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续缘(一)

来源 :焦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rang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如。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游历北天竺、中天竺……坚忍不拔地求索,巡历数年,遍瞻八塔,亲聆文殊菩萨的教诲,这也是一种思想的攀援。
  ——朱幼棣(内文摘录)
  去过西天吗?
  我想中国人90%都知道《西游记》中玄奘西天取经的故事,而今天,我们一行将“反其道而行之”,溯源、续缘,用现代人的形式、思想和艺术的角度为依傍,去天竺,释迦牟尼成佛、说道、涅槃之地,寻觅佛教文化的起源,感受佛陀造型艺术的神秘气息。为读者呈上现代版的“西游记”。
  此行的队伍有上海华东师大艺术研究院院长及他的博士生们。有浙大文博系系主任、有浙江它山博物馆馆长、美国的知名艺术家、中央电视台导摄石窟艺术的专家等。在印度大使馆专门研究佛教的老师和印度旅游协会主席的安排和帮助下。历时近20天,从印度首都德里起,走一遍佛教文化东传中国的续缘之路。
  这次去天竺,是我们整个行程策划的第一步。
  朱幼棣 《探访唐代高僧悟空遗迹》
  国务院研究室社会发展司司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走在曾经有驼铃叮咚,有旌旗漫卷,有石榴葡萄等鲜美水果流过的路上,我一直在怀想着先行宗师们远去的身影,还有那震烁古今的智慧的心灵。
  悟空,大唐高僧悟空,这个名字在我走近北庭故城时变得真切,轰响如雷。
  就是为了探访苍凉的古老遗迹?
  诠释那份遥远的对理想本质的认定?
  我说不清。这是一份复杂的情感。……”
  
  余秋雨 《西天梵音》
  中国知名的学者和作家
  “佛教传入中国,并被广泛接受,这件事,无论对中华文明、印度文明,还是对亚洲文明、世界文明,都具有重大意义。……
  ‘西天梵音’,当然是说佛教。站在云冈、龙门、敦煌、麦积山的惊世石窟前,我想,中国文化的苦旅步伐,再也躲不开僧侣们的深深脚印了。”——刊内文摘
  
  阮荣春 《边城往事》
  上海华东师大艺术研究院院长、博导
  “去天竺寻踪,研究中国佛教造像艺术的起源,这是前所未有的壮举,此举不仅中国学界还没有,就连在佛国印度的学者也还未曾详尽研究,这是我们共同的事业。”
  “北石窟寺在魏晋时期,当时佛教文化已成为中原和西域各城邦之国的文化主流,各统治者为了维护政权,非常需要借助宗教的威力。……从而也促进了西域和中原文化交流。……”——刊内文摘
  
  胡大林 《千佛它山归臬》
  它山石雕艺术博物馆馆长、《焦点》杂志社社长
  “2011年,它山石雕艺术博物馆将会落成,在博物馆落成之前,为了让大家对神秘的佛陀造型艺术有个全方位的了解,我们杂志社计划将此次西行的行动逐一记录、拍摄下来,努力诠释佛教造像艺术的起源,希望将它的精髓准确地呈现给读者。”——期刊文摘
其他文献
毫无准备地来到切斯特小城。  原来计划是到约克古城的。  这次去英国访问的回程途中,我们兵分二路。精通英语的几位教授,坐火车,住青年旅社,寻找英格兰保持的人类最生态的风土人情。虽然蛮辛苦,但也很值得。  我们签证期短不熟英语的,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多了解这个曾经的大不列颠帝国,便老老实实地请旅行社领队。这次突然转换行程,就是导游为了节省汽油费,中途极力推荐我们去英格兰中部的切斯特,说和约克相比,它虽然
期刊
来西藏旅游,无意中遇到了当地的珠巴次西节,也就是转山节。只见一大早拉萨老百姓就带着装满食物的背包出门了,人们三五成群地行走在青山之上。  问了一下旅店的老板才知道,这天是藏历六月四日,是佛祖释迦牟尼在婆罗奈城大转法轮,首先向他的五位弟子陈如、马胜、婆沙波、大名、跋提梨迦宜讲说四谛(道谛、集谛、法谛、灭谛)的日子。释迦牟尼以浅显的语言,生动的比喻,向弟子们阐述人生的苦恼、无常、生死轮回的无穷无尽,分
期刊
自打出门电话就没有消停过,总有记者要求采访,每一个新闻在吸引读者之前先吸引了记者,记者们个个都是刨根问底的高手,兴趣点与大众趋同,充满了八卦精神。  去年11月份,在英国乡间小拍不经意创下一个中国艺术品的世界记录,折合5,5亿人民币;这钱今天在全世界什么地方都算大钱,中国人在意,西方人更在意。当时这让货主与拍卖行的主人兴奋得差点儿窒息,媒体们于是狂欢般地向全世界报道,中国人真有钱了,绝对大手笔! 
期刊
熟人    大英博物馆,你好!我们又见面了。  那天在深圳的英国使馆代办处签证时,要求很详细的填写,“去过英国没有?”“去过。”“具体时间P”噢,真有些记不起来了,留在脑海中最深的记忆是一一见过你。翻了翻手边厚厚的3本过期护照,文字清晰地告诉记忆,是10年前冬季去的。  一晃10年,当时的许多细节已记不清了,记忆如同被水浸泡的一页纸,字迹退尽,只留下影子般的渍迹。但同去旅友间的友谊,却在每年节日信
期刊
光影·梦幻·瞬间,灵魂和天籁,这是欣赏丹。麦克画时我的第一感觉。  作为一个艺术家,是通过视觉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激情和欲望。丹·麦克在创作中,坚信欲望存在的潜力,他欲呈现的内容,格调高雅,色彩优美、笔触粗犷,似乎可以在一瞬间穿透你的心绪,慑住你的灵魂,煽起你的激情,让你遐想无边。  而它们的存在恰恰需要一个艺术家来作使者。因为艺术是一个有机的过程,一个可以让自己表现个性和独特性的驱动过程,展现
期刊
周代的黄钟大吕,穿越千年的大地,汇聚成了华夏民族最伟大雄浑的乐章——大唐飞歌。才情四溢的唐代诗人们用文字构筑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情爱画廊。美丽诗句中呈现的唐代婚嫁礼俗,越过沧桑岁月,在眼前明晰起来……    承六礼袤古风    唐代文明是中华文明自发源以来几千年的累聚,是中华文明进程中一个辉煌的驿站。唐代保留了华夏千年礼俗,尽管有所革新,但基本制度并未改变,婚俗自然也以周礼为主。唐代的六礼即问名、纳采
期刊
“我的家乡在日喀则,那里有条美丽的河。阿妈拉说牛羊满山坡,那是因为‘菩萨’保佑的。蓝蓝的天上白云朵朵,美丽河水泛清波,雄鹰在这里展翅飞过,留下那段动人的歌……”  第一次听说日喀则,就是在韩红的这首《家乡》里。第一次来到日喀则,则是因为日喀则地区最为隆重的节日之一__江孜“达玛节”。  当天一大早司机就叫我们起床了。从日喀则市出发,到达江孜需要绕一个大圈子,还好西藏的路况还不算太差,一路上的如画美
期刊
这一春,与徐志摩先生在剑桥的“那一春”,正好相隔99年!  “我这一辈子就只那一春,说也真可怜,算是不曾虚度。就只那一春,我的生活是自然的,是真愉快的!(虽则碰巧那也是我最感受人生痛苦的时期)。”——徐志摩  去剑桥,去康河,去寻觅徐先生文中那脱尽尘埃的情调,感受那种“痛苦”的“愉快”,这是人生情感升华的极致。  回首百年,船还是那撑篙船,桥还是那叹息桥,荒谬可爱的春同样为康河添上了“性灵”,朝霞
期刊
     
期刊
我这一生的周折,大都寻得出感情的线索。不论别的,单说求学。我到英国是为要从卢梭。卢麦来中国时,我已经在美国。他那不确的死耗传到的时候,我真韵出眼泪不够,还做悼诗未了。他没有死,我自然高兴。我摆脱了哥仑比亚大博士钉的引诱,买船票过大两洋,想跟这位20世纪的福禄泰尔认真念一点书去。谁知一到英国才知道事情变样了:一为他在战时主张和平,二为他离婚,卢梭叫康桥给除名了,他原来是rittcollege的fel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