫言的故乡山东高密吧。  有时我也会问自己,为什么要一次次执拗地去田野里找寻它们呢?我的生活不会再有多少与它们的交集了。我不擅饮酒,对高粱酒不感兴趣,成家后几乎
期刊
旧 时  江湖如碗,盛满夜色与火  枝头葡萄般叠垒的英雄  背着箭簇,刀丛里鼓起墓碑和传说  河边洗刀。草垛藏身  月照荒野。茅屋里养一只猫  把残肢中的铁敲给风听  灯花微凉。两三粒雪就能盖住  铁血味道  云上村庄  今天,遥远的班玛落一场初雪  草原与山川藏进梦里  我坐在雄鹰的背上  飘过牛背上的毡房和雪后澹泊的云朵  平静而恣意舒展的鸟鸣  居于传说中央  捡拾牛粪的女子,怀抱羊羔欢笑的
期刊
西宁是青海的省会城市,除城区外还包含西南部的湟中县、西部的湟源县和西北部的大通县。西宁是一座具有六千年文化的古城,这里是青藏高原、西北干旱区与黄土高原三大地域单元的结合部,河谷北面躺卧着达坂山,南面屹立着拉脊山,西面纵立着日月山。据史料记载,历史上的西宁南北两山和周边的达坂山、拉脊山和日月山都是郁郁葱葱的天然森林和草原,森林和草原上栖息着许多兽类和鸟类野生动物。那些生活在青南地区的雪豹、藏野驴、藏
期刊
阳春三月末的一个夜晚,接到远在湖南衡阳甘建华的微信,说是应中南大学晏教授编写湖南文学史的要求,翻箱倒柜寻找个人资料,无意中找到一本大学时代的习作,连诗歌处女作《我们正年轻——致与我同时代的青年》都给翻出来了。“这首诗写于1982年9月20日,那时我刚跨入青海师范学院(今青海师范大学)大门没几天,看到全省大学生‘迎接国庆歌颂祖国’征文比赛,于是试着写了一首,趁着晚自习人少夜静的时候,按指定投放到你们
期刊
流泪的土地  父辈匍匐在土地上的姿势  已延续成几代人的历史  又被多少代人翻版  一如一部古籍  几代人读出浑浊的泪  读得的价值就在于  获取了苦涩的生存  后来总觉得太薄了点儿  于是就添进一些沉重的记载  象把血和泪当成传说储进书页之类  最终是将先辈们的信念  一一叠积成  新版本的书脊  后人们重新去翻读土地的时候  泪水就会从灵魂深处蜂涌而出  当土地上生长出许多幸福的欲望  才知道
期刊
对于“八零后”或者更年轻的读者而言,长篇小说《马兰花》具有一种新鲜而又真切的代入感。那些曾被父辈和祖辈们讲述过的苦难人生和荒诞岁月,经由作家的精心构思和准确描摹,一代人的生动形象、一时代的基本状貌便跃然纸上了。事实上,我的母亲曾多次讲述过她们那代人的遭际,其中的恐惧、无奈和悲苦与《马兰花》中所写的情景并无二致,因此,我在阅读过程中很快与作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作家直言,这是一部用以“回报母亲”的小说
期刊
选择了小说,就像你在马群里挑中了一匹好马,但如何让它成为你坐下良驹,驮你三山五岳、江河万里,看遍世间好景,实在是件很难的事。我希望可以拥有理瑭丁真的珍珠那样的小马儿,乖巧可爱,驾驭起来得心应手,但我没有。所以,踯躅不安失魂落魄的時候远比胸有成竹下笔有神的时候多得太多,故时常感到无力和沮丧。  不过《我是更嘎》倒是完成得很快。  写得快,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初次尝试用这种“独白”的方式来完成小说,顺
期刊
《文心雕龙》自成书以来一直是文人学者研读的对象,枢纽论部分作为其理论之精华,成为历代学者们的研究热点。所谓“枢纽”,即《文心雕龙》的总论或总纲,应当是贯穿《文心雕龙》全书的基本思想与指导写作的总原则,体现出刘勰对“文”的根本认识与如何进行写作的识见。然而对于此,龙学界亦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刘勰之“枢纽”是否为五篇?他们之间的关系、地位又是如何?成为龙学界争论的热点问题。《〈文心雕龙〉枢纽论新探》
期刊
小说《我叫更嘎》分别以更嘎、尼玛拉旦和仁钦三位个人视角,以自我描述和内心独白的方式来讲述一个因特殊原因从出生就生活在内地大城市的藏族孩子在八岁时回归高原,寻找自我,认同民族身份的故事。  小说以“我叫更嘎”为题,意图明显,这是一种强调,也是一种暗喻。名字是一种符号,它也是一种身份的标签。“我叫更嘎”,是一种对自我的强调和某种身份的认同,对于小主人公更嘎来说,“我叫更嘎”这是确定的,即使我一度不是“
期刊
每个人、每本书都有一个灵魂,书店是一群灵魂的集聚空间。走进书店之门,可以跟喜欢的灵魂对话、交流乃至认识一些新的、有趣的灵魂,我们在尘世上就不会感到寂寞和虚空。  身为一名图书编辑,在几何书店未营业之前,我常到西宁历史久、规模大的大十字新华书店、西宁书城买书、看书,省内外作家的新书首发式和分享会也几乎在这里举办。那时候它们两家书店是全西宁最大最好的书店,自然也就成为了人们首选的书香之地。  近些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