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学名著阅读思考与对策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e_dow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初中生文学名著阅读值得思考的几个问题
  1.初中生名著阅读时间不够
  据现有的调查,现在学生课后作业太多,基本上没有阅读文学名著的时间。特别初三的同学们,完全沉入升学考试的复习大战。新课改要求加强学生的人文教育,但是在有限的时间之内让学生读更多的名著文学,显然是不可能的,而且现在的教育模式越来越强调应试能力,这样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极为不利。
  2.学生阅读趋于盲目
  有些学生向利用课余的时间来让自己放松一下,会选择一些娱乐功能强的小说。虽然其中也不乏优秀作品,但是大多数都属于快餐文化,读完就忘记,其思想价值与文学价值远远不如经典文学名著。不能对学生心理健康、性格塑造产生好的影响。学生读这些书也是走马观花,只关注故事情节。
  3.深奥的的文学名著让学生无从下手
  老师们推荐的如《唐诗三百首》《徐志摩诗集》《鲁迅全集》《泰戈尔诗集》等这些中外文学名著,用一句话概括都是读起来很美好,其实真的很深奥。学生读得云里雾里,苦涩难懂。一些学生认为,自己思想比较平凡,只有文艺青年才会有当大师的梦想,所以放低阅读目标。
  4.文学名著阅读越来越趋向于实践用途,丧失了阅读的本来意义
  老师们在上写作课的时候,常常强调只有多阅读文学名著,才写的出来好文章,才能在考试的时候得高分。现在初中的图书市场教辅类书籍居多,例如《优秀作文一百篇》,《阅读高分训练三百篇》等之类。由此可想而知功利性书籍大量充斥在初中图书市场。一些老师认为,阅读文学名著能提高语文成绩,造成学生为阅读而阅读,为写作而阅读。基于这些原因,学生阅读文学名著丧失掉了原有的意义。
  二、初中生阅读文学作品的有效对策
  1.借助“百家讲坛”的潮流,诱发学生阅读积极性
  现代物质文明极度丰裕,但是人们精神生活反而匮乏。只有通过阅读经典来弥补自己精神生活的不足,提升自己的素养。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推出的“百家讲坛”是最受学生欢迎的节目。如刘心武讲述的《红楼梦》,易中天的《品读三国》等,这些节目都受到观众的喜爱。这些文学名著的讲演者都是大学者,他们能深入浅出,结合实际生活,讲出一些深刻的道理,对于激发初中生阅读文学名著起到很大的刺激作用。老师们可以借助“百家讲坛”的国学风,激发同学们阅读的热情。
  2.建立读书角,扩充学校的图书馆书籍
  现在很多学校的图书馆形同摆设,或者资源匮乏,让学生逐渐失去了阅读经典的乐趣。建议班主任在班上建立图书角,为同学们创造可以阅读,可以交流的地方。教师可以把自己珍藏的书放入读书角,给同学们阅读。鼓励同学们把家里的藏书,带到图书角与班级里其他同学分享。
  3.紧紧把握学生的兴趣点,主动探究学生的阅读方向
  如何抓住学生的阅读兴趣点,从他们平时阅读方向都可以看出来。男同学们喜欢看一些探索式,具有男子气概的文学名著。老师们把握这个方向可以推荐: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方向可以推荐《三国演义》《三侠五义》《西游记》。西方文学名著例如《战争与和平》《白鲸记》《鲁浜逊漂流记》《三个火枪手》等。女同学喜欢读偏于言情方面的文学名著: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有《红楼梦》《三言二拍》《聊斋志异》,西方文学名著可以推荐《乱世佳人》《简爱》等。根据学生的兴趣点出发,来引导学生阅读。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让让他们心灵受到这些文学名著的洗涤,在书海里探寻知识,让他们精神得到满足。
其他文献
李清照是我国南北宋之交的词坛大家,自宋至今,称誉者不计其数。作为一位文化女性,李清照具有与一般女性不同的淑女情怀。  李清照的淑女情怀与古代传统的淑女有相同的方面,也有不同的方面,主要表现在李清照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个文化女性,她除了具有一般女子阴柔、善良的特性外,又有文化女性的特质,比如喜欢寄情山水、爱好文学艺术、关注国事等。  李清照于词史地位的确立,主要依凭于其词作。她的词作可以说是天才,情感,
“新型师生关系”有“尊重学生,了解学生,做学生的朋友”之说,有“教育美,美在机智”之说,有“走下讲台,与学生零距离接触”之说,也有“建立平等师生关系”之说,还有“树立新理念,确立新角色”之说。这些主张、见解、经验显然堪称经典,笔者认为从理论上去描述新型的师生关系固然有指导性,权威性,然而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也可发现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在期间闪耀光芒,而这些光芒也恰恰是师生和谐关系的折射点和聚焦之处。  
[摘要]故都秋的特色是“清”“静”“悲凉”,在教学中,人们常常对“悲凉”重视有余,而对“清”的关注不够。本文立足于“清”,分析了清的内涵,认为“清”是清闲,是冷清,是清凉,“清”也指清秋,是浓浓的秋味。文章还分析了作者“悲凉”的主观感受与“清”的关系。指出作者深深的眷恋之情源于故都秋的“清”。  [关键词]清 清闲 冷清 悲凉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是现代散文中的名篇。作者通过故都的秋姿、秋色
文字是人类用来记录语言的符号,是文明社会产生的标志。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则认为文字是在阶级社会产生以后才产生的。文字在发展早期都是图画形式的表意文字(象形文字),发展到后期,除汉字外,都成为记录语音的表音文字。我国的汉字(象形文字)大体经历了结绳记事、河图、洛书、伏羲文王画八卦、甲骨文、金文、钟鼎文、大篆、小篆、隶书、行书、草书、楷书等发展阶段。  “信”往往与诚字相连,人们常说,要做诚信之人。诚信体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的激发正能量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正能量是一种强调学生自主积极投身其中的学习方式,符合语文教学的规律,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语文课堂教学只有激发学生的正能量,才能优化语文教学,提升课堂效率。  教师以自己的知识和人格力
【摘 要】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语文课堂,不仅需要教师有深厚的专业功底和丰富的教学技巧,还需要教师不断培养和提高课堂管理能力,才能把课堂打造成有效课堂。建立合作探究的平台,充分发挥语文学习小组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挖掘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亮点,引导他们用自己的亮点点亮自己;招聘班级语文助理,充分发挥语文学习尖子生的领头羊作用,挖掘他们在语文学习中的有效方法,用他们的亮点点亮其他学生。  【关键词】语文课堂
【摘 要】提升学生的作文水平,关键在培养学生多途径积累材料的意识与方法以及多角度使用材料的方法与习惯。本文试图就学生素材意识的养成提出一些可行性方法。  【关键词】作文教学 素材 积累 运用     谈及作文,我们经常会纳闷:为什么考生面对作文考题无从下手?又是为什么考生已经掌握了那么多材料却仍显材料贫乏呢?关注之后,我发现这些问题其实很大程度上都源于一个原因,即学生的素材意识没有形成或
关于作文,“写什么”重要还是“怎么写”重要,见仁见智。但在实际操作层面,眼见的事实是,大多数的作文指导课,尤其在高三应试作文指导期间,更偏向于指导学生“怎么写”,而淡化“写什么”,至于生动活泼的启发“怎样喜欢写”的时候则更少。我们不难发现,有不少的学生,对作文还是满怀热情地在认真写,但最终还是失败了,而凡有成功者,几乎都是欢喜地尝试,收获的都是快乐的果实。他们不但不害怕写,还乐于时常动动笔,对于能
《寂寞》一诗中运用了“野草”这一象征性的意象,巧妙地将诗人的寂寞感形象化。寂寞感是诗人要传达和反映的情感,是概括的,典型的,但它在艺术表现上则是具体的,形象的,这种寂寞就如同“园中的野草”,“长得如我一般高”,诗人将无形的情感化为有形的意象,将抽象的情绪化为生动的具象,把诗人的情感形象化。  “野草”作为诗中的意象,它是诗人主观的情与客观的景结合而成,它是一种表意之象,是诗人主观情感的载体。戴望舒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习过程是以人的整体的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相统一的过程。如果没有认知因素的参与,学习任务就不可能完成;同样,如果没有情感因素的参与,则学习活动既不能发生又不能维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若能注重学生学习心理的调控,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是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的。  首先,把“激发兴趣”作为课堂阅读教学的开端  兴趣是学习的基础,是“需要”的表现形式,是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