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困生”是指班级中智力发展正常,但由于受家庭原因、自身原因以及学校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无心学习,学习成绩低下,从而被一些教师以及其他学生所轻视的学生个体或群体。他们主要表现为学习主动性差,态度不端正,学习方法死板,学习习惯差,在学习任务的完成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对于这些学生的教育,许多老师都感到束手无策,尽管花费了很大精力去转化他们,但收效甚微。我个人认为转化学困生必须从了解他们每个人成为“学困生”的原因入手,对症下药,方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学困生”形成的原因
(一)家庭方面
现如今,大多数家庭中只有一到两个孩子,尤其以独生子女居多。于是乎他们成了全家人心中的宝,正如许多家长所言:“捧到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他们对自己的孩子溺爱有加,百依百顺,逐渐使这些孩子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依赖心理强烈,怕吃苦,怕受累,贪玩成性,养成任性的性格,想学就学,不想学任何人也奈何不了我。久而久之对于老师、父母的苦口良言置之不理,导致他们成为班级的“学困生”。
另一方面,许多家长为了全家人的生活,常年在外奔波,辛苦劳累,对于孩子的家庭教育心有余而力不足;部分家长受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无法在学习上给予孩子帮助或指导。在教育孩子方面认为只要为他们提供了吃喝、穿戴、有钱花即可,忽视了对孩子的家庭教育,这也是导致孩子放松学习成为“学困生”的主要原因。
第三个方面就是单亲家庭容易造成孩子成为学困生。尽管此类学生无论身体、智力均与其他孩子处于同一水平,思维、语言、动作、生活自理等各项能力大多表现正常。不同的是这类孩子由于长期缺少家庭温暖,缺乏父母之爱,不能接受好的家庭教育,往往容易受社会不良习气沾染,常有说谎、骂人、欺负小同学、打架等坏习惯,形成偏激的性格,对学习常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成绩往往会一落千丈,较难教育转化,时间长了极易成为班级的“学困生”。
(二)学生自身方面
许多学生升入中学后,随着课程量和课程难度的增加,对学习逐渐失去兴趣,学习态度极不端正,学习目的不明确,对学习抱着应付态度,无论成绩好坏都觉得无所谓,慢慢的就变成了班级的“学困生”。
另一方面,部分学生由于性格内向,意志力和抗挫折能力薄弱,在经历了几次挫折后便信心全无,如连续几次考试不及格等,再也无心投入学习。还有部分学生抵制外界影响的能力极差,由于受到一些习惯不好的学生影响,逐渐地与他们混在一起,将学习抛之脑后,得过且过,很快也变成了班级的“学困生”。
值得注意的是还有一部分学生本身基础也不是太弱,但由于进入初中后,课程内容的复杂性需要他们要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相适应,而他们的方法还停留在小学阶段,一切靠死记硬背,不愿动脑筋,学习无计划,课前不愿意预习,课后不巩固,慢慢的导致只学不会,也是造成他们成为“学困生”的主要原因。
(三)学校教师方面
为了片面的追求升学率以及优秀率,导致许多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只重视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对于成绩差的学生置之不理,课堂上不闻不问,让他们坐冷板櫈,久而久之,使这些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直接导致这些成绩差的学生无心学习,蜕变成“学困生”,甚至出现辍学或离家出走的恶果。
还有部分教师教学方法单一,课堂枯燥乏味,教学中总认为成绩好的学生学会了即可,从不顾及成绩差的学生的感受,从没有想过如何让成绩差的学生也能学有所获,这样也加快了“学困生”的形成步伐。
二、转化“学困生”的策略
(一)积极与家长沟通,家校携手,共同提高
家庭教育对于每个学生的成长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学校教育离开了家长的支持一切都是苍白无力的。教师只有与家长携起手来,互相反馈并了解学生在家里、在学校的各方面表现,才能做到互通有无,才能对症下药。要通过和家长经常性的沟通,促使家长改变目前的家庭教育现状,不再用简单粗暴的家庭教育方式去制约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才是防止孩子成为“学困生”的有效方法。更重要的是老师与家长要为其寻找到一个成功的突破口,帮助他们重塑自信,鼓起重新再来的勇气,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二)创造良好氛围,激发“學困生”的积极性
围绕部分“学困生”性格内向,缺乏自信心,怕学习过程中出错受人耻笑,不敢问问题的状况,教师应该积极引导,为他们创造一定机会,如一些略显简单的问题可以让他们回答,让他们也有一些成就感,逐渐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同时对于他们的错误要有耐心,不讥讽,不训斥,不体罚他们,多给他们创造自我表现的机会,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针对那些行为习惯差,自制力差的学生,教师应该多找他们谈心,做好他们的思想转化工作,帮助他们改正缺点,端正态度,尽快融入班级这个大家庭中来。
(三)面向全体,一视同仁
许多教师在转化“学困生”的过程中受挫后便对他们失去信心,导致他们越来越差。一位心理学家曾说过:“学生的差异就像人的指纹一样各不相同”。针对不同性格,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要采取不同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如课堂上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难易不同的问题;布置作业时实施分层布置,设计有层次性的习题,彻底解决“优等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和提高。同时还要面向全体学生,一视同仁。针对“学困生”,要善于发现他们的每一个“闪光点”,多鼓励,多表扬,培养并激发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培养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快乐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总之,解决学困生问题不仅是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之一,也是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以适应其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著名的教育家魏书生老师曾经这样说过:从长远利益看,把一个学困生转变成才的社会意义远超过培养一个优秀学生。同时,转化学困生对于预防青少年犯罪,维护社会安宁和秩序,促进社会和家庭的稳定,也功不可没。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优等生”和“学困生”是共存的,“学困生”的转化是一项长期而繁琐的工作,教师只有满怀信心,充满爱心,富有耐心,才能真正使转化“学困生”有所成效,才能实现教育的最终目的——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发展。
一、“学困生”形成的原因
(一)家庭方面
现如今,大多数家庭中只有一到两个孩子,尤其以独生子女居多。于是乎他们成了全家人心中的宝,正如许多家长所言:“捧到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他们对自己的孩子溺爱有加,百依百顺,逐渐使这些孩子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依赖心理强烈,怕吃苦,怕受累,贪玩成性,养成任性的性格,想学就学,不想学任何人也奈何不了我。久而久之对于老师、父母的苦口良言置之不理,导致他们成为班级的“学困生”。
另一方面,许多家长为了全家人的生活,常年在外奔波,辛苦劳累,对于孩子的家庭教育心有余而力不足;部分家长受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无法在学习上给予孩子帮助或指导。在教育孩子方面认为只要为他们提供了吃喝、穿戴、有钱花即可,忽视了对孩子的家庭教育,这也是导致孩子放松学习成为“学困生”的主要原因。
第三个方面就是单亲家庭容易造成孩子成为学困生。尽管此类学生无论身体、智力均与其他孩子处于同一水平,思维、语言、动作、生活自理等各项能力大多表现正常。不同的是这类孩子由于长期缺少家庭温暖,缺乏父母之爱,不能接受好的家庭教育,往往容易受社会不良习气沾染,常有说谎、骂人、欺负小同学、打架等坏习惯,形成偏激的性格,对学习常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成绩往往会一落千丈,较难教育转化,时间长了极易成为班级的“学困生”。
(二)学生自身方面
许多学生升入中学后,随着课程量和课程难度的增加,对学习逐渐失去兴趣,学习态度极不端正,学习目的不明确,对学习抱着应付态度,无论成绩好坏都觉得无所谓,慢慢的就变成了班级的“学困生”。
另一方面,部分学生由于性格内向,意志力和抗挫折能力薄弱,在经历了几次挫折后便信心全无,如连续几次考试不及格等,再也无心投入学习。还有部分学生抵制外界影响的能力极差,由于受到一些习惯不好的学生影响,逐渐地与他们混在一起,将学习抛之脑后,得过且过,很快也变成了班级的“学困生”。
值得注意的是还有一部分学生本身基础也不是太弱,但由于进入初中后,课程内容的复杂性需要他们要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相适应,而他们的方法还停留在小学阶段,一切靠死记硬背,不愿动脑筋,学习无计划,课前不愿意预习,课后不巩固,慢慢的导致只学不会,也是造成他们成为“学困生”的主要原因。
(三)学校教师方面
为了片面的追求升学率以及优秀率,导致许多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只重视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对于成绩差的学生置之不理,课堂上不闻不问,让他们坐冷板櫈,久而久之,使这些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直接导致这些成绩差的学生无心学习,蜕变成“学困生”,甚至出现辍学或离家出走的恶果。
还有部分教师教学方法单一,课堂枯燥乏味,教学中总认为成绩好的学生学会了即可,从不顾及成绩差的学生的感受,从没有想过如何让成绩差的学生也能学有所获,这样也加快了“学困生”的形成步伐。
二、转化“学困生”的策略
(一)积极与家长沟通,家校携手,共同提高
家庭教育对于每个学生的成长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学校教育离开了家长的支持一切都是苍白无力的。教师只有与家长携起手来,互相反馈并了解学生在家里、在学校的各方面表现,才能做到互通有无,才能对症下药。要通过和家长经常性的沟通,促使家长改变目前的家庭教育现状,不再用简单粗暴的家庭教育方式去制约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才是防止孩子成为“学困生”的有效方法。更重要的是老师与家长要为其寻找到一个成功的突破口,帮助他们重塑自信,鼓起重新再来的勇气,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二)创造良好氛围,激发“學困生”的积极性
围绕部分“学困生”性格内向,缺乏自信心,怕学习过程中出错受人耻笑,不敢问问题的状况,教师应该积极引导,为他们创造一定机会,如一些略显简单的问题可以让他们回答,让他们也有一些成就感,逐渐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同时对于他们的错误要有耐心,不讥讽,不训斥,不体罚他们,多给他们创造自我表现的机会,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针对那些行为习惯差,自制力差的学生,教师应该多找他们谈心,做好他们的思想转化工作,帮助他们改正缺点,端正态度,尽快融入班级这个大家庭中来。
(三)面向全体,一视同仁
许多教师在转化“学困生”的过程中受挫后便对他们失去信心,导致他们越来越差。一位心理学家曾说过:“学生的差异就像人的指纹一样各不相同”。针对不同性格,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要采取不同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如课堂上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难易不同的问题;布置作业时实施分层布置,设计有层次性的习题,彻底解决“优等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和提高。同时还要面向全体学生,一视同仁。针对“学困生”,要善于发现他们的每一个“闪光点”,多鼓励,多表扬,培养并激发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培养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快乐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总之,解决学困生问题不仅是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之一,也是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以适应其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著名的教育家魏书生老师曾经这样说过:从长远利益看,把一个学困生转变成才的社会意义远超过培养一个优秀学生。同时,转化学困生对于预防青少年犯罪,维护社会安宁和秩序,促进社会和家庭的稳定,也功不可没。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优等生”和“学困生”是共存的,“学困生”的转化是一项长期而繁琐的工作,教师只有满怀信心,充满爱心,富有耐心,才能真正使转化“学困生”有所成效,才能实现教育的最终目的——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发展。