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作为一个有效提高生产效率的理论,体现了低碳社会构建过程中对于各种资源有效利用的基本要求,对泰罗科学理论的解读,有助于我们更好的把握泰罗制的精髓:精神革命、规范流程、科学引导培训以及奖惩分明的制度,借鉴科学管理原理来建构低碳社会对我国的社会长治久安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科学管理原理;低碳社会构建
一、科学管理原理概述
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形成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其根本内容在于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泰勒认为,企业效率低主要是管理部门缺乏合理的工作定额,工人缺乏科学的指导,面对生产管理中工人的有意和无意的“磨洋工”、 抵制和对抗,甚至是罢工,这就迫使他更为重视管理中人的因素,特别是雇主和雇员的人际关系。根据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其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科学管理是一场思想观念上的革命。泰罗在其著作中指出:“科学管理的坚实基础在于坚信雇主与雇员的真正利益是一致的;除非实现了雇员的财富最大化,否则不可能永远地实现雇主的财富最大化。”通过科学管理的方法,提高生产效率,把注意力由原来双方矛盾和对立的剩余分配转向通过提高效率而带来的盈余增加上,当他们用互相帮助和友好合作代替斗争和对抗时,他们就能够生产出比过去更多的盈利,最终实现双赢。因此,泰罗再三强调科学管理的实质是一场“思想或精神革命”,强调劳资双方应充分认识到双方利益的一致,树立正确的观念,加强双方的合作。
第二, 科学管理以每项工作尽可能地程序化、标准化、规范化为基础。泰罗指出:“只有通过实施标准化的方法,采用最佳工具和操作条件和实施协作,才能保证操作速度得以加快。”进行动作研究和时间研究,就是要把过去工人通过长期实践积累的大量的传统知识、技能、诀窍和经验集中起来,经过总结、提炼,使这些诀窍、经验上升为标准化、系统化的科学知识,用这些科学化的知识去培训工人,就能够节约每一个工人大量的时间,并且以最优化的动作完成相关工作,在标准的时间内能够大幅度地提高其工作效率。
第三, 科学管理注重管理者对工人的科学系统地培训,并不断保持与其密切合作。泰罗应当是最早把培训理念引入企业管理的人。在科学管理制度下,管理人员被赋予了充当研究者、指导者、帮助者和培训者的新责任,总结提炼出构成工人一天合理工作的恰当准确的工作方法和工作量;鼓励、帮助、指导、培训工人,为工人尽可能的提供工作上的便利条件。
第四, 科学管理注重奖惩公平。为了增加产量,泰罗主张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以较高的工资率计件支付工资于完成或超额完成工作定额的工人,对于完不成定额的工人,则给予较低的工资。泰罗认为,要使工人尽最大努力干活,就必须增加恰当的工资,工资过高过低都不好。泰罗认为奖惩只要运用得当,也是一项比较有效的制度。
二、 对科学管理原理的借鉴
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尽快实现向绿色、低碳的发展方式转变,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和关键。但是,目前我国低碳社会构建中出现了不少问题亟待解决,具体如下:
(一)低碳社会治理中的问题
1.低碳意识普遍不强、社会参与普遍不高。低碳经济战略的实施不仅仅强调社会经济运行方式的重大转变,更意味着人们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的深刻变革。低碳经济模式的实现需要的不仅仅是摇旗呐喊的政府和冲锋在前的企业,更需要每一个社会人的参与和投入。由于受到各方利益驱使、文化素质等限制,不少公众对环保参与意识淡薄、参与程度有限,社会参与机制在促进低碳社会发展上还很不成熟。
2.政策制度保障的缺失。一是法律法规保障的缺失。从制度保障体系的整体制定思路来看,我国还没有一部综合性的《低碳经济保护法》,缺乏一种从全局、全社会的层面上将法律法规政策体系加以系统整合的政策制定思路。二是地方性规章的保障缺失。地方政府对低碳问题的认识出现偏颇,仅仅作为一种政绩工程,并没有将低碳口号提上议事日程,从法规制度上对低碳社会构建中适宜与不适宜的行为进行规定和规范,以至于人们在配合低碳口号的行动中出现偏差。
3.缺乏相应的引导。在科学管理中,管理者要对工人负有培训和引导的责任。在低碳社会构建中,政府作为社会的管理者,却并没有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有组织的知识、标准、技能和信息的传递,以至于在缺乏这种引导行为的前提之下,无法从内心吸纳、根植于心中,因此,在公众的日常生活中,出现公众普遍缺乏低碳意识,对低碳行为冷漠对待,进而表现为偏离低碳要求的行为,制约着低碳社会构建进程。
4.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科学管理原理中,要求对工人的劳动成果进行合理安排,实行奖惩分明的考核激励制度。政府在提出构建低碳生活的号召的同时,并没有关注到人们的现实需求。企业对低碳社会的贡献并没有得到量化和激励,并且政府对投融资激励机制存在不足。政府对低碳项目的支持也不够,未能满足低碳技术研发的人财物的需求。因此,政府的相关激励的欠缺成为了制约企业低碳运作的深层次原因。
(二)科学管理原理在低碳社会治理中的应用
借鉴科学管理的相关知识,政府在低碳社会资源有效利用问题上,应该采取以下可行性路径:
1.重视精神革命对公众参与机制的作用。全面实现低碳生活不仅应成为城市居民的自觉行动,更是一项社会工程,需要政府、社区、学校、家庭乃至市民的共同努力。政府应该不仅仅在考虑长远利益,更应考虑公民的现实状况,充分发挥宣传教育的作用,让民众了解和认可低碳社会,只有全民具有和认可节约意识和低碳意识,才能在全社会树立起科学合理的低碳观念,才能为最终实现低碳经济社会奠定精神基础。
2.推进低碳社会制度建设与创新。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是首要步骤。以《低碳经济保护法》为基础,逐步将低碳社会的发展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使低碳社会发展有法可依,更加强化政府、企业、公众在推行低碳经济方面的职责和义务。其次,切实建立健全低碳生产、消费的制度体系及其保障体系。各地政府要出台政策和法规鼓励相关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实行低碳生产、低碳消费,建立一系列保障性的制度,以保障企业、公民的低碳消费行为和生产行为的不断进行。
3.完善政府低碳社会发展的引导和激励机制。首先,通过减免税费、提供财政补贴等经济措施引导消费者提高节能减排意识,实现低碳生活。其次,政府应该对舆论进行引导,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推动大家进行适度消费、低碳消费。在全社会大力提倡低碳生活,使大家从自己的生活习惯做起,彻底改变与节能减排背道而驰的陋习。最后,实现政策引导,创新低碳政策,推动低碳发展。我国还处于社会低碳发展的初期,必须依靠政府的宏观社会管理和政策措施的引导,制定系统可行的鼓励支持政策是必不可少的。如推行低碳生产补助制度、低碳企业准入制度,强化节约能源和高效利用的政策导向,提高资源利用率,逐渐形成以低碳农业、低碳工业、低碳服务业为核心的新型低碳产业经济体系。
低碳社会是我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追求,是我们国家为努力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方向。通过理解泰罗制的精华,如精神上的革命、规范化的工作流程、科学化的引导培训以及奖惩分明的制度等思想火花,对于指导我国现阶段低碳社会构建具有关键意义,同时也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性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美]丹尼尔·A·雷恩. 管理思想的演变[M].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2][美]费雷德里克·泰勒.科学管理原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3]莫寰.泰罗科学管理原理的再评价[J].广州大学学报,2000(3).
[4]陈晓春.基于治理理论的低碳发展困境与对策分析[J].商业研究,2011(7).
(作者简介:欧 晴(1989.01-),女,广西南宁人,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2011级研究生。)
关键词:科学管理原理;低碳社会构建
一、科学管理原理概述
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形成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其根本内容在于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泰勒认为,企业效率低主要是管理部门缺乏合理的工作定额,工人缺乏科学的指导,面对生产管理中工人的有意和无意的“磨洋工”、 抵制和对抗,甚至是罢工,这就迫使他更为重视管理中人的因素,特别是雇主和雇员的人际关系。根据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其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科学管理是一场思想观念上的革命。泰罗在其著作中指出:“科学管理的坚实基础在于坚信雇主与雇员的真正利益是一致的;除非实现了雇员的财富最大化,否则不可能永远地实现雇主的财富最大化。”通过科学管理的方法,提高生产效率,把注意力由原来双方矛盾和对立的剩余分配转向通过提高效率而带来的盈余增加上,当他们用互相帮助和友好合作代替斗争和对抗时,他们就能够生产出比过去更多的盈利,最终实现双赢。因此,泰罗再三强调科学管理的实质是一场“思想或精神革命”,强调劳资双方应充分认识到双方利益的一致,树立正确的观念,加强双方的合作。
第二, 科学管理以每项工作尽可能地程序化、标准化、规范化为基础。泰罗指出:“只有通过实施标准化的方法,采用最佳工具和操作条件和实施协作,才能保证操作速度得以加快。”进行动作研究和时间研究,就是要把过去工人通过长期实践积累的大量的传统知识、技能、诀窍和经验集中起来,经过总结、提炼,使这些诀窍、经验上升为标准化、系统化的科学知识,用这些科学化的知识去培训工人,就能够节约每一个工人大量的时间,并且以最优化的动作完成相关工作,在标准的时间内能够大幅度地提高其工作效率。
第三, 科学管理注重管理者对工人的科学系统地培训,并不断保持与其密切合作。泰罗应当是最早把培训理念引入企业管理的人。在科学管理制度下,管理人员被赋予了充当研究者、指导者、帮助者和培训者的新责任,总结提炼出构成工人一天合理工作的恰当准确的工作方法和工作量;鼓励、帮助、指导、培训工人,为工人尽可能的提供工作上的便利条件。
第四, 科学管理注重奖惩公平。为了增加产量,泰罗主张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以较高的工资率计件支付工资于完成或超额完成工作定额的工人,对于完不成定额的工人,则给予较低的工资。泰罗认为,要使工人尽最大努力干活,就必须增加恰当的工资,工资过高过低都不好。泰罗认为奖惩只要运用得当,也是一项比较有效的制度。
二、 对科学管理原理的借鉴
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尽快实现向绿色、低碳的发展方式转变,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和关键。但是,目前我国低碳社会构建中出现了不少问题亟待解决,具体如下:
(一)低碳社会治理中的问题
1.低碳意识普遍不强、社会参与普遍不高。低碳经济战略的实施不仅仅强调社会经济运行方式的重大转变,更意味着人们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的深刻变革。低碳经济模式的实现需要的不仅仅是摇旗呐喊的政府和冲锋在前的企业,更需要每一个社会人的参与和投入。由于受到各方利益驱使、文化素质等限制,不少公众对环保参与意识淡薄、参与程度有限,社会参与机制在促进低碳社会发展上还很不成熟。
2.政策制度保障的缺失。一是法律法规保障的缺失。从制度保障体系的整体制定思路来看,我国还没有一部综合性的《低碳经济保护法》,缺乏一种从全局、全社会的层面上将法律法规政策体系加以系统整合的政策制定思路。二是地方性规章的保障缺失。地方政府对低碳问题的认识出现偏颇,仅仅作为一种政绩工程,并没有将低碳口号提上议事日程,从法规制度上对低碳社会构建中适宜与不适宜的行为进行规定和规范,以至于人们在配合低碳口号的行动中出现偏差。
3.缺乏相应的引导。在科学管理中,管理者要对工人负有培训和引导的责任。在低碳社会构建中,政府作为社会的管理者,却并没有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有组织的知识、标准、技能和信息的传递,以至于在缺乏这种引导行为的前提之下,无法从内心吸纳、根植于心中,因此,在公众的日常生活中,出现公众普遍缺乏低碳意识,对低碳行为冷漠对待,进而表现为偏离低碳要求的行为,制约着低碳社会构建进程。
4.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科学管理原理中,要求对工人的劳动成果进行合理安排,实行奖惩分明的考核激励制度。政府在提出构建低碳生活的号召的同时,并没有关注到人们的现实需求。企业对低碳社会的贡献并没有得到量化和激励,并且政府对投融资激励机制存在不足。政府对低碳项目的支持也不够,未能满足低碳技术研发的人财物的需求。因此,政府的相关激励的欠缺成为了制约企业低碳运作的深层次原因。
(二)科学管理原理在低碳社会治理中的应用
借鉴科学管理的相关知识,政府在低碳社会资源有效利用问题上,应该采取以下可行性路径:
1.重视精神革命对公众参与机制的作用。全面实现低碳生活不仅应成为城市居民的自觉行动,更是一项社会工程,需要政府、社区、学校、家庭乃至市民的共同努力。政府应该不仅仅在考虑长远利益,更应考虑公民的现实状况,充分发挥宣传教育的作用,让民众了解和认可低碳社会,只有全民具有和认可节约意识和低碳意识,才能在全社会树立起科学合理的低碳观念,才能为最终实现低碳经济社会奠定精神基础。
2.推进低碳社会制度建设与创新。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是首要步骤。以《低碳经济保护法》为基础,逐步将低碳社会的发展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使低碳社会发展有法可依,更加强化政府、企业、公众在推行低碳经济方面的职责和义务。其次,切实建立健全低碳生产、消费的制度体系及其保障体系。各地政府要出台政策和法规鼓励相关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实行低碳生产、低碳消费,建立一系列保障性的制度,以保障企业、公民的低碳消费行为和生产行为的不断进行。
3.完善政府低碳社会发展的引导和激励机制。首先,通过减免税费、提供财政补贴等经济措施引导消费者提高节能减排意识,实现低碳生活。其次,政府应该对舆论进行引导,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推动大家进行适度消费、低碳消费。在全社会大力提倡低碳生活,使大家从自己的生活习惯做起,彻底改变与节能减排背道而驰的陋习。最后,实现政策引导,创新低碳政策,推动低碳发展。我国还处于社会低碳发展的初期,必须依靠政府的宏观社会管理和政策措施的引导,制定系统可行的鼓励支持政策是必不可少的。如推行低碳生产补助制度、低碳企业准入制度,强化节约能源和高效利用的政策导向,提高资源利用率,逐渐形成以低碳农业、低碳工业、低碳服务业为核心的新型低碳产业经济体系。
低碳社会是我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追求,是我们国家为努力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方向。通过理解泰罗制的精华,如精神上的革命、规范化的工作流程、科学化的引导培训以及奖惩分明的制度等思想火花,对于指导我国现阶段低碳社会构建具有关键意义,同时也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性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美]丹尼尔·A·雷恩. 管理思想的演变[M].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2][美]费雷德里克·泰勒.科学管理原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3]莫寰.泰罗科学管理原理的再评价[J].广州大学学报,2000(3).
[4]陈晓春.基于治理理论的低碳发展困境与对策分析[J].商业研究,2011(7).
(作者简介:欧 晴(1989.01-),女,广西南宁人,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2011级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