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诚法师,莆田仙游人,福建走出的最年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在福建省佛教协会担任多年会长,为弘扬福建佛教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现任全国政协常委、全国青联副主席、中央国家机关青联副主席、中国宗教界和平委员会秘书长、中国佛学院副院长、藏传佛教学衔工作指导委员会副主任、福建佛学院院长、福建莆田广化寺方丈、陕西扶风法门寺方丈、北京龙泉寺方丈等职务。
2015年4月21日,在出家33年之后,49岁的学诚法师在北京举行的中国佛教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会议闭幕式上,正式从传印长老手中接班,成为有62年历史的中国佛教协会新一任会长。
祖籍莆田仙游的学诚法师,23岁就担任莆田广化寺方丈,32岁荣任福建省佛教协会会长。如今升任中国佛协会长的他,不仅是62年来最年轻的一位会长,也是继中国佛协首任会长圆瑛法师之后又一位出自福建的会长。
目前仍是福建佛协会长的学诚法师,5月15日回到故乡莆田,参加南少林寺的一场法会。借此殊缘,本刊记者与法师进行了一次深入对话,这也是法师升任中国佛协会长后第一次接受福建媒体的专访。
F:作为中国佛教界的领袖,您最近发起倡议:中国佛教界应设立“玄奘大师奖”,用以表彰对中外佛教文化交流做出杰出贡献的国内外人士;同时,拟在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设立“玄奘研究中心”,开展玄奘研究及中外佛教文化交流。请问您为何发出这一倡议?
X:去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指出“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肯定了佛教传入中国对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作用。佛教从诞生之日起,其慈悲的精神一直带给人类的就是和平,这也使得佛教成为了国际性的宗教,成为了连接不同民族和国家的精神纽带,也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回顾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玄奘大师的地位可谓无与伦比。他集中印两国文化大成于一身,以一人毕生之所学架设起沟通两大文明的桥梁。大师之所以成就了这样一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文化伟业,有其独有的精神品格作为支撑,那就是:以法化人而非以力服人,净心求法而非染心逐利,济世度人而非自我实现。
今天,整个人类所共同面临的世界性危机,已经将人类自身紧密地连接为一个命运共同体。中国政府因应时代的召唤,高瞻远瞩地提出了“一带一路”的伟大构想,谋求全人类的共同发展。因此,当代中国佛教也应承担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新的贡献,为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
在不同文明交流的过程中,必然会面对各个宗教和文化存在差异性和独特性的事实,由此大师的精神品格就显示出很强的现实意义——以开放的胸怀,积极开展文明互鉴,有助于彼此真正超越政治的隔阂,跨越地理的界限,给人类文明的和谐和平带来长久的实质影响;平等、尊重、慈悲、奉献的精神,有助于化解人类内心“我执”所外显的人类中心主义、民族中心主义等带来的世界危机。
因此,提出设立“玄奘研究中心”和“玄奘大师奖”,是希望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更好地学习、继承、发扬玄奘大师的精神,充分发挥佛教文化桥梁纽带作用,鼓励全球各界人士投身于佛教文化交流,为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贡献力量。
F:您说过“佛教在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和文明融合层面有着独特的优势,能够助力外交的‘一带一路’战略”,能否详述这一优势?
X:佛教在助力“一带一路”战略上的确有着独特优势。
首先,“一带”覆盖的中亚各国,是中、印、欧、阿拉伯等文化板块的接合部,自古便是多元宗教文化交汇并存的区域,与中亚各国展开宗教文化交流与对话,有助于从根本上消除各种极端主义的滋生土壤。
其次,“一路”覆盖的东南亚、南亚各国多以佛教为主要信仰,与中国佛教界有着悠久的友好关系,中国佛教走出国门,可以成为落实国家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有力支点。
再次,在“一带一路”范围内的亚洲国家中成立国际性的佛教文化遗产保护联盟,也将会成为又一联系亚洲各国的文化纽带。
F:在此过程中,中国佛协将有何助力动作?
X:中国佛教协会将继续引导全国佛教界秉承慈悲济世的精神,继承爱国爱教的优良传统,增强文化自觉自信,创造条件让中国佛教乃至中华文化走出国门,让佛教文化主动融入“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
F:福建是“一带一路”核心区,法师是福建人,也是从福建走向全国,对于福建佛教界助力“海丝”建设,您有什么指导性的意见?
X:福建佛教与东亚、南亚、东南亚及港澳台地区的佛教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在人文交流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如今,福建在“一带一路”战略中被定位为“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区”,福建佛教界可以借助历史上这种天然的人文外交优势以及自身的地缘优势,整合省内各地区佛教的优势资源,形成整体合力,积极拓展与“一路”沿线国家佛教界的平等友好交流,推动佛教文化乃至传统文化的互联互通。
F:早在2010年,法师就开设了9个语种微博,向全球推广佛教文化。在全球化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如何与时俱进地利用好新媒体手段,进行佛教文化传播?
X:在当代,媒体传播对于社会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互联网、移动终端等新媒体日新月异,正对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产生革命性的影响。整个世界已经变成了一个地球村,全体人类已经联结成了一个休戚与共、共生共荣的大社会。与时俱进地掌握和利用新媒体技术,可以把佛教同社会连成一片,更好地向世界展示佛教文化。新媒体手段为现代佛教参与社会、弘扬佛法、化导众生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和更为灵活的手段。
要想利用好新媒体手段,关键在于把握时代发展的方向与脉搏。具体而言包括两方面:一是技术,二是内容表现。
技术主要是解决佛教怎么传播的问题。要紧随时代的步伐,积极探索、综合运用先进的传媒技术与传播方式,使海内外民众能够及时、方便地接收信息。 内容表现也就是佛教文化要怎样来呈现才能够深入人心。佛教中很多精深的教理教义多为古代语言,很难理解,所以要透彻理解佛教文化的内涵,把佛教的教理教义转化为现代化语言,并配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让普通民众能够很容易地感受到佛法的智慧和慈悲。
F:在利用新媒体技术方面,北京龙泉寺的“龙泉之声”做出了很大的影响,一批高学历人才运用新媒体技术,为推广佛文化作出了贡献。在这一过程中,有什么经验和感悟可与大家分享?
X:现在是一个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我们之所以办“龙泉之声”网站,主要是感觉到现在网上充斥着大量的负面信息、垃圾信息,严重污染了现代人的精神空间。在这个信息的海洋中,我们应该去传播积极健康的信息,带给人们昂扬向上的力量。
网站建设有两个重点:理念和平台。理念,也就是价值观。首先要有理念,理念有了,再加上平台的支撑,佛教文化才能真正传播出去。
“龙泉之声”定位为公益性网站,不是讲一个人、一个宗教、一个宗派的事,而是希望通过这个网站,让中国人、外国人都能了解到正法的声音,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声音。因此,“龙泉之声”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及其价值观为宗旨,内容以佛法为核心,儒道为两翼,涉及整个传统文化,关注现代人生社会乃至人类文明的方方面面。
同时,“龙泉之声”也是一个综合性的网络平台。有视频、音频、文章、聊天室、论坛、网络课堂等不同形式,内容丰富,互动性强。从2008年至今,我们已经开通了中、英、日、韩四种语言的网站,来自国外的访问量占到总访问量的一半左右。
现在“龙泉之声”的专、兼职义工有上千人,遍布世界各地,大家完全都是义务,因为有目标和信念在一起做事,所以都是真心实意的真正做自己想做的事。我们期望能够以宽广的视野和时代高度汇聚中国乃至世界文化精英的思想智慧,以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视角解读时代社会关注的话题,以此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及整个世界的和谐发展。
F:您曾说过,现在中国佛教跟世界各地佛教的联系越来越多,越来越紧密。但是了解中国佛教,了解中国佛教出家僧侣生活状况以及出家人的想法的人并不是很多。语言与空间的限制,是否会导致交流的一定局限?网络是否能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X:现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互动已经成为常态,差不多每天都在发生。然而在这种常态下,依然有许多人对中国佛教不了解,乃至存在偏见和误解,其主要的原因,一是语言的障碍,二是主动传播得不够。空间的限制在以往确实是一个比较大的障碍,但是在这样一个高科技的时代,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已经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空间的限制,无远弗届。
互联网的传播效率之高、之快、之广,是前所未有的。当今世界,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宗教,乃至一个人,都离不开互联网。如果拒绝互联网,是不会有前途的。因此我们需要在互联网上持续地发出中国佛教的声音,如果不能持续地发出我们的声音,那么慢慢就会被弱化。
我开设多语种的微博,一方面就是希望能够让普通民众、国外信众以及国际友人更方便地了解到中国佛教界的点点滴滴,从而减少他们对佛教、对中国宗教信仰方面的误解和偏见;另一方面也是希望以此成为架起不同国家、民族与文化之间沟通交流的桥梁,更好地向世界传播优秀中华文化,拓展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
进一步来讲,运用网络向外传播佛法是一个捷径,为人们接触、了解佛教提供了便利。但要想把佛教文化传播到世界,促进文明更深层次的交流和互鉴,让佛教在世界每一个区域扎根,仅靠网络也是不够的,还需要我们真正走出国门。
F:几个月前,在首届两岸中青年佛教人士联谊交流会上,国际佛光会中华总会秘书长觉培法师说,希望利用两岸的师资互通模式,减轻当前的佛门教学负担,并借助先进的网络技术,发挥佛教的兼容并包精神,以承继佛陀本意为主要方向,利用佛法教化世间。关于利用网络平台服务在家居士教育,中国佛协是否有下一步的举措?
X:佛教要发展,关键在人才,人才就是要靠教育来培养。目前,佛教高素质人才的缺乏是两岸共同面临的问题。佛教教育需要学修并进。就僧俗二众而言,僧众队伍的建设是根本,只有僧团自身的建设相对成熟稳固之后,对广大的居士信众才能形成一种很强的摄受力。
另一方面,居士是僧团的僧才最直接的来源,也是推进佛教事业的社会基础。社会上很多人对于佛教的认识往往取决于他们对身边佛教居士的观感,居士的形象在某种意义上就代表了佛教的形象。所以对居士的引导和教育确实是值得佛教界认真思考的问题。
目前大陆的一些寺院、佛学院已经尝试着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居士教育。龙泉寺也开办了网络佛学院,以方便广大信众,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是网络只是一个辅助的工具,到寺院里的学习还是不能取代的。在僧众和居士的教育上,两岸佛教界可以相互学习交流,共同探讨。
F:福建是佛教重地,历代频出深远影响的高僧,群众基础深厚。您能否为《福建人》杂志的广大读者说几句话?
X:福建是佛教重镇,早在三国时期,佛教就已传入这块充满生机的土地,并与这里的人们结下了不解之缘,并且出现了诸如百丈怀海、黄檗希运、雪峰义存等杰出的佛门巨匠,而近代之太虚大师、弘一法师、虚云老和尚、圆瑛法师等以福建为道场,在中国佛教近代史上也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改革开放以后,福建佛教事业蓬勃发展,在出家的人数、寺院的数量及僧人素质等方面,都居全国前列,是名副其实的汉传佛教大省,尤其是在培养人才、经典流通诸方面,为当代中国佛教的复兴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与作用。
福建佛教的兴盛离不开福建人民深厚的信仰基础。可以说,佛教信仰已经广泛融入到福建人民的生活之中,几乎达到“户户观世音”的程度。千百年来,福建人民不仅含育了众多的名山古刹,而且积极开展济世利民的慈善事业,诸如兴建桥梁、施医施药、赈灾济厄等方面,皆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感人事迹。侨居于海外的闽籍大德及护法居士,不仅为中国佛教文化在海外的传播做出了积极贡献,而且在改革开放之后,热心反哺,帮助浩劫之后的福建寺院的修复重建,令很多的古刹重现昔日雄风。
在21世纪的今天,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复兴,整个中国佛教将同中国传统文化、整个中华民族,一起走向世界。在国家提出的“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中,福建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人才资源和社会环境成为“海丝”建设的核心区,而福建佛教同台港澳及海外有着浓厚的人缘、地缘、教缘关系,可以成为与各国家和地区友好交往的纽带,极大地助力于文化的交流和文明的融合。福建佛教和福建人民必将在这一历史机遇下,谱写出更加辉煌灿烂的新篇章!
(莆田广化寺供图)
2015年4月21日,在出家33年之后,49岁的学诚法师在北京举行的中国佛教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会议闭幕式上,正式从传印长老手中接班,成为有62年历史的中国佛教协会新一任会长。
祖籍莆田仙游的学诚法师,23岁就担任莆田广化寺方丈,32岁荣任福建省佛教协会会长。如今升任中国佛协会长的他,不仅是62年来最年轻的一位会长,也是继中国佛协首任会长圆瑛法师之后又一位出自福建的会长。
目前仍是福建佛协会长的学诚法师,5月15日回到故乡莆田,参加南少林寺的一场法会。借此殊缘,本刊记者与法师进行了一次深入对话,这也是法师升任中国佛协会长后第一次接受福建媒体的专访。
F:作为中国佛教界的领袖,您最近发起倡议:中国佛教界应设立“玄奘大师奖”,用以表彰对中外佛教文化交流做出杰出贡献的国内外人士;同时,拟在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设立“玄奘研究中心”,开展玄奘研究及中外佛教文化交流。请问您为何发出这一倡议?
X:去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指出“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肯定了佛教传入中国对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作用。佛教从诞生之日起,其慈悲的精神一直带给人类的就是和平,这也使得佛教成为了国际性的宗教,成为了连接不同民族和国家的精神纽带,也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回顾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玄奘大师的地位可谓无与伦比。他集中印两国文化大成于一身,以一人毕生之所学架设起沟通两大文明的桥梁。大师之所以成就了这样一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文化伟业,有其独有的精神品格作为支撑,那就是:以法化人而非以力服人,净心求法而非染心逐利,济世度人而非自我实现。
今天,整个人类所共同面临的世界性危机,已经将人类自身紧密地连接为一个命运共同体。中国政府因应时代的召唤,高瞻远瞩地提出了“一带一路”的伟大构想,谋求全人类的共同发展。因此,当代中国佛教也应承担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新的贡献,为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
在不同文明交流的过程中,必然会面对各个宗教和文化存在差异性和独特性的事实,由此大师的精神品格就显示出很强的现实意义——以开放的胸怀,积极开展文明互鉴,有助于彼此真正超越政治的隔阂,跨越地理的界限,给人类文明的和谐和平带来长久的实质影响;平等、尊重、慈悲、奉献的精神,有助于化解人类内心“我执”所外显的人类中心主义、民族中心主义等带来的世界危机。
因此,提出设立“玄奘研究中心”和“玄奘大师奖”,是希望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更好地学习、继承、发扬玄奘大师的精神,充分发挥佛教文化桥梁纽带作用,鼓励全球各界人士投身于佛教文化交流,为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贡献力量。
F:您说过“佛教在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和文明融合层面有着独特的优势,能够助力外交的‘一带一路’战略”,能否详述这一优势?
X:佛教在助力“一带一路”战略上的确有着独特优势。
首先,“一带”覆盖的中亚各国,是中、印、欧、阿拉伯等文化板块的接合部,自古便是多元宗教文化交汇并存的区域,与中亚各国展开宗教文化交流与对话,有助于从根本上消除各种极端主义的滋生土壤。
其次,“一路”覆盖的东南亚、南亚各国多以佛教为主要信仰,与中国佛教界有着悠久的友好关系,中国佛教走出国门,可以成为落实国家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有力支点。
再次,在“一带一路”范围内的亚洲国家中成立国际性的佛教文化遗产保护联盟,也将会成为又一联系亚洲各国的文化纽带。
F:在此过程中,中国佛协将有何助力动作?
X:中国佛教协会将继续引导全国佛教界秉承慈悲济世的精神,继承爱国爱教的优良传统,增强文化自觉自信,创造条件让中国佛教乃至中华文化走出国门,让佛教文化主动融入“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
F:福建是“一带一路”核心区,法师是福建人,也是从福建走向全国,对于福建佛教界助力“海丝”建设,您有什么指导性的意见?
X:福建佛教与东亚、南亚、东南亚及港澳台地区的佛教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在人文交流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如今,福建在“一带一路”战略中被定位为“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区”,福建佛教界可以借助历史上这种天然的人文外交优势以及自身的地缘优势,整合省内各地区佛教的优势资源,形成整体合力,积极拓展与“一路”沿线国家佛教界的平等友好交流,推动佛教文化乃至传统文化的互联互通。
F:早在2010年,法师就开设了9个语种微博,向全球推广佛教文化。在全球化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如何与时俱进地利用好新媒体手段,进行佛教文化传播?
X:在当代,媒体传播对于社会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互联网、移动终端等新媒体日新月异,正对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产生革命性的影响。整个世界已经变成了一个地球村,全体人类已经联结成了一个休戚与共、共生共荣的大社会。与时俱进地掌握和利用新媒体技术,可以把佛教同社会连成一片,更好地向世界展示佛教文化。新媒体手段为现代佛教参与社会、弘扬佛法、化导众生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和更为灵活的手段。
要想利用好新媒体手段,关键在于把握时代发展的方向与脉搏。具体而言包括两方面:一是技术,二是内容表现。
技术主要是解决佛教怎么传播的问题。要紧随时代的步伐,积极探索、综合运用先进的传媒技术与传播方式,使海内外民众能够及时、方便地接收信息。 内容表现也就是佛教文化要怎样来呈现才能够深入人心。佛教中很多精深的教理教义多为古代语言,很难理解,所以要透彻理解佛教文化的内涵,把佛教的教理教义转化为现代化语言,并配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让普通民众能够很容易地感受到佛法的智慧和慈悲。
F:在利用新媒体技术方面,北京龙泉寺的“龙泉之声”做出了很大的影响,一批高学历人才运用新媒体技术,为推广佛文化作出了贡献。在这一过程中,有什么经验和感悟可与大家分享?
X:现在是一个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我们之所以办“龙泉之声”网站,主要是感觉到现在网上充斥着大量的负面信息、垃圾信息,严重污染了现代人的精神空间。在这个信息的海洋中,我们应该去传播积极健康的信息,带给人们昂扬向上的力量。
网站建设有两个重点:理念和平台。理念,也就是价值观。首先要有理念,理念有了,再加上平台的支撑,佛教文化才能真正传播出去。
“龙泉之声”定位为公益性网站,不是讲一个人、一个宗教、一个宗派的事,而是希望通过这个网站,让中国人、外国人都能了解到正法的声音,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声音。因此,“龙泉之声”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及其价值观为宗旨,内容以佛法为核心,儒道为两翼,涉及整个传统文化,关注现代人生社会乃至人类文明的方方面面。
同时,“龙泉之声”也是一个综合性的网络平台。有视频、音频、文章、聊天室、论坛、网络课堂等不同形式,内容丰富,互动性强。从2008年至今,我们已经开通了中、英、日、韩四种语言的网站,来自国外的访问量占到总访问量的一半左右。
现在“龙泉之声”的专、兼职义工有上千人,遍布世界各地,大家完全都是义务,因为有目标和信念在一起做事,所以都是真心实意的真正做自己想做的事。我们期望能够以宽广的视野和时代高度汇聚中国乃至世界文化精英的思想智慧,以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视角解读时代社会关注的话题,以此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及整个世界的和谐发展。
F:您曾说过,现在中国佛教跟世界各地佛教的联系越来越多,越来越紧密。但是了解中国佛教,了解中国佛教出家僧侣生活状况以及出家人的想法的人并不是很多。语言与空间的限制,是否会导致交流的一定局限?网络是否能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X:现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互动已经成为常态,差不多每天都在发生。然而在这种常态下,依然有许多人对中国佛教不了解,乃至存在偏见和误解,其主要的原因,一是语言的障碍,二是主动传播得不够。空间的限制在以往确实是一个比较大的障碍,但是在这样一个高科技的时代,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已经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空间的限制,无远弗届。
互联网的传播效率之高、之快、之广,是前所未有的。当今世界,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宗教,乃至一个人,都离不开互联网。如果拒绝互联网,是不会有前途的。因此我们需要在互联网上持续地发出中国佛教的声音,如果不能持续地发出我们的声音,那么慢慢就会被弱化。
我开设多语种的微博,一方面就是希望能够让普通民众、国外信众以及国际友人更方便地了解到中国佛教界的点点滴滴,从而减少他们对佛教、对中国宗教信仰方面的误解和偏见;另一方面也是希望以此成为架起不同国家、民族与文化之间沟通交流的桥梁,更好地向世界传播优秀中华文化,拓展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
进一步来讲,运用网络向外传播佛法是一个捷径,为人们接触、了解佛教提供了便利。但要想把佛教文化传播到世界,促进文明更深层次的交流和互鉴,让佛教在世界每一个区域扎根,仅靠网络也是不够的,还需要我们真正走出国门。
F:几个月前,在首届两岸中青年佛教人士联谊交流会上,国际佛光会中华总会秘书长觉培法师说,希望利用两岸的师资互通模式,减轻当前的佛门教学负担,并借助先进的网络技术,发挥佛教的兼容并包精神,以承继佛陀本意为主要方向,利用佛法教化世间。关于利用网络平台服务在家居士教育,中国佛协是否有下一步的举措?
X:佛教要发展,关键在人才,人才就是要靠教育来培养。目前,佛教高素质人才的缺乏是两岸共同面临的问题。佛教教育需要学修并进。就僧俗二众而言,僧众队伍的建设是根本,只有僧团自身的建设相对成熟稳固之后,对广大的居士信众才能形成一种很强的摄受力。
另一方面,居士是僧团的僧才最直接的来源,也是推进佛教事业的社会基础。社会上很多人对于佛教的认识往往取决于他们对身边佛教居士的观感,居士的形象在某种意义上就代表了佛教的形象。所以对居士的引导和教育确实是值得佛教界认真思考的问题。
目前大陆的一些寺院、佛学院已经尝试着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居士教育。龙泉寺也开办了网络佛学院,以方便广大信众,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是网络只是一个辅助的工具,到寺院里的学习还是不能取代的。在僧众和居士的教育上,两岸佛教界可以相互学习交流,共同探讨。
F:福建是佛教重地,历代频出深远影响的高僧,群众基础深厚。您能否为《福建人》杂志的广大读者说几句话?
X:福建是佛教重镇,早在三国时期,佛教就已传入这块充满生机的土地,并与这里的人们结下了不解之缘,并且出现了诸如百丈怀海、黄檗希运、雪峰义存等杰出的佛门巨匠,而近代之太虚大师、弘一法师、虚云老和尚、圆瑛法师等以福建为道场,在中国佛教近代史上也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改革开放以后,福建佛教事业蓬勃发展,在出家的人数、寺院的数量及僧人素质等方面,都居全国前列,是名副其实的汉传佛教大省,尤其是在培养人才、经典流通诸方面,为当代中国佛教的复兴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与作用。
福建佛教的兴盛离不开福建人民深厚的信仰基础。可以说,佛教信仰已经广泛融入到福建人民的生活之中,几乎达到“户户观世音”的程度。千百年来,福建人民不仅含育了众多的名山古刹,而且积极开展济世利民的慈善事业,诸如兴建桥梁、施医施药、赈灾济厄等方面,皆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感人事迹。侨居于海外的闽籍大德及护法居士,不仅为中国佛教文化在海外的传播做出了积极贡献,而且在改革开放之后,热心反哺,帮助浩劫之后的福建寺院的修复重建,令很多的古刹重现昔日雄风。
在21世纪的今天,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复兴,整个中国佛教将同中国传统文化、整个中华民族,一起走向世界。在国家提出的“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中,福建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人才资源和社会环境成为“海丝”建设的核心区,而福建佛教同台港澳及海外有着浓厚的人缘、地缘、教缘关系,可以成为与各国家和地区友好交往的纽带,极大地助力于文化的交流和文明的融合。福建佛教和福建人民必将在这一历史机遇下,谱写出更加辉煌灿烂的新篇章!
(莆田广化寺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