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之要务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RUIZHI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提升学生的作文水平,关键在培养学生多途径积累材料的意识与方法以及多角度使用材料的方法与习惯。本文试图就学生素材意识的养成提出一些可行性方法。
  【关键词】作文教学 素材 积累 运用
  
   谈及作文,我们经常会纳闷:为什么考生面对作文考题无从下手?又是为什么考生已经掌握了那么多材料却仍显材料贫乏呢?关注之后,我发现这些问题其实很大程度上都源于一个原因,即学生的素材意识没有形成或尚显淡漠。何谓素材意识,笔者认为即多途径积累素材意识与多角度使用素材意识。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素材意识呢?粗浅阐述如下:
  一、多途径获取并积累素材
  “腹有诗书气自华”。如果胸中积累了很多的素材并能够信手拈来,岂不是作文时少费了些神思?那么我们平常都有哪些获取材料的途径呢?
  其一,源于自己手中的各类课本。司马迁、屈原的故事就直接出自高中课本上的《报任安书》和《屈原》。不过,我这里说的课本还不光是语文课本,还包括其他文科科目,比如政治、历史学科。有一则“捷径与弯路”的作文话题,个别同学在创作时就注意到了学科知识资源的共享。他们借用历史学科中“中国共产党没有照搬苏联的由城市包围农村的解放策略,而是根据国情选择了由农村包围城市的做法”来证明“照搬别人的捷径可能让自己走上弯路”;借用历史上大跃进的史实来证明“貌似捷径实则弯路”。这些都应该让我们深受启发。
  其二,借助于大量而广泛的阅读。“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至今犹记《语文学习》2002年2月号摘要刊载了一封学生来信:高考语文我赢了,我不会去感谢我的语文老师,我要感谢的是《平凡的世界》等中外名著和《读者》、《收获》等优秀杂志。这不能不令我们深思。现今除了品类繁多的报刊杂志外,电视等媒体以及网络世界更是蕴藏着无限珍贵资源的宝库。
  其三,借助于对生活的仔细观察和细心品味。其实,再平淡的生活对于自己来说总有它波涛起伏的时候。我们要留心捕捉有情有趣的生活“浪花”。何永康教授说,不要怕触及这些东西,不要把多彩多姿的当代学生生活“净化”掉,不要把年轻人的洒脱劲儿舍弃掉,只要机智地加以审视,灵活地进行张扬,就会有出乎意外的审美效果。当然除了关注自己的生活外,父母、亲人、同学的生活中都有能够为我所用的东西。我们还要较多地关心社会热点问题,经常留意“焦点访谈”、“大写真”、“社会大广角”之类的电视节目,去发现有价值、有趣味的话题,启发自己的构思。总之,我们要养成观察生活、品味生活的习惯,懂得去抽象它,提炼它。
  二、多角度审视并利用素材
  其一,要多角度审视话题。你如果能够同时从几个角度分析所面对的话题,不仅可以从这些不同的角度中选择最易于自己操作、准备材料最丰富的,更可以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甚至为你叫绝。有一则作文话题是“穿鞋与行路”。绝大多数考生都囿于话题前材料的导向,立意为“穿合适的鞋有利于行路”,当然也不乏成功作品,但毕竟就像一日三餐都吃同样的饭菜难免口生腻味一样,同样的立意看多了自然会心生反感。可有些同学大胆地提出“能够面对顺境不算什么,敢于面对逆境才是强者;要敢于穿不合脚的鞋走好自己的人生路”的观点,一种新鲜感顿让我双目为之停留。
  其二,要多角度审视自备素材。我们平时除了及时梳理和巩固相关素材外,对它们只作一种分析或仅拘泥于原有分析是很重要的原因。仍举司马迁、屈原为例,“逆境与成才”的话题中可以运用,“心灵的选择”也可以运用。论述前者,我们可以说:
  司马迁虽因李凌之祸而遭受宫刑,每天不得不面对别人的冷嘲热讽,内心承受着无比痛苦的煎熬,处境之艰难,难以言说,但仍编完《史记》而奠定了自己在中国文学和史学界的显赫地位;屈原虽侍职于昏庸的楚怀王,立身于混乱污浊的朝廷,但正是这种环境让他义愤填膺,让他扼腕悲吟,然而“国家不幸诗家幸”,洋溢着爱国深情的屈原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谈及后者,我们又可如下所说:
  司马迁被处以宫刑后,他已经遭受莫大羞辱,这时他面临着“慷慨就死,一了百了”与“忍辱苟且活着以完成父亲遗愿”的抉择,但他选择了后者;屈原面对腐朽没落的楚国朝廷本来完全可以随波逐流,同流合污,但他选择了冒死进谏,洁身自好,成就了一个完美的爱国诗人形象。
  其实细想想,司马迁、屈原的故事就不能用于其他的话题吗?
  多途径积累素材與多角度审视素材是一种习惯,是一种能力,它无时无刻不需要你精心培养,日积月累,终成与自己终身相伴之可贵意识。要想提高作文水平,从容应试,这一意识的培养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应该说,阅卷者很希望跟一位“思想者”交流,而不愿与一个“没话找话说”的人讲话。
  作者单位:江苏扬中市教育局教研室。
其他文献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而言,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兴趣,使学生追求思维和表达的创新。  福建高考作文发展等级要求是“深刻、丰富、文采、创新”,其中“深刻”排在首位。所谓“深刻”,是指作文能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而对“创新”的阐述要点之一
杜甫的诗犹如一面时代的镜子,真实再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三吏》《三别》即是杜甫的代表作。“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是他孜孜以求的理想。尽管他郁郁不得志,后来又经历了安史之乱,流离失所,穷困潦倒,疾病缠身,但这些并没有击垮他。纵观他的一生,始终心忧社稷,“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忧国忧民是杜甫诗歌的永恒主旋律。  一、吟咏自然,心系祖国  杜甫有许多描绘自然风光的诗篇,清新明朗,亲切自然。字里行间
日前,有幸现场观摩了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特级教师郑晓龙老师在白银一中执教的一堂作文课,并聆听了其关于作文教学的报告。郑晓龙老师闲庭信步是的授课体态,家常式的师生交流方式,言简意赅,条理清晰的课堂过程,朴素执著的课堂作文观,都启示着我反思自己的作文课堂及当下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作文教学现状。  作文教学是整个中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也是中学语文老师费时最多却收效甚微的难点,每次给学生上作文课,给学生布
《祝福》为我们展现了中国封建社会妇女不幸生活的画卷,为我们塑造了各种典型形象,里面有让人同情的以祥林嫂为代表的封建礼教受害者,有让人憎恶的以鲁四老爷为代表的封建卫道士,有让人忧爱交织的以柳妈为代表的看客。我们对《祝福》的解读,通常是从阶级的角度,将《祝福》中的人物分为三六九等,而且这些人都是迫害祥林嫂的凶手,都是“坏人”,尤其是鲁四老爷,更是坏透了!但是,比照一下今天情况,对于一个大款老板来说,当
李清照是我国南北宋之交的词坛大家,自宋至今,称誉者不计其数。作为一位文化女性,李清照具有与一般女性不同的淑女情怀。  李清照的淑女情怀与古代传统的淑女有相同的方面,也有不同的方面,主要表现在李清照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个文化女性,她除了具有一般女子阴柔、善良的特性外,又有文化女性的特质,比如喜欢寄情山水、爱好文学艺术、关注国事等。  李清照于词史地位的确立,主要依凭于其词作。她的词作可以说是天才,情感,
“新型师生关系”有“尊重学生,了解学生,做学生的朋友”之说,有“教育美,美在机智”之说,有“走下讲台,与学生零距离接触”之说,也有“建立平等师生关系”之说,还有“树立新理念,确立新角色”之说。这些主张、见解、经验显然堪称经典,笔者认为从理论上去描述新型的师生关系固然有指导性,权威性,然而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也可发现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在期间闪耀光芒,而这些光芒也恰恰是师生和谐关系的折射点和聚焦之处。  
[摘要]故都秋的特色是“清”“静”“悲凉”,在教学中,人们常常对“悲凉”重视有余,而对“清”的关注不够。本文立足于“清”,分析了清的内涵,认为“清”是清闲,是冷清,是清凉,“清”也指清秋,是浓浓的秋味。文章还分析了作者“悲凉”的主观感受与“清”的关系。指出作者深深的眷恋之情源于故都秋的“清”。  [关键词]清 清闲 冷清 悲凉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是现代散文中的名篇。作者通过故都的秋姿、秋色
文字是人类用来记录语言的符号,是文明社会产生的标志。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则认为文字是在阶级社会产生以后才产生的。文字在发展早期都是图画形式的表意文字(象形文字),发展到后期,除汉字外,都成为记录语音的表音文字。我国的汉字(象形文字)大体经历了结绳记事、河图、洛书、伏羲文王画八卦、甲骨文、金文、钟鼎文、大篆、小篆、隶书、行书、草书、楷书等发展阶段。  “信”往往与诚字相连,人们常说,要做诚信之人。诚信体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的激发正能量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正能量是一种强调学生自主积极投身其中的学习方式,符合语文教学的规律,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语文课堂教学只有激发学生的正能量,才能优化语文教学,提升课堂效率。  教师以自己的知识和人格力
【摘 要】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语文课堂,不仅需要教师有深厚的专业功底和丰富的教学技巧,还需要教师不断培养和提高课堂管理能力,才能把课堂打造成有效课堂。建立合作探究的平台,充分发挥语文学习小组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挖掘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亮点,引导他们用自己的亮点点亮自己;招聘班级语文助理,充分发挥语文学习尖子生的领头羊作用,挖掘他们在语文学习中的有效方法,用他们的亮点点亮其他学生。  【关键词】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